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吟、饮马长城窟行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译文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李世民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译文】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浩瀚的大海掀起了千百万的波涛,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妻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注释】⑴切:凄切。

⑵交河:北方河名。

⑶瀚海:沙漠。

⑷波:沙丘起伏状。

⑸迥戌:远方的边戍。

⑹高节:旗帜。

⑺朔吹:北风。

⑻玉塞:玉门关。

⑼金钲:锣声。

⑽绝漠:大漠。

⑾干戈:指武器。

⑿戢:收藏。

⒀原隰(xí):原野。

⒁纪石:刻石纪功。

⒂荒裔:边荒。

⒃戎衣:战士。

⒄灵台:周代台名。

【创作背景】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驻跸灵州,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

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汉代卓文君白头吟赏析

汉代卓文君白头吟赏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两首乐府诗看似相似,实则不同。 《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不同与《白头吟》的就在,诗并非全是哀。 在它在让人觉得难过的喘不去过气的时候又给了人希望。客从远方来, 带来了希望,带来了丈夫的音信。这里的鲤鱼,是上下两片木板雕刻 有鲤鱼图案的盒子。本不能烹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拆开信 函说成烹鱼。诗中写那信函的内容只有六字。但这六字却是字字千金。 没有修饰,没有婉转,有的只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与关怀。就是因为 简单,直白才更体现出了丈夫满腔真挚的情意。这时天涯海角的距离 变得如芥子般不足一提,那对夫妻的爱情穿越了空间的距离达到了永 恒。原来不只是那少妇的单相思,原来丈夫对妻子也是同样的思念。 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平平淡淡,却是让人无限的向往。 而《白头吟》描写的不仅仅是一个思妇,更是一个弃妇。但是那个弃 妇个性鲜明,面对丈夫的变心,她娴静自若,置酒而别。她不问为何 当初可以抚琴求爱,极其浪漫,一曲“凤求凰”,终得美人心,而今 却因美人迟暮,年老色衰,遂生弃意。白头吟,吟白头,真道是“年 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饮马长城窟行》与《白头吟》同是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 都写出了思妇的悲哀之情,每一首伤感的诗都会有那么一 句话触动我们的心弦。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君 为枯桑,妾为海水,君在天涯,妾在海角。同是悲苦,却 难互相体会。这让我想起了歌词中所唱的天使与海豚的爱 恋,同是难以相守。但是枯桑海水却又多了一分真切,一 分无奈。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应该是每个人的渴望,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终偿夙愿。匡匡在《时有女子》里曾 说“我这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 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但那人, 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会来。” 我想,梦想无非是梦中所想,可以渴望,却终不可及,那 应该是一种悲哀。

【K12学习】《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K12学习】《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饮马长城窟行授课教师:谢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2、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3、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

过程与方法1、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能够通过对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鉴赏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3、理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琼瑶编曲的《青青河边草》,问同学们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同学说相思。

那么是借什么表达相思的呢?青草。

草一直是古人表达思念的物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相思的汉乐府诗歌《饮马长城窟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与执着。

二、文学知识积累1、前人对乐府诗特点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三、预习检查 1、字音:饮yìn马夙sù昔自媚mèi 遗wèi 烹pēng鲤鱼四、释题《饮马长城窟行》:汉代乐府旧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借助饮马,曲名此得来。

《文选五臣注》有文字记载:“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

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

”《乐府诗集》卷三十八云:“一曰《饮马行》。

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而作是曲也。

”可见远离家乡在外行役的人,于长城下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且生活艰苦。

而使《饮马长城窟行》逐渐成为行役艰苦的生活写照,也因行役者是闺中妇人思念的对象,故又转为妇女思念良人的题材,或是借妇女思念良人抒发征人内心对家人思念。

饮马长城窟行 王翰诗作

饮马长城窟行 王翰诗作

饮马长城窟行王翰诗作饮马长城窟行(一作古长城吟)。

[唐]王翰。

原文: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

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西击长城胡。

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

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

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

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

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

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

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

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

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

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

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唐代】李世民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作者简介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

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

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注释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状。

迥戌:远方的边戍。

高节:旗帜。

朔吹:北风。

玉塞:玉门关。

金钲:锣声。

绝漠:大漠。

干戈:指武器。

戢:收藏。

原隰:原野。

纪石:刻石纪功。

荒裔:边荒。

戎衣:战士。

灵台:周代台名。

译文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旗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

白头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头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头吟原文、翻译及赏析白头吟原文、翻译及赏析白头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白头吟(李白) 唐朝李白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归故林。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白头吟》译文锦江之水潺潺流向远方,水波荡漾,一对鸳鸯在水波荡漾处快乐相心。

它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一个家在长安,一个家在芳草迷漫处,但彼此心心相许,宁零共死也不忍分离。

