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酶的专一性
探究酶的专一性酶相同底物不同的实验思路

探究酶的专一性酶相同底物不同的实验思路酶的专一性是指酶只对特定的底物具有催化能力,而对底物以外的化合物几乎没有催化能力。
今天,我们要探讨酶的专一性,一般将酶相同底物不同的实验思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底物结构要探究酶相同底物不同,就必须先研究底物的结构。
因为不同的酶对底物的反应机制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底物,酶的反应机制也很可能不同。
因此,如果我们想研究酶的专一性,首先要深入研究底物的结构,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特性(如酰基位等)。
二、研究不同酶分子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以不同的酶比较它们分子之间的差异,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酶的专一性。
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酶的部位和结构对底物的反应有多大的影响。
另外,还需要研究酶分子结构所引起的电荷变化,以及不同酶中的可动性特性,促成它们在不同的底物上的反应活性差异。
三、比较不同酶的动力学性质此外,还要比较不同酶的动力学性质,来发现不同酶对不同底物的反应活性差异,并寻求机理解释。
研究不同酶动力学性质时,常用的数据有催化速率常数、活性常数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不同酶对底物催化反应的潜在差异。
四、采用结构分离技术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结构分离技术,来揭示不同酶对不同底物的反应机制差异,比如通过电泳技术,将酶分子依其分子大小、电荷、溶解性等指标分离,在不同的浓度和pH值下进行分离研究,就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用以发掘不同酶对不同底物的反应机制差异。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就能更好地解析酶的专一性,以更多的实验数据来支持我们的结论。
因此,为了探究酶相同底物不同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来更好地揭示酶的专一性,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意义。
酶的专一性

二、实验用品
1、材料 、 唾液(进食前的 稀释100~400倍。 进食前的)稀释 唾液 进食前的 稀释 倍 2、试剂 、 (1) 0.5%淀粉溶液: (0.3% NaCl) ) %淀粉溶液: % 蔗糖溶液: 蔗糖溶于100ml蒸馏水 (2)2%蔗糖溶液:0.1g蔗糖溶于 ) 蔗糖溶液 蔗糖溶于 蒸馏水 (3)Benedict试剂 ) 试剂 (4) 蔗糖酶溶液 ) 3、仪器设备 、 恒温水浴箱、试管、试管架、 恒温水浴箱、试管、试管架、滴管
3 3 2 3
2 3
2 3
2.淀粉酶的专一性 2.淀粉酶的专一性 支试管,按下表操作: 取3支试管,按下表操作:
表2.淀粉酶的专一性实验 2.淀粉酶的专一性实验 淀粉酶 1 1 3 2 1 3 1
稀释的唾液/ml 稀释的唾液 0.5%淀粉溶液: (0.3% %淀粉溶液: % NaCl) /ml 2%蔗糖溶液 蔗糖溶液/ml 蔗糖溶液 蒸馏水/ml 蒸馏水
三、方法和步骤
1.检查试剂 1.检查试剂 支试管,按下表操作: 取3支试管,按下表操作:
表1.酶的专一性试剂检查实验 1.酶的专一性试剂检查实验
管号 试剂01源自320.5%淀粉溶液: (0.3 0.5%淀粉溶液: % NaCl) /ml 2%蔗糖溶液 蔗糖溶液/ml 2%蔗糖溶液/ml 蒸馏水/ml 蒸馏水/ml Benedict试剂 试剂/ml Benedict试剂/ml 沸水浴/min 沸水浴/min 现象
3 3 37 ℃ 15 min 2 沸水浴3min 沸水浴 2 2
Benedict试剂 试剂/ml 试剂
现象
3.蔗糖酶的专一性 3.蔗糖酶的专一性 支试管,按下表操作: 取3支试管,按下表操作:
表3.蔗糖酶的专一性实验 3.蔗糖酶的专一性实验 蔗糖酶 1 1 3 2 1 3 1
酶的专一性的实验报告

