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氯吡格雷,这5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服用氯吡格雷应注意的问题

服用氯吡格雷应注意的问题氯吡格雷(Clopidegrel)为抗血小板药,用于心肌梗死(从数天到小于35天),缺血性脑卒中(从7天到小于6个月),确诊的外周动脉性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为一前药,在体内经两步代谢(肝酶、酯酶),但均须经CYP2C19代谢为有活性的产物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已知85%氯吡格雷是经脂酶水解代谢为无活产物排出体外,仅15%经肝酶CYP2C19代谢为有活性的产物,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说明该药在较低浓度即可发挥拮抗血小板作用,意味着血药浓度的微小变化(增高或降低)就能影响其疗效的强弱。
1) 肾功能不全无需调整剂量。
妊娠期妇女避免使用。
2) 有创伤、外科手术或其他病理状态使出血风险性增加者,接受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肝素、血小板膜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或溶栓药物治疗者,出血性疾病(尤其是胃肠道及眼内疾病)者慎用。
3) 用药期间监测异常出血情况,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对择期手术且无需抗血小板治疗者,于术前1周停用。
4) 对本品过敏者、严重肝功损害者、活动性病理性出血(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哺乳期妇女禁用。
5)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单次负荷量300mg开始,然后75mg/d连续服药(联合阿司匹林75~325mg/d),推荐阿司匹林不超过100 mg。
用于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以负荷量氯吡格雷开始,然后75mg/d连续服药,合用阿司匹林,可合用或不合用溶栓剂。
年龄超过75岁时,不使用负荷剂量。
症状出现后尽早开始联合治疗,至少用药4周。
冠状动脉内药物支架植入后,应持续服用75mg/d,不少于1年,并与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应用。
6)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合用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增强,但不良反应比单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发生率更高。
奥美拉唑与氯吡格雷同服,可与氯吡格雷竞争性抑制CYP2C19活性,从而大大减少了氯吡格雷代谢为有活性的产物。
有关氯吡格雷用药的10问10答

有关氯吡格雷用药的10问10答氯吡格雷是第二代 ADP 受体拮抗剂,为前体药物,口服后经肝脏细胞色素 P450 酶 CYP2C19、3A4 两步代谢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选择性不可逆阻断血小板膜 ADP 受体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1漏服怎么办?如果没超过常规服药时间 12 小时,立即补服 1 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如果超过常规服药时间 12 小时,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2氯吡格雷负荷剂量何时能起效?急诊介入患者可术前口服氯吡格雷负荷剂量 300~600 mg,口服负荷剂量 300 mg 后 6 小时可起效,如果口服剂量 600 mg,2 小时后即可获得足够的抗血小板作用。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氯吡格雷如何选择负荷量?年龄< 75 岁负荷量为 600 mg,年龄≥ 75 岁负荷量为 300 mg。
4STEMI 静脉溶栓患者如何选择氯吡格雷剂量?如年龄 < 75 岁,建议在阿司匹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维持剂量 75 mg qd),维持 12 个月;如年龄≥ 75 岁,则使用氯吡格雷首次剂量75 mg,并维持75 mg qd 治疗 12 个月。
5服用氯吡格雷患者停药多久可行外科手术?每天予氯吡格雷 75 mg 维持治疗,抑制 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3~7 天达到稳态,血小板聚集的平均抑制水平维持在40%~60%。
治疗终止后一般约在5 天内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逐渐回到基线。
因此,行外科手术停氯吡格雷至少 5 天。
6氯吡格雷常见不良反应?皮疹(4%)、腹泻(5%)、腹痛(6%)、消化不良(5%)、颅内出血(0.4%)、消化道出血(2%)、严重粒细胞减少(0.04%)。
7血小板计数低于多少不建议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若 ACS 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30 × 10^9/L,不建议继续抗血小板治疗,应该积极纠正原发疾病后再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常吃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这4个问题一定要知道

常吃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这4个问题一定要知道#健康明星计划#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适用于哪些人群?阿托伐他汀属他汀类血脂调节药,在体内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即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肝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反馈性上调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加速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清除,从而使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大幅度降低,还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
此外,阿托伐他汀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抗血栓等多方面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故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防治。
氯吡格雷属于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拮抗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其本身并不具有抗血小板活性,必须经过肝药酶代谢活化,才能生成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代谢产物,适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如近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或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还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置入支架的患者,与阿司匹林联合,至少需要服用6-12个月,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阿托伐他汀通过调节血脂,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稳定、缩小、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释放、黏附和聚集,具有抗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两种药物联合适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二级预防。
怎样服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人体内胆固醇合成的场所主要在肝脏,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性高低直接决定胆固醇合成的数量和速度。
有研究发现,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具有昼夜规律,在夜间活性最高,在午间活性最低,故胆固醇在夜间合成最多,在午间合成最少。
