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辛亥革命人物
走进秋瑾

秋瑾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 (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 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 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 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 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 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1877-1907)
历史上最拽的十个女子
秋瑾就义
电影中秋瑾就义的场景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 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 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 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 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 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 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 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 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 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 绍兴轩亭口。被捕后没有 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 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 七个字女校,后至沪,再 后辗转赴浙,在徐锡麟邀请下主持绍兴大通学堂。 1907年2月,她和徐锡麟秘密约定在皖、浙两省同 时发动反清武装起义。之后,秋瑾在大通学堂,组 织“体育会”,自任教练,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同时,她又奔赴于浙东等地,运动会党,发动新军, 组建光复军,起草起义文告,为起义悉心准备不辞 劳苦。
十葬秋瑾
轩亭口秋瑾广场
就义遗言
秋瑾绝命诗
“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曾有遗 愿给她的好友徐自华:“埋骨 西泠,与岳武穆相邻。”然而 残暴清廷竟容不下三尺孤坟, 短短七年里,灵柩辗转于绍兴、 杭州、湘潭,迁移了七次,直 至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 终于遂了“埋骨西泠”的遗愿。 不料新中国建立后,又遭遇四 度搬迁。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 很多诗词。现在《秋瑾 集》收存诗、词、歌二 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 佚诗约十五首,攻二百 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 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 可分为前后期。
辛亥革命英雄

第三次婚姻
相差22岁的师生恋
在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 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 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 感,她一直到33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蔡元培和周峻两 人年龄相差22岁。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 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 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 也就是离周峻50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第二次婚姻
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 蔡元培和黄仲玉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 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 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 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 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黄仲玉出身书香门 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 友从中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 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1907 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 谓对此作用不小。 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了。
秋瑾辛亥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

秋瑾辛亥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秋瑾:辛亥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秋瑾,辛亥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她勇敢地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秋瑾的早年经历、参与革命活动的重要事件以及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早年经历秋瑾于1875年出生在中国安徽省一个农民家庭。
她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从小就对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勤奋好学,有着卓越的才华和聪明的头脑,很快在当地的学校中脱颖而出。
二、参与革命活动的重要事件1. 赴日本留学秋瑾意识到自己需要更深入的知识和教育,以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于是,她决定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她接触到了许多进步思想,并且结识了一些其他的中国留学生。
这段时间对她后来参与革命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参与同盟会同盟会是当时中国各地活动的一个重要政治组织,致力于推翻清朝的统治。
秋瑾参与了同盟会,并积极参与组织活动,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在同盟会的活动中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才华。
3. 策划黄花岗起义秋瑾是黄花岗起义的策划者之一,这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革命事业的高潮。
她密谋组织起义,希望借此推翻清朝政权,实现中国的独立和民主。
4. 投身于护国运动辛亥革命后,秋瑾继续致力于护国运动,她积极宣传民主思想,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她的努力使她成为当时中国妇女中的杰出人物,也为后来的妇女解放运动打下了基础。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革命家之一,她的勇敢和智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她的参与和领导使得辛亥革命能够取得成功。
她的智慧和组织才能为革命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使得革命力量得以壮大。
其次,秋瑾为中国社会和妇女地位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的参与和声援为中国妇女争取到了更多的平等权益,为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榜样。
最后,秋瑾的英勇和坚韧为后来的革命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革命故事大全

革命故事大全革命是一场激情燃烧的火焰,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革命故事更是层出不穷,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无数英雄的血泪和牺牲。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革命故事,感受那些曾经改变中国命运的英雄壮举。
1911年辛亥革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的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武昌起义、南昌起义等一系列革命事件接连发生,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更是为中国革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7年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的武装起义。
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南昌举起了反抗的大旗,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这场起义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931年井冈山斗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开展了长达四年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井冈山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开端,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1934年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在敌人的围剿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他们穿越了数千里的崇山峻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经过长达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战乱混乱局面,开启了新中国的历史时代。
革命故事,是一部不朽的史诗,是一曲催人奋进的进行曲。
每一个革命故事都承载着无数英雄的血泪和牺牲,每一个革命故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我们铭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 导人物有哪些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有哪些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有众多杰出的领导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孙中山先生无疑是辛亥革命的核心领导者。
他被誉为“国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先生早年目睹了中国社会的积贫积弱和人民的苦难,于是立志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独立、民主政治、人民幸福的理念,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孙中山奔走于世界各地,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力量。
他多次发动起义,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始终坚定不移,毫不气馁。
终于,在 1911 年的武昌起义中,革命取得了重大突破,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黄兴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被称为“孙黄”。
黄兴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起义中亲自指挥作战,身先士卒。
他组织领导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重要的武装斗争,为推翻封建帝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另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致力于通过政治手段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宋教仁积极倡导责任内阁制,主张通过议会斗争实现民主政治。
他为了组建国民党,整合各方政治力量,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付出了不懈努力。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革命家,以其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他的文章和演讲激发了无数人的革命热情,为辛亥革命的思想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也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
他倡导教育改革,培养了大批具有新思想的人才,为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还有秋瑾、徐锡麟等众多仁人志士,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
秋瑾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她积极投身革命,组织起义,最终英勇就义。
辛亥人物故事简短50字