酶的专一性的实验报告酶的专一性的实验报告引言:酶是生物体内一类极为重要的蛋白质催化剂,它在生物体内参与了许多代谢反应的进行。
酶的专一性是指酶对于特定底物的选择性反应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不同酶对不同底物的反应,探究酶的专一性及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玉米淀粉溶液- 青枣淀粉溶液- 红薯淀粉溶液- 蛋白酶溶液- 淀粉酶溶液- 淀粉试纸- 碘液- 试管- 显微镜2. 实验方法:1) 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玉米淀粉溶液、青枣淀粉溶液和红薯淀粉溶液。
2) 在每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蛋白酶溶液。
3) 将三个试管放置在恒温水浴中,保持温度恒定。
4) 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滴反应液,加入淀粉试纸。
5) 观察淀粉试纸的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6) 最后,在每个试管中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7) 使用显微镜观察淀粉颗粒的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 玉米淀粉溶液在加入蛋白酶溶液后,淀粉试纸的颜色逐渐变浅,表明淀粉被分解。
- 青枣淀粉溶液在加入蛋白酶溶液后,淀粉试纸的颜色变化不明显,表明淀粉未被分解。
- 红薯淀粉溶液在加入蛋白酶溶液后,淀粉试纸的颜色变化不明显,表明淀粉未被分解。
进一步观察淀粉试纸颜色变化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玉米淀粉溶液中的淀粉被蛋白酶分解,导致淀粉试纸颜色变浅。
这是因为蛋白酶对玉米淀粉具有专一性,能够特异地与玉米淀粉结合并催化其分解。
- 青枣淀粉溶液和红薯淀粉溶液在加入蛋白酶溶液后,淀粉试纸的颜色变化不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蛋白酶对青枣淀粉和红薯淀粉的专一性较低,无法与其特异结合并催化分解。
此外,我们还通过显微镜观察了淀粉颗粒的形态变化。
在玉米淀粉溶液中,淀粉颗粒逐渐变小,甚至完全消失;而在青枣淀粉溶液和红薯淀粉溶液中,淀粉颗粒的形态基本未发生明显变化。
这也进一步证实了酶对不同底物的专一性。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酶的专一性。
酶的专一性名词解释

酶的专一性名词解释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作用于某种底物,而不能作用于其他化合物。
这种特性对酶分子和酶制剂都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青霉素能专一性地抑制细菌生长,用这种酶做成的青霉素药品就是专一性的。
但是,有些具有相同功能的酶也会表现出专一性,这就是酶的高度专一性。
专一性可以用来说明某种酶的催化活性,所以,不论这种酶催化哪种反应,只要它能够催化底物完成那种反应,它就具有专一性。
水解度:在酸、碱或中性溶液中,不同的底物常常会有不同的水解度。
在水溶液中,底物的浓度越大,则水解度也越大。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平衡: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底物浓度增加时,另一种底物浓度必然减小;两种底物浓度都增加时,总体上是达到了平衡状态。
从这一角度讲,也可以把水解度看作是酶的催化效率。
所谓水解度,就是每克酶所催化的底物的量。
为什么没有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酶?答案很简单,只需两步: 1.选择“专一性”高的酶,因为当底物的浓度增加时,所有催化该反应的酶的催化效率都将提高; 2.考虑底物的性质(或给酶一个适宜的底物)。
首先,在具有最大催化效率的前提下,应当使得底物进入人体后发挥最大效用,这是比较理想的;其次,底物应当安全,即使在大剂量下,也不会造成明显损害,或引起毒副反应。
如果考虑到选择的限制因素(比如成本),还可以采取两种措施:1.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的研究和生产中。
是分析测定法中最准确的一种,不过还要配合使用多种颜色的染色液。
实际操作时,应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的载物台上,调节显微镜目镜和物镜,以看清楚视野中的细胞轮廓。
制片完毕后,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细胞后再换高倍镜观察。
然后移动玻片,由侧面向上观察,使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尽量多。
接着在目镜上装上一个4X 10-4低倍物镜,换用高倍镜进行检视。
由于4X 10-4低倍物镜放大倍数低,所以可以先换用10X 40低倍物镜进行观察,然后换用油镜进行观察。
最后用一片载玻片盖在油镜镜头上,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
高三生物—— 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

高三生物——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解读 1.实验原理淀粉(非还原糖)――→水解麦芽糖(还原糖);蔗糖(非还原糖)――→水解葡萄糖(还原糖)+果糖(还原糖); 还原糖+本尼迪特试剂―――→沸水浴加热红黄色沉淀。
2.实验步骤试管 1 2 3 4 5 6 1%淀粉溶液 3 mL - 3 mL - 3 mL - 2%蔗糖溶液 - 3 mL - 3 mL - 3 mL 新鲜唾液 - - 1 mL 1 mL - - 蔗糖酶溶液 ----1 mL1 mL温度处理 37 ℃恒温水浴保温15 min 本尼迪特试剂 2 mL2 mL2 mL2 mL2 mL2 mL水浴加热沸水浴2~3 min 实验结果不出现红黄色沉淀不出现红黄色沉淀出现红黄色沉淀不出现红黄色沉淀不出现红黄色沉淀出现红黄色沉淀3.结论:酶具有专一性。
1.酶的专一性的实验探究方法——对比法(1)设计思路:常见的方案有两种,即底物相同但酶不同或底物不同但酶相同,最后通过观察酶促反应能否进行得出结论。
(2)设计方案项目 方案一方案二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 对照组 材料 同一种底物(等量) 与酶相对应的底物另外一种底物试剂与底物相对应的酶另外一种酶同一种酶(等量)现象发生反应不发生反应发生反应不发生反应结论酶具有专一性酶具有专一性2.变量分析(1)自变量:不同底物或不同酶液。
(2)因变量:底物是否被分解或有无产物生成。
(3)无关变量:试剂量、反应温度、pH等。
命题点一实验原理、步骤和现象1.(2019·浙江稽阳联考)下表为“探究酶的专一性”的实验数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试管123456本尼迪特试剂/mL2222221%淀粉溶液/mL3\3\3\2%蔗糖溶液/mL\3\3\3新鲜唾液/mL\\11\\蔗糖酶溶液/mL\\\\11实验结果A.1%淀粉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B.按表格将各种溶液分别加入6只试管后,再共同保温一段时间C.试管3有红黄色沉淀产生,说明有葡萄糖生成D.若5号试管出现轻度阳性反应,不可能是淀粉溶液中有杂质答案A解析氯离子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所以1%淀粉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A正确;本尼迪特试剂需要在酶促反应完成后加入,过早加入可能会对酶活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利用本尼迪特试剂能检测出试管3有还原糖生成,但不能确定就是葡萄糖,C错误;5号试管出现红黄色沉淀的原因,可能是淀粉溶液中有还原糖类杂质,D错误。
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课件