口服阿托伐他汀具有生物利用度高、降脂活性强,作用时间持久等优点,代谢产物仍具有很强的降脂作用,这使之半衰期延长至24个小时甚至更长,故可在一天内的任意时间服用,且不受进餐影响,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氯吡格雷是一种用于冠心病治疗的药物,它已经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脏病发作。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减少心脏血管内的血凝块,从而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氯吡格雷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需要患者在使用时注意。
我们来看看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
氯吡格雷主要用于预防心脏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和心脏病发作。
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而氯吡格雷可以帮助他们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氯吡格雷也可以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ACS是一种急性心脏病症,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脏血液循环,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对于ACS患者来说,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氯吡格雷还可以用于治疗血管内支架术后的患者。
在这类患者中,血栓的形成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而氯吡格雷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促进血管内支架的愈合和稳定,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它可以帮助患者预防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并减少血栓的形成,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需要患者在使用时谨慎。
氯吡格雷还可能引发胃肠道反应,例如腹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初期出现,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减轻,但在使用过程中患者仍然需要留意胃肠道的变化,及时就医。
氯吡格雷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等。
一旦出现过敏反应,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氯吡格雷,并就医处理。
氯吡格雷还可能引发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密切关注身体变化。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患者密切关注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时就医处理。
在使用氯吡格雷之前,患者应该先接受医生的详细检查和诊断,避免因个体差异造成不良反应。
希望患者们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氯吡格雷,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常规用药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成人常用剂量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二级预防,常用口服剂型为片剂,口服,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具体剂量用法如下:◆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 波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单次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 开始(合用阿司匹林75~325 mg/d),然后以75 mg 每日1 次连续服药。
因为服用较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有较高的出血危险性,故推荐阿司匹林的每日维持剂量不应超过100 mg。
最佳疗程尚未正式确定。
◆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应以负荷量氯吡格雷开始,然后以75 mg 每日 1 次,合用阿司匹林,可合用或不合用溶栓剂。
在症状出现后应尽早开始联合治疗,并至少用药4 周。
◆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 小时之内漏服:患者应马上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若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 小时之后漏服:患者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儿童常用剂量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近期心肌梗死、近期卒中或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成人常用剂量氯吡格雷用于近期心肌梗死、近期卒中或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二级预防,常用口服剂型为片剂,具体剂量用法如下:◆口服,与或不与食物同服,推荐剂量为75 mg/d。
◆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 小时之内漏服:患者应马上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若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 小时之后漏服:患者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儿童常用剂量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肝功能损伤患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但肝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有限,所以,这些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
肾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有限,所以,这些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
如何正确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

如何正确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硫酸氢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正确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药理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于硫酸氢氯吡格雷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药物说明硫酸氢氯吡格雷,又称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常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ADP受体,阻断ADP对于血小板的激活作用,从而防止血小板聚集。
二、适应症硫酸氢氯吡格雷适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和防护:1. 冠心病:用于冠心病患者的长期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的风险。
2. 心肌梗死: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和长期治疗,预防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血管事件。
3. 卒中:用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长期治疗,可降低再次卒中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三、使用方法1. 用药时间:硫酸氢氯吡格雷应每天定时服用,最好在饭后使用,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2. 用药剂量:根据医生开具的药物处方进行合理用药。
