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服饰的起源,形式与礼俗

合集下载

中国服饰史归纳

中国服饰史归纳

中国服饰史归纳一、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与演变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为了抵御寒冷和遮羞,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制作简单的衣物。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动物皮毛、植物纤维为原料,款式简单,功能单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逐渐掌握了编织、染色等技艺,服饰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夏商周时期:礼制服饰的确立夏商周时期,我国服饰进入了礼制阶段。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丝绸为主,款式丰富,色彩斑斓。

服饰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不同等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例如,贵族阶层穿着丝绸衣物,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而平民百姓则穿着粗布衣物,款式简单。

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的多元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服饰风格各异。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为宽松舒适,注重实用性。

男性服饰以深衣、短衣为主,女性服饰则以长裙、对襟衣为主。

各国服饰还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四、秦汉时期:服饰的统一与规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服饰进行了统一规范。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服饰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交领、宽袖为特点,男女皆可穿着。

官员服饰分为朝服、公服、常服等,等级分明。

民间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款式简约。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下的服饰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促进了服饰的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为宽松、舒适,流行对襟衣、褶裙等款式。

受北方民族影响,男性开始穿着裤褶,女性则流行穿着窄袖衫、长裙。

佛教的传入也为我国服饰带来了新的元素。

六、隋唐时期:服饰的繁荣与开放隋唐时期,国家强盛,文化交流频繁,服饰进入了繁荣与开放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服饰色彩丰富,款式多样,女性流行穿着胡服、襦裙、高腰长裙等,体现出女性的婀娜多姿。

男性则以圆领袍、宽袍大袖为时尚。

同时,唐代还出现了“品色衣”制度,以服饰颜色区分官员等级。

七、宋元时期:服饰的简约与民族特色宋元时期,服饰风格逐渐简约,注重实用性。

宋代流行直身衣、对襟衣,女性喜欢穿着窄袖衫、褙子。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国家。

这些传统服饰和礼仪不仅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承袭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和传播。

一、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中国人用兽皮和植物叶子做成简单的衣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也有所差异。

1. 唐装:唐装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

它起源于唐朝(618年-907年),在世界服饰史上享有盛名。

唐装以宽松舒适为特点,男性常穿长袍和紧身裤,女性则穿着宽袍、长裙,并搭配发饰。

2. 清装:清装是清朝(1644年-1912年)的传统服饰。

清装注重肥胖和宽大的特点,男性常穿长褂和长裤,女性则穿着宽袍、宽裙,并用丝绸或锦缎装饰。

3. 官服:官服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服饰,具有特殊的身份象征。

官服包括头巾、袍子、帽子、腰带等,其颜色、款式和花纹都与官员的级别和职务有关。

4. 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饰演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起源于汉朝(202年BC-220年AD),以尊重传统和追求优雅为宗旨。

男性穿戴襦裙、袍子,女性则穿戴宽袍、翻领衣、长裙等。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它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它代表了对于温文尔雅、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二、传统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都注重礼仪,包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婚嫁、丧葬等。

传统礼仪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道德准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尊重他人和追求和谐的品质。

1. 尊敬长辈:中国人讲究尊敬长辈。

常见的行为包括行大礼、行揖、行鞠躬等。

这些行为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和感谢。

2. 礼尚往来:中国人倡导礼尚往来的原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

在社交场合,人们常常互相鞠躬、敬茶、送礼物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 ppt课件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 ppt课件
• 汉衣与胡服并存
唐代 孙位 《高逸图》
10
魏晋时期女子服饰:












11
12
6、唐代时期
• 男子一般着圆领襕 衫、戴软角幞头
• 女子一般着艳丽大 袖衫,以穿男装为 时尚。披帛、帏帽 盛行。
• 女子面妆华丽繁复
唐代贵族男装
唐代贵族女装
13
男子幞头
• 是这一时期男于最 为普遍的首服
• 幞头两脚,初似带 子,自然垂下,至 颈或过肩
14
15
女子服饰
16
17
7、宋代时期
• 男子一般着右 衽襕衫,头戴 巾帽、硬角幞 头
• 女子一般着有 绶环的素雅儒 裙,披帛、花 冠,出现缠足
硬 角

幞 头

18
影视剧中的硬角幞头
19
• 禙子:褙子是宋明女子的常用服饰,立领 对襟窄袖为主,下长过膝,左右两侧开衩。 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另外, 简单说,禙子去掉袖子就成了比甲。

20
8、元代时期
元 代




元 代 平 民 服 饰
21
22
9、明代时期






儒 巾 服
明 代 官






23
24
❖明代女子服饰:
凤冠霞帔
明末水田衣 25
• 明朝时,对襟的衣服流行,尤其是女装。明 朝的汉服,在影视剧中所能见到的最美丽最 正式的规制,莫过于中国内地在八十年代拍 摄的《红楼梦》。此剧的服饰,由对此深有 研究的沈从文先生指导操刀,堪称绝顶之作

