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问题分析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探讨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探讨作者:李靖来源:《商》2016年第22期摘要:2006出台的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使用,这体现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但是,从过去企业实践来看,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程度似乎并不高,值得反思。
本文分析了当前在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弊端,并提出了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措施。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弊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在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中规定资产负债表中应对以投资为目的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单独计量,并且对其后续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CAS3)规定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运用成本模式进行计量,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一、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现状分析根据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显示,尽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上升幅度微乎其微。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被采用的行业也比较单一,多为房地产行业。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在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中只有4.18%的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探讨(一)公允价值取得成本过高我国的地域发展不平衡,房地产的价差在不同城市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企业想要取得所拥有的全部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就必须进行分开评估,这便增加了取得公允价值的成本。
同时在我国,没有活跃市场环境,缺乏大数据信息库。
在这种环境下,想要取得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就需要依靠专业评估机构。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又必须至少每期末评估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因此,企业必须支付高额的评估的费用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二)利润虚增公允价值计量是以市场为基础,基于还未发生的交易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估价,但是企业利润却受到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影响。
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运用的途径分析

(作者单位:哈尔滨铁路科研所科技有限公司)财政金融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运用的途径分析◎周丽媛公允价值为双方基于公平、公正和公开条件下明确的相关价格,也可以称为公允价格。
基于公平交易原则,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进行资产交换或是债务清偿即为公允价值计量,这是一种金额计量方式。
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将公允价值引入到企业会计准则中来,进一步规范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一、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重要性将公允价值引入到企业会计准则中来,其对于企业经营活动以和会计信息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市场价格不仅缺乏可比性而且还对企业价值变动带来较大的影响,一些历史成本无法有效的计量和如实反映。
而且产生的会计信息也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并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常判断带来干扰。
基于这种情况下,通过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能够更好的反映市场经济状况,并进一步披露会计信息,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使其能够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另一方面,相较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能够将企业获利能力和市场价值更真实的反映出来,与现实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对实行条件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更具实践性。
由于公允价值是根据负债性质或是资产来进行市场价格定价选择,与现行市价相比,公允价值对于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更为有利,而且能够更好的满足计量经济性质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运用的途径1.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
理论作为实践的重要指导,以实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能够进一步推进实践的发展。
我国在实际企业会计准则颁布时已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定位,但这只是针对公允价值的应用给出了一个最为基本的框架结构。
在实际公允价值在市场上的应用,还需要基于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来及时补充和修正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在具体修正过程中需要对一些细节问题进一步细划。
关于公允价值可靠性的相关问题分析

表 时要 进行公 允 的表述 ; 是 偏 离它 的真正价值 。 因此 , 有 有 人建议 以资产 的 内在 价值或 经济 价值作为 公允价值
的成 因进行 了诸 多 分析 , 了众 所 周 知 的金 融产 品 除
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 第三, 如果不存在活跃 的市场且不 满足 以上 两个 条 件 的 , 当采 取估 值技 应 术, 由专业评 估人 员 的评 估 结果 确 定 … H 。由此 , )
公允价 值面 临的 问题是 多 层 次 的 , 于第 一 层 次 的 对
经 营活动 , 才能 有生存 和 发展 的空 间 , 因而真 实性是
于会 计 本身 , 而在 于 整个 价格 体 系 的稳 定 性 和有 效
性。
会计 信息 的灵 魂 。然 而 真 实 性 是 绝 对 的还 是 相 对
的?是客 观存 在 的还 是 可检验 的 ?是历 史 的还是 现 实 的?这 些 问题 仍 有 待进 一 步 统 一认 识 。例 如 , 历
[ 摘
要]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核算应 用中逐步推广 , 自身的弊端也 日益暴露 。本 文从 企业会 计准 其
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应用指导为切入点 , 分层 次分析影响公 允价值应用可靠性程度的相关 问题 , 分析存在的公 允 价值可靠性程度 , 并逐一分层提 出解决 问题 的相关措施。 [ 关键词 ] 公允价值 ; 可靠性 ; 计量属 性 [ 中图分类号] 2 5 F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 99 2 1 )2— 0 2— 3 10 —30 (0 10 0 5 0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

可靠 眭比相关 l重要 。 生 葛家澍(0 3认为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来说 , 20) 可靠性是首要 的必备的质量特征 , 缺乏可靠性 , 陛就不存在。 相关 因为可靠性的信息对所有人都是有用的, 而相关的信 息, 并不是与所有人都相关, 它只对特定的人有用。 程春晖(O o认为即使某种计量可 2 o) 以提供我们认为有用的信 息, 但如果缺少可靠性, 也是不会被会计信息系统所接纳的。 观 三 : 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并不矛盾。 谢诗 芬(04 ̄ 20 ) 现实 情况下 , 完全可以得到既相关又合理地可靠的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 牛成酷(0 6认为相关 陛是会计信息有用的 2O )
