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对《五经》、《中庸》和道统的 反思

合集下载

四书五经读后感

四书五经读后感

四书五经读后感《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

这些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字,对中国的哲学、道德、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四书五经》,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读完《大学》、《中庸》这两本书,我受益匪浅。

《大学》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只有自身修炼良好,才能展现出真正的人格魅力;只有家庭和睦、和顺祥和,才能达到人生的完美;只有治理国家,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宁、繁荣和文明;只有平天下,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而《中庸》强调了“中和之道”,即事物的偏向中庸之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过犹不及,任何极端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

只有追求中庸之道,才能避免过分的傲慢自大或者过于卑微的自卑无能,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得个人和社会都能够持续发展。

其次,《论语》、《孟子》这两本书使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强大的教育意义。

他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后人得以受益。

这些至理名言,深入浅出,感人肺腑,让我深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如何做一个善良、有趣、有责任感的人。

再次,《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这部诗集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宝库。

《诗经》不仅记录了周代社会的生活与风貌,还通过诗人的感悟和意象,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审视。

读完《诗经》,我被其中的美妙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所折服,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最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书籍记录了古代君王的治国思想和制度,以及对于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规定。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不仅了解了古代政治的发展和变革,也学习到了许多管理和领导的智慧。

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和深沉,这种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四书五经读后感

四书五经读后感

四书五经读后感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总称,其中包含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经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价值。

在阅读完四书五经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首先,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

这些经典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内容丰富而广泛。

例如,《大学》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倡人们从自身做起,以道德修养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中庸》则强调“中庸之道”,主张有度、有节,不偏激、不极端,追求内外的平衡与和谐。

这些思想观点,对我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其次,四书五经中的经典之作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经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故事、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阅读我更加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孟子》中的“性善论”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点,展示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诗经》则以诗歌的形式,抒发了古代民众的情感和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再次,读完四书五经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思想的力量。

经书中的智慧和启示,不仅可以指导我们个人的行为和选择,还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指导。

例如,《论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有知识的谦逊和批判精神,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种求知的态度和思考的习惯,对于我们提高个人素养和推动社会进步都非常重要。

最后,四书五经的阅读给我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寄托。

通过阅读这些古代经典著作,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思想,仿佛与他们有了一种心灵的交流。

这些著作中包含了古代文人士子们的真知灼见和世间智慧,使我在接触古代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内心的满足和安慰。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收获颇多。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拥有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读四书五经的读后感

读四书五经的读后感

读四书五经的读后感《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

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和智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仁爱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举止、言谈举止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使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对道家思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平和,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境界。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思想观念、哲学思想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同学派的思想观念各有千秋,各有所长,都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

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不同学派的思想观念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阅读,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经心得体会研讨发言1

五经心得体会研讨发言1

五经心得体会研讨发言1引言感谢主办方提供这次学术交流的机会,让我能够分享我对五经的心得体会。

五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的道德、智慧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发言中,我将分享我对五经的一些独立见解和思考。

认识五经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五部经典著作。

它们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体系,广泛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诗经》和情感表达《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其中的诗篇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审视。

我个人认为,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寻找到共鸣和启示。

《尚书》和治理智慧《尚书》是一部记录了古代历史和治理智慧的重要经典。

通过研读《尚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策略和原则。

我深信,这些智慧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借鉴和启发。

《礼记》和道德观念《礼记》是关于礼仪和道德观念的重要著作。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尊重,提倡人们遵循一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我认为,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和开放的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礼记》中找到宝贵的道德指引。

《周易》和哲学思考《周易》是一部包含了众多哲学思考和卜筮之术的经典著作。

通过研究《周易》,我们可以思考人生的哲学问题,探索宇宙的奥秘。

我个人在研读《周易》时,常常能够获得一种超越日常思维的感悟和启发。

《春秋》和历史记载《春秋》是一部记载了中国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

通过研读《春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政治、战争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信息。

这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大的帮助。

结论五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社会治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汲取智慧,寻找共鸣,思考哲理问题,了解历史变迁。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五经的价值将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谢谢!。

四书五经读后感

四书五经读后感

四书五经读后感假期已经结束了,身体得到了休息,思想得到了净化。

闲来无事,翻一下书籍。

偶见我国古典儒家名著《四书五经》一书,翻来一阅。

从中体会到:此书乃儒家思想之鲜明体现,是一部治国、修身、立德、做人的经典之作。

书中告诉人们什么事该怎么做?什么事不该怎么做?以此,来约束当时的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言、思、行。

