论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学习邹韬奋的服务精神

纪念韬奋诞辰115周年:学习邹韬奋的服务精神∙2010-12-29 17:49:05∙作者:《新闻》杂志供稿邹韬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自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5.邹韬奋著:《事业性与商业性的问题》,载《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第115页,三联书店1982年版邹韬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自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纵观韬奋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编辑出版上全能的业务素养和颠沛流离却始终坚持奋斗的人格魅力,还可以看到他在新闻出版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和品质。
他的新闻出版思想与实践,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至今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在纪念邹韬奋诞辰115周年的日子里,盘点邹韬奋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不难发现,韬奋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服务精神”四个字。
毛泽东说过:“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邹韬奋的服务精神,正是他留给当今新闻出版人和新闻出版事业最宝贵的遗产。
邹韬奋的服务精神,一是体现在为社会进步服务。
为社会进步服务,是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原动力,他希望借助于新闻出版工作为当时处于外强凌辱下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早在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初期,他就明确地提出该刊的目的是“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
②1930年,邹韬奋在《我们的立场》一文中写道:“我们是立于现代中国的一个平民地位,对于能爱护中国民族而肯赤心忠诚为中国民族谋幸福者,我们都抱着热诚赞助的态度。
我们不愿唱高调,也不愿随波逐流,我们只根据理性,根据正义,根据合于现代的正确思潮,常站在社会的前一步,引着社会向着进步的路上走。
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思想是与社会进步时代进步而俱进”。
③在邹韬奋看来,报纸与社会本来就是互相依附的关系,报纸来源于社会,就应当服务于社会,报纸的目的就应当是扎根社会并促进其进步。
梁启超、 邵飘萍、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办报活动中:(一)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他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二)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
他认为报纸的作用就是要上下相通,内外相通。
(三)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他认为报管的政论文章应该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形成风气,才能使报刊成为政治活动的先导。
(四)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也有深刻地认识。
梁启超认为读的报纸越多,人越聪明,报馆越多,国家越强大。
(五)他在办报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时务文体”,其特点对以后的新闻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形式自由,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可用俗语。
在平易之余,热情奔放,富于煽动”当然梁启超的这些新闻思想,也体现了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1. 独立的办报方针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
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
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
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
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
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记者应该具有品性。
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
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
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 致力于新闻改革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
韬奋精神的内涵及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对其借鉴

韬奋精神不 仅包含其新 闻思想 ,还包 含了其报 刊为人 民服 展 带来 了一些负面 的影 响,新 闻工作者 中出现 了一 些和这一精
务 的精 神实质 ,这些在 当今新 闻事业发展 的过程 中起到 了关键 神 相违背的恶 习, 因此说 , 在今 后的发展 中更需 要深入的借鉴韬 性的作用 , 下面本文就对其借鉴问题进行分析 。 奋精 神中为人 民服务 的思想 ,真正将我 国的新 闻事 业作为人 民 的喉舌 , 真正 的做 到为人 民服务 , 这也是我 国新 闻事业今后发展
能 够收到受众 的喜爱 , 新 闻事业才能 够健康 的发展。 因此说 , 从 学 院学报 , 2 0 0 6 年第 6 期 受众 的立场 出发 的新 闻工作理念是对韬奋精神 的一大借鉴。 [ 2 】 温汉 华刍 B 韬奋的新 闻思 想及其对当代 中国新 闻事业 的启 其次 ,韬奋精神 中办报要有 自身特色 这一 内涵也 为 当前新 迪企业科技 与发展 , 2 0 0 9年第 2 2期 闻事业 的发展提供借 鉴 。而韬奋精 神 中讲求 办报要有 自己的特 [ 3 】张亚华. 试论邹韬奋新 闻思想的 内涵及现实意义新 闻传 色, 且文风要 明显 畅快 , 这 就为新 闻事业 的发展提 供借 鉴 , 即为
知识性 、 思想 性 以及趣 味性 融为一体 , 满 足 了受众 的多重 需求 ,
作用。韬奋精神, 就是热爱人民, 真诚的为人民服务, 鞠躬尽碎死 这足 以证 明了新 时期 , 报刊媒体等新 闻事业要想获得 良性发展 ,
一
定要具备自己的特色 , 这是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对韬奋精神
问题进行重点 的分 析论 述。
了在竞争中取胜 , 一定要独树一帜 , 自 成 一家 。如在邹 韬奋 时期 , 在其办 报思想指 导下创 办的《 生活》 周刊 , 则 是从受众 的光养 晦” 和“ 奋 斗” , 是 我 国著名 的新 闻记 者 刊工作 经验 , 提出 了很多卓有见 地的办报 主张 , 形成 了较为完 整 的报刊思想, 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 被称之 为韬奋 精神 。这一精 神不仅在当时 的环境 中对新 闻事业 的发 展 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对新时代新闻事业的进步也有很大的借鉴 而后 已 , 邹韬奋 自身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 下 面本文 就对 这
浅析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溯源及现代意义

