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任务4-2 昆虫主要类群识别技术
幼儿园微观探索:昆虫识别与观察实验案例

幼儿园微观探索:昆虫识别与观察实验案例随着幼儿园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幼儿的微观世界探索。
昆虫是孩子们最为感兴趣的微观世界之一,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昆虫识别与观察实验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观察昆虫,幼儿不仅可以增进对自然的认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好奇心和科学精神。
本文将就幼儿园中的昆虫识别与观察实验进行深入探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相关教学活动。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昆虫识别与观察实验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准备相关的器材和实验材料。
例如显微镜、昆虫标本、昆虫模型、昆虫图片等,这些器材和材料将极大地帮助幼儿更清晰地观察昆虫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昆虫采集工具,带领幼儿亲自在校园或家庭附近进行昆虫采集。
这样的实地采集活动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锻炼其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一些常见的昆虫,如蝴蝶、蜜蜂、蚂蚁等,并让他们观察昆虫的外形、颜色、翅膀、腿部等部位。
借助显微镜,幼儿们还可以深入观察昆虫的微观结构,如复眼、触角、口器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生理特性。
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昆虫观察实验。
在一块砂地上放置一些蚂蚁食物,观察蚂蚁如何觅食和搬运食物;或者在一个容器中放置一些蜜蜂,观察蜜蜂如何采蜜和建巢。
通过这些实验,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到昆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增进对昆虫的了解。
三、实验后的总结与回顾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可以让幼儿谈谈自己观察到的有趣现象和发现,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整理观察结果,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
在总结和回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并且可以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提出一些猜想和假设,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幼儿园文章写手,我认为幼儿园中的微观探索活动非常重要。
项目一 任务4-1 昆虫主要类群识别技术

孔雀蛱蝶
蓖麻蛱蝶
5.斑蝶科
中型至大型,前足退化,跗节数同蛱蝶科, 触角棒状部不如蛱蝶明显,前翅 A 脉基部分叉。
金斑蝶(樺斑蝶)
大绢斑蝶
5.斑蝶科 幼虫体光滑,体节有许多横皱纹,中胸及 第8腹节各具1~2对长形肉刺。
幻柴斑蝶
6.灰蝶科
小型,翅面常呈灰兰色。反面常呈灰色而 具斑点,触角各节有白色环,复眼周围有一环 白色鳞片;有的种类后翅有尾状突起。
(多有毒),体色鲜明。头小,缩入胸内,胸足小, 腹足退化,呈吸盘状。有些种类的幼虫腹末有黑毛 簇。如刺蛾、扁蛾等。
7.袋蛾科(蓑蛾) 雌虫无翅,终生藏在袋中,雄虫触角梳状, 喙退化,具翅,前后翅中室增色被中脉基部 分割。如茶蓑蛾等。
茶褐蓑蛾
7.袋蛾科(蓑蛾)
幼虫囊套型,造可携带巢。巢由丝和叶片及小枝
4.蛱蝶科
中至大型,颜色变化大,前足退化,雄 虫跗节不分节,雌虫分4~5节。(触角棒状比 斑蝶明显,前翅 A 脉在基部无分叉,可与斑 蝶区别。)
4.蛱蝶科
幼虫具枝刺,化蛹时以腹末钩附在枝叶上,蛹体
倒悬,统称“悬蛹”,有些种类幼虫体上无枝刺,头
部有一对触角突起。趾钩中带式,多为 3 序。如苎麻 赤蛱蝶、黄蛱蝶。
组成,冬天叶落后在树上极易见到,幼虫就在巢内化 蛹,大多数种类以卵在巢内越冬。来春幼虫孵化时, 造巢,并携之取食,老熟后将巢固定于小枝上,封口, 并在其内化蛹。
8.枯叶蛾科
体粗壮,通常褐色或灰色,喙退化,触角 双栉状,无翅缰,后翅肩角扩大,其上有数根 肩脉,为翅肩型连锁。
杨枯叶蛾
落叶松毛虫
成虫
卵 与 茧
触角 翅形 腹部 停栖时翅位 成虫活动时间
