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高考几分?

合集下载

民国高考数学试卷

民国高考数学试卷

考试时间:1935年考试科目:数学考试时间:3小时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1. 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则这个数可能是:A. 10B. -10C. 10或-10D. 以上都不对2. 下列哪个数不是正数?A. 3B. -3C. 0D. 1/33. 下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A. 正方形,边长为2B. 长方形,长为3,宽为1C. 三角形,底为4,高为2D. 圆,半径为24. 下列哪个方程的解为x=3?A. 2x + 1 = 7B. 3x - 5 = 4C. 4x + 2 = 11D. 5x - 3 = 85. 若sin A = 1/2,且A为锐角,则cos A的值为:A. 1/2B. √3/2C. 2/√3D. 3/2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6. 若一个数的3倍等于18,则这个数是______。

7. 下列数列的下一项是______:2, 4, 8, 16, 32, ...8.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6cm、4cm、3cm,则其体积为______cm³。

9. 若sin 30°的值为______,则cos 60°的值为______。

10. 若一个圆的半径为5cm,则其周长为______cm。

三、解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1. 解下列方程:3x - 2 = 5x + 112. 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10cm,求该正方形的面积。

13. 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cm,腰长为6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14. 解下列不等式:2x - 3 > 5四、证明题(20分)15. 证明:若a² + b² = c²,则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注意:本试卷仅为模拟民国高考数学试卷,题目难度和内容可能与实际试卷有所不同。

民国时期的高考

民国时期的高考

民国时期的高考今天开始,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大幕,对于中国的年轻学子来说,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高考的一跃。

自从改革开放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不少人圆了大学梦,他们的人生也发生了改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大学的录取比率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了很多,而且成才的渠道多了很多,但是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依然是大部分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

对很多人而言,高考的历史似乎并不久远。

其实,在八九十年前的民国时期,同样也有很多年轻学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

只不过在当时的中国,因为实力薄弱,不仅大学数量不多,还要面临战火的考验,学子们历经了各种考验。

一起来看看当年的年轻学子们是如何参加“高考”的。

1、跨越千里参加入学考试人们对高考最为熟悉的印象就是全国统一高考。

民国时期,也曾实行过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而且也分文理科,只不过实施全国统考的时间不长,只有1937年至1941年四年左右的时间,当时民国的教育部设有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简章、命题阅卷及录取标准、制定及颁布试题、复核成绩以及分配录取学生等工作。

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五所当时中国顶尖的学府进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考”。

全国统考时期,学生要到招生区参加考试,当时全国分为12个招生区,分别设在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成都等地区,因为南京、上海、北平等城市被日寇占领了,无法设招生点。

1941年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全国性统考无法组织,统考便停止。

全国统考结束后,推出“联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首先由民国教育部划分出相应考区,指定区内的公、私院校使用一张卷子,由一所大学牵头,召集其他大学联合招生。

1942年,全国划为10个联合招生区,比如昆明区,有2所大学,由西南联大为召集学校;重庆区所属10个院校,中央大学为召集学校。

不过,在1937年之前,抗日战争没有爆发,国内相对太平,当时实行的是比较灵活的学校自行招考。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8黄侃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8黄侃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8.黄侃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 (3)人物事件2:读书雅趣 (4)人物事件3:“三不来教授” (6)人物事件4:气坏胡适 (6)人物事件5:穿“布衣钉鞋”的教授 (7)人物事件6:未出任何著作的大师 (7)人物事件7:孝子 (7)二、适用话题 (8)三、高考链接.................................. 8 目录08. 黄侃一、人物简介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1905年留学日本。

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任教授。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国学大师黄侃生性孤傲,桀骜不驯,一些生活问题也为时人所诟病,但在对老师的态度上,他有着独特的“为徒之道”,与平时判若两人。

黄侃师从章太炎后,对其十分恭敬。

在他眼里,章先生饱读诗书,过目成诵,论及学问,简直无所不能。

在黄侃面前,人们不能做出对章太炎的不敬之举,哪怕只是发发牢骚也不行。

如果有人编排章先生,被黄侃听到了,他就会怒发冲冠,大声争辩,完全不顾及场合、身份。

他将章先生的笔墨视如珍宝,每当作文后得到章先生的批阅,必定将其文字装裱起来珍藏。

知道他这一“癖好”后,章先生有时会特意写几幅字、几首诗送给黄侃。

每当得到这样的“重礼”,黄侃都兴奋得手舞足蹈,反复摩挲,很长时间都不舍得释手。

黄侃在34岁那年,偶然得到机遇,拜刘师培先生为师。

别人都觉得那时他已经名满天下,比刘先生有过之无不及,完全没必要屈尊谒其门下,甚至章太炎都觉得他大可不必如此。

黄侃却执意为之,到刘家行磕头拜师之礼。

他说:“我要学习的《三礼》是刘先生的家学,要是不拜师,我怎么能学到正统的学问呢?这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吧。