221百家论坛浅析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溯源及现代意义陈熠搏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摘要:邹韬奋是我国优秀的爱国主义战士和新闻学者,笔者对邹韬奋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追溯,并探讨其新闻思想对现代新闻业的意义,期望能为当下新闻业中媒介伦理失范等行为起到警示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邹韬奋;新闻思想;理论溯源一、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溯源(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儒家精神影响。
儒家思想以仁、义、理、智、信为核心,尤其强调知识分子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忠君爱国的概念。
邹韬奋生于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受其父影响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也培养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邹韬奋作为近代报人的一员,他的办报思想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上强调报人对国家和大众的责任,并在之后的实践中身体力行。
(二)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在邹韬奋办报早期,资产阶级学说对他的影响最大,同样对邹韬奋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孙中山和他三民主义思想,少年时邹韬奋曾为了亲眼目睹孙中山的英姿在人群中等待数个小时。
孙中山说社会的进步发展靠的是社会各阶层的融合,协调,而不是各阶层之间的争斗。
只有人和人之间的利益能够平衡,大多数群体都能获益的情况下,社会才会有起色。
这种思想启发了邹韬奋,在他的报刊思想中体现为办报要为多数人谋福利。
除了孙中山、梁启超梁启超等人,邹韬奋还深受胡适和杜威的影响。
杜威推崇使用主义,提倡个人思想的解放,重视教育,强调平民教育的重要性。
(三)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认同和选择在胡愈之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邹韬奋把政治选择放在了共产党方面能,这种情况在30年代以爱国救亡为主旋律的激荡风云中并不少见,这些有识之士一开始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国民党当局的决策使他们失望,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客观事实最终作出了自己的政治选择。
同时,这些人对社会进步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社会上受他们影响的人也都随之倾向于他们的政治选择,邹韬奋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代表。
邹韬奋的《生活》周刊与马占山的江桥抗战

协政策 , 特别是马 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爆发后 , 邹韬
奋在《 生活》 周刊上积极介绍和宣传 马 占山江桥抗 战的业绩 及 意义 , 募 集 大 量 捐款 支援 马 占山 抗 日 并 壮举, 从而使《 生活》 周刊成为鼓动全 国民众抗 日救
亡 的号 角。
了许多报纸 , 了解 了日本军队侵 占沈阳、 长春等地的 经过。在《 生活》 周刊 , 6卷 第 4 第 0期报道 了这一 事变,本周要 闻, “ 是全 国一直伤心悲痛 的国难, 记 者 忍痛执 笔 记 述 , 不 知 是 血 是 泪 。 _ 同时 , 这 盖 ”2 在
期还发 表 了他撰 写 的 四篇 “ 言论 ” 应彻 底 明 小 。《 了国难的真相》 《 、 唯一可能 的民众实力 》 《 、 一致的 严厉监督》 《 、 对全国学生贡献 的一点意见》 等。
一
邹韬 奋 迅速 、 帜 鲜 明地 作 出 了反 映 , 面 、 旗 全 深
邹韬奋 , 国现 代 杰 出 的 新 闻 出 版工 作 者 。 我 12 年 1 9 闻、 编辑、 出版工作。《 生活》 周刊创办于 12 年 1 95 0 月,93年 1 13 0月被迫停刊。《 生活》 刊共 出版八 周 卷 42期 。当时 的邹韬 奋在 政治 思想 方面还 是 一个 1
质, 看到 了人 民大众的伟 大力量及 中国未来的希 望所在 , 思想觉悟迅速提 高。九一八 国难把他和马 占山的命运联 系
在一起 , 尽管 时间短暂 , 但是 , 以说邹韬奋及《 可 生活》 周刊为 东北早期大规模抗 日斗争 的兴起作 出了特殊 的贡献 。 [ 关键词) 邹韬奋 ; 生活》 《 周刊 ; 占山; 马 江桥抗 战 [ 中图分类号)<6 . l 43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2—30 ( 07)6— 0 7— 4 10 99 2 0 0 0 9 0
感悟邹韬奋的报刊思想