锤状、球杆状 大多数阔大 瘦长 四翅竖立于背 白天
如何识别常见的昆虫方法

如何识别常见的昆虫方法动物界已知种约有150万种,隶属30多个动物门。
如何识别与鉴定它们,不同的门类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分门别类地一一介绍。
现仅介绍常见动物识别与鉴定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
掌握这些基本方法以后,当工作需要遇到不同类群时,也能尽快地熟悉它们并进行识别与鉴定工作了。
为识别和鉴定某一类群时,首先必须熟悉有关该类群的基本知识,了解该类群分类中常用的一些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理解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并掌握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下面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检索到各个目。
一、昆虫纲的基本知识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主要纲,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具一对触角;胸部具三对附肢(足),大多数种类还具两对翅。
二、昆虫纲分类常用的主要特征昆虫纲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含已知种约一百万。
一般根据翅的有无、多少、质地和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触角及胸足等的形式,将昆虫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一)昆虫的变态从卵中刚孵化出的昆虫幼体,形态一般与成体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
在达到性成熟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变化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变态是昆虫胚后发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常见的变态类型有:1.不完全变态虫体自卵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
不完全变态又可分为渐变态与半变态两种类型:(1)渐变态(paurometabola)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通常称为若虫(nymph)。
这样的变态称为渐变态(图5-2A),如蝗虫。
(2)半变态(hemimetabola)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区别,除翅芽外,还具一些临时性器官(如下唇特化而成的捕食器官“面罩”、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这种幼虫称为稚虫(naiad)。
如何识别常见的昆虫方法

如何识别常见的昆虫方法动物界已知种约有150万种,隶属30多个动物门。
如何识别与鉴定它们,不同的门类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分门别类地一一介绍。
现仅介绍常见动物识别与鉴定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
掌握这些基本方法以后,当工作需要遇到不同类群时,也能尽快地熟悉它们并进行识别与鉴定工作了。
为识别和鉴定某一类群时,首先必须熟悉有关该类群的基本知识,了解该类群分类中常用的一些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理解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并掌握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下面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检索到各个目。
一、昆虫纲的基本知识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主要纲,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具一对触角;胸部具三对附肢(足),大多数种类还具两对翅。
二、昆虫纲分类常用的主要特征昆虫纲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含已知种约一百万。