常见的剂量是每天75毫克。
3. 用药持续时间:根据医生的指导,硫酸氢氯吡格雷常常需要长期使用,甚至终身用药,以保证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疗效。
4. 注意合理用药:遵循医嘱,不得自行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也不得随意停药,以免影响药效和发生不必要的副作用。
四、使用注意事项1. 药物过敏:对硫酸氢氯吡格雷过敏的患者禁止使用;对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过敏的患者,慎用硫酸氢氯吡格雷。
2. 出血风险:硫酸氢氯吡格雷可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在患者存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情况下需要慎用。
3. 外科手术:即将进行的外科手术患者,在手术前通知医生是否正在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以便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停药。
4. 药物相互作用:硫酸氢氯吡格雷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或补充剂,以便医生评估相互作用风险。
五、可能的副作用一些患者在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期间可能出现以下一些常见的副作用,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发生,具体情况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1. 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或腹泻等。
从8个临床问题学习氯吡格雷说明书

从8个临床问题学习氯吡格雷说明书1. 什么是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和血栓形成。
它可以阻断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聚,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和血管阻塞的风险。
2. 氯吡格雷的适应症是什么?氯吡格雷的适应症主要包括:•冠心病:对于曾经发生过心肌梗塞、稳定型心绞痛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卒中:对于曾经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以预防再次发生。
•外周动脉疾病:对于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3. 如何使用氯吡格雷?按照医生的指导和药品说明书的建议使用氯吡格雷。
一般情况下,每天口服75毫克的氯吡格雷,可以搭配食物一起服用。
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不适,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4. 氯吡格雷可能的副作用有哪些?使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包括:•出血:氯吡格雷会减少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增加出血的风险。
出现不正常的出血或伤口不易止血时,应立即就医。
•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可以通过饭后服用、减少辛辣食物和肠胃刺激物的摄入来减轻不适。
•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可能对氯吡格雷过敏,出现荨麻疹、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5. 是否有禁忌症?有一些病情是禁用氯吡格雷的,主要包括:•严重的出血倾向或正在发生的活动性出血。
•严重的肝功能损害或出现黄疸。
•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如肾衰竭。
•曾发生过哮喘和过敏反应等。
在使用氯吡格雷之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详细病史和用药情况,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6. 如何存储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应存放在干燥、避光、阴凉的地方,远离儿童。
避免暴露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中,也不要存放在冰箱中。
药品的有效期一般为3年,过期的药物应进行正确处理。
7. 是否可以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在使用氯吡格雷时应注意不要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出血的风险。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1. 引言1.1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也被称为氯吡格雷。
它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抑制ADP所致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特别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肌梗死和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同时也可用于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患者。
由于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氯吡格雷被认为是冠心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生在治疗冠心病时常常会选择氯吡格雷作为血小板抑制剂的首选药物之一。
氯吡格雷的广泛应用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选择,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2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治疗。
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病变。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原的活化,阻断血栓形成,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发作。
氯吡格雷还可以降低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梗、支架植入等情况下,氯吡格雷的使用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临床研究表明,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氯吡格雷,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正文2.1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凝集,阻止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中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吃氯吡格雷,这5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氯吡格雷有哪些作用和用途?
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拮抗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其本身并不具有抗血小板活性,必须经过肝药酶代谢活化,才能生成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代谢产物,适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如近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或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还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置入支架的患者,氯吡格雷至少需要服用6-12个月,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与阿司匹林联合。
氯吡格雷餐前服用好还是餐后服用好?早晨服用好还是晚上服
用好?
