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合集下载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常伴随着高凝状态和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本文旨在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

一、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硫酸氢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可以选择性地抑制ADP受体,从而阻止ADP 对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则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酶活性,从而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联合使用可以协同作用,更加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临床研究证据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名为OASIS-7的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相比,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梗、卒中和心脏再血管化等。

另一项名为PLATO的研究发现,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具有更好的疗效,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同时减少出血风险。

这些临床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和优越性。

2.安全性和耐受性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不仅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安全性和耐受性也得到了充分验证。

尽管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都可能引起出血风险,但根据临床研究的结果,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并不增加出血风险,甚至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更安全。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耐受性也较好,老年患者通常可以很好地接受这种联合药物治疗,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评价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8例。

A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B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治疗前后相关指标。

结果治疗前,A组与B组各项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B组临床疗效、LVEF水平高于A组,PAG水平、APTT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后,可提升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良好。

标签:氯吡格雷;冠心病;疗效;安全性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中老年患者,症状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治疗冠心病患者时,多采用药物治疗,但常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具有预防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本院以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74例,女62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7.3±3.1)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1.6±0.8)年;不稳定型心绞痛82例,稳定型心绞痛37例,急性心肌梗死17例合并症:高血压33例,糖尿病12例。

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2)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3)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4)3个月内未接受过外科手术;(5)无药物过敏;(6)排除伴有肝肾等器官严重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A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 mg,1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2次/d;美托洛尔50 mg,1次/d;盐酸维拉帕米80 mg,3次/d。

探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

探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

探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治疗中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10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

治疗组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应用噻氯匹定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提供相应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治疗中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冠心病;氯吡格雷;噻氯匹定;血小板凝聚率;不良反应当前,药物保守治疗为冠心病常规治疗手段,临床可用药品较多,但关于何种药品在冠心病治疗中效果最佳的问题,尚无统一观点[1]。

而本研究为明确冠心病治疗中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价值,对53例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并以噻氯匹定为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就诊冠心病患者共10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

治疗组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9.81±5.63)岁;病程4~21年,平均病程(10.85±3.59)年。

对照组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9.85±5.61)岁;病程5~21年,平均病程(10.89±3.57)年。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绞痛症状,结合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②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③临床资料完善、神志清醒、遵医行为良好,且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通过。

排除标准[2]:①在参与本次研究前使用过影响研究结果的药物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重要器官发生严重器质性病变者、恶性肿瘤者以及生命垂危者。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表时间:2016-03-08T13:49:08.3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8期作者:张恩宏[导读]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张官屯乡卫生院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效果优于噻氯匹定,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凝集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张官屯乡卫生院 061000摘要:目的分析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67例冠心病病人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

噻氯匹定组病人采用噻氯匹定治疗,氯吡格雷组病人采用氯吡格雷治疗。

对比治疗后24小时血小板凝集率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24小时噻氯匹定组血小板凝集率为(32.24±3.13)%,氯吡格雷组血小板凝集率为(12.34±3.24)%。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氯吡格雷组血小板凝集率明显低于噻氯匹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

结论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效果优于噻氯匹定,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凝集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氯吡格雷;冠心病;效果;不良反应冠心病也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脏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血管腔狭窄和阻塞,病人在发病后出现缺血缺氧坏死现象。

在治疗上,抗血小板凝集是冠心病发展与恶化的关键控制措施。

本研究分析了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67例冠心病病人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

噻氯匹定组病人33例,包括男病人17例,女病人16例;岁数50岁~78岁,平均岁数(61.45±11.27)岁;体质量52kg~85kg,平均体质量(65.68±10.34)kg;冠心病发病年限2年~15年,平均发病年限(8.58±2.04)年。

氯吡格雷组病人34例,包括男病人18例,女病人16例;岁数48岁~80岁,平均岁数(61.67±11.18)岁;体质量51kg~85kg,平均体质量(64.67±10.23)kg;冠心病发病年限1年~16年,平均发病年限(8.78±2.23)年。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的应用效果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的应用效果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的应用效果【摘要】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治疗中常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作用,氯吡格雷则能延长血小板聚集时间,双方联合使用可协同作用,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了该联合应用的有效性,但也需要注意不良反应及风险,如出血风险增加等。

联合应用的优势仍然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完善治疗机制,提高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和效果,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关键词】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机制、临床研究、注意事项、优势、不良反应、风险、应用效果、未来研究。

1. 引言1.1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概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完全中断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为胸痛或不适,严重时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临床类型,其特点是心绞痛发作时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疼痛不易缓解,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频繁反复发作,甚至出现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体力活动过度、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

患者在发作时常感到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表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危险。

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尤为重要。

药物治疗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的作用,以及它们联合应用的治疗机制和临床研究支持。

1.2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氯吡格雷是一种用于冠心病治疗的药物,它已经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脏病发作。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减少心脏血管内的血凝块,从而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氯吡格雷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需要患者在使用时注意。

我们来看看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

氯吡格雷主要用于预防心脏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和心脏病发作。

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而氯吡格雷可以帮助他们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氯吡格雷也可以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ACS是一种急性心脏病症,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脏血液循环,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对于ACS患者来说,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氯吡格雷还可以用于治疗血管内支架术后的患者。