一般根据翅的有无、多少、质地和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触角及胸足等的形式,将昆虫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一)昆虫的变态从卵中刚孵化出的昆虫幼体,形态一般与成体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
在达到性成熟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变化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变态是昆虫胚后发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常见的变态类型有:1.不完全变态虫体自卵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
不完全变态又可分为渐变态与半变态两种类型:(1)渐变态(paurometabola)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通常称为若虫(nymph)。
这样的变态称为渐变态(图5-2A),如蝗虫。
(2)半变态(hemimetabola)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区别,除翅芽外,还具一些临时性器官(如下唇特化而成的捕食器官“面罩”、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这种幼虫称为稚虫(naiad)。
昆虫识别与鉴定绩缨

鉴别微观特征
利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微观特 征,如细胞结构、生殖器官等,进行 鉴别。
03
昆虫鉴定技巧
依据形态特征鉴定
总结词
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如触角、复眼、口器、翅脉等,可以初步判断 其所属的科、属或种。
详细描述
触角的形状和长度、复眼的排列方式、口器的构造以及翅脉的图案等都是昆虫 分类的重要依据。了解不同科、属、种昆虫的典型特征,有助于准确地进行初 步鉴定。
昆虫识别与鉴定
• 昆虫基础知识 • 昆虫识别方法 • 昆虫鉴定技巧 • 昆虫鉴定工具 • 昆虫鉴定实践 • 昆虫鉴定的意义与应用
01
昆虫基础知识
昆虫的定义与分类
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 量最大的一类生物,占据了地 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很大一部分。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是动物界中唯一有变态发育的 类群。
生态恢复与重建
在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昆虫鉴定可以评估生 态环境的质量和恢复状况,为制定合理的生态恢 复方案提供参考。
自然保护区管理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昆虫鉴定可以监测保护区 内昆虫种群的变化情况,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 提供科学依据。
昆虫鉴定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害虫种类识别
通过昆虫鉴定可以准确识别害虫 种类,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
昆虫可以根据其形态、生活习 性、食性等进行分类,常见的 分类方式包括目、科、属等。
昆虫的形态特征
昆虫的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 ,复眼一对,口器一个;胸部有三对腿,一对翅膀;腹部一 般膨大,内有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
不同种类的昆虫形态各异,但一般都具有上述特征。例如蝴 蝶的翅膀上有各种美丽的花纹,而蜜蜂则有可以采集花蜜的 口器等。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项目一 园林植物昆虫识别技术

【任务实施】
二、任务实施步骤 (三)口器构造观察识别
1. 咀嚼式口器观察 将上面观察的蝗虫头部取下,观察咀 嚼式口器,认清上唇、上颚、下唇、舌。
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任务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与识别
26/ 95
【任务实施】
二、任务实施步骤
(三)口器构造观察识别
2.刺吸式口器的观察识别 以蝉为材料,仔细观察在头的下 方具有一根三节的管状下唇;将头取下,左手执蝉的头部,使其 正面向上,下唇向右,右手轻轻下按下唇,透过光线可见紧贴在 下唇基部的一块三角形小骨片即为上唇;将下唇自基部轻轻拉掉 ,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由上、下颚组成的口针,两侧的为一 对上颚口针,中间的一根为由两下颚嵌合而成的下颚口针,用解 剖针轻轻挑动口针基部,可将其分开。