于此 , 本文从分析我国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研究的现状 人 , 手 探析与公允价值应用有关的问题 。 一、源自我国公 允价 值研 究现 状
( ) 一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 ) 1公允价值的计量级次与方法。 估计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时, 根据估价时对市场信 息的依赖程度 , 我国
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 : 活跃交易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报价 ; 类似资产和负债可观察到的市价 ; 运用估值技术所确定 的价值。 ( ) 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屙f 2公 生的关系。 认为公允价值是—个与历史成本相对立 的计量属性 。 黄世忠(9 8认为 : 19 ) 当公允价值计量 的可靠 陛和 可操 陛这两个关键问题能有效解决时, 公允价值有可能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 的会计计量属性 。 卢永华 、 杨晓军 (o 0认为 , 20 ) 公允价值是
计计量应当以哪一天的市价为基础。 而历史盛本信息以资产取得和负债发生时的市价为基础 , 公允价值则建立在 当前的市价基础上。 因而
建立在当前条件下的市场对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的评价 ( 公允价值) 比过去的市价信息 ( 历史成本 ) 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更相 关。 : (0 5从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 息 =7 / ̄ 20 ) 更具有决策相关性、 收益的公允价值信 息 具有决策相关性 、 更 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 的计量屙陛、 公允价值是无形资产最相关 的计量屙f 生等四个方面阐述 了公允价值在相关 陛方面的优势 。 观点二 : 由于财务会计 自身的特点,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运用问题分析

、
公 允 价值 在 准 则 中的 运 用
( ) 允价 值在 债 务 重 组 中 的运 用 一 公 在 新 会 计 准 则 下 , 于非 现 金 资 产 抵 债 业 务 , 入 了 “ 允 价 值 ” 对 引 公 计 量 属 性 , 于 在 清 偿 债 务 时 非 现 金 资 产 类 别 不 同 , 公 允 价 值 的计 由 其 价依据也不同 , 非现 金 资 产 属 于 企业 持有 的 股票 、 券 等 金 融 资 产 , 债 且 该 金 融 资 产 存在 活跃 市 场 的 , 当 以 金 融 资产 的 市 价作 为 非 现 金 资 产 应 的公 允 价 值 , 但该 金 融 资 产 不 存 在 活 跃 市 场 的 , 当 采 用 规 定 的 估 值 应 技 术 等 合 理 的 方 法确 定 其 公 允 价 值 : 果 非 现 金 资 产 属 于 存 货 、 如 固定 资 产 等 其 他 资 产 , 存 在 活 跃 市 场 的 , 当 以 其 市 场 价 格 为 基 础 确 定 且 应 其 公 允 价 值 . 存 在 活 跃 市 场 但 与 其 类 似 资产 存 在 活 跃 市 场 的 , 当 不 应 以类 似 资 产 的 市场 价 格 为 基 础 确 定其 公 允 价 值 , 上述 两 种 情 况 不 存 在 的应 当采 用 估 值技 术 等 合 理 的 方 法确 定 其 公 允 价 值 。
财会研究
基于新会计准则 的公允价值运用问题 分析
威 海 交通 学校 季珍 慧
【 摘 要】 允价值计量一直是 国际会计理论前沿一 个极富挑战性的热 点和难点 问题。 公 本文, 首先介绍 了公允价值在新 准则
中的 运 用 . 然后 探 讨 了公 允价 值 在 运 用 过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 最后 针 对 问题 提 出 了一 些 建议 。
上市公司会计应用公允价值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会计应用公允价值案例分析摘要: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给上市公司估值带来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尽管这是结合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但从上市公司实际运用公允价值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典型公司案例从债务重组、持有金融资产与资产置换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应用公允价值造成的公司价值的估值波动,并对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现行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上市公司案例应用分析现行会计准则的应用给上市公司估值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挑战。
准则的实施将鼓励上市公司企业并购与对外投资、整体上市与企业科技创新。
尽管从长期来讲,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改变公司自身的实际价值,而只是会计计量方法的改变,但从短期看会改变公司的估值水平,有的时候对公司价值的短期评估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债务重组(一)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对同意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同意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缺失。
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对债务人而言,股权的公允价值一定小于债务的账面价值,二者的差额为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债权人而言,债权转股权的投资成本包含股权的公允价值与有关税费,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为债务重组缺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时,一旦债权人让步,上市公司获得的利润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
债务人会计处理的变化要紧有:一是资产与股权由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价,改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价。
二是部分计入资本公积的改为计入当期损益。
(二)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同意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净利润,ST长控(600137)因债务豁免形成2.71亿元的收益,以每股收益4.726元位居每股收益第一,正是由于估计第一季度业绩暴涨,2005年4月股改停牌长达4月的sT长控,复牌后上演神奇暴涨,复牌当日上涨850%,股价最高曾达85元。
公允价值及其运用

浅析公允价值及其运用摘要:公允价值运用问题是我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仍有较大的距离,会计环境也面临一些特殊问题。
如何正确理解和有效推广应用公允价值,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允价值信息就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公允价值;运用;问题;对策在新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我国公允价值并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的问题”。
如何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有效实施公允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它取决于市场的成熟状况、会计人员和评估人员的专业能力、独立性以及法制环境等条件,对该方面的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允价值概述(一)公允价值的定义我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在1999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2006年,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各国研究机构概括出了公允价值的三大特点(除了早期aic以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外):1、公允价值是在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交易双方自愿且熟悉情况,而且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
在强迫的交易中或清算过程的交易中形成的金额不能算做公允价值。
2、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是全面的即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仅仅资产有公允价值,负债也同样具有公允价值。
3、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是普遍存在的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条件,只要在该市场环境下存在公平交易,那么不管是在活跃的市场中还是在不活跃的市场中就都可以形成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环境分析1、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环境指影响商品价格形成的各种外在影响因素,如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市场活跃程度、商品通用程度、各项市场交易参数是否易于取得等等。