汉服的起源及各朝代发展PPT课件

汉服的起源及各朝代发展PPT课件

06
CATALOGUE
汉服的传承与发展
汉服文化的传承意义
历史价值
汉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 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认同
汉服作为汉族的传统服饰,其独特的款式和风格有助于增强民族 认同感和凝聚力。
艺术审美
汉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韵味,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 灵感和借鉴。
02
CATALOGUE
汉服的起源
汉服的定义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期间,汉族以华夏礼 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 体系。
汉服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 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以玉佩、剑饰等为主要配饰,彰显身 份与地位。
礼仪服饰制度初步建立
根据官职等级和社会地位,规定了不 同场合的着装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服的演变
1 2
服饰风格逐渐多元化 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出现了窄袖、紧身等新 款式。
色彩与图案更加丰富 染色技术提高,使得汉服色彩更加鲜艳,图案更 加精美。
3
配饰注重个性化 发饰、耳饰等配饰逐渐增多,注重个人品味与风 格。
汉服与传统礼仪、节日、舞蹈等文化元素紧密相连,共同构成 了独具特色的汉文化体系。例如,在古代,人们穿着汉服参加 各种祭祀、庆典等活动,以表达对祖先和天地的敬畏之情。
03
CATALOGUE
各朝代汉服的发展
秦汉时期汉服的特点
服饰风格端庄大气
以深衣、袍服为主要款式,注重色彩 搭配与图案设计。
配饰丰富多样
系带方式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服装是由动物皮毛制成的简单衣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和丝绸等材料制作衣服。

在商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做“冕服”的礼服,它是帝王和贵族们穿着的特殊服装。

这种服装由上衣、下裳、腰带和鞋子组成,颜色以红色为主,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到了秦汉时期,服装的设计更加精细,出现了许多新的款式和装饰。

汉朝时期的妇女喜欢穿长袍和裙子,而唐朝时期的女性则更喜欢穿宽松的衣服和高跟鞋。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服饰风格也不断变化。

例如,明清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而民国时期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今天,中国的服饰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无论是传统的汉服、唐装还是现代的时尚潮流,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文化的传承。

中华服饰文化的历史和演变

中华服饰文化的历史和演变

中华服饰文化的历史和演变中华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展示了传统艺术技艺,反映了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华服饰文化的历史和演变。

一、中华服饰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其服饰文化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历史上,服饰文化的起源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服装是用兽皮、鸟羽和植物叶子制成的,这些服装的主要目的是保暖和防护。

当时的人们是以部落为单位居住的,他们用不同的皮革和图案区分自己和其他部落之间的差异。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使用麻、布等天然材料制作衣物,这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在古代,服饰文化和社会阶层是紧密相连的。

在封建王朝时期,社会分为下至贱民,上至皇帝,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也完全不同。

例如,皇帝穿袍子、龙袍等,而百姓则只能穿着粗布衣服。

这种阶层差异的表现方式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二、中华服饰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在中华服饰文化中,有许多不同的隶属于不同朝代和人群的服饰类型。

常见的例如汉服、唐装、清装等等。

其中,汉服是最有代表性的。

它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通常用来指代汉族古代的服装。

汉服由多个元素组成,例如褶、领、袍、裙等等。

在穿着汉服的时候,戴帽子和佩戴玉石、银饰和绸带也是必不可少的。

汉服的特点是色彩淡雅,图案复杂,设计精美,性别较为明显。

男性的汉服通常为长袍长衫和褂,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

除了汉服之外,在唐代、宋代、明代等其他朝代也有自己特有的服饰文化。

唐代的服饰文化器重华贵和装饰,装饰物多用金属器皿和珠宝。

而宋朝时期,服装的设计变得更加简洁和简约。

在中国历史上,服饰文化的演变始终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

三、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影响在现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流行文化的传播,中华服饰文化的衰落和式微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当今世界华人的生活中,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服饰的元素。

例如,中式婚礼仍然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婚礼形式。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课件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课件