终于明白我国上古时代为什么没有法典的原因。

儒家思想之博大精深。

令今人为之叹服,有人说:半部《论语》打天下,此话甚对。

小时候十分顽皮,常常被父亲以《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隋”来教训。

面对父亲的说教,我总是嗤之以鼻。

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老师言辞才具有说服力,父亲那唱戏一般的腔调我才不理他呢。

有一次,父亲瞪着眼睛训我,我甚至顶撞了他。

讨厌《三字经》的同时,我却热衷于另一种说教版本《四书五经》。

每当听到长辈们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来向晚辈们炫耀的时候,我暗自下决心:长大后我一定要学《四书五经》。

没想到的是,这一想法直到四十岁的今天才得以实现。

《四书五经》的确是很经典的言论,《大学》的宗旨是修炼品行。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在,中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读罢,让人大彻大悟。

一个身怀远大抱负的人,亦应该从“致知、诚意、正身、修身、齐家”做起,最后才可以“治国”。

个人问题没有处理好,“小家”治理不好,这对将来治理“大家”会有一定的困难。

至于《中庸》,虽然这仅仅是儒家为统治阶级关于治理天下,管理国家的说教,如“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即便是普通百姓,我们也不能“刚愎自用”。

很多人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都出自《论语》。

学习五经教育心得体会(最新)

学习五经教育心得体会(最新)

学习五经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研究五经教育是一次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通过研究五经,我深刻体会到了五经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经书的重要性五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经书教导我们关于道德、哲理和修身养性的重要原则。

通过研究五经,我认识到这些经书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五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增强了我的人文素养。

五经思想的指导意义五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诲我们要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共同利益。

而《大学》中的“日新月异,岁月如梭”告诉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成长,与时俱进。

五经中的这些思想为我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使我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努力追求进步。

培养研究的技巧研究五经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我发现通过阅读经书,结合思考和讨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内容。

同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决策中。

此外,与他人一起研究和分享对五经的理解,可以获得更多的启发和触动。

研究五经的成果通过研究五经,我在多个方面受益匪浅。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其次,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研究五经也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在职场和生活中更有自信。

总结研究五经教育是一次珍贵的机会,它不仅深化了我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也对我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研究五经,我不仅掌握了宝贵的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我将继续努力研究和传承五经的精神,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大学生四书五经心得体会

大学生四书五经心得体会

大学生四书五经心得体会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四书五经,以便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学术能力。

下面是我对于四书五经的心得体会。

《大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籍之一。

它教导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全面的理念。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应当首先从修身做起,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家庭和社会作出贡献。

同时,《大学》还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要追求卓越,要有进取心和责任感。

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大学》时深受启发的重要观念。

《论语》是另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

其中的许多经典语录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待人以诚,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论语》也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孟子》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思想的书。

我在阅读《孟子》时,深受到了孟子的人性观念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不过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使我更加坚信每个人内心都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我们应当通过教育和改良社会环境来激发这种本性。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石,只有通过恰当的礼仪,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庸》是一本非常有哲理的书籍。

它告诉我们要“治家齐国平天下”,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理念。

只有通过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我们才能对国家和世界做出更好的贡献。

同时,《中庸》还教导我们要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做出明智的决策。

五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这些书籍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宝库,它们集中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智慧。

通过阅读五经,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刻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博大精深。

四书五经读后感

四书五经读后感

四书五经读后感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总称,它们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和《孝经》等。

这些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四书五经,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道德、修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阅读四书五经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渗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而四书五经正是这种思想的载体。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其中《大学》、《中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而《论语》、《孟子》则着重强调仁义道德。

《尚书》、《礼记》则涉及到礼乐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规范,而《易经》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阅读四书五经让我对人生、道德、修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四书五经所传达的思想,贯穿着人生哲学、道德观念和修养之道,这些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学》中,我学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明白了一个人要先修齐自己的心志,才能治理好家庭和国家;在《论语》中,我学会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明白了一个人要做到仁者爱人、义者行义,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中庸》中,我学会了中庸之道,明白了一个人要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才能得到真正的修养。

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对人生、道德、修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阅读四书五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道德、修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继续深入研读四书五经,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让它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指引我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哲譯粹
亨,處則利貞。
39
以天下自任,佐王而行道濟時,伊尹也;以天下自任,無王而不能行道濟 時,孟軻也;以天下自任,佐王行道,不能盡濟斯民,不盡其用,諸葛孔明 也。
40
39 40
同前註,卷 19,頁 3b-4a;同前註,卷 128,頁 251。 33