中级会计实务讲义-第24章-公允价值计量-(历年考点分析)

第二十二章公允价值计量本章历年考点分析本章阐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和方法考试客观题有所涉及,属于不太重要章节。
【说明】本章涉及概念性源自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2023年大纲主要变化基本无变化。
本章解题思路点拨及实战演练名师点拨一、公允价值概述一、公允价值概念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二、公允价值计量要求该定义需要关注以下问题:(一)相关资产或负债1.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
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考虑的特征,包括资产状况及所在位置、对资产出售或者使用的限制等。
(1)如果该限制是对相关资产本身的,则此类限制是该资产具有的一项特征,任何持有该资产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进行定价时会考虑这一特征。
[商住房不能落户口](2)如果该限制针对资产持有者的,则此类限制并不是该资产的特征,只会影响当前持有该资产的企业,而其他企业可能不会受到该限制的影响,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进行定价时不会考虑该限制因素。
[该资产已被抵押]2.计量单元。
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以单独或者组合方式进行计量的最小单位。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该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其他合同的组合作为计量单元。
(二)有序交易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假定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交易,是当前市场情况下的有序交易。
企业应用于相关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有序交易,是在计量日前一段时期内该资产或负债具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不包括被迫清算和抛售。
1.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表明不存在有序交易(多选题)。
(1)在当前市场情况下,市场在计量日之前一段时间内不存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惯常市场交易活动(非常规);(2)在计量日之前,相关资产或负债存在惯常的市场交易,但资产出售方或负债转移方仅与单一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交易单一);(3)资产出售方或负债转移方处于或者接近于破产或托管状态,即资产出售方或负债转移方已陷入财务困境(迫于压力);(4)资产出售方为满足法律或监管规定而被要求出售(迫于压力/强制拍卖);(5)与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近期发生的其他交易相比,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价格是一个异常值(非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问题分析【摘要】在贯彻、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如何适度、准确地运用公允价值,避免其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
从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进入新会计准则实施阶段,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17项具体准则中直接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这种计量模式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运用中几经反复,而今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手段,引起了会计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积极关注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问题,对于准确评价企业业绩,并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可靠性问题分析(一)公允价值的合理计量存在较大难度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
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问题。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认定,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提供了三种参考方式:1.存在市场(活跃的)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2.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或类似)的交易,以同类(或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3.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
第一种方法是基于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获取的难度最小,也最能够代表公允价值。
但需要说明的是,并非计量对象存在相应的市场价格,该价格就一定是计量对象的公允价值。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现象,如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价格、关联方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价格、按先前签订好的合同执行交易的价格或非独立和经常性交易价格等等。
上述可能性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
第二种方法指的是在找不到计量对象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计量对象同类(或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
在具体应用时,最关键的就是类似项目的确定。
但是在判定一个项目是计量对象的类似项目之后,并不意味着其市场价格就成了计量对象的公允价值或者成为该对象公允价值的参考价值,还应该考虑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情况。
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同类或类似市场交易价格的获取,进而影响公允价值信息的取得。
需要指出的是,在前两种认定方法中,由于公允价值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市场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确定的,获得和确定公允价值相对比较容易。
但是现实的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交易公平性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要素市场,金融工具市场化程度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
当市场交易不活跃或市场被分割时,金融产品价格受到扭曲,会计信息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使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准确把握。
第三种认定方法是指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应当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估价技术法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中实施难度最大的一个,也是争议最多的。
通常见到的对公允价值的抨击和质疑,其实主要就集中在对所采用的估价方法上。
仔细分析产生质疑的原因,(1)由于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并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判断难度较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地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
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嫌疑。
(2)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现值技术的运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统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加之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
