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讲述

合集下载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楚辞的文体特点
从诗风而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 的共同特征。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 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 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 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 以及‚之‛、‚于‛、‚乎‛、‚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山鬼
若有Biblioteka 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曲隅,凹曲处 同‚披‛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美目流盼、脉脉含情 优雅的笑 你 我 贤淑贞静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毛赤而纹黑的豹子 随行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赠送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我 深密的竹林 迟到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九歌》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 础上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 诗歌。 《九歌》的内容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 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 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东皇太一》祭最尊贵的天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丰隆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 《少司令》祭主子嗣之神 《东君》祭太阳神 《河伯》祭河神 《山鬼》祭山神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 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 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 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1 .本考核大纲参考袁行需主编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进行编写。

2 .本考核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3 .识记:(1)神话概念;(2)神话分类。

4 .理解:(1)中国神话特点;(2)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5 .运用:神话分类与中国神话重要神话举例,举神话的例子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价值、意义。

第二章《诗经》1 .识记:(1)《诗经》;(2)三家诗、四家诗;(3)“诗六义”;(4)采诗、献诗、删诗;(5)重章。

2 .理解:(1)《诗经》类别及主要题材内容;(2)诗经艺术成就及影响。

3 .运用:赏析《诗经》主要题材诗歌。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1 .识记:(1)《尚书》;(2)《春秋》;(3)春秋三传;(4)春秋笔法;(5)编年体、国别体。

2 .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体例、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运用:先秦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识记;(1)《论语》《孟子》;(2)《庄子》;(3)《荀子》《韩非子》。

2 .理解:《庄子》三言说理。

3 .运用:分析庄子寓言的特点。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识记:(1)楚辞;(2)《离骚》;(3)《九歌》;(4)《九章》;(5)宋玉《九辩》;(6)香草美人。

2 .理解:(1)《离骚》内容及艺术特色;(2)屈原楚辞成就及影响。

3 .运用:结合《离骚》分析香草美人象征手法。

第二编秦汉文学史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1.识记:(1)《吕氏春秋》;(2)李斯刻石文;(3)《淮南子》。

4 .理解:《淮南子》的思想倾向、说理特点。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五章东汉辞赋1.识记:(1)汉大赋;(2)骚体赋;(3)诗体赋;(4)抒情小赋。

2.理解:(1)汉赋渊源及演变进程;(2)汉赋类别及散体大赋特征。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起源于楚地言辞,后演变为诗歌体裁与总集名称,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新诗体。屈原的作品如《九歌》、《天问》等,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其中,《九歌》是对楚地祭祀乐歌的加工,表达对天神的敬仰、对纯洁爱情的赞颂以及对牺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士的礼赞;《天问》则通过反诘形式提出众多问题,表现了诗人的探索精神。屈原与宋玉并称“屈宋”,共同代表了先秦楚辞的最高成就。楚辞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楚国地理,描写楚国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离骚》更是表达了其政治理想、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艺术上则塑造了自我形象,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不仅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关于楚辞“楚辞”是指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部新体诗。

“楚辞”一名最初见于西汉武帝时。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代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有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为“赋”一、《诗经》与《楚辞》有何不同楚辞既为《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它与《诗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1.从创作方法上看:《诗经》主要反映了中原地区的风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开创了诗歌史上以写实为主的创作传统,是我国早期文化的代表;《楚辞》则富有鲜明的南方地方色彩,在风俗习惯、自然景色以及地理名物等方面的描写,无不带有楚地的特征,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由于楚辞作者想像丰富,长于抒情,从而开创了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2.从表现手法上说:《诗经》多用比兴手法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楚辞》除了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之外,还进一部把比兴发展为象征手法,使诗歌蕴含更为丰富。

3.从句式和篇章结构上看:句式方面---楚辞扩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形成以四六言句式为主、参差自由的新句式,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特别是大都以“兮”字或“些”字作为语气词,成为楚辞体的重要标志。

篇章方面------《诗经》为了合乐的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楚辞则除《九歌》可能合乐外,其余大都“不歌而诵”,无合乐要求,因而篇下不分章,且结构一般都比较宏大,特别是出现了像《离骚》这样的鸿篇巨制,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回环曲折的感情。

