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核技术辨别元青花真伪
鉴定元青花的几个土方法

鉴定元青花的几个土方法
1、元瓷有一种辨别特色,听声是禁绝的,可是胎土都颗粒大,空地大,不细密,所以上手可感受胎土假如十分严密紧凑者要当心,自己有一诀窍,即是用指弹器物,根据反弹回来的感受和力道,能够感受胎质的松紧程度,这个需求多拿真东西试,找到感受就很准。
可是胎质紧实细密者,要扫除洪武官窑,不能都定为仿品。
2、看缠枝牡丹或莲花或菊纹,缠枝花卉不论画工怎么,真品都能给人一种花叶都欣欣向荣的感受,假如感受就像开败了,或许无精打采,就要留意;
3、有火石红的东西,先看火石红的真假,没经验看禁绝的,就使劲洗,假如洗掉了,褪色了,那就不对。
收东西的时分,两个方法,一是带个湿纸巾,没有就不要怕脏,直接上唾沫!
4、土水沁,元瓷的釉质格外,又是高温釉,土水沁反而不易深化,新出土的,通常都能抠掉,土水沁假如抠不掉的,上镜子看颗粒巨细,上鼻子闻气味。
有许多深化的土水沁的,要置疑作假,要当心;
5、还有一点是我重复说的,至正型的,苏料平抹的当地必定能够找到串珠状的凝集小点,此要点不能仿,有的平抹的当地不必定显着,上镜子就显着,有的不显着的,就找,
真品肯定会有这么的当地。
6、苏料的层次感很强,有一种要冲出来的感受,这个玩得时刻长了能够感受出来。
第二,苏料有腐蚀性,时刻越长的东西,离釉面越近。
7、听回音,假如有大开口的器物,把头埋下去,喊一声,因为胎质的不一样,现代的和元瓷的反射回来的回音声响是不一样的,现代的回音很冲,老的就不是。
元青花仿品的特征—让你的收藏不在有家的元青花

元青花仿品的特征—让你的收藏不在有家的元青花仿品特征修改关于辨别高仿品确有必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选用现代高科技手法进行辅助判定,但就通常仿品而言,只需熟练掌握古陶瓷技术常识,就能作出清晰判别。
以下罗列代仿品中的常见疑问,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一)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类似,仅仅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间富含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
元代青花瓷器质料加工过程中,除掉在粗加工时运用水碓破坏外,其他均是手艺操作。
它与运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资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显着区别。
通常中等级低仿品为下降成本,都运用机械加工质料出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即是过密。
(二)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社会上曾遍及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景象,并将此作为判定规范。
其实不然,“火石红”景象仅存在于有些元代青花瓷器上,有适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景象。
很多实验证实,“火石红”景象的呈现要具有两个底子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必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富含满足数量的水份。
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期间,跟着坯体当中的水分敏捷蒸腾,将游离铁带到坯体外表构成“火石红”。
通常来讲,第一个条件归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遍及具有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
有的器物在烧制前现已“干透”,乃至装窑时运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
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外表就很少呈现“火石红”景象。
由于等级低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办法来造假,实际上是相得益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显着区别。
(三)内壁润滑无纹者元代器物多选用手艺拉坯或脱坯成型技术,在瓶、罐等器物内壁通常会流下显着的指纹和旋纹。
假如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即是选用现代注浆成型技术出产的等级低仿品。
元青花鉴定的最新方法2篇

元青花鉴定的最新方法2篇第一篇:元青花鉴定的最新方法元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深受收藏家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
由于年代久远、制作工艺精湛,元青花在市场上的价值往往较高。