这些主观判断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有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方面的优越性,但因为其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1)对于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来说,由于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存在不确定性,致使与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若不存在报表使用者以外的其他监督主体的话,对公允价值的估计相当于给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很大的操纵信息的机会,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用现有信息来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2)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
这些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也许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二)对公允价值的审慎使用缺乏必要的沟通新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基本准则强调“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之所以要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无非是说明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有条件的,这一原则在相关的具体准则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1.投资性房地产。
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在存在确凿证据且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其余的仍采用原来的计量模式。
也就是必须同时满足:(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得到满足时,才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非货币性交易。
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1)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商业实质是指: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新准则还规定: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利润的行为。
3.债务重组。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债权人的让步,即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是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则债务重组利得是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的。
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中,增加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的前提条件,才可以对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这个前提条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对新准则的滥用。
以上所述,无不渗透着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审慎,究其原因,无非是担心公允价值的大量使用不但不能提高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而且会再一次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如今,对于我国拓展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基本保持了一致,但是对于应该如何把握使用公允价值这个“度”,出现了分歧。
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应加大公允价值应用的国际趋同力度,扩大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应该审慎应用。
这种观点已被采纳,其理由是我国的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和规范。
令笔者担心的是,由于我国在新会计准则推出的同时缺乏对为何审慎使用做比较详细的解释说明,其结果是容易传递出“公允价值存在较大缺陷,不宜采用”的错误信息,这就会曲解甚至误解我国在公允价值使用方面的初衷。
同时,虽然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达到17项,但是在一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仅仅是备选方案,也就是处于会计计量的从属地位。
企业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相关具体准则时,可能会顾及其相对难以操作的特性而尽力回避,结果可能因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陷入尴尬境地。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可操作性问题分析比较国内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对公允价值操作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范围问题,主要回答哪些经济事项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另一个是方法问题,主要回答如何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不需赘言。
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新会计准则中却没有充分说明。
这样的状况产生的后果可能是,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计量,却办法不多,或者干脆无所适从。
因此,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可能会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合理、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
在涉及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只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等三项提供了具体的计量指引。
而且,提供的各项指引散见于具体准则中,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容易导致计量结果的不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早在2005年9月就开始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和制定的实质性工作。
一直热衷于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和应用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更是在经过三年多反复研究和讨论之后于2006年9月15日发布了单独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其目的是为了统一和改进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及相关披露,为进一步拓展应用做好铺垫。
因此,如何参照国外相关准则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具体操作指引,并适时制定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新准则有效实施和运用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难题,也是需要尽早着手解决的问题。
三、公允价值可能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一)公允价值容易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的根源公允价值是在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基于交易而产生的交换价格。
某些时候,资产或负债即便是有交换并形成了一个交换价格,也不一定存在着活跃的市场和可观察的市场价格,而是基于交换双方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评价,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
上述价格的形成过程中都加入了非市场的因素。
另外,公允价值的核心——现值技术,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
可见,公允价值就其目的来说,本应是寻求一种客观的使用价值,然而客观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才能实现,而且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应用也考虑并认可了交易方或评价主体主观判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