4.从作品风格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大多为集体创作的民歌,虽经文人加工,仍旧保留了民歌的风貌,风格朴素自然;而楚辞多为文人创作,且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像屈原这样杰出的诗人,其作品普涨夸饰,形成一种“弘博丽雅”的风格。

二、楚辞产生的社会和文化渊源1.当时语言的发展变化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分享的屈原楚辞。

供大家参考!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

但楚文化又有自己的特色。

一、政治思想方面,楚国与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

楚祖先芈姓氏族兴起于周初,受到周文化影响。

尤其是春秋周景王之子王子朝携周典奔楚后,楚地受周文化影响更深。

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

二、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土著居民保存着某些氏族社会遗习,宗法礼俗观念不强。

楚地巫风盛行。

楚人信奉多神教,也与北土重祖先神不同,与中原地区单纯崇拜自然本身的习俗也不同。

楚人多将自然拟人化,使之成为自己崇拜的神灵。

因之,楚人的神具有人性。

人也可以具有神性。

在这种原始性宗教影响下,楚地产生了许多想象丰富而奇特的神话,并极大地影响了楚国的其他艺术形式,影响到楚人的审美观。

楚人欣赏具有飘逸、艳丽、深邃特点的事物。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生平屈原生平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及屈原的作品。

生卒:—340——277。

名平,字原。

与楚国同姓;熊。

《史记》载,楚祖先是颛顼,第六代孙以芈为姓。

其后代又以熊为姓。

春秋时,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后代即以屈为氏。

屈原生活于战国末期。

历史由割剧走向统一。

春秋时百多个国家此时剩下七个大国。

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面临问题:由谁用什么方式统一。

百家争鸣的焦点也正是这一问题。

七国中,齐最富,楚最大,秦最强。

苏秦:“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秦用暴力,激起国际不满。

形势对楚有利。

楚人爱国,斗争意识强。

当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王及臣僚出逃,楚地人民自发组织,使白起无法控制,只得退回秦国。

秦统一天下,还有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旗号:张楚。

刘邦、项羽也都是楚人,拥楚起义。

屈原所处之时,内外形势都于楚有利。

但楚国朝政被贵族集团把持。

他们缺乏政治远见,主张降秦,致使楚国“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受怀王重视,官至左徒。

屈 原 与 楚 辞

屈 原 与 楚 辞

屈原与楚辞一、屈原生平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在楚国,他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是楚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战国的大环境中,屈原又生逢“合纵”、“连横”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候。

战国七雄中,秦、楚、齐三国国力最强(秦国改革彻底,军事力量最强;齐国滨海,最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都具有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条件。

这三国中又以秦、楚斗争最为尖锐。

屈原的一生始终处在时代斗争的漩涡之中。

屈原年轻时颇有才干,“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再加上他出身于王室公族(当时楚国有屈、景、昭三氏同为公族),所以,大约在他23岁左右,被封为“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楚相)。

屈原在担任左徒期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担负着楚国的内政改革和外交事务。

屈原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主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

这使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美政”的时期。

但是几年之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了。

怀王曾令“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这是说屈原受怀王重托,起草改革宪令。

而代表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想探知宪令的内容,屈原不告诉他,上官大夫试图抢夺,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斗争。

后来上官大夫到怀王那里进谗言,挑拨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关系,怀王轻信上官大夫的话,疏远了屈原。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包括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死于秦、楚国蒙受奇耻大辱之事,十分愤慨,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

于是“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被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过着长期飘泊愁苦的生活。

他沿江而下到过鄂渚(今湖北武汉市)、陵阳(大概在今安徽境内),再折返溯江而上过洞庭,到辰阳、溆浦(均属今湖南省),再过洞庭到达汩罗江畔,历时二十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若乃山林皋 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 则繁。然屈平所பைடு நூலகம்能洞监风骚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