然而,随着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投资者对于购买真品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因此,元青花鉴定成为了收藏家和投资者必不可少的技能。
本文将介绍元青花鉴定的最新方法。
第一步:观察装饰纹样元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常以龙、凤、花、鸟为主题,而后人仿制的多以葡萄、石榴、山植、人物等多样化纹饰为主。
此外,元青花的纹饰呈现出渗透式、曲线柔和、流畅自然的特点,而仿制品的纹饰则常常有痕迹可寻,线条粗细不一,形状过于刻意等不自然特征。
第二步:看胎“胎”是指瓷器的本体,由矿石粉末、沙土、白土、黄土等多种原料混合而成,再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元青花的胎材料常以高质量的白瓷土、细砂为原料,不仅胎体白度高而且质地较为坚实且易于切割雕刻。
而假冒伪劣商品通常呈黄褐色或灰黄色,质量较差。
因此,通过仔细观察和对比胎的颜色、纹路和质地等特点,可以初步判断元青花的真伪。
第三步:听声辨真假正确的敲击元青花器身,应该听到响亮而清脆的声音,而假冒伪劣品则往往声音低沉或发出“咚咚”的空洞声。
这是由于真品采用高质量胎土烧制而成,质地坚实,而仿制品常使用低端原料加工制作,质地较为松散,造成敲击声音不同。
第四步:使用紫外线检验器紫外线检验是现代鉴定元青花真伪的一种有效方法。
利用紫外线照射元青花瓷器,真品会呈现出明亮的翠蓝色,而仿制品常为淡色或黄褐色。
此外,紫外线也可以检验瓷器的修补情况。
真品的故障部位经过一定的修复,常常难以察觉,而仿制品则会因修复过程和材料的不同而留下色差或纹路痕迹。
第五步:寻求专业鉴定机构帮助在鉴定元青花瓷器真伪时,职业鉴定机构提供权威、可靠的鉴定结果。
鉴定机构通常利用高端技术和专业设备,比如光谱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画面比对、材料化学等手段进行鉴定。
元青花瓷胎真伪辨

元青花瓷胎真伪辨三、手感是否合度?用传统经验方法鉴定古瓷,许多专家、行家讲“手头”如何如何!实际上是指在当时工艺条件下,一定体积、一定厚度的瓷器制品的手感重量。
因为制瓷业虽然是化泥土为财富的低成本、高利润行业,但仍然非常重视对胎泥、釉料、彩料、燃料的节约。
能省的尽量省,绝不浪费。
例如施釉,适度就行,绝不过厚;面釉用精质釉,底釉用次质釉。
制坯工序也一样,在保证器物处于高温不变形的前提下,在保证器物用途质量的前提下,要尽量节约胎泥用量。
这样做,一是降低成本,二是在与同行的价格竞争中处于优势。
因此在景德镇,与时代整体工艺水平相适应,各个制瓷作坊也形成了大体一致的器物拉坯、修坯厚度,从而形成了大体一致的同时代器物“手头”,这就为鉴定不同时代器物的真伪提供了客观依据。
例如康熙时胎泥加工工艺改进很大,胎土细密,配方优化,烧成温度上升,釉汁的玻化程度和胎质的瓷化程度都比以往提高,因此当时无论官窑器或者民窑高、中档瓷器都细白、致密、莹润、硬脆,被喻为康熙朝特有的“糯米胎”,而这种胎质比重较大,“手头”就普遍重于其他时代,成为鉴别是否康熙器的重要经验方法之一。
对元青花器,有人认为普遍厚重,似乎是否厚而重成为鉴定其真伪的要素之一。
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起码对元青花器不能一概而论。
元青花器中的确有的既厚且重,但这是制作大型或特大型器的需要,不厚就难以保证高温下不变形、不垮塌,胎壁厚了器物自然就重了!明代、清代以至现代,凡高大之瓷器尽皆厚重,何独元乎?其实按元青花胎质来说,粉碎不细和多有孔隙决定了它的比重并不大,甚至比后代加工精细、胎质致密的器物比重还轻,例如现代元青花仿品在相同厚度下,要比元青花同类器重量更大。
而那些将仿品元青花故意做成胎厚器重者,无异于自曝真相。
至于厚度,元青花器有的胎壁很薄,薄到比后来的明清二朝同类器物还要轻盈。
例如西安悟陶斋标本博物馆马平馆长2002年在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进修时,就从市场上买到一只元青花玉壶春瓶残件(见图),从其断面量度,壁厚仅有0.2 5厘米,这件玉壶春瓶的全器,其“手头”一定不符合认为元青花厚而重的观念,但它百分之百是元青花器!因此,不要简单地追求元青花的厚重“手头”,而应当全面综合地从事鉴定工作,以便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客观标准,使元青花的鉴藏落实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上,取得正确的结论。
公安部评审通过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技术,以下通过图片加以说明,供大家参考运用

公安部评审通过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技术,以下通过图片加以
说明,供大家参考运用
2016.11.20金锡古陶瓷艺术馆阅读 1116 River Flows In You 1.腐蚀线。
这里有腐蚀线.破口泡等并存现象
2.几何图形。
注:元青花局部出现的几何图形有放射线现象
3.腐蚀坑点。
此图是宋代蓝釉面坑点现象
4.腐蚀斑块(此图有与放射线斑共存现象
5.局部釉面脱落
6.变色气泡
7.破口气泡现象
8.腐蚀网格纹
9.胎体析盐
10.釉面混融与结晶现象
同上.
