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艺芳:要重视氯吡格雷的临床合理化应用
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关键词氯吡格雷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我国成人致残及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成年人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为150~200人/1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85%。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出现原位血栓形成及其他来源的血栓导致急性血管堵塞。
被堵塞血管供应的脑功能区发生缺血坏死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复视及行走不稳,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及认知障碍等。
目前,抗血小板及调脂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而作为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重视,本文拟就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作一简要概述。
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
除ADP 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国外研究情况:2006年,美国卒中协会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推荐: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应用抗血小板药而不是口服抗凝药以降低复发性卒中和其他心血管事件风险(I级推荐,A 级证据)。
而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指南中首推阿司匹林,而对于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可考虑应用氯吡格雷。
对于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在氯吡格雷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风险,不推荐常规应用这种联合方案。
MATCH [1]试验和CHARISMA[2]试验均表明,联合用药并不优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反而能导致更多的出血并发症。
而CAPRIE试验在某些亚组中,如既往有缺血性卒中或MI史的患者,氯吡格雷的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目前的各种卒中预防指南也已推荐,将氯吡格雷作为高危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一线治疗选择之一。
氯吡格雷在心肌梗死发作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氯吡格雷在心肌梗死发作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马玉红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7(021)020
【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在心肌梗死发作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79.4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发作中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2641-2642)
【作者】马玉红
【作者单位】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山西洪洞 0416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孟鲁司特钠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J], 赵森林;李正国;席彩霞;曾多
2.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观察 [J], 蒲玉英
3.养血清脑丸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J], 吕华军; 朱乐乐; 何国栋
4.《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出版:
集束化护理在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及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 [J], 苏观;项晓萍;戴丽君;林欢;陈延茹
5.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J], 邓仁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讨论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讨论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孙荣辉【摘要】目的分析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1%)较对照组(75.6%)更高,心绞痛发作频率较对照组更低,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组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对急性心绞痛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可获得理想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33【总页数】2页(P104-105)【关键词】急性心绞痛;氯吡格雷;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作者】孙荣辉【作者单位】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心内科,辽宁阜新1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急性心绞痛属常见的心脏疾病,可引发顽固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该病的发作规律不稳定,发作时间长,伴有明显的疼痛感,其危害极大,若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致死[1]。
临床中多采取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但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较多,其疗效和安全性各异,如何为急性心绞痛患者选择安全、高效的药物已广受关注。
本次实验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82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氯吡格雷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组别例数无效有效显效总有效率治疗组 41 2(4.9) 15(36.6) 24(58.5) 39(95.1)对照组 41 10(24.4) 19(46.3) 12(29.3) 31(75.6)χ2 - - - - 6.248 P----0.012表2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对比(±s)组别例数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天) 持续时间(mi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1 3.8±0.7 1.0±0.4 8.6±3.1 3.4±1.1对照组41 3.7±0.6 1.8±1.0 8.7±3.25.4±2.1 t 0.695 4.756 0.144 5.402 P 0.489 0.000 0.886 0.000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
国产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国产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1-11-23T14:29:16.9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王绍欣董平栓汪砚雨李道麟肖扬李治国赵玉伟[导读] 目的探讨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王绍欣董平栓汪砚雨李道麟肖扬李治国赵玉伟(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471003)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082-02 【摘要】目的探讨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入选标准患者100例,以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为对照,随机分为泰嘉组和波力维组(均为术前口服负荷量300mg/次,术后75 mg/d),全部病例均行急诊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
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血小板聚集率、30d主要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临床表现及特征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急性、亚急性冠脉再闭塞症状;两组均未出现再发的明显胸痛。
血常规及血小板聚集率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国产氯吡格雷在AMI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与波立维相比有有同样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国产氯吡格雷安全性有效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发病急骤、凶险、死亡率高。
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严重的进展性疾病。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非常关键,目前已成为防止术中、术后发生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1.2],氯吡格雷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和PCI术后除阿司匹林外更强力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本研究旨在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与波立维在AMI急诊PCI术中及术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氯吡格雷临床应用进展

氯吡格雷临床应用进展
邓卫清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1(005)001
【摘要】@@ 血小板作为血栓的主要组成成分,在动脉粥样斑块引发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中起了主导作用.此类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目前市场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噻氯吡啶与氯吡格雷.
【总页数】1页(P225)
【作者】邓卫清
【作者单位】453000,新乡市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氯吡格雷临床应用进展 [J], 韩凤波
2.氯吡格雷临床应用进展 [J], 高英;王国团;范太根
3.硫酸氢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进展 [J], 朱海彦;孙杰;张曼红
4.药物基因组学在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进展 [J], 谈绮文
5.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进展 [J], 韩万隆;王蕾;李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孙裕华;陶秀彬;倪芳;王蜜凤【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2)4【摘要】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2010)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并手工检索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RCT,包括25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国产氯吡格雷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聚集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总页数】5页(P214-218)【作者】孙裕华;陶秀彬;倪芳;王蜜凤【作者单位】241001,芜湖,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内科;241001,芜湖,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内科;241001,芜湖,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内科;241001,芜湖,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J], 唐东梁;夏豪2.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J], 黄荣华;马爱霞;李洪超3.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治疗PCI患者的Meta分析 [J], 徐慧慧4.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J], 石韵宜; 丁少波; 韩伟超5.氯吡格雷联合阿加曲班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周肖龙; 张宁; 王春检; 张金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
况
韦国芳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7(033)027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治冠心病患者142例,平分两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分析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对稳定病情具有重要作用,且该药安全性高.