这些名人高考数学成绩均为零分,却都被名牌大学录取了

这些名人高考数学成绩均为零分,却都被名牌大学录取了

这些名人高考数学成绩均为零分,却都被名牌大学录取了朱自清数学零分进北大1916年,朱自清考北京大学时,数学考了0分,被破格录取。

朱自清后成为了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冼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1946年10月,身患重病的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郑重签名。

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毛泽东曾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清华校长罗家伦破格进北大罗家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

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

恰逢胡适阅卷。

胡适将罗家伦的文章欣赏了一遍又一遍,给了他这次考试的惟一一个满分!他遂向北大招生委员会力荐,优先录取了罗家伦。

展开剩余85%1917年,北京大学招生考试。

入教北大不久的胡适先生也参与了国文阅卷工作。

他看到一位叫罗家伦的考生,作文写得非常精彩,便给了他这次考试的惟一的一个满分。

给了满分也没有用,因为罗家伦在这次的考试中数学考了零分,其余各科成绩呢,也很一般。

胡适爱才心切,就在招生会议上力主“破格录取”这位偏科严重的考生。

主持招生会议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支持了胡适的意见,最后力排众议将数学考了零分的罗家伦招进了北罗家伦很给蔡元培和胡适争气,此后的人生发展得风生水起。

不但成为“五四运动”的得力干将,在教育领域并颇有建树。

1928年,罗家伦以北伐少将的身份,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改组后的国立清华大学首位校长。

1932年,罗家伦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至1941年去职,计达10年之久。

吴晗数学零分进清华1931年初,吴晗报考北大文学院。

结果,他的文史与英文皆考了满分,但数学却是零分。

其时,北大出台了一项招生规定:见零不收。

所以落榜了。

吴晗只得转考清华大学,成绩仍是文史、英文皆满分,数学零分。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林语堂人物简介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林语堂人物简介

林语堂人物简介人物简介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林语堂一生曾3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

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

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

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

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

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

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

高考历史上最难的3次“数学考试”

高考历史上最难的3次“数学考试”

高考历史上最难的3次“数学考试”a;要说高考所有科目中,哪一门是最容易拉分的,相信大家都会说是数学。

虽然语文牵涉到作文这个变数,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在可控范围内,只要稳定作答,分数基本八九不离十。

不过数学就不一样了,题目稍微难点,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高考历史上,最难的3次“数学考试”,考生都是含泪走出考场!1、1984年高考数学那年的高考数学卷和现在的不一样,现在数学满分是150分,而那个时候120分即可,但不要以为很好考了,事实比你想得要困难许多。

在恢复高考的前五年,考虑到当时的教育水平,那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比较简单。

但是,1984年的高考数学卷却一反常态,加大了试题难度,这让考生们毫无准备,考得“一塌糊涂”,而对于那些复读几年的学生来说,看到这样的试卷更是接近崩溃。

据说那年的高考数学平均分还不到30分,能考超过100分的人寥寥无几,考生都是含泪走出考场!2、1999年高考数学作为20世纪最后一场高考,考生们都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去参加考试,可能为了体现新时代创新思维,1999年高考数学题目灵活多变,想套用公式来答题?那是不行的。

因此,那年学生们的成绩分化严重。

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拿到高分,而剩下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表现,导致总分非常低。

据说当年的高考数学平均分还不到50分,真的太难了!3、2021年高考数学那年的试题难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题型偏门也就算了,有些人甚至连题目都看不懂,整张试卷几乎没有简单的题目,2021年也被称为中国高考历史上的传奇。

据说那年的高考数学平均分只有60分左右,能考及格的学生,就可以跟普通考生拉开很大的距离,这可能也是一种机遇吧!听一位参加过那场高考的人说,考完收卷后,坐他后面的女生直接哭出了声,其他人都是含泪走出考场。

本文编辑:小杰。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蔡元培人物简介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蔡元培人物简介

蔡元培人物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浙江绍兴山阴县人。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前清举人,1892年为翰林,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1902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