阅读 1116 投诉文章热门评论
感觉釉面结晶斑块,破口气泡,几何图形及放射线状尤其是铁渍斑锡斑等是元青花器表的基本特征和关键要素。
2020-12-16。
元青花鉴定|骗过专家和科学仪器的作伪手法

元青花鉴定|骗过专家和科学仪器的作伪手法要辨别真伪,那么我们应该要知道一些包浆和作旧的方法。
元代青花瓷器我们知道包浆一般是流传的藏品,出土和仿制的作旧大概分几种。
1、元青花流传器物的包浆。
民间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历经六百余年来的使用和陈设,在紫外线辐射和不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包架显著,但又各具特征。
细心观察仍可发现真品与赝品在配方、淘洗得方式、修胎的手法是呈现截然不同的效果。
其主要反映在仿制赝品烧制瓷化后大部分胎质出现干涩,又因大部分赝品的胎土属机械研磨工艺,胎质隐隐约约有杂质存在。
即使成品瓷胎出现润滑现象,也与真品瓷胎出现的润滑效果差异明显——真品“ 润滑” ,赝品“ 油滑。
赝品真品2、元代青花瓷器出土器物的包浆。
大致分三类:一是窖藏类包浆。
窖藏器物包浆:器物入窖后,长期受地下潮湿影响,尤其是南方地下水丰富,易渗人窖内,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物随着雨水的渗入吸附在器物上,如经清水保护性清洗,釉面不会受到影响,露胎处附着的土壤有机物和杂质附着力也较强,不易清洗掉,但很自然。
二是墓葬类包浆。
葬器物包浆:与窖藏器物的包浆不同,其墓中腐尸、衣物、木漆等与土壤中的有机物混合后,酸性大、粘性强,器物处于其中,均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
主要表现为釉面不如窖藏器物那么莹润,有的器物釉面受墓中强酸腐蚀影响成“ 亚光” 状,一般清洗不易除掉。
三是深埋土壤类的包浆。
埋土壤中的器物包浆:与窖藏和墓葬中的特征有所不同,因为器物长期和突然有非常紧密的接触,所以土沁会很明显,有机物极微,器物经简单清洗后,均能保持人土时原有的胎釉特征。
这三类包浆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因果关系,如上区分。
赝品3、市场上近年来不断有元代青花瓷器的高仿品出现,且在国内外不断拍卖交易成功。
其做旧方法与以往相比已发生了较大变化,除极少数髙仿品用出土的元代青花瓷片打碎研磨后分离出胎,用于赝品仿制外,更多釆取了以下几个方面工艺的做旧手法。
胎泥做旧方法:用传统水碓研磨瓷石和髙岭土——用水池淘洗沉淀胎泥——沉腐——用脚炼泥。
元青花权威鉴定真伪

元青花权威鉴定真伪真元青花的釉下蓝点和冰挂现象为是显非显现象,明非明、暗非暗,不成规律,一般为细小深入胎骨的小点状。
仿品元青花大多比较粗劣,许多仿品即便不是行家也能看出问题,这就造成很多人不相信民间元青花,甚至把它当笑话看。
元青花器物之所以采用了故事题材绘制,与元代民间文学和戏曲的兴盛密不可分。
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科举制度废止,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紧缩。
无法入仕,大量知识分子便散落市井,诞生了一批“书会才人”,他们以创作曲艺底本为生。
民间戏曲也因为书会才人的加入,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盛景。
当时戏剧演出广泛,上自帝王,下至平民,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
在重视文人的宋代,这些书会才人本应成为社会中坚的士大夫阶层,但因历史的变故,意外地为元代戏曲的繁荣贡献出卓越的才华。