此时阿娇失宠了,长门宫前无限凄凉,她常常愁苦地独坐到天黑。

但零汉武帝还能够顾念往日的恩情,为了这,又岂会顾惜黄金不让司马相如为自己作赋呢?相如作赋得到了黄金,就喜新厌旧,对卓文君怀有异心了。

一要聘茂陵一女子为妾,卓文君十分伤心,作《白头吟》以相赠。

从来没有见过东流之水返回西去的,凋零落败的花朵也会重返故林。

菟丝本就无情,任风倾倒,但菟丝紧紧地缠在女萝上,与它萦抱在一起。

自然界的两草尚且如此,人心却不如草那样执著坚定。

不要把龙须席子卷起来,任它落满灰尘,生满蛛网。

暂且留着琥珀枕头,或许彼此还会有相梦的时首。

覆水难收,弃妾难以重回。

自古以来,至死不相负的爱情,只有青陵台的韩凭及其妻子何氏。

《白头吟》注释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南。

汉:指长安一带。

绮翼:鸳鸯美丽的翅膀。

分张:分离。

阿娇:指汉武帝陈皇后。

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请司马相如作了一首《长门赋》,以表自己的悲伤之情。

东流不作西归水:用“不见东流水,何时复归西”的语意。

归故林:重返故林。

兔丝:即菟丝,一种寄生植物,茎细如丝,寄生缠绕在其一植物上。

女萝:菟丝有时缠在女萝上,比喻男女的爱情。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诗经》和两汉乐府诗中的婚姻爱情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她们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是我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采风运动的一些成果[1],她们多来源于民间歌谣,作者都来自社会各阶层,都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她们的一些共同点。

在很多方面,她们又呈现出各自的风貌,具有相对独立性。

本文主要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进行分类,先从内容上把握他们的异同;继而,又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她们的成因和差别;最后,又从形象和句式方面进一步阐述她们的区别,以求更全面的把握她们,了解她们,深刻体会她们作为我国文化典籍的意义和原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它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绝大多数已不可考。

它反映的内容很丰富,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婚姻爱情诗是其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占有很大的比例。

乐府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又一里程碑,它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收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歌。

它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虽然保存有限,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婚姻爱情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文化心理,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内容,先对她们作整体的感受和了解;再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阐述她们的成因和差异,了解其内在的特征;最后,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和句式方面比较她们的异同。

一、基本概况《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大约有八十多首,她们主要保存在《国风》中,另外,《雅》中也有一小部分。

《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它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桧风、陈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

豳风全部是西周的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的作品[2]。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就主要分布在这些风中,而又郑风最多。

汉乐府诗中最经典的10首

汉乐府诗中最经典的10首

汉乐府诗中最经典的10首
汉乐府诗是指由汉代乐府机关采集、整理和演唱的诗歌,其中有很多经典之作。

以下是其中最经典的十首:
1. 《孔雀东南飞》:叙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焦母强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2. 《陌上桑》: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美貌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

3. 《长歌行》: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

4. 《上邪》: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一位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坚定承诺。

5. 《白头吟》: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自白,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她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婚姻的坚定态度。

6. 《饮马长城窟行》:这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描写了一个妇人思念在远方从军的丈夫,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7.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老兵的归家经历,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8. 《上山采蘼芜》:这是一首弃妇诗,通过写上山采蘼芜的女子与故夫相遇,询问故夫新人情况的对话,揭示了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

9. 《战城南》:这首诗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向往。

10. 《东门行》:这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描写了一个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不得不铤而走险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些诗歌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头吟》,汉乐府《楚调曲》调名。

传说源自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故事。

后世多用此调写妇女的被遗弃。

李白等诗人有以此题作的古诗。

此曲也是2014年的一部电视剧《风中奇缘》的插曲,并因此为人们所了解。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词语注释1、皑、皎:都是白。

2、两意:就是二心(和下文“一心”相对),指情变。

3、决:别。

4、斗:盛酒的器具。

这两句是说今天置酒作最后的聚会,明早沟边分手。

5、躞蹀(xièdié):行貌。

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

东西流,即东流。

“东西”是偏义复词。

这里偏用东字的意义。

以上二句是设想别后在沟边独行,过去的爱情生活将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

这句话连下两句是说嫁女不须啼哭,只要嫁得“一心人”,白头到老,别和我一样,那就好了。

6、竹竿:指钓竿。

袅袅:动摇貌。

7、簁簁(shāi):形容鱼尾象濡湿的羽毛。

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

这里用隐语表示男女相爱的幸福。

8、意气:这里指感情、恩义。

9、钱刀:古时的钱有铸成马刀形的,叫做刀钱。

所以钱又称为钱刀。

白话译文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光明,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