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行教授治校。

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倡导抗日。

1932年与宋庆龄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组织爱国民主抗日运动。

抗战爆发后,主张对日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

1940年3月5日病逝。

一百多年来,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换了不少人。

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还是蔡元培校长。

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堪称风采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一、改造北京大学1917年1月,在黎元洪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敦请和孙中山的劝促下,出身翰林的前清举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

当时,许多学生继承着清末老爷式的作风,只想混个毕业资格,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少数肯读书的,也多抱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读书当做求取功名利禄的捷径,对学术研究并无兴趣。

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的大有人在。

这就是他就任之前北大的校风。

蔡元培到校后,第一次发表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

”为贯彻这一方针,他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提倡民主精神,推广近代科学文明,广泛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扩充文、理科各系,随后又沟通文理,合为一科,设置研究所,改年级制为学分制。

你知道史上高考唯一满分的人是谁吗——向你介绍高考史上最牛的3位“考霸”之欧阳家百创编

你知道史上高考唯一满分的人是谁吗——向你介绍高考史上最牛的3位“考霸”之欧阳家百创编

你知道史上高考唯一满分的人是谁吗?欧阳家百(2021.03.07)——向你介绍高考史上最牛的3位“考霸”中国高考界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每年诞生的高考学霸,他们如披着会发光的斗篷,成为中国应试大背景之下人们所羡慕的对象,其实“学霸”,“考霸”是一个偏向中性的一个词,有的人认为所谓的学霸只爱读书,是典型的书呆子一个,除了成绩好,学习棒之外,其它的事情就没有那么擅长了。

今天笔者要跟大家介绍中国高考界的3位最为牛逼的“考霸”,高考成绩接近满分,他们也绝非是典型的书呆子一个,他们从小学习刻苦,用自己的努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成为了很多考生学习的精神力量和榜样。

这三个主人公都创下了中国高考史上一个又一个的传奇,他们的高考记录至今也是无人超越。

一、何碧玉对于第一位主人公何碧玉相信大家都满熟悉了,她高考成绩750分满分,是河南省的骄傲,她从小天资过人,记忆力很好,甚至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小小的年纪何碧玉就自修完成了初中到高中的所必修课程,14岁半何碧玉她参加河南高考,令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不敢相信的是,何碧玉以高考满分的优异成绩取得了河南省理科第一名,一夜之间,何碧玉也是名声倍增,在当年,她也是红遍了整个河南省乃至全国各地,成为了很多考生心目当中的“学霸女神”。

何碧玉她所创下的高考满分记录至今也是无人可打破,很多人也好奇她的语文科目是如何考到150分满分的。

何碧玉成功考入了清华的生物学系,大学毕业后她留学于美国,之后取得了神经学博士,现在的何碧玉已经是美国大学的一位助理教授。

二、王端鹏这第二位主人公也是非常的厉害,高考只差一分就750分满分,成为很多学子学习的榜样,这位高考学霸就是高考取得749分的王端鹏,高考数学成绩149分,理科综合满分300分,王端鹏也绝非是一位书呆子,他涉猎广泛,爱好很多,平时很喜欢读课外书,对于历史、生物、化学等都颇有兴趣,曾多次参与国家奥数比赛,获得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高考加分待遇。

时隔多年,如今的王端鹏是中科院的一位从事化学高分子研究的人员,为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大师高考几分?
作者:度公子
来源:《杂文选刊》2018年第10期
1933年,才子沈从文和学生张兆和在北京结婚。

时年,张兆和的妹妹也来了北京,赋闲在家,便去北大旁听。

后来,索性报考了北大。

北大入学考国文、史地、英文和数学,共四门。

前三门她都不在话下,国文还考了满分。

这三门加起来总分就远超分数线。

最后一门数学,不加也罢,因为她考了零分。

北大有明文规定,考生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

这可急坏了一众爱才的阅卷老师。

他们率先向阅卷的数学老师施压,让他找补几分。

而这位老师,也天生一把硬骨头。

复判后,仍给了零分。

最终惊动了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

胡适读完这名考生的作文,大为欢喜。

为了留住这名才女,不惜在校务会上大闹。

最终,这名考生被破格录取了。

她长于书法、绘画、昆曲、诗词,人称“四绝大师”,也称“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她叫张充和。