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元杂剧大家关汉卿。
元青花采用的是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钴料。
进口料含铁钴比高,呈色浓艳,蓝中闪黑,侧看有一层锡光,局部有下凹感,此种料大都用于高档瓶、罐一类大件琢器与大盘上。
国产料含锰钴比较高,呈色浅淡,个别的灰暗,常用于民间日用的大众瓷上。
用进口料绘画的高档瓷上纹饰繁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以缠枝花卉者多,其次是龙纹,人物画题材的元青花尤其少见。
题材内容主要是人物故事等。
国产料绘画的普通瓷,纹饰简单,画笔粗率,以折枝菊花、梅花、栀子花居多。
元青花纹饰中龙的形象身体修长,头小颈细,角如鹿角,鳍如锯齿,龙鳞有鱼鳞和席纹两种画法,龙爪如镰刀状,以三爪居多,五爪不常见,龙尾有尖如蛇尾,也有呈火焰状的,多为张嘴姿态。
元青花中的凤纹分为凤、凰两种,凤在上,凰在下,且凤头上有冠。
凤凰通身绘鱼鳞状羽毛,尾羽分叉为二至七尾,三条者较为多见,尾部卷曲如卷草。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完整器十分稀少元青花的异常珍贵与它的稀少大有关系,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是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约三四百件。
想知道你的元青花是否真品?从“锡光”开始鉴定

想知道你的元青花是否真品?从“锡光”开始鉴定为什么“锡光”在⿊斑之内?为什么锡光呈现不同的形状?为什么锡光这么⽼实地和画势相⼀致?答案,都应该和锡光的形成机理有关!产⽣锡光最根本的原因—苏⿇来尼这种呈⾊剂是⼀种⾼铁低锰的钴料!随着呈⾊剂中Fe2O3含量的增多,烧制后青花料的颜⾊会由黄⾊、棕⾊、褐⾊和⿊⾊这样的递次变化;⽽MnO的存在,会使青花呈现淡灰的⾊彩;CoO在青花⾊料中的⽐例虽然不⼤,但其呈⾊作⽤却相当明显,⼀般情况下,它会使青花呈现蓝⾊,过多的钴料,也会使青花的发⾊变⿊。
当然,这些⾦属氧化物在青花料中的呈⾊作⽤是⼀个复杂的综合的物化反应,⽽不是⼀个简单的⼀加⼀的算术过程。
从⽬前所知的各个时期的蓝釉或青花陶瓷中,由于这⼏种氧化物的不同存在,使釉或青花产⽣不同的呈⾊。
唐青花瓷器、唐蓝釉加彩和唐三彩蓝⾊彩釉所⽤的钴料均属含⼀定量铁、铜及低锰的钴矿原料,同时唐青花颜料中有硫的存在,说明唐青花所⽤的⾊料是⼀种含硫的硫钴矿。
经测试,唐蓝釉和唐青花彩料中的锰与钴之⽐都⽐较低,再加上唐青花釉中的CaO含量⾼,因⽽形成的透明釉下青花的⾊彩就⽐较鲜艳(如图7-17),并且同样出现点晕和串珠状凝聚。
宋青花中,“由于钴含量低,主要是锰铁起主要影响的着⾊作⽤,加上北宋青花的烧成温度低所以青花⾊彩呈不鲜艳的暗蓝⾊。
”[1]元和明洪武、永乐、宣德的青花料⼤多为⾼铁低锰的苏来⿇尼钴料,因此,当过多的钴料集聚时,就会产⽣⿊斑。
这从本书提供的⼤量图⽚上可以看到因青料集聚产⽣的⿊斑现象。
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料聚合的浓度越⾼,越容易烧成⿊⾊。
⽽形成机理则是:“主要是由于⾊料浓度过⾼的缘故,当Fe2O3、CoO、MnO混合着⾊时往往会加深釉的⿊⾊着⾊程度。
”历代陶⼯“在制作⿊釉时常利⽤三者的组合改善⿊釉的⿊度。
这可能与形成复合离⼦的尖晶⽯颜料有关。
”[2]这种复合离⼦的尖晶⽯颜料极有可能就是⾚铁矿晶体。
也就是说,⿊斑的出现是⾊料聚集形成磁(⾚)铁矿等着⾊的缘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核技术辨别元青花真伪