在这类患者中,血栓的形成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而氯吡格雷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促进血管内支架的愈合和稳定,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它可以帮助患者预防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并减少血栓的形成,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需要患者在使用时谨慎。

氯吡格雷还可能引发胃肠道反应,例如腹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初期出现,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减轻,但在使用过程中患者仍然需要留意胃肠道的变化,及时就医。

氯吡格雷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等。

一旦出现过敏反应,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氯吡格雷,并就医处理。

氯吡格雷还可能引发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密切关注身体变化。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患者密切关注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时就医处理。

在使用氯吡格雷之前,患者应该先接受医生的详细检查和诊断,避免因个体差异造成不良反应。

希望患者们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氯吡格雷,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常规用药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成人常用剂量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二级预防,常用口服剂型为片剂,口服,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具体剂量用法如下:◆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 波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单次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 开始(合用阿司匹林75~325 mg/d),然后以75 mg 每日1 次连续服药。

因为服用较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有较高的出血危险性,故推荐阿司匹林的每日维持剂量不应超过100 mg。

最佳疗程尚未正式确定。

◆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应以负荷量氯吡格雷开始,然后以75 mg 每日 1 次,合用阿司匹林,可合用或不合用溶栓剂。

在症状出现后应尽早开始联合治疗,并至少用药4 周。

◆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 小时之内漏服:患者应马上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若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 小时之后漏服:患者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儿童常用剂量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近期心肌梗死、近期卒中或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成人常用剂量氯吡格雷用于近期心肌梗死、近期卒中或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二级预防,常用口服剂型为片剂,具体剂量用法如下:◆口服,与或不与食物同服,推荐剂量为75 mg/d。

◆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 小时之内漏服:患者应马上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若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 小时之后漏服:患者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儿童常用剂量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肝功能损伤患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但肝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有限,所以,这些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

肾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有限,所以,这些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通常是口服药物,最好在饭后服用,可以减轻对胃部的刺激。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来进行,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式。在服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病人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功能,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老年人、肾功能受损者和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氯吡格雷的剂量或使用方法,因此在使用氯吡格雷前应该告知医生相关的个人健康状况。
【关键词】
氯吡格雷、冠心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应用范围、用药注意事项、剂量和用法、有效、注意不良反应、重要作用
1. 引言
1.1 氯吡格雷的定义
氯吡格雷,又称氯吡格列,是一种用于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治疗冠心病患者。它属于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止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氯吡格雷在循证医学研究中被证实有效,被列为冠心病治疗的标准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ADP受体P2Y12,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3.3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保护冠状动脉的通畅性,降低患者的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损伤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氯吡格雷还可以延长血管内膜修复的时间,促进血管的愈合和重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患者在使用氯吡格雷时需注意严格遵医嘱,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合理的用药和定期的监测,氯吡格雷将继续为冠心病患者的健康带来福音。
为了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在使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定期监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尤其是抗凝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密切观察身体症状变化,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向医生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发表时间:2019-09-20T17:29:18.5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0期作者:全萍芝
[导读]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研究。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中医医院 678704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方法:以14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70例给予阿司匹林等药物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70例实施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血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

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5%,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治疗总有效率为95.71%。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研究。

关键词:冠心病;氯吡格雷;临床疗效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影响人民健康和长寿的主要疾病。

据调查,我国人民疾病死亡的原因,占比较大的则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针对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微创及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冠心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1]。

本文选择14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和研究治疗冠心病疾病的有效手段。

现将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为41-80岁,平均年龄为(57.3±13.5)岁;患者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4.2±1.9)年;疾病类型:28例患者为稳定型心绞痛、17例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剩余混合型心绞痛患者有25例。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为42-80岁,平均年龄为(57.5±13.4)岁;患者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为(4.3±1.8)年;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16例,剩余混合型心绞痛患者有27例。

研究对象已排除患有高血压、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和精神病史的患者,并获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同意。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48片沈阳奥吉 H20065051),使用剂量为一次100mg,一天一次;阿托伐他汀(10mg×7片辉瑞制药 H20051407)10mg,一天一次。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7片乐普药业 H20123116),一天一次,一次75mg。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包括PT、TT、FIB等治疗。

对两组患者在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

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凝血指标对比
使用药物治疗前,两种患者的PT、TT和FIB等血小板凝血指标等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的发生,是因冠状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导致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肌缺血。

在临床上,此疾病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为主,而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治疗的基石,核心是抗血小板和调脂治疗[2]。

但是,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有很多,一是缓解症状的药物,例如硝酸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另一类则是改善预后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阿司匹林等,能够有效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

在抗血小板药物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成,防止血栓形成,在治疗脑血栓、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疾病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但是,长期用此药进行疾病治疗,易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和不适等情况,甚至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过敏反应。

而氯吡格雷作为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的药物,口服吸收速度较快,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副作用较小[3]。

而且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二者联用,起到双联抗血小板效果,疗效更加显著。

在本文研究中,采取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中,治疗后的PT、TT和FIB等血小板凝血指标明显不如实施氯吡格雷治疗的观察组患者。

同时,对照组中共有1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5%,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5.71%。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
9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刘妍.探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2):116-117.
[2]韦国芳.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7):94-95.
[3]高用.冠心病治疗中氯吡格雷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9):29-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