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2课时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感受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传统美德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美德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美德,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
2.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明白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悟。
4.实践体验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情境,制作PPT。
2.准备讨论话题,制定讨论规则。
3.准备实践活动材料,安排实践活动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美德?为什么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并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其他小组。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说课稿-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说课稿-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感受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故事、漫画、名言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对生活中的美德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还缺乏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往往遇到道德和法治的困惑,需要引导和教育。
因此,本节课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体验、感悟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认识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认识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故事、漫画、名言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动画片《中华美德故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体验感悟: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传统美德的力量,感悟传统美德的价值。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现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名师教学PPT课件

教师姓名:王福寿 学校名称:会宁县头寨子镇马堡晓华民族学校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自己的 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深深熔铸 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
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中华传统美德 的突出特点,如: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 诚信等。
范式赴约
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 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两人志趣 相投,结下深厚的友谊。学业结束时,他 们不得不各自回家。临别时,两人依依不 舍。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要来洛阳 拜访你和你的家人。”张劭说:“到时我 一定到路口迎接你。”
当这天临近时,他把事情告诉母亲, 母亲不以为然地说:“这已经是两年前的 事情了,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他肯定不会 来”张劭非常自信地说:“范式是个信守 诺言的人,他一定会如约而至。”到了这 天,张劭早早来到路口等候,忽见远处一 辆马车正向这边跑来,仔细一看,车上坐 着的果真是范式。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气节
气节
气节指志气和节操,往往表现为坚持正义, 在民族危急关头或强大压力面前不屈服的精神。 气节是以廉耻之心为基础的,没有廉耻,就不能 坚持道德原则。
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 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 西安)人,汉武帝时,苏武出 使匈奴,因此有苏武牧羊的典 故。
苏武牧羊
汉武帝时,拜为中郎将,天汉元 年奉命持旌节出使匈奴,在他即将完 成任务时,发生了变故,匈奴首领逼 迫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他说:“ 我是汉朝使者,如果丧失气节、违背 使命,那还有什么脸面回国?” Nhomakorabea飞雁传书
苏武牧羊
后来被后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 边放羊。在那里,他受尽了千辛万苦。 饿了就以野鼠洞中的草籽和草根为生, 等匈奴和汉朝和好时,他已经在那里 受了19年的磨难,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3.教师小结:爱国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 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这样的爱国精神使中华民 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历史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感 受这份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学习的发生只有始于学生的生活和原认知,才能最大化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先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爱国歌曲创设学习情 境,再通过师生谈话引领,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 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 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 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2.小组学习完毕进入小组汇报环节,小组成员一边说,一边可以板书关 键词。教师在学生板书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如何板书更加合适? 启发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自己对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的理解。
设计意图: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对于五年级学生是比较抽象的, 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多。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小组为单位 探究一个方面的内容,保证探究学习的深度、学习形式的多样。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五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宽容------推己及人------民胞物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个人命运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什么爱国?) 爱国的不同表现(怎样爱国) 忧患意识(不懈追求建成理想国家)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精美课件

(2)《朱冲还牛》这个故事中宽容体现在什么地方?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发扬仁爱精神
(1)推己及人的含义是什么?孟子的哪句话很好地说明了推己及 人的要求?
民胞物与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意思是说,他人都是自己的同 胞,万物都是自己的朋友。“民胞物与”这 个成语就是由这句话衍化而来的。人不仅是 社会中的人,也是自然中的人。人应该对人 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自觉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格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周易·乾·象》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
能够战胜别人是有 力量的表现,但能够战 胜自己才算是强者。
诚信有什么意义?
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 的生存之基。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范式和他的朋友有什么约定?他们最后有没有履行
自己的约定?从中可以看出范式是个怎样的人?你们从 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发?
范 式 赴 约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这篇故事讲的是谁求新的故事?
胡 服 骑 射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1. 尝试讲述一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仁爱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概括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 话而形成 的警句。顾炎武的原话是:“保天下 者,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大意是说,国家的兴旺与衰亡,即使 是普通 人,也有责任。近代以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逐渐成为 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
最新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优质课件

八、勤俭廉政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俭节约、廉明正直著称于世。他们以劳动自 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质品质。“俭以 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 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 “洁”,无“廉”则不“明”。“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 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 循公益和道礼
二、仁爱孝悌 •三、诚信知报 •四、精忠报国 •五、克己奉公 •六、修己慎独 •七、见利思义 •八、勤俭廉政 •九、笃实宽厚 •十、勇毅力行
中华传统美德
一、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 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 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 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 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 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 民族的美好情操。
作业布置: 收集身边的美德小故事,讲给身边
的同学听。
五、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 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克己”即克制己 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 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 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修己慎独
九、笃实宽厚
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 “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 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 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课件