欲参看更多内容,请到名瓷赏析/shangxi/
相关李辉柄
本报今年2月4日报道的《阻止“疑似”文物流失海外》有了下文。
昨天,中国民间收藏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上成立了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
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许明表示,近30年来,国内古玩市场出现大量“疑似文物”,但绝大多数藏品没有被体制内的文物鉴定专家承认。
他们认为,在没有辨清真伪的情况下,应先把这些器物保护起来,否则它们会被破坏,或以“工艺品”、“仿品”的身份流往海外。
元青花瓷待重新认识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7000万收藏者。
近年来,国内古玩市场日益兴旺,电视上的鉴宝节目也越来越多,个人收藏的藏品价值牵动人心。
论坛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表示,随着古玩市场繁荣,很多新问题出现了。
拿陶瓷来说,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研究阶段,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正在被大量充实。
以元青花瓷为例,李辉柄认为,“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存世的元青花远不止300件”。
据介绍,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创下中国艺术品最高价。
文物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元青花在全世界只有300多件,其中2/3在海外,古玩市场上大量出现的元青花都是赝品。
李辉柄认为,元青花没有官窑,故宫里没有,但它是民间流动的商品,被出口到土耳其、伊朗等地,所以元青花并不神秘,国内存世的不可能只有100件不到。
这30年来,国内有大量基建项目施工,导致一大批文物出土,其中就包括元青花,以及元代的青花五彩、釉下五彩。
如果真如李炳辉所言,民间市场有为数不少的元青花,那中国陶瓷史将被改写,“天价”元青花也会身价大跌,争议在所难免。
利用核技术辨真伪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研究员冯松林指出,要辨清真伪,就必须建立元青花科学分析和研究的参考标准。
该所利用核分析技术,通过中子活化、质子激发X荧光等手段,对陶瓷进行无损分析。
他们采集来自内蒙古燕家梁元代遗址、内蒙古考古所、景德镇古窑址、景德镇乐平、南京元代遗址5处的元青花瓷片,共计231片。
随后,他们对瓷胎、白釉、浅花纹饰、斑点分别加以检测。
结果发现,在去除少量受遗址土层元素影响的瓷片和非元代瓷片后,202片瓷片的化学元素含量分析显示出一致性。
在冯松林出示的数据图表上,代表每个瓷片化学成分综合数据的点都集中在一个区域。
而明青花的综合数据,则与元青花区别明显。
这说明,借助核分析检测来甄别元青花是可行的。
在建立元青花标准数据库的基础上,冯松林指出,一些专家根据器型、色料深浅亮暗程度、胎的厚薄来甄别元青花,缺乏科学依据。
“从元素含量上看,元青花的显著特征是低锰高铁。
这是因为,元青花的钴料是伴生矿,含铁亮非常高。
”
对冯松林的观点,与会的很多专家表示认同。
中国收藏家协会科学检测中心主任朱震说,他在国家博物馆做科学检测时,发现不少检测结果与专家鉴定结果不符。
文物鉴定,应更多地引入科技手段、客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