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 系统,即后来通称的“楚声”;(语 言载体)
北人重史,南人重巫——重史则重人事, 务实际;重巫则多虚幻,充满神秘的 氛围;(激发了楚辞绚丽的想象与系 统的象征) 楚文化中的宗教、舞蹈、绘画、音乐以 及建筑园林等内容也都是“楚辞”表 现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楚辞又成为楚文化的文 学载体。
楚国国势强大:“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 车千乘,马万骑,栗支十年”;
文化兼容并包:“在楚国之北的好多周朝封 国,楚国之南的各方国部族,都被囊括于 此文化圈内”;
楚人独特的文化品质:强调意志自由和感情 至上、强调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对人生的积 极执着态度; 以上这些楚文化的特质共同构成了楚辞产生 的精神基础。
一、楚辞的含义 1、楚辞的定义:(p111段3) “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载《史记· 酷吏 列传》。此时“楚辞”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与“六经”并列。宋黄伯思《翼骚序》云: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 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是指以 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 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其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间 祭歌。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 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 征。
在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文化和中 原文化不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 地理志下》),这种崇尚巫 风的习俗,既有夏商文化的遗迹,更 有南方文化的特色。王逸《楚辞章 句· 九歌序》中说:“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做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而 在“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巫风更 是浓烈。这种巫风是和当时当地的宗 教密切相关的。蛮俗遍布,巫风盛行, 熏染了整个楚文化。
《史记· 酷吏列传》: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 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汉书· 朱买臣传》: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 《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 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2、“楚辞”的多重含义: (1)诗体: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 新文体,如《九歌》(民间集体性 创作); (2)作品: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 这种新文体所写的一些作品,如 《离骚》、《九辩)(作家个性创 作); (3)书名:由这些作品选辑而成的 一部文集:《楚辞》。(专书)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楚虽蛮 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 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 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 生壮采。”
二、 楚地民俗文化
楚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楚国最早具有的或吸收的是夏商周的中原文 化,在江汉建国并开拓领域之后,与南方 土著民族相交往,不可避免的相互吸收和 融合,逐渐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代表南方文 化系统的楚文化。从所谓“楚人”的构成 来说,它包括所谓的“九夷八蛮”,即南 中国诸多部族、民族,如越、巴、苗、濮、 氐、羌等,他们和楚国的创建者共同形成 了楚民族。
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曾注《离骚》,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谈及屈原作品 如下:《离骚》、《天问》、《招 魂》、《哀郢》和《怀沙》。 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屈原、宋玉及汉 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等 所作楚辞体以及自己的《九叹》,辑 成一书,取名《楚辞》。东汉王逸作 《楚辞章句》,并收入自己所作《九 思》。 这是今本《楚辞》的基本篇目。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屈原和楚辞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屈原的生平经历 屈原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其他作品 宋玉
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 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初源,合称为“风骚”。 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 屈原集校注 . 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 . 中华书局 1999 楚辞集注. (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楚辞集解. (明)汪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 .四库本 楚辞植物图鉴.潘富俊、吕胜由.上海书店2003 楚辞源流选集(5册).周殿富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凤舞九天
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 绘一身着宽袖长袍侧身左向而立的妇 女,双手合什,袍裙曳地。其头部上 方有引颈张喙的凤鸟,作展翅腾飞状 主题为引魂升天。

刘师培:“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 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 其地,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作之文, 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 文,多为言志抒情之作。”(《南北文学 不同论》) 梁启超:“《诗经》乃中原遗声,大端皆 主于温柔敦厚,属极质正的现实文学;而 《楚辞》为南方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 端将情感尽情发泄,属富于想象力之纯文 学。”
《楚辞》目录: 离骚经第一、九歌第二、天问第三、九 章第四、远游第五、卜居第六、渔夫 第七、九辩第八(宋玉)、招魂第九、 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惜誓第十 一(贾谊)、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 山)、七谏第十三(东方朔)、哀时 命第十四(严忌)、九怀第十五(王 褒)、九叹第十六(刘向)、九思第 十七(王逸)
楚辞形成的原因
楚地的民歌为楚辞的产生在艺术形
式上提供了基础;
楚地盛行的巫教渗透于楚辞,使之
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楚辞的产生还与楚国的音乐、方言
的影响分不开;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盖屈、宋 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 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 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 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 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蘋、 蘅者、楚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