今日犹如最后的聚会,明日便将分手沟头。

我缓缓地移动脚步沿沟走去,只觉你我宛如沟水永远各奔东西。

当初我毅然离家随君远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儿凄凄啼哭。

满以为嫁了个情意专一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

男女情投意合就该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像鱼儿那样活泼可爱。

男子汉应当以情为重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所无法补偿。

文学鉴赏此诗是卓文君所写,并有千古佳话为证: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在长安以一篇《上林赋》得宠,封郎官,一时春风得意,意欲纳茂陵女为妾,卓文君无法忍受,写下了这篇流传于世的《白头吟》,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随后再补写两行:“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卓文君哀怨的《白头吟》和凄伤的《诀别书》,使司马相如大为感动,想起往昔恩爱,打消了纳妾的念头,并给文君回信:“诵之嘉吟,而回予故步。

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

”此后不久相如回归故里,两人安居林泉。

而据《西京杂记》卷三载,蜀地巨商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聪明美丽,有文采,通音乐。

孀居在家时,与司马相如相爱,私奔相如,因生计艰难,曾得到卓王孙的资助。

司马相如得势后,准备娶茂陵的一个女子为妾,卓文君得知就写了一首《白头吟》给他,表达自己的哀怨之情,相如因此打消了娶妾的念头。

后世多用此调写妇女的被遗弃。

又载:“相如(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按,《宋书·乐志》大曲中有古辞《白头吟》,《玉台新咏》列为古乐府,《乐府诗集》收两篇,都不言卓文君所作。

名人鉴赏(唐)李白《白头吟》:“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

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

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

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

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中国古代征役频繁,游宦之风很盛。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大量的思妇怀人诗。

这些诗表现了妇女们“独守”的悲苦和对行人的思念,写得真挚动人。

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全诗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看信,重逢的希望落空,通过多方描写,将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作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

而就在思妇的相思苦闷发展到顶点时,诗却在含蓄得近乎平淡的意象中结束,余味无穷。

该诗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受到历代诗评家的赞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1.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2.远道:远行。

3.宿昔:指昨夜。

4.觉:睡醒。

5.展转:亦作“辗转”,不定。

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

“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

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6.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

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7.入门,指各回自己家里。

8.媚:爱。

言:问讯。

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9.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10.烹:煮。

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11.尺素书: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称为“尺素”。

素,生绢。

书,信。

12.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

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13.下: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白话翻译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团聚,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作品背景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是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通常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中国古代征役频繁,游宦之风盛行。

野有旷夫,室有思妇,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思妇怀人诗。

这些诗表现了妇女们独守空闺的悲苦和对行人的思念,大多写得真毕动人。

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沂编的《文选》,归入“乐府·古辞”。

关于诗题的由来,《文选》五臣注说:“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

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征人路于此而伤悲矣。

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

”该诗的作者问题,历来有争议。

《文选》李善注云:“此辞不知作者姓名。

”《玉台新咏》则以为是汉蔡邕所作。

当代也有人从该诗的韵律、声律的角度分析,及对蔡邕创作情况的观照,说明该诗的作者与蔡邕并无关系,而是东汉之前即流传于民间的歌诗。

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

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

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

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

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

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

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

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

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蕴含深意。

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

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处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全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分层赏析诗起头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

“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的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

由于路途的遥远,思念也是突然的,只好在梦中求得相会,然而才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醒过来后又是遥远的空间隔绝,依旧是“他乡各异县”,彼此无法相见。

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前提,在修辞技巧上,“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中的“他乡”,都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句法。

这样的连缀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

第二层只有两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暗示远方的人也能了解,而邻居却只顾沉浸在家庭的欢乐中,不肯为她捎个信。

在这一层中,运用了起兴和对比的手法,写女子寒门独居,表现其孤独和凄凉的感情。

最后一段,情节发生了转折。

忽然有客从远方带来丈夫木质双鲤鱼夹封的信函,呼儿差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书中也获得了远方传来的,对她坚定不移的情意。

者样的故事,主要在描述中国传统妇女“闺中思人”的感情起伏,文字质朴自然,情感真切悠远。

文学评赏《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是写思妇怀念在远方行役的丈夫的。

《盐铁论》中说:“今天下一统,而方内不安。

徭役远,内外烦。

古者,过年无徭,逾时无役。

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而长子不还,父子忧愁,妻子咏叹,愤懑之情发于心,慕思之积痛骨髓。

”这首诗就是汉代这类社会现实的反映。

正如汉乐府诗的其他优秀作品一样,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继承和发扬《诗经·国风》的优良传统,善于选择典型事件,揭示社会现实。

作品评价《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乐府名篇,全诗造语平淡,感情浓郁,流宕曲折,感人肺腑。

该诗化虚为实,通过描绘实境(艺术创造中的实境),使所要表达的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从中形象而生动地显示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