氯吡格雷说明书用法用量项下明确指出,推荐剂量为75mg(1片),每日一次,口服,与或不与食物同服均可,但是有临床研究证实,食物对氯吡格雷吸收有明显影响,与餐前服用氯吡格雷相比,餐后服药可促进其吸收,升高血药浓度,延长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因此,推荐餐后半小时服用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具有强大的抗血小板作用,不可逆转,且作用持久,影
响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每日服用75mg(1片)氯吡格雷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用药3-7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使40%-60%的血小板受到抑制,随着血小板更新,其正常功能才可恢复,停用氯吡格雷5天后血小板才能重新聚集,抗血小板作用最多可持续7-10天,因此,氯吡格雷早晨或晚上服用均可。
服用氯吡格雷需要注意什么?
服用氯吡格雷时,如果发现漏服,但距离常规服药时间未超过12小时,应立即补服75mg(1片),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片,如果发现漏服,距离常规服药时间超过12小时,则不需要补服,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75mg(1片),且不需要剂量加倍。
需要择期手术的患者,须由医生评估,必要时应在术前7天停用氯吡格雷,以免诱发手术出血。
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在体内需经过肝药酶CYP2C19代谢转化为活性产物,才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有大约14%的中国人肝药酶CYP2C19功能缺失,即为慢代谢型患者,不能完成代谢转化或转化率很低,服用氯吡格雷无效,明显增加心脑血管血栓事件风险,因此,在使用氯吡格雷前应检测基因类型,慢代谢患者需要增加氯吡格雷用药剂量或者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可以隔日服用一次吗?
大家要知道,动脉粥样硬化可以使血管内壁变得非常粗糙,血小板很容易在粗糙的血管内壁聚集,形成斑块,从而导致血管局部狭窄,发生器官缺血,一旦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将血管堵死,就会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丧失,增加致残和致死的风险。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如果断断续续地服用,势必会影响影响其血药浓度,降低预防保护作用,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氯吡格雷,不推荐隔日服用。
氯吡格雷有哪些常见的不良反应?
1.胃肠道:常见恶心、呕吐、胃胀、腹泻、腹痛、消化不良、胃炎,严重者可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穿孔,建议在服用氯吡格雷时,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保护胃黏膜,减轻胃肠道损伤,其中奥美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可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而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和兰索拉唑与氯吡格雷没有明显相互作用,可以作为优先选择。
2.凝血系统:出血是氯吡格雷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于开始治疗的第1个月内,包括鼻出血、眼内出血、血尿、皮下出血、骨骼肌肉出血、呼吸道出血、手术伤口出血等,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皮下淤斑、黑便、尿血、鼻出血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及时就医。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有何不同?
阿司匹林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血小板药物,它和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不同,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干扰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从而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它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5方面:
1.疗效: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可与血小板发生不可逆结合,显著缩短血小板的寿命,血小板需要很长时间(大约5天)才能恢复正常功能,因此,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作用要强于阿司匹林。
2.适应症:阿司匹林既可用于一级预防,如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
史、男性超过50岁或女性绝经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可以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又可以用于二级预防,如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复发,而氯吡格雷只能用于二级预防,如预防近期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动脉性疾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复发,因此,阿司匹林的适应症更加广泛。
3.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可直接损伤胃肠道黏膜,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并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前列腺素对胃黏膜的保护,长期服用显著增加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不能直接损伤胃肠道黏膜,但可阻碍新生血管生成,影响溃疡愈合,可加重已存在的胃黏膜损伤,因此,总体来说,氯吡格雷的胃肠道耐受性更好。
4.循证证据:在抗血小板领域,阿司匹林使用至今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有大量的循证证据证实了它的预防保护作用,可谓证据充分,而氯吡格雷上市只有20年,循证证据虽然同样可靠,但与阿司匹林相比,还是有些相形见绌。
5.临床使用:临床使用时应首选阿司匹林,其循证证据近乎完美,且价格优势明显,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或有禁忌者(如阿司匹林过敏、活动性溃疡、血友病等),可以使用氯吡格雷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