感悟邹韬奋的报刊思想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政论家,杰出的新闻记者。
他一生主办过6刊一报,撰写了几百万字的文章,出版了几十本译著。
他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全民抗战》周刊以及《生活日报》等曾经风行海内外,对中华民族的解放、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思想即人民报刊思想,并由此阐发出了重视受众的理念。
即使在今天,这些传播思想对当代传媒人仍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尽管邹韬奋本人经历了从爱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转变,但是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解放事业为目的,是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指导思想。
他所办的是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他的人民报刊思想始终指导着他的报刊活动实践。
早在他主编《生活》周刊时,他就指出:“我们办这个周刊不是替任何个人培植努力,不是替任何机关培植势力,是要借此机会尽我们的心力为社会服务,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
” “本刊的动机完全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认为办报应“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他创办的报刊,“不以赢利为目的”,“全靠自己的正当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力求自己的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对邹韬奋的思想是一个极大的震动,成为其思想发生质的飞跃的一个转折点。
事变爆发后,《生活》周刊立即作出强烈反应。
由于他的反应从而触动了当时恶势力,被迫流亡,在随后被迫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是邹韬奋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时期,他带着两大问题进行研究,即“世界的大势怎样?”以及“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认真考察了所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新闻事业的情况,搜集到大量材料,他不但将材料及时写入通讯,而且在通讯中对这些材料尽力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解释。
他一直坚持:我个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共同努力救此垂危的民族,是每个分子所应负起的责任。
他坚持决不消极,决不抛弃责任,虽千磨万折,历尽艰辛,还是要尽我的尽力,和全国大众,向着抗敌救亡的大目标,继续迈进。
韬奋精神——精选推荐

“韬奋精神”---------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解读什么是“韬奋精神”?出版、读书界中人说,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他提倡和身体力行的主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那种报务精神便是韬奋精神。
新闻界人士认为,韬奋的文章从来不畏权势,勇于一贯地讲真话,他批评时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就是韬奋精神。
政论家认为,韬奋之所以在舆论界独树一帜,是他在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本妥协时期,他不避个人安危,力主抗日,在抗战以后,他所办的刊物和书店,一直高举着抗日的大旗,他的爱国思想正是韬奋精神。
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诠释。
他从事的事业遭受着无数次的挫折,他依然百折不挠,始终坚守着他的信念,反动派将他办的刊物一个个封闭,他一个个重新建立,又将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全数封国民党迫害而被迫流亡,但他一直到停止呼吸时仍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不息。
纵观韬奋先生的报业生涯,他始终坚持服务大众,坚坚守社会责任,持做人民的耳目喉舌,努力做读者的朋友,这体现了强烈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
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产物,它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认为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器,必须为公众服务。
核心理念体现为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和新闻必须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关于邹韬奋先生:邹韬奋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邹韬奋从事新闻工作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