色彩斑斓
总结词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彩斑斓,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使得服饰显得绚丽多彩,具有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详细描述
古代中国服饰的色彩非常丰富,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使得服饰显得绚丽多彩,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如红色代 表喜庆、黄色代表皇权等。
图案精美
总结词
中国古代服饰的图案精美,各种图案通过刺绣、绘画等方式被巧妙地融入到服饰中,使得服饰显得更 加精美绝伦。
丝绸种类繁多,有素色丝绸、提花丝绸、缎面丝绸等多种类型,常用于制作女性的 衣裙和男性的官服。
麻布
01
麻布是中国古代服饰中常用的另 一种材料,以其结实、耐用、透 气性好而受到欢迎。
02
麻布的原料是大麻和亚麻,经过 浸泡、剥皮、绩纱、织布等工序 制成。麻布的质感朴素,常用于 制作劳动人民的日常服饰。
毛皮
汉朝在继承秦朝服饰制度的基础上, 发展出了更加丰富的款式和色彩,同 时加强了服饰的礼仪性。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服饰的繁荣与创新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服饰也取得了巨大的 进步。唐代服饰款式多样、色彩丰富,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 化的元素。
宋元明清服饰的演变
宋代以质朴为美,元明清则更加注重华丽的装饰。这一时期 的服饰在款式、色彩、图案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和创新。
礼制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规范,服饰作为社 会礼仪的一部分,也深受其影响。如, 古代男子的长发和宽袍大袖,体现了儒 家对宽厚、仁慈的追求。
VS
中庸之道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体现在服饰上则是追 求和谐、适中。如,古代服饰的款式和图 案设计都力求平衡,避免过于奢华或寒酸 。
民间信仰的反映
吉祥图案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中国服装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那个时期,原始人使用兽皮作为材料制作衣服,并用兽齿、鱼骨、石珠和海贝来进行装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并采用天然材料如兽皮和植物来制作衣服。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子,而不是裤子。

在周代,深衣制袍服开始被创造出来,这是一种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和直裾袍之分。

这种袍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在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的印花技术被发明出来。

___被视为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同时,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开始出现,纹样以菱形、方棋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

平民服装以浅色系为间色。

___(黑)色为主正色,并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衫裙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式。

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

史称“裤褶服”。

在隋唐时期,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出现了,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

多穿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衫,领袖襟处略有装饰,左右开叉,文官衣长,武官略短,平常戴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