19b

133
395
85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四卷 • 第一期
文哲譯粹
35
情勝欲則治,欲勝情則亂。故天下之治亂,在夫情、欲之相勝也。聖人 者,懼天下之欲勝情也,於是因其本然之分,而為之《禮》 ,以節制之; 因其本然之和,而為之《樂》以宣暢之。為之《禮》 ,雖有欲而不能踰;為 之《樂》 ,雖有樂而不能悖。天下有僭越之姦,狂狡之戾,則有《禮》以折
32 33 34
18 1 704 21 18 11a
30
31
29 30 31
5a-b 5a 33 75 2a
239-240 239 1981

82

文哲譯粹
32 33
郝經對《五經》、《中庸》和道統的反思
情之未發者性也,是乃所謂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發者情也,其皆中 節,則所謂和也。
34
可喜而喜,可怒而怒,可哀而哀,可樂而樂,則情之所以率乎性也。喜怒哀 樂,不當其可而發,則非性、情之正,而人欲之私也。夫人之有性也,而必 有情;有血氣也,而必有欲。情、欲常相勝也,非情勝欲,則欲勝情。情勝 欲則為君子,欲勝情則為小人。
16
17
18
15 16 17 18
1b 4a-b 3a-b 238 237-238 174-176

78

文哲譯粹
郝經對《五經》、《中庸》和道統的反思
19
20
21

19 20 21
19 18 10b
6b-11b 9b-10a 127
4 242
128
252-255

79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四卷 • 第一期
7
6
2001 141-169 1983 1192 4 128 19 256

7
11b
1999
74

文哲譯粹
郝經對《五經》、《中庸》和道統的反思
若乃治經而不治史,則知理而不知跡;治史而不治經,則知跡而不知理。苟 能一之,則無害于分也。
8
故學經者不溺于訓詁,不流于穿鑿,不惑于議論,不泥于高遠,而知聖人之 常道,則善學者也。
22
文哲譯粹
23
故世之學者,觀於《春秋》而行之,足以盡性而學夫聖。蓋性盡而理窮,則 《易》在其中; 《易》在其中,則聖在其中矣。
24
而學《春秋》者,於一言一動,一事一物,必律之以禮,而繩之以法,惟恐 其弛而不嚴。
25
天下之治亂,在於人情之通塞。甚矣,人之情惡塞而好通也。故天下之亂恒 生於塞,而其治恒生於通。君人者,亦審夫通塞而已矣。
12a 2a
4
127
243
35
12a-b

4
127
243
83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四卷 • 第一期
文哲譯粹
36
之;有忿疾之亂,鬱塞之慝,則有《樂》以釋之。
夷、厲而下,欲勝而情亡, 《禮》 、 《樂》之理寖以昧,而其器寖以缺,致治 之功寖以墮,而王政之大綱寖以不舉。
37
於 是 因 魯 史 而 修《 春 秋 》 以 明《 禮 》 , 就 大 師 而 正〈 雅 〉 、 〈頌〉以明 、 《樂》之實,苐 《樂》 ,然而無其位,無其權。明王不興,卒不能復《禮》 存其名而已。
(298-238 B.C.)
41
若夫斷之繼之,博之淺之,益之損之,類之盡之,盛之美之,使本末終始, 莫不順比,足以為萬世則,則是禮也。
42
43
44
4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88 122 367 133 16-17

42 43 44
86

文哲譯粹
郝經對《五經》、《中庸》和道統的反思
45
翺 自漢至唐,八九百年,得大儒韓子,始以仁義為性,復乎孔子、孟子之言, 其〈原性〉一篇,高出荀、揚之上。至其徒李翺為〈復性書〉 ,反復於《中 庸》 、 《大學》之間,以復乎曾子、子思之言。恨不得親炙之而問其所以 然,質心之所素定者。自唐至宋,復四五百年,得大儒周子、邵子、程子、 張子、朱子之書,明六經孔孟之旨,接續不傳之妙,論道論理,論才論氣, 論質論情,又備於韓子之書,皆先儒所未道者。
28
27 28
30 18 5b 127 239

18
124
188
81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四卷 • 第一期
文哲譯粹
29
孚于中則不徵於言,徵於言者,皆未孚於中者也。故言之愈簡,則其孚愈 篤;辭之愈繁,則其疑愈肆。然則無言可乎?不然也。言,心聲也。心有所 用,則言以宣之,雖欲勿言,焉得而勿言。夫孚于中者,其言自可徵也,不 孚于中而苐徵於言,誣譎誕妄可勝也哉!
1984 1970 2002 2001