邹韬奋从事新闻工作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邹韬奋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出版家,他的一生都在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奋斗。
他的新闻工作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邹韬奋的新闻工作服务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为人民发声。
在他的领导下,《生活周刊》等报纸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
其次,邹韬奋勇于揭露社会黑暗面。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敢于曝光日本侵华的罪行,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
同时,他也关注国内的社会问题,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外,邹韬奋注重报纸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他主张新闻工作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出发,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形式,使报纸内容贴近百姓生活。
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创办的报纸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在办报经验方面,邹韬奋强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客观的报道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
同时,他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使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
在他的指导下,报纸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满足了读者的不同需求。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工作者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注社会问题,敢于揭露社会黑暗面。
同时,要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使报纸内容贴近读者。
只有这样,新闻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邹韬奋的新闻工作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邹韬奋(1895-1944),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新闻出版者。
他毕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先后主编了《生活》、《生活日报》和《全民抗战》等7种报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报风格和良好的职业作风,尤其是他的“真诚对待民众,时刻关心社会改进和国家的命运前途”的鲜明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真诚为民众服务,永远立于大众立场
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努力办好人民大众所需要的报刊,是韬奋办报的基本思想。
在新闻工作中,他先是继承了我国早期民主报刊的优良传统,树立了“为人民办报”的思想,后来转向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所办报刊便沿着一个方向前进: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真诚对待民众,真实报道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实反映人民大众的呼声。
早在20世纪20年代,邹韬奋就在《〈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中指出:《生活》周刊始终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
30年代创办《生活日报》时他又进一步强调:要使《生活日报》成为真正人民的耳目,并在《〈生活日报〉发刊词》中表示同仁自勉的第一义——以全国民众的利益为一切记述评判和建议的中心标准。
有了明确的办报宗旨,韬奋先生更将其贯彻到新闻实践之中。
他始终全心全意服务民众,关切着读者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1.增辟“读者信箱”,“最快乐”处理读者来信,为读者分忧解惑、答疑释难。
韬奋曾描述处理读者来信时的心情说:“……以极诚恳的、极真挚的情感待他们……辄感负之重,期望之殷,竭我智能,尽忠代谋①”。
2.以真诚负责的态度改进完善刊物的内容、风格和经营。
在内容上他要求报刊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农人、工役和女仆等人的苦生活;在文风上,力求大众化,要尽可能用口语来写新闻,力争使初识字半通文的大众都能看懂所创办的报刊;在文字方面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文字,力争让民众看懂和理解文章;在报刊经营上强调办报刊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诚信对待读者,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指出广告也要和言论新闻一样,凡是提倡迷信、伤风败俗、坑人害人的广告一概不登。
这和今天少数媒体为谋取一己私利而刊登虚假甚至违法广告以致欺骗坑害读者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
3.充分利用报社的邮递线路,积极地代读者办事、购物,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
1930年9月,韬奋设立“生活代购部”,后来又成立“诚恳、热诚、周到、敏捷、有礼貌”为服务宗旨的生活书店,他还组织群众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与大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
韬奋同志以“真诚为民众服务,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办报思想为指导,赢得了人民大众的信任和爱戴,实现了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
关心社会,以社会改进为目的
虽然韬奋先生经历了从爱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转变,但是他始终把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解放事业作为从事新闻出版事业之目的。
他说,新闻记者的活动要有正确的动机,要为社会的福利而活动,要以社会改进为目的。
20世纪30年代,他在《生活日报》创刊词中鲜明指出:“本报的产生正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最迫切的非常时期”。
“本报的两大目标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进大众文化,这也是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
切的要求②”。
面对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利诱迫害,他没有向暴力屈服,而是尖锐批评国民党政府和香港当局的新闻检查制度,坚决主张社会民众应该享有言论自由,积极为中国的言论自由问题奔走呼告,表现出铮铮铁骨。
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杀头威胁,他以六次流亡相抗衡,“宁为玉碎,毋为瓦全”,并痛斥国民党反动派蹂躏民权、扼杀人民自由权利的卑劣行径,将人民的言论自由作为中国当时社会民主政治进步的重要目标。
“七君子”事件发生后,他愤然写到:“为争取救国无罪,不是为个人,而是为着救亡运动的前途。
不许侮辱人格,也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争中华民族人格的光辉③”。
在创刊办报实践中,韬奋力争做到思想与时代同步,与社会俱进。
早期为社会提供“精神食粮”而积极创办刊物。
在《本刊与民众》一文中,对于“什么是民众?……一般有正当职业或正准备加入正当职业的平民都在内;尤其是这般人里面受恶制度压迫特甚的部分。
④”敏锐地指出民众的界定,看到阶级的对立,比较准确地点出社会和时代的本质。
后来他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根本改造社会制度,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随着政治目光的更加敏锐和共产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入,他提出了“雅俗共赏论”,“有趣味与有价值的统一”、“刊物要有个性,要有创造精神”等著名论断,对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和重大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韬奋先生的新闻思想虽然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他却一直关注着中国的社会现状,心系国家和民族发展,始终以社会改进为目的。
心系国家命运和前途:海外写萍踪,丹心系祖国
1933年至1935年间,韬奋重点考察了英、美和苏联等国,先后在《生活》、《新生》等报刊上撰发记述海外行踪的新闻通讯,《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也先后出版。
读韬奋先生的游记,看到的不仅仅是真实和爱憎鲜明的文字,更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是一颗赤子之心,是一腔爱国之情。
他真诚地眷恋着祖国社稷,一颗心紧系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在国外采访写作时,他说:“心目中常常涌现着两个问题:第一是世界的大势怎样?第二是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要研究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不得不注意中国所在的这个世界的大势怎样,这两方面显然是有很密切的关系⑤”。
为此他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客观地加以报道,还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
看到利物浦贫民窟的下层劳苦大众的凄惨悲凉生活,他揭示出“华美窗帷的后面”的悲剧和惨象——贫富悬殊、种族歧视、堕落风尚等;通过对苏联的参观,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国家”充满着高度的激情。
他告诉读者,资本主义还未“油干灯草尽”,要特别注意观察那里“旧的势力和新的运动的消长”。
社会主义既有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劳动人民生活改善、公有制的优越性等,也有弊病和缺点——办事效率低、有小偷等,这为当时民众客观理性地认识两种社会制度,解决中华民族的出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海外写萍踪,丹心系祖国。
韬奋以一副真诚炽热的胸怀关心着祖国的发展状况,正如他临行前所说,离开祖国,不是消极的退避,而是去别的地方擦亮恺甲,磨锐兵器,预备做一个更勇猛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