任务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与识别
11/ 95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五、昆虫的头部
头部是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在头 壳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体壁内陷,表面形成一些沟和缝,因此将 头壳分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都有一定的位置和名称分别为:额 、唇基、头顶、颊、后头。头部的附器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 器。头部是昆虫的感觉和取食中心。
任务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与识别
15/ 95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六、昆虫的胸部
(三)昆虫的翅
1.翅的构造
昆虫的翅常呈三角形,分为三缘、三角、四区。翅的三边为前缘、 外缘、内缘,三角为肩角、顶角、臀角,四区为腋区、臀前区、臀区、 轭区,三褶为基褶、臀褶、轭褶。
2.翅脉和脉序
在昆虫的翅上,有许多由气管演化而来的翅脉,象扇子的扇骨一样 ,起着加固翅面,对整个翅面起着支架的作用。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 式称为脉序。翅脉有纵脉与横脉之分。
园艺植物昆虫外部形态识别

双翅目 直翅目
鞘翅目
同翅目
半翅目
(2)防治上
了解昆虫口器类型,不仅可以知道害虫的取食方式,
而且对于正确运用农药和合理施药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咀嚼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昆虫胸部
• 胸部是昆虫体躯第2个体段。 • 胸部着生有足和翅 ,是运动的中心。
• 1、构造 • 2、足 • (1)构造 • (2)类型
3、翅 (1)构造 (2)翅脉 (3)类型
刺吸式口器(蝉、雌蚊等)
• 上、下颚:2对均变成又细又 长的针状物,称为口针,四根 口针相互嵌合;
• 上唇:很短,为一个三角形的 小片盖在口器基部;
• 下唇:粗而长,呈分节的长管 状,称为喙,两对口针不用时 即藏于槽内;
• 舌:位于口针的基部,参与形 成抽吸机构。
各口器类型、取食特点、为害状
• 咀嚼式口器昆虫可为害植物各个部分,造成寄主的 机械损伤,如穿孔、缺刻、破损或钻蛀为害。
• 底膜 一层薄膜,皮细胞 层与血腔分界线。
• 皮细胞层 一层单细胞层。
• 表皮层是由皮细胞层向 外分泌物质形成的。
表皮层由内向外分为 内表皮 外表皮
上表皮
• 内表皮 质地柔软有延展 性,形成了体壁的柔韧性;
• 外表皮 质地坚硬致密, 形成了体壁的坚硬性;
• 上表皮 极薄,为脂腈层、 蜡层、护蜡层。保护体内 水分免于过量蒸发,防止 水溶性物质侵入。构成体 壁的不透性。
表1、常见节肢动物的比较区别
纲名
体段
蛛形纲 2段( 头胸部、腹部)
甲壳纲 2段( 头胸部、腹部)
唇足纲 2段(头部、胴部)
重足纲 2段(头部、胴部)
昆虫纲 3段(头部、胸部、 腹部)
昆虫分类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昆虫分类鉴定工具,如昆虫图鉴、检索表等。
3. 提高对昆虫形态特征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采集的昆虫标本,包括成虫、幼虫、卵等不同发育阶段。
2. 工具:昆虫图鉴、检索表、放大镜、镊子、酒精、标签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其形态特征,如身体颜色、体型、翅膀、触角、足等。
2. 根据昆虫图鉴,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
3. 使用检索表,进一步确定昆虫的种类。
4. 对鉴定结果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形态特征(1)观察昆虫整体形态,如体型、颜色、翅膀等。
(2)观察昆虫的头部,包括触角、口器、复眼等。
(3)观察昆虫的胸部,包括翅、足等。
(4)观察昆虫的腹部,包括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
2. 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1)根据昆虫整体形态,初步判断其所属的目。
(2)结合昆虫的触角、口器、翅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科。