70-74
73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四卷 • 第一期
6
文哲譯粹
(1130-1200)
古無經史之分。孔子定《六經》 ,而經之名始立,未始有史之分也, 《六 經》自有史耳。故《易》 ,即史之理也; 《書》 ,史之辭也; 《詩》 ,史之政 也; 《春秋》 ,史之斷也; 《禮》 、 《樂》 ,經緯於其間矣,何有於異哉。
13
其一,則禮樂也。夫論性者,言四端而不及信;序五行者,土配王於木火 水金。故《易》 、 《書》 、 《詩》 、 《春秋》之間, 《禮樂》為之經緯,雖五而 為四也。惟齊非齊,奇耦錯綜,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乃作《易》 、 《書》 、 《詩》 、 《春秋》 、 《禮樂》論。
14
13
18 1a-b

1a
127
常之用。蓋道以用而見,用以常而久。
49
既而顏子以之言 之言
仁 , 曽 子以之言
恕 ,子思以之言
50
中庸 ,孟軻以
浩然之氣 ,皆所以羽翼夫道也。
孔子傳之曾、顏,曰 也。曾子傳之子思,曰 之孟子,曰
仁 ,言本心之全德也;曰
一貫 ,一心而貫萬事
51
忠恕 ,忠所以盡夫心,恕所以行夫心也。子思傳
中庸 ,中者心之體,庸者心之用也。
文哲譯粹
故本諸《易》以求其理,本諸《書》以求其辭,本諸《詩》以求其情,本諸 《禮》以求其制,本諸《語》 、 《孟》以求其說,本諸《大學》 、 《中庸》以求 其心。 《
55
(171-218) 堯、舜始言中,以為傳心之典,列聖授受,統理根極,至子思子著《中 庸》 ,而其義備矣。
56
孔子生鯉,字伯魚,先孔子卒。鯉生伋,字子思。孔子沒,受業於曾子,傳
57
故顔子發孔子大畜之徳,曾子著孔子正大之學,子思極孔子高明之道,而孟 子建孔子中興之業。於是孔子之道,得孟子而益尊。
58
學者所以總羣道也。羣道統乎已心,羣言一乎已口,惟所用之,故出則元
57 58
83 35b-36a
31a-32a 1361

9
1359
91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四卷 • 第一期
1 2
1994 Hoyt Cleveland Tillman, Utilitarian Confucianism: Ch’en Liang’s Challenge to Chu Hsi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997
3 4 5
11
1265
12
10 11 12
19 28 1985
12a-13b 1a-b 6b-16a 176-177

4 125 191 195-200
128
256-257
76

文哲譯粹
郝經對《五經》、《中庸》和道統的反思
邵子曰: 「昊天之四時者,春夏秋冬之謂也;聖人之四經者, 《易》 、 《書》 《詩》 、 《春秋》之謂也。昊天以時授人,聖人以經法天。」
55 56
10a
15a
197 2000
200 386 8

69 1008
8b
90

文哲譯粹
郝經對《五經》、《中庸》和道統的反思
其聖祖之道。夫中,道之本然,理之當然,其體則不偏倚,其用則無過不 及,故存而為一心之中,行而為萬事之中,猶太極為道之極,無所往而不為 之極也。故聖人繼天立極,統理人道,存心應物,皆本乎此。堯、舜、禹謂 之執中,湯謂之建中,文王為中孚,武王為皇極,周公為二五,孔子為中 庸,皆傳乎此也。然未有著之書而言其義者,子思乃申明家法,作〈中庸〉 一篇,以明列聖心法,謂未發之中謂之中,發而皆中謂之庸;不乖於道謂之 和,真實無偽謂之誠。本之於天命人性,以明道教;終之於無聲無臭,以明 道體。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率性節情,存心立命,大無 不充,細無不盡,與《易傳》相表裏,而明《春秋》之用。大本達道,以合 內外,別為三徳,列為九經,方之《大學》 ,又致廣大而盡精微。於是孔子 之道,至子思而益備。
52

且得聖人之道者則有顔淵氏,傳聖人之道者則有子思氏,述聖人之道者則有 孟軻氏,尊聖人之道者則有韓愈氏,贊聖人之道者則有邵雍氏,某何人也, 敢置言於聖人之前哉!
53
54
52 53 54
3
3a-b 34 28

16a 7b-8a 125
4
133 195-196
408
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