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峨峨东岳高, 秀极冲青天。 —— 晋· 谢道韫
岱宗何崔嵬, 群山无与比。
——晋· 陆机
——元· 贾鲁
人心齐 人心齐, ,泰山移 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 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 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 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 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 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 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 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 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 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 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 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 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体悟诗情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 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 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首诗也告诉我们, 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 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 气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引导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难点:体会书写的美感,并提示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这五首古诗词都是名篇,具有丰沛的情感且都有流传千古的名句。

《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望岳》中“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慷慨;《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以及《己亥杂诗》中“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都值得在教学中去引导学生细致品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直接导入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历代优美的诗词是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这些诗词精品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饱含作者深挚的情感,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今天就来品读五首精美的古诗。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年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2.写作背景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

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

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老师要在这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采用自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注意体会五首诗歌的哲理和蕴含的感情,教学中可以按照“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注意落实背诵默写,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4.在写作中可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熟读或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

二、初读《登幽州台歌》。

提示:《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请同学们齐读,争取读出诗中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分析诗歌内容:请一名同学说说诗歌大意。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教师补充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0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难点1.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徼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1.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2.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三、知识小窗1.介绍古体诗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五言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登幽州台歌》背景介绍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期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四、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登鹳雀楼》、《乌衣巷》、《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南逢李龟年》。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代诗歌。

然而,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欣赏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诗歌创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歌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和情境营造。

2.诗歌文本:准备五首诗歌的文本,标注好朗读节奏和韵律。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诗歌解析和文化背景资料,用于课堂分析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名师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负。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望岳》。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1、读懂诗歌(1)通读诗歌。

(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学生自读,探索技巧。

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语调:痛苦、孤独;语速:低沉、缓慢;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

(2)变形比读。

(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3)译读诗歌。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第一课时)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第一课时)
2.男儿有泪不轻弹,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领会诗歌中饱含的深沉的情感和哲思,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知人论世,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情感。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读出诗歌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古诗词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背诵上下功夫,做到当堂成诵。让学生在畅谈人生启示后进行背诵,实则是让诗歌与当下生活契合,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五、入情景,背诵诗歌
想象一下你就是陈子昂,读出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之情,读出个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以及对宇宙无穷的慨叹。
全体起立,做“登台眺望”状,读出“怆然”之情。
教学《登飞来峰》
一、导入
在宋代,也有一位诗人登上高处,极目远眺,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感想。他就是宋代诗人、政治家王安石。
1.文学常识介绍。
教案序号:课题:20、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解析

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解析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中心句,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陶冶情操,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中心句,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

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

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说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优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

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

你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诗歌?(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走进诗的世界。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品古人苍凉情怀1.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2.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3.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

幽州台:即蓟丘、燕台。

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中心句,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陶冶情操,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中心句,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

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

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说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优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

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

你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诗歌?(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走进诗的世界。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品古人苍凉情怀1.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2.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3.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

幽州台:即蓟丘、燕台。

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

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

③涕:眼泪。

) (背景资料略)4.理解诗句的内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

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5.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 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6.背诵本诗。

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⑴朗读全诗,感受、沉浸;⑵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⑶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⑷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⑸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7.《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

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

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

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

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

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8.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二、学习《望岳》,感受登高豪情1.作者及背景简介,了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朗读诗歌。

⑴老师范读《望岳》。

⑵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⑶全体学生齐读。

⑷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学生把握每个句子的语气、语调和停顿。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⑵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⑶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⑴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⑵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⑴“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⑵“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此环节意在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本课内容。

5.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⑴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⑵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⑶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深入理解诗的感情。

6.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⑴炼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⑵哲理美。

⑶虚实相生……学习诗歌高超的写作手法7.背诵古诗。

三、学习《登飞来峰》,感受哲理之美1.朗读《登飞来峰》。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2.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⑴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⑵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3.质疑活动⑴《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⑵“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⑶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四、学习《游山西村》,品味农家风情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

“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2.初读诗歌,找意象。

同学们,有人说,诗歌能表达一个人的情感,能抒发人的志向,诗歌很多时候,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画。

从这首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呢?还有什么是别人没看到的呢?好,我们来数一数这首诗描绘了多少景物?首先,有(农家、腊酒、鸡、豚、山、水、柳、花、村庄、箫、鼓、拐杖、门)还有什么(人:村民和诗人)一共有多少种景物(14),在诗歌的画面中这些独立的物体叫做意象。

你可以在这些景物的前面或者后面,补充上表示颜色或者姿态的词,行吗?3.再读诗歌,说意境,翻译诗歌。

用你自己语言,描述一下这里的风景。

这风景也叫诗歌的意境。

4.细读诗歌,赏析:首联:“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

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

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

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

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