辛亥人物故事简短50字
摘要:
1.辛亥人物简介
2.辛亥人物故事概述
3.辛亥人物影响及意义
正文:
【辛亥人物简介】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期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革命家和英雄人物。
以下是五位辛亥人物的简要介绍,他们分别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锷和张謇。
【辛亥人物故事概述】
1.孙中山:革命先行者,提出三民主义,领导多次反清起义,成立中华民国。
2.黄兴: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组织并参与多次起义活动,被誉为“革命军魂”。
3.宋教仁:辛亥革命后成立民主政党,担任国民党党务总裁,推动民主宪政。
4.蔡锷:辛亥革命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军事家,领导云南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5.张謇: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家、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理念,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辛亥人物影响及意义】
1.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终结,为民主政治和民族独立奠定基础。
2.黄兴:以其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国民为民主自由而奋斗的信念。
3.宋教仁:成立民主政党,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4.蔡锷:领导起义,推动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5.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辛亥革命十大关键人物

二,黄兴:顾全大局的革命领袖
民国史学家冯自由如此评价黄兴:“世称孙、黄为开国二杰,克强诚当之无愧矣。”黄兴被赞为民国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孙中山的第一知交。从同盟会时期到民国初年,黄兴有许多次机会执掌领袖之权,他都坚决地拒绝了。黄兴有名言为:“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这恰可形容黄兴在辛亥革命中的个性与历史功绩。
武昌起义爆发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告失败。孙中山毫不气馁继续领导革命,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告独立。
孙中山得知武昌起义消息后,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支持。同年12月,孙中山回到中国,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一百年前的辛亥年,一场起初略显慌张的起义正式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中国历史的沉重齿轮终于再度向前拨动了,皇权以及与其相关的一切建制、理论和信仰即将灰飞烟灭,代之而崛起的是两个令中国人感到陌生的词汇——民主、共和。
革命深深刺痛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帝制观念和利益,也因此遭遇反扑和挫折。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很多双手于必然或是偶然中推动了历史的沉重齿轮。本文选取的,就是10位在辛亥革命的关键节点上施力转动了历史齿轮的人物。
四,瑞:格杀令引爆 起义烈火
辛亥年任湖广总督的瑞,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辛亥革命中的关键性人物。瑞曾任职上海道、江苏布政使,在湖广总督任上,他办新政卓有成效,处理了湖南饥民暴动,惩治若干劣绅,还给湖北官库积累下数千万元银两。但就是这个瑞,也成为促成武昌起义爆发和成功的反面推手。
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曾领导了惠州起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多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在新军将士中逐步发展了势力,这成为瑞心头的最大担忧。
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

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一百年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当时的中国不但政治,文化,经济落后薄弱,身体素质差,中国大多数人也处于自私愚昧状态,只知道自身利益,对国家有前途和命运不管不顾,这在鲁迅的笔下有充分的描述。
在辛亥革命中有许多革命志士对此痛心疾首,不惜用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来唤醒中国人民,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一,陈天华:陈天华是湖南省新化县人。
1903年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写血书抗议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
1904年回国,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
1905年8月,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机关报《民报》的撰述员。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
陈天华决心以一死抗议日本,唤醒同胞。
他挥笔写下《绝命书》。
12月8日晨,陈天华蹈海,年仅30岁。
自杀后,留下《绝命书》万余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
有《陈天华集》。
1906年7月11日,长沙学生与各界数万人,为陈天华举行公葬陈天华用死告诉人们:一,是几千来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国民众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二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在羞愤中意识到我们族人的缺陷与陋习,督促、劝戒、警醒国人务必正视这些缺陷与陋习并加以改变。
一句话,陈天华因国人之陋而死,他是死给我们自己人看的警世钟。
二,邹容:(1885-1905)民国奠基者、革命家。
字蔚丹,四川巴县(今四川巴县)人。
1891年就读私塾,于1897年开始关心社会时事,对主张流血变法的谭嗣同产生敬慕之情,于1902年东渡日本,深受当时“排满革命”思潮的影响,短短一年时间,他的思想从爱国转向革命。
次年遭到清朝驻日公使蔡钧的迫害回国,在上海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革命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 出 贡 献
蔡元培先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提出了“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观点。蔡元培先生指出: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蔡元培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 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起,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 培植家乡青年。 3. 改革北京大学各种制度。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 新文 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4. 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名
片பைடு நூலகம்
人 物 简 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 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 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 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曾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 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 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 育的理想。 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 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 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 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 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 枯燥的算法与语法。”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人 生 履 历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 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 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为发展中国新文 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 模”。 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 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 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 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 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 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 法。” 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 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 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 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走进辛亥革命人物之蔡元培
百科名片
人物简介
—个人履历
》 突出贡献 •人物思想
百
科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众申、 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振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绍兴 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 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