谢谢 看
收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我国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你们想 去了解一下吗 ?
阅读角: 鲁女爱国
思考:爱国与贫民百姓有关吗?
讲一讲:你还能列举其他具有崇高志向的人物,并说说他们的事迹吗?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钱学森-----“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 为人民服务。” 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 李四光----抱负是一种欢乐,一种如地产一般可靠的财产。 华罗庚----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
作业: 收集天下为公、匹夫有责的
爱国情怀的经典格言。开展一 次“天下为公,匹夫有责”的 演讲活动。
谢谢 看
收
比较两则格言,你赞同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1、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讨论: 和平时代的小学生应该怎样爱国呢?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强大的文化 基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在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传统美德永 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五年级上册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6《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谢谢 看
收
五年级上册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6《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分体现了孔子所追求的“仁”的精神。
活动:说一说
古人善于用仁爱之心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的关系,请你尝试训述一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仁父故 事。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ppt课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样《正气歌》
范式赴约
东汉时,范式与张劭同在京城 洛阳读书,结下深厚的友谊。学业 结束了,二人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 “两年后我去看望你的父母和孩子。” 然后他们约定好了日期。约定的日期 快到了,张劭请母亲准备接待范式。 母亲说:“这是两年前的约定了,况且 我们两家相隔千里,你怎么可以当 真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用的人, 他一定不会失约的”。到了约定的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
著名教育家, 思想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
孔子像
孔于的仁爱思想
“仁”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的核心思想。“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 人”,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自下而 上都能仁爱遵礼,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他一再强调,践行“仁德”,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我欲仁,斯仁至矣”。
《范式赴约》
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六十三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回顾近期的生活想一想,在名 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这三方 面,你在哪方面做到了,哪方面没 做到。如果没做到,分析一下原因。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和北方的少 数民族之间战事频繁。由于传 统的战车、战袍很笨重,赵国常 常打败仗。赵武灵王从少数民 族军队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骑 马作战中受到启发,下令军人 改穿像少数民族那样的服装, 并学习骑马射箭。一些守旧人 士以“古道”“古法”的名义反对, 赵武灵王说:“古今不同俗,何 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 他坚决贯彻新法,终于使赵国 强大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88页阅读《杜环侍老》故事,理解“民胞物与”。 师:你能来讲诉一则发送在自己身边的仁爱故事吗
? 学生讲故事,老师作指导。
对他人我们要有这种仁爱精神,那么对国家 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 许多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天下 为己任,前仆后继,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 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你们指 导顾炎武吗?
9.古代科技 燿我中华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你们听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谁说 的吗?(孔子)是的,他就是孔子。这节课我们 就来了解一下孔子的仁爱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四单元的第10课《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教学目标
①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 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②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 蕴,愿意用他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检查预学
检查《课前预习案》的 “预习自测”部分,请同学 汇报
合作探究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1. 86页阅读角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 与发展,这是传统美德中“立己达人”的仁爱精 神。 谁能起来读一下“孔子的仁爱思想”?
合作探究
学生读89页阅读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学生交流并完成89页活动园。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事事关心、为什么要爱国呢?
学生读《鲁女爱国》的故事。 学生交流并发言。(因为每个人的命运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怎样爱国呢?
读90页活动园,说说和平时代和战争时代, 爱国都有那些表现?学生交流并回答。讲一则中 国古代忧国忧民的故事。
小结: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强大的文化 基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在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传统美德永远是我们 不断奋进---推己及人------民胞物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个人命运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什么爱国?) 爱国的不同表现(怎样爱国) 忧患意识(不懈追求建成理想国家)
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 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部编版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 完成86页活动园。请补充句子。阅读《将心比心 》故事,加深对“仁”的理解。
合作探究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阅读《朱冲还牛》理解宽以待人的道理。 师:你能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待人宽容的意义吗? 学生发言,师指导。
宽容要讲究策略。当我们受到别人无意的伤 害时,要善于宽容别人的过错,切不可冤冤相报 、以牙还牙;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以我们的宽 容感化当事人,使其改过。对待家人、同学、朋 友,不能斤斤计较,而要宽厚待人、与人为善。 当然,我们决不迁就“坏人”“恶人”,在原则 问题上不能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