民国时,这样偏科的大师,不胜枚举。

再往前推,1917年,有位考生,数学零分,其他科也不出众,却被北大录取了。

胡适在阅卷时,当众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

”此话得到了蔡元培的响应。

二人齐心协力,一番游说,最终这名才子不仅进了北大,还成了蔡元培的门生。

更为传奇的是,他还当了清华校长,他叫罗家伦。

罗家伦铁腕治校,提出“凡不称职、不勤勉者一概辞退。

”五十五位教授,裁了三十七位,外籍教授也不能幸免。

一位美国教授,在清华教了十多年的英文和拉丁文,从不讲课,只会点名朗读,学生们怨声载道。

罗家伦不顾情面,将这样的“遗老”直接请出局。

清扫完后院,他又吸纳了青年才俊,周培源、朱自清、俞平伯等。

国内的人才请遍了,再到国外去。

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學、哥伦比亚大学,都留下了罗校长造访的足迹。

当数学考过零分的校长,遇到了数学十五分的偏科才子,又会是怎样一番场景?
1929年,初任清华校长的罗家伦,就碰到了钱钟书。

钱钟书自幼聪慧,中学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

经常帮父亲钱基博代写书信,还给别人写过墓志铭。

最厉害的是,不到二十岁,就给国学大师钱穆的《国学概论》作过序。

钱穆本来请钱基博来写,钱基博把这个重大任务转交给了儿子。

钱钟书写得游刃有余、干净利落。

钱基博读罢,竟一字未改,就给了钱穆。

可见钱钟书在读大学前,文学造诣有多高。

而考北大时,钱钟书英文满分,国文也很好,数学却只考了十五分。

“为此事我被召进校长室谈话,蒙我特准而入学。

我并向罗家伦校长弯腰鞠躬申谢。

”钱钟书在清华博览群书,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

如果不是罗家伦的“特批”,清华就要流失一位才子,而中国将失去一位撰写《围城》的大师。

无独有偶,同属无锡钱氏一族的钱伟长,比钱钟书晚两年报考了清华。

1931年,十九岁的钱伟长报考了清华历史学系,写了一篇《梦游清华园》。

四百五十字的赋,老师根本无从下笔修改,给了满分。

面对刁钻的历史考题,旁人抓耳挠腮,他也答得镇定自若。

题目是作答《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及卷数,钱伟长答得滴水不漏。

对他来说,着实不难。

毕竟家学渊源,他十岁时就能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了。

到了理科这里,就换了模样,物理、化学、数学加起来才二十五分。

钱伟长入学报道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

听到消息的他气愤不已,拍案而起,“我要学造飞机大炮!”“造飞机大炮”要转到物理系,叔父钱穆肯定不同意。

钱伟长就带上叔父好友顾颉刚,轮番劝说。

“我们国家首先要站起来,站不起来受人欺,就因科学落后。

青年人有志向学科学,我认为应该支持。

”顾颉刚说完这番话,钱穆便不再阻拦。

到了系主任那儿,吴有训看罢成绩单后,认为成绩太差,根本不收。

钱伟长继续软磨硬泡,最后吴有训答应他试读一年。

只要物理成绩达到七十分,就转为正式学生。

从此他在图书馆废寝忘食,一年后,正式成为了物理系学生。

毕业后,钱伟长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写成一篇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爱因斯坦看后说:“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从一无所知,到学科专家,钱伟长留下来一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民国学术之风多自由,掀开历史的一角,我们就能见微知著。

闻一多1912年参加清华招生考试,数学十八分;朱自清1916年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正因为胡适、蔡元培、罗家伦这些大师,在录取考生时,不拘泥于框架,才子佳人们才能进入大学校园,才华得以施展。

这种方式放在民国,自然是可行的。

当时中国整体文化水平低下,大部分民众都目不识丁,高校只好多渠道挖掘人才,如果招生太过死板,很可能连学生都招不满。

当时能够学文识字、参加高考的学生,多半出身书香世家或官宦名门,打小耳濡目染,人文素养自然也不会差。

但这样灵活的招收方式,也带来了很多弊端,譬如文理科人才比例严重失调。

大师们虽说博闻强记、学富五车,却多重文轻理。

就像才女张充和,在北大旁听了几堂数学课,如闻天书,便很快缴械投降。

考试前,家人为她准备了圆规、三角尺等作图工具,她说:“没用。

”的确没用,因为她连题目都看不懂。

千年来重文轻理的传统,使得大师们鲜少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钱伟长算一个,所以他弃文投理了。

要是继续学历史,他也必然能名垂青史。

但他选择了更直接有力的物理,“造飞机大炮”。

人文科学是国家软实力,理工科学帮助国家在世界挺直腰杆,二者缺一不可。

【原载《青年文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