【总页数】2页(P94-95)
【作者】韦国芳
【作者单位】561400 晴隆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J], 刘贻平
2.不同品牌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对比 [J], 王炳华;张小娟;张林猛
3.氯吡格雷应用于冠心病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J], 郑敏
4.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效果与不良反应分析 [J], 伍勇
5.冠心病治疗中氯吡格雷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研究 [J], 邹延新;李妮妮;张月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研究白巧艳 西安市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五二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西安 710065[摘要]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100例医院收治行择期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PCI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变化。
结果 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心功能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氯吡格雷;冠心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8)04-33-04 Clinical effect of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BAI Qiaoyan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521 Hospital,Xi'an Institute of Weapons Industry and Health,Xi'an 710065,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ts effect 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ethods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10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o underwent elective PCI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table method,50 cases in each group.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PCI operat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spirin,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lopidogrel combined with aspirin.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changes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and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otal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dexes of heart function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The cardiac function index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lopidogrel combined with aspirin has a good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d has high safety.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ardiac function index of patients,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Clopidogrel;Coronary heart disease;Clinical efficacy;Adverse reaction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心血管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综合征,与血液黏度增加有密切的相关性,血液流变学异常导致血液循环出现障碍[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艺芳:要重视氯吡格雷的临床合理化应用
2014年09月28日16:05来源: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作者: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
氯吡格雷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
多年以来,该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合理地应用氯吡格雷对于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除特殊说明外,本文中所涉及的氯吡格雷剂量均为75mg/d,阿司匹林剂量均为75-100mg/d,华法林的抗凝强度为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
冠心病
稳定性冠心病
稳定性冠心病是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1年后或曾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1年后且病情稳定,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50%的狭窄病变和(或)具有其他证实心肌缺血的证据,且目前病情稳定者。
此类患者需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优先选择前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所有ACS患者应在发病初期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mg与氯吡格雷300mg;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应口服阿司匹林300mg与氯吡格雷600mg;拟行溶栓治疗者应口服阿司匹林300mg与氯吡格雷150 mg ( <75岁)或75mg (>75岁)。
√未接受血运重建的ACS患者,在发病1年内,推荐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接受择期PCI且植入裸金属支架的患者,应接受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个月。
随后的11个月内,建议患者继续上述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1年后若病情稳定,则按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处理原则继续治疗。
√接受择期PCI且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在前3-6个月内,应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随后仍建议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直至术后1年。
此后若病情稳定,则按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处理原则继续治疗。
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过敏者,可考虑西洛他唑替代治疗。
√接受择期PCI治疗但未植入冠状动脉支架者,推荐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个月,此后可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优先选择前者)。
√植入裸金属支架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若伴左心室血栓形成或具有左心室血栓性的高危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40%,左心室前壁或心尖部运动功能异常),建议应用华法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1个月。
第2个月与第3个月,应用华法林与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此后建议停用华法林,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两种药物抗血小板治疗直至术后1年。
1年后若病情稳定,则按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处理原则继续治疗。
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
正在接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若拟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建议术前停用氯吡格雷5日,但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术后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不能耐受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
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
若非瓣膜性房颤卒中风险评分表 (CHADS2)评分=0,不主张抗栓治疗;若坚持进行抗栓治疗,建议仅应用阿司匹林,不推荐联合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
若CHADS2评分=1分,建议应用抗凝药物治疗。
不适于抗凝药物治疗或不同意接受抗凝药物治疗者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
若CHADS2评分>2分,应予抗凝药物治疗。
不适于或不接受抗凝治疗者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
左房室瓣狭窄伴房颤患者
应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伴稳定性冠心病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
仅应用口服抗凝剂即可。
不接受或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物者可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置入金属裸支架的房颤患者,若CHADS2评分>2分,可短期(4周)进行三联抗栓治疗,随后应用华法林与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1年。
此后若患者病情稳定,仅应用华法林长期治疗即可。
√ CHADS2评分>2分,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者,需要进行更长时间的三联抗栓治疗(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和他克莫司洗脱支架应治疗>3个月,紫杉醇洗脱支架应治疗至少6个月),之后给予华法林加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1年。
此后若患者病情稳定,仅应用华法林长期治疗即可。
√ CHADS2评分≥2分,伴有房颤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以及抗凝药物进行三联抗栓治疗。
急性期患者可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比伐卢定和(或)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随后应用三联抗栓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3-6个月。
若患者出血风险较低而血栓栓塞风险较高,可应用华法林与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1年。
此后若患者病情稳定,仅应用华法林长期治疗即可。
√伴房颤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需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联合治疗。
当患者具有高血栓负荷时,可临时给予比伐卢定或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
由于这种联合抗栓疗法可显著增加出血风险,在INR >2时不应常规使用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或比伐卢定。
此类患者的中长期抗栓治疗原则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相同。
心房扑动患者
心房扑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与房颤患者相同,因此应遵循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原则对此类患者进行处理。
卒中
有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建议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缓释双嘧达莫、或西洛他唑长期治疗。
上述方案中,优先推荐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缓释双嘧达莫治疗。
外周动脉疾病
√推荐有症状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长期治疗。
√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无论是否植入支架,均应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外周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应长期进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若患者接受膝下动脉的旁路手术且植入人工血管,应接受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共1年。
√建议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不能耐受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
有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或近期曾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应选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缓释双嘧达莫复方制剂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
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前3个月内建议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其他
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所有具备使用阿司匹林适应证但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治疗时,均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替代。
文章来源:郭艺芳. 《重视氯吡格雷的临床合理化应用》. 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11月第16卷第11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