03
活动总结与反思
活动总结
实验操作流程
在探究酶的专一性活动中,学生需进行实验 操作,包括制备底物溶液、添加酶溶液、观 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等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学生需分析酶的专一性表现,并得 出结论。
结论总结
通过实验和结果分析,学生可以总结出酶的 专一性特点及其在生物体内的意义。
活动效果评估
绝对专一性是指酶仅作用于特定结构的 底物分子,生成特定结构的产物。
实验操作步骤
准备实验材料
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碘液、斐林试剂等。
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分别取两支试管,一支加入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另一支加入蔗 糖溶液和淀粉酶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将两支试管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分别加入碘液和斐林试剂,观察颜 色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
目录
• 活动准备 • 活动探究过程 • 活动总结与反思 准备
实验材料准备
准备淀粉溶液、蔗糖 溶液、淀粉酶溶液、 蔗糖酶溶液。
准备碘液、斐林试剂 等必要的化学试剂。
准备实验管、滴定管、 烧杯、试管等实验用 具。
安全防护措施
实验过程中需佩戴实验服和护目镜,以避免化学 试剂溅到身上或眼睛。
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
01
实验结果记录表(表格1)
02
| 试管编号 | 底物 | 酶 | 反应现 象|
03
| --- | --- | --- | --- |
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
| 2 | 蔗糖溶液 | 淀粉酶溶液 | 无变化 |
| 1 | 淀粉溶液 | 淀粉酶溶液 | 变蓝 |
结果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淀粉在淀粉酶的作 用下分解成还原糖,遇碘液变蓝;而蔗糖是非还原糖, 遇碘液无变化。这一结果表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 解,不能催化蔗糖分解,证明了酶的专一性。
酶的特异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酶的特异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特异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 掌握检查酶特异性的方法和原理。
2. 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 了解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实验原理1. 酶的专一性酶是生物体中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传统酶的概念),也常称为生物催化剂。
它与一般催化剂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专一性。
根据各种酶对底物的选择程度不同,可分为绝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立体异构专一性,。
例如唾液淀粉酶属于相对专一性酶,它只能随机作用于淀粉链内部的a——1,4糖苷键,使其分子迅速断裂成较短的链,称为糊精,糊精分子量递减,淀粉——大分子糊精——中分子糊精——小分子糊精——简单分子糊精——麦芽糖和a——糊精(含a——1,6糖苷键的短链聚糖,平均分子量为8个残基)。
由于淀粉酶催化所形成的产物都是还原糖,故可用灵敏度较高的Benedict试剂检测和观察。
2.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提高温度可以增加酶促反应的速度,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加快一倍左右。
另一方面酶是一种蛋白质,温度过高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
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逐渐下降,以至完全停止反应。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植物酶的最适温度为50—60℃。
但一种酶的最适温度不是完全固定的,它与作用的时间称短有关,反应时间增长时,最适温度向数值较低的方向移动。
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物理常数。
酶对温度的稳定性与其存在形式有关。
大多数酶在干燥的固体状态与比较稳定,能在室温下保存数月至一年,溶液中的酶,易被微生物污染,常难长期保存,在高温的情况与,如100℃即可失活。
低温降低或抑制酶的活性,但不能使酶失活。
3. 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酶的活性常受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增加酶的活性,称为酶的激活剂;另一些物质则会降低酶的活性,称为酶的抑制剂。
探究酶的专一性