(3)根据昆虫的足、生殖器官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属。
3. 使用检索表确定昆虫种类(1)选择合适的检索表,如《中国昆虫名录》。
(2)按照检索表的顺序,逐项判断昆虫的特征。
(3)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昆虫的种类。
4. 撰写实验报告(1)概述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
(2)详细描述昆虫的形态特征和鉴定过程。
(3)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结论。
(4)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共鉴定出10种昆虫,包括蝶类、蛾类、蜻蜓类、蜚蠊类等。
2. 通过观察昆虫形态特征,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3. 在使用检索表进行鉴定时,发现部分昆虫特征存在相似之处,需要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4. 实验过程中,发现部分昆虫标本保存不完整,影响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成虫
盲蝽科 2.前翅(仿北京农业大学)
盲蝽科Biblioteka 蝽科甘薯跳盲蝽绿盲 蝽
3.网蝽科
又名军配虫科。小型种类,体扁。无 单眼。触角4节,第3节最长,第4节膨大。 喙4节。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有 网状花纹,前翅不分革片与膜片,也有网 状花纹。成虫和若虫生活在叶的背面,常 在主脉的两侧危害,被害处常积集斑点状 的褐黑色分泌物及蜕皮壳。如危害梨树的 梨冠网蝽。
鳃金甲
大黑鳃金龟
9.鳃金龟科
单爪鳃金龟
鳃金龟
鳃金龟
9.丽金龟科
成虫:体色多艳丽,呈绿、蓝、褐、黄等且带
金属光泽。触角9或10节,鳃叶部3节。各足上的2爪 大小不相等,大爪端部常呈分裂状。
丽金甲
红脚绿丽金龟
10. 花金龟科
成虫:体略呈扁平状,背面通常平坦,多具星 状花斑,色泽鲜艳,触角 10 节,鳃叶部 3 节。鞘翅
项目一 昆虫识别技术 任务4 昆虫主要类群识别技术(续) (二)鞘翅目 (三)半翅目
(二)鞘翅目
目的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至大型,体壁坚硬;前翅质地 坚硬,角质化,形成鞘翅,后翅为膜翅;口器 咀嚼式;复眼发达,多数无单眼;触角多为 11 节,形状多样;前胸发达;中胸只露出小盾片; 跗节3~5节;腹部可见5~8节。 幼虫:寡足型,少数无足型;咀嚼式口器。
半翅目的特征 1.1种蝽的背面观 2.1种蝽的头部与胸部的腹面 观(仿周尧)
半翅目前翅示意图 A.盲蝽B.长蝽C.花蝽D.缘蝽E.猎蝽 F.蝽 1.膜片2.楔片3.缘片4.革片5.爪片
半翅目分科依据
根据触角节数、着生位置、前翅的分区、 翅脉及喙的节数等特征分科。
1.蝽科 体小至中型,复眼发达,单眼 2个,触角 丝状5节。前翅分革区、爪区、膜区三部分。 膜片上具多行纵脉,多数从一基横脉上分出。 中胸小盾片发达,呈倒钟形。具臭腺。如茶 翅蝽、麦根蝽、稻绿蝽、荔枝蝽、菜蝽、柑 桔角肩蝽等 。
网蝽科
梨网蝽
4.猎蝽科
又称食虫蝽科。体小至中型。头部有细 颈活动自如,触角丝状 4 节。喙 3 节,坚硬弯 曲成钩状不紧贴于腹部。前翅膜片有 2 ~ 3 个 翅室,端部伸出一纵脉。通常无臭腺。均系 捕食昆虫的肉食种类。如黑红猎蝽、黄足猎 蝽等。
猎蝽科 1.成虫
2.头部
猎蝽科
猎蝽科
5.缘蝽科 似蝽科。体多中型,狭长。前胸背板常 具角状或叶状突起,前翅膜片上有 8 ~ 9 条平 行纵脉,均出自基部一横脉上。后足腿节扁 粗,具瘤或刺状突起。成、若虫吸食幼嫩组 织或果汁,引起枯萎或干瘪,是稻、豆、瓜、 竹等作物的害虫。如栗缘蝽及为害茄科蔬菜 的瘤缘蝽。
小锯锹
中国扁锹
黄纹锯锹(雄)
(三)半翅目
通称蝽象,简称蝽。 本目特征:体中、小型,略扁。刺吸式口 器,具有分节的喙,触角线状或棒状,复眼发 达,单眼 2 个或无。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 达的小盾片,似三角形。前翅基半部革质,称 为革片,端半部膜质,称为膜片;后翅膜翅。 某些陆生种类体腹面常有臭腺。不全变态。植 食性,少数肉食性。陆生或水生。多数为农业 的有害种类,也有部分食虫类群 。
2.叩头虫科
幼虫:幼虫蠕虫形,细长稍扁, 3 对胸足 大小相似(与拟地甲幼虫区别)。大多黄褐色, 称“金针虫”。土中生活,为害植物根部。
3.吉丁虫科 成虫:前胸腹板后缘延伸成长片状,伸入 中胸,但不能活动发音,前胸背板后缘两侧角 不突出。如柑桔爆皮虫。
3.吉丁虫科
幼虫无足,前胸特别大,背腹两面都有骨 板,气门呈“C”,大多蛀枝干或根部。
点蜂缘蝽
若虫
稻棘缘蝽
缘蝽科
6、花蝽科 小型种类,体扁长卵形。触角4节,喙3或 4节。半鞘翅有明显的缘片或楔片,前翅膜区 有 1 ~ 2 条不甚明显的翅脉。一般为捕食性, 以蚜虫、蓟马、木虱、介壳虫、粉虱及螨类 等为食, 是一类不可忽视的天敌。如小花蝽。