女子主要披帛(纱),多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飘带,并配有复杂的头饰(金钿)。

唐代锦以组织细密、设色精良为特点。

男子的服饰在宋代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种,文官穿圆领袍衫,衣长及地,武官则略短至膝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是构成人类日常生活的物质文化之一,与吃、住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今天,衣着对我们来说,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就如同口渴喝水、饥饿吃饭一般自 然平常。因此,很少人去考虑过它的起源。早期的人类,都赤裸着身体,至于后 来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开始覆盖身体?从古希腊时代一直到目前,就存在着几个 让人争论的说法:即保护说、羞耻说、吸引异性说、避邪说、装饰说等5大论点。
三、中国古代礼仪与礼服 中国古代有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与此相应,中国古代 的礼服就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丧服、戎服。其依据是《周礼》、《礼记》 及《三礼图》,儒家提倡“约之以礼”,服饰不当不符合礼的规范。 中国服饰可说是一套儒家的礼仪文化。儒教一直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生活, 儒教之礼讲究服饰要与其仪容、言谈、举止相一致。所以,古代服饰品位在礼仪 活动中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在上朝、大典、祭祀等活动中必须穿礼服,日常生活 中的服饰也很讲究。 《南齐书·刘琎传》有一段故事:一夜,刘琎先睡下,哥哥刘瓛住在隔壁, 想跟弟弟闲谈,就叫了他一声;没听见应答,以为刘琎睡着了。谁知过了半晌, 刘琎却应了一声。刘瓛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半天才应?刘琎答是因为听到哥哥 呼唤,便马上起来穿衣束冠,只因带子没系好,人没站正,才不敢非礼回答,所 以应得晚了。刘琎知礼,对哥哥恭敬,正如孔子所说“见人不可以不饰”。儒家 重视服饰美,凡有美质的人,再配之以美的服饰,才是文质彬彬的君子。
第一讲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服饰的起源、形式与礼俗
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中国服饰的起源与演变的动因、中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制、中 国古代的礼仪与礼服,使学生对中国服饰有综观的印象,以利于以下章节的讲述。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服饰的起源与演变的动因。 2、中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制。 教学难点: 1、中国古代的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2、中国古代的礼服: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丧服、戎服。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PowerPoint课件,期间穿插视频材料、相关音乐曲目和挂图, 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 逻辑思维能力。 学时安排: 1、“中国服饰的起源与演变的动因”安排1学时。 2、“中国传统服装的形式”与“中国古代礼仪与礼服”安排1学时。
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应用于历代皇室、官员的大礼服。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
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 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 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 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一)保护说 适应环境的保护功能。衣服具有保护身体的功能,也是我们无法否认的。譬 如北亚、中亚地带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或南美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等寒带地区, 由于寒冷程度已超越人体的适应限度,因此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民族都有独特的御 寒衣物;此外,居住在阿拉伯干燥地带的人,为了防御仲夏高达摄氏45度的气温, 全身裹着衣物,以防皮肤被阳光灼伤。 由此可知,人类在绝大部分的自然环境中,真正需要衣服的地方并不多。可是裸 体生活的民族,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而逐渐减少;衣物所以普遍,可能不是由于 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是受到其他社会文化的左右。 (二)羞耻说 所谓羞耻,即是人类所特有的难为情的表现。其他动物虽然一丝不挂,却没 有这种难为情的感觉。有人认为,衣服的起源是由于人类天性中所共有的羞耻感, 驱使人类制作衣服来遮蔽躯体,这种论点可能来自于《圣经》亚当与夏娃用树叶 遮蔽下体的说法。遗憾的是,这种理论也仅仅是传说而已,并没有具体的证据可 显示其传说的真实性。 在东方的一些国家中,王宫里的女孩在12岁以前,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看到 她的脸,但是她的衣服却是用透明的织物做成的,任何时候都能看到身体的全貌。 可见,羞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观念,会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改变。因此,羞 耻应该说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天生、固有的特性。然而,当遮盖身体的某一部位 已成为惯例时,这些部位就会引起注意;如果平时遮盖的部位突然暴露出来,他 就会感到自卑、羞耻,担心被同伴耻笑。 (三)吸引异性说 有些社会学家相信,衣服的起源是为了吸引异性,并且与身体部位有相当密 切的关系。众所周知,熟悉的事物不会引起好奇,隐藏的东西反而容易激发人们 的好奇心。比如,稍稍披上一点遮盖的东西,但还隐约可见体形,就比全裸更诱 人。如果一个漂亮的东西,像首饰或花,放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人们立即会被这
部位所吸引;宝石嵌镶的戒指或项链会引起人们注意漂亮的手和前胸,闪亮的鞋 扣会吸引人注意雅致优美的脚。如不经装饰,这些部位很难惹人注目。有人指出, 当人类处于不穿衣的时代,人体各部位并不会引起特别注意;后来,为了引起注 意而在人体某些部位附加一些挑逗性装饰的作法,才应运而生。
(四)避邪说 几乎所有的原始人皆受自身信仰的支配,并且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至于 在产生任何形式的装饰之前,是否已有这些迷信,至今还是一个疑问。随着社会 组织趋向复杂化,传统习惯和信仰也在进化中,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 出现一定形式的宗教和迷信。人类很早就有初步的个人装饰之种种形式,由此可 见,衣服不是迷信的衍生物,而是与迷信的进化同时存在,并且形成它们的某些 中心,被用来作为保护穿着者抵御不可知的魔鬼或不幸的一种手段。 (五)装饰说 希望别人赞美自己几乎是所有人类的共同特点,不管是高度文明,还是尚未 开化的人类,这种自我表现常被视为自负或自我欣赏的特质,何况文明人类的自 负倾向远远超过尚未开化的人类。酷爱装饰自己的人类特质,在每一个原始部落 都有很明显的迹象。原始人缺乏生活的必需品,但是人人都设法从装饰中追求欢 乐,而大多仍局限于个人装饰。打猎回来时,背上扛着猎杀的动物,或者带着血 污和伤痕从战场奏凯归来时,路上遇到的人们总会满口称赞他们,这些战利品无 声地显示了他们杰出的才能和威力。毫无疑问,他人的称赞是为了使其高兴,这 种心理和现今一样。当他被人们从人群中挑选出来,获得刮目相看的待遇时,便 陶醉在这种得意的激情中。可是,当这种血污和伤痕消失后,部落的其他人就会 忘记他作为战士或猎人的勇猛和力量,他又处于与其他人相同的地位。享受过荣 誉的人,往往很难再回到原先不被尊敬的地位,如此便促使其寻求更加永恒的、 可用来标识其能力的徽章。 二、中国传统服装的形式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 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 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 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 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
思考与练习: 1、怎样认识服饰的起源? 2、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式样? 3、如何理解古代的礼仪与礼服之间的关系? 推荐阅读文献: 1、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2、赵超.衣冠五千年:中国服饰文化[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讲新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服饰的起源是什 么?其二,中国传统服装是什么样子呢?总结同学的回答,进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中国服饰的起源与演变的动因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着装的,这仍然是一个令人费解之谜。从我国的考古 发现来看,18000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懂得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并且已可确凿地证明,我国在6000年前已开始纺纱织布。总之,人类的史前服饰 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演变过程。其主要过程为:①涂身,如用赭石装饰身体。② 用动物毛皮覆盖身体。③动物毛皮经过某些加工缝制,以用于保暖和便于运动。 ④经过纺织的织物用于遮盖身体。⑤织物经过缝制而做成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