探究酶的专一性探究酶的专一性一、学习任务分析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探究性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中有4个探究实验,主要围绕有关生物催化剂———酶的催化特性、证实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实验探究。
因此本实验在整个必修一实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本次实验课主要以认知学理论为基础,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领悟科学探究思想。
二、学习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细胞知识,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化学催化剂有感性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但对在实验中控制变量问题的能力较弱。
从学生年龄特征上看:高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增强,具备了对事物的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唾液淀粉酶与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2、教学难点:对照性实验设计中的几个主要原则;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比较唾液淀粉酶与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培养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1、贴近生活激趣导入:课前让同学们预习本节内容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有可能找到加酶洗衣粉洗涤衣物的问题、多酶片、生物酶牙膏等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不同的酶对不同的物质的催化能力有何不同?从而导入酶的专一性的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酶的专一性》的说课稿
江西省玉山县樟村中学童长春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实验题目是《探究酶的专一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酶的专一性”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酶的特性,理解实验探究方案设计原则及变量的控制,。
同时参阅江西省生物教学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设定本课的重点是建构酶的特性知识体系,进一步探究酶的专一性;难点是如何进行酶的专一性的实验创新设计与实施。
(二)、实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着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合作探究的理念,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酶的特性的知识体系。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实验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理解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设计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引导——合作交流——创新方案——实验探究——精讲点拨——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酶的专一性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科学严谨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以下与本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①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多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并且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实验。
②通过上节课对“酶的高效性”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
然而,学生对于课本实验进行进一步改进的实验方案设计以及具体实验操作细节上,还有较大的不足。
三、说实验教学方法
通过教材和学情分析,要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取“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即在教者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总结出酶的专一性,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达到在对知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的目标。
四、说实验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忆、分析、探究
1、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知识----(1)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知识----食物的消化过程;打比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出酶具有专一性的结论。
引导学生如何验证“酶的专一性”。
(2)实验探究 : 如何改进该实验使其的对比性更直观
引导学生对按教材设计步骤实施进行讨论,得出教材实验的不足是对比性不强,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验证酶的专一性的第二种方案,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各小组经讨论、形成小组的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提出意见并适当指导,归纳后进入本堂课的实验教学:为学生再系统讲解实验原理、过程、表格的记录等问题。
(二)、实验讲解:
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
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
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活动方案:
1.方案一(教材方案):用同一种酶催化两种不同底物
(1)⎩⎨⎧ 淀粉
非还原糖――→淀粉酶
麦芽糖还原糖蔗糖
非还原糖
――→淀粉酶蔗糖
(2)用淀粉酶分别作用于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判断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2.方案二(创新方案):用两种不同的酶催化同一种底物
(1)⎩⎨⎧
淀粉非还原糖――→淀粉酶
麦芽糖还原糖淀粉
非还原糖
――→蔗糖酶淀粉
(2)分别用淀粉酶和蔗糖酶作用于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判断哪一种酶将淀粉催化水解为还原糖,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3)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取6支洁净的试管,按以下记录表上的设计进行演示操作,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实验细节,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自己操作一遍,以加深对本实验的理解并掌握生物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素养。
3、实验记录
(表1、2合一)
4、结果分析:
(1)试管1、3、5相互对照,说明:淀粉酶将淀粉催化水解,而蔗糖酶不能;试管2、4、6相互对照,说明:蔗糖酶将蔗糖催化水解,而淀粉酶不能。
从而说明:一种底物的反应只能被一种酶来催化。
(2)试管1、3、4相互对照,说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试管2、5、6相互对照,说明: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而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从而说明: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的反应。
5、结论:酶具有专一性。
6、动手实验检验结果
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实验,尝试解决问题,实现“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具体思维”的飞跃。
以下是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可能发现的新问题:
例1:有一组同学在做实验时,用滴加了淀粉溶液的滴管去滴加蔗糖溶液,发现实验结果和预期的不一样。
例2:有一组同学在做实验时,滴加各种酶后保温时间过短,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新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7、交流成果,总结提高
学生交流成果,体验探究成功与失败;并拓展使学生知道酶的反应速度还受其他条件影响。
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实验室,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
(四)、板书设计
二、酶的特性
1、(1)酶具有专一性
(1)单因子变量原则
2、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2)等量原则
(3)对照性原则
五、实验教学反思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若只是通过讲授的方式,把实验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往往会导致他们对教师过多的依赖性,缺乏实验的独立性,最终偏离了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因此,要经常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学的主导转为学生,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和设计;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最终达到对实验技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1、本节实验课可取之处:
(1)引导学生自己创新和完善实验方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自己动手实验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本节实验课不足之处:
(1)实验进行的时间难以按预设的方案完成。
(2)课堂上,由于实验探究热烈,教师预设的环节可能落实不到位。
六、自我评价
(一)、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究方案的讨论在进一步创设情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及合作以达到改进教材实验方案的目标;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探讨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动,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形成性评价:1、进一步巩固酶的专一性问题。
2、拓展:使学生知道酶的反应速度还受其他条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