花蝽科 1.成虫
2.前翅
小花蝽
谢谢大家! 再见!
3.龙虱科 水生甲虫,体背两面弧形隆起呈卵圆形, 腹凸,后足扁宽而长,侧缘生有长毛适于游泳。 雄性前足跗节膨大成吸盘状,在交配时用以挟 持雌虫。如龙虱。
B、多食亚目
1.萤科 触角锯齿状,头小,隐藏在前胸背板下,前、中
足基节圆锥形,后足基节横扁,一般腹末具发光器。
如萤火虫。
2.叩头虫科
成虫:前胸腹板后 缘有一尖突,纳入中胸 腹板前方的一个糟内, 组成发音器;前胸背板 后缘两侧角突出成刺状。
亚目特征
肉食亚目:第一腹 节腹板被后足基节窝分 割;(步行虫) 多食亚目:第一腹 节腹板不被后足基节窝 分割。(金龟甲)
鞘翅目腹面特征
肉食亚目(步行虫)
多食亚目(金龟子)
肉食亚目 1.虎甲科 具有鲜艳的色斑和金属光泽;头下口式, 比胸部略宽。上颚发达,长,弯曲有齿。跗 节5节。
2.步行虫科
颜色较暗,前口式,头比前胸窄,上颚粗 大,鞘翅上有点刻、条纹或斑点,跗节 5 节。 如步甲。
蝽科
黄斑蝽
硕蝽
稻绿 蝽 菜蝽
茶翅蝽
卵
2.盲蝽科
小型或中型昆虫。触角 4 节,无单眼,喙 4 节。 前翅分为革片、爪片、楔片及膜片,在膜片基部有 1 或 2个小翅室,其余翅脉均消失。同一种类常有长翅 型、短翅型和无翅型。本科有植食性的,如危害果
树和大田作物的三点盲蝽。也有捕食性的,捕食小
型昆虫和螨类,为益虫,如食蚜盲蝽。
15.豆象科
成虫:头部额区向下倾斜延长成宽短的喙状。 前翅不全盖住腹部,腹部末端外露,触角短,雌虫 锯齿状,雄虫栉齿状。
菜豆象
巴西豆象
花生豆象
16.锯谷盗科
成虫:前胸背板侧缘至少有一齿突,第1跗节大 于或等于第2附节,第3跗节下面通常呈片状。
锯谷盗
17.长蠹科
成虫:体长圆筒形,前胸背板近圆形,并密生
小瘤突,头部为前胸背板覆盖,鞘翅末端明显向后 下方斜削,并围住腹侧和腹末。
双钩异翅长蠹
18.小蠹科
从背面看几乎盖过头部;触角短锤形,前足胫节具成列 的小齿。
成虫:体小,圆筒形,头向下弯,吻宽短,前胸大,
咖啡果小蠹
欧洲大榆小蠹
19.犀金龟科
蒙瘤犀金龟(雄)
细角疣犀金龟
20.锹甲科
褐黄前锹 蒙瘤犀金龟(雄)
6.天牛科
幼虫:圆筒形,白色,多有三对很短的胸足, 少数无足;头缩入胸内,前胸较大,背面骨化, 腹部前6-7节的背面和腹面一般有突起,气门椭 圆形。
6.天牛科
黄星天牛
桑天牛
锈绫天牛
龟背天牛
6.天牛科
多带天牛
桃红颈天牛
苎麻双脊天牛
斯文豪天牛
星天牛
6.天牛科
紫缘长绿天牛
筒天牛
7.叶甲科
成虫:体卵圆或椭圆形,触角丝状,一般不超 过体长的2/3,复眼球形,跗节为“拟4节”(区别于 瓢虫科),第 3 节里叶状分裂,第 4 节极小,有些种 类后足为跳跃足。
4.瓢虫科 成虫:体半球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腹 面平,触角短,锤状,跗节为“拟3节”,第3 节极小。
4.瓢虫科
幼虫蛃型,很活泼,每节有 6个枝刺或毛瘤, 或覆有绵状蜡质分泌物。
4.瓢虫科
瓢虫食性
捕食性:占绝大多数。成虫鞘翅多光滑。上颚端
部尖,有1-2个齿,基部有一齿。如龟纹瓢虫等。 植食性:鞘翅暗淡,有毛,上颚端部齿很多,但
神农蜣螂
金龟子幼虫: 称为蛴螬,身体柔软,体壁皱,多细毛。 腹部末节圆形,向腹面弯曲。
12.象虫科
成虫:头部延长成喙状,似象鼻,口器小,着
生在喙的端部。触角在多种种类弯曲成膝状,末端3 节成锤状。跗节5节,第3节元宝状,第4节极小。
四纹象甲
金粉象甲
12.象虫科
幼虫:为无足型,体粗壮而弯曲成“C” 型。
无基齿,如28 星瓢虫。
龟纹瓢虫
二十八星瓢虫
5.芫菁科 中型软鞘甲虫,前胸显然较头部和鞘翅为 狭。头下垂且与前胸密接,前翅软,端部不合 并,跗节式5-5-4,前足基节窝开形,爪分裂。 如豆芫菁。
豆芫菁
大斑芫菁
5.芫菁科
芫菁分泌有毒的斑蟊素。
幼虫捕食性:捕食蝗虫卵块或蜂的卵和幼虫。
6.天牛科
成虫:中-大型,触角着生于额瘤上,长于 体长之半或等长;复眼肾形绕于触角基部。跗 节5节,第 3节分为两瓣,第4节很小,似 4节, 称为拟4节。
外缘凹入,中胸腹面常具腹突。
暗蓝异花金龟
白星花金龟
10.花金龟科
鹿角花金龟
鹿角花金龟
北埔陷紋金龜龟
巴蘭陷紋金龜
10. 花金龟科
鹿角花金龟 東方白點花金龜
綠豔長腳花金龜
台灣小綠花金龜
偽橫斑黑花金龜
11. 金龟子科
成虫:黑色,多数为粪食性的蜣螂。触角8-9节, 鳃叶部 3节。前胸背板发达,有的形成角状突起。小 盾片不可见,各足的2爪大小相等。
12.象虫科
卷象
香蕉双黑带象甲
12.象虫科
大象象甲
卷叶象甲
墨西哥棉铃象
稻水象甲
13.拟步行虫科 成虫:外形似步甲,黑色,头缩入前胸, 前胸背板常具侧边,跗节5-5-4(区别于步行虫 科)。
四纹象甲
金粉象甲
14.隐翅虫科
成虫:体细长,前翅瘦小,末端平截,大 部分腹部外露,腹部能弯曲活动,腹末能向 背面弯曲。
黄守瓜 波纹扁角肖叶甲
7.叶甲科
幼虫:胸足发达,形状复杂,有椭圆形、 长形的,有些体背有瘤状突起,有的体俩侧有 枝刺。
7.叶甲科
大黑星龟甲
黑守瓜
星点黄守瓜
星點大金花蟲
7.叶甲科
紹德長角金花蟲
台灣長頸金花蟲
漆树叶甲
甘薯小龟甲
7.叶甲科
金梳龟甲
三带隐头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