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类文本命题角度
语文小说阅读命题角度及答题模式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汇总有关小说的基本知识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2.小说的叙述顺序:叙述顺序分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序就是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倒叙就是先说结果,再说开端、发展等等;插叙就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别的内容,一般来说就是回忆之类的,作为解释说明。
介绍同一时间内不同处所发生的两件或几件事的,叫平叙。
(高考限于篇幅,很少用平叙)顺叙的好处是,整个故事情节直接明了,一目了然,感情自然流。
倒叙的好处是,先给出结果,引起读者兴趣,或者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插叙的好处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3.小说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小说阅读七大命题角度【答题模板】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照应题 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 性格。
(4)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 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B.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 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 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并通 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 一起。
D.揭示或暗示主题。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主要人 物服务的,为揭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 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厚重的力量,既 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环境描写的特点与手法
相关知识储备: 1.环境描写的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 思考: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 考虑景物特点;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 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景物的特点有:安宁;热闹、生机;萧索、 冷清、孤寂等。
2.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 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 视等;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 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 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 和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 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 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 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常考点整理

【小说考情分析】1.选文特点:选文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适度选用外国小说,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进行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题材凸显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以美育人的功能。
随着新高考命题的反套路化要求,所选小说越来越反格式化,表现形式呈现新的特征:淡化情节,叙述平淡,“散文化倾向”的文体特征。
2.命题特点:试题命制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感受”“品味”和“领悟”能力。
命题人立足小说要素,更多关注对环境、形象、主题和表达技巧的考查,题型分值发生变化,但考查点稳定,仍是围绕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来命题,手法及语言也是常考点。
一、选择题1.“2”个命题角度:(1)内容理解类(即写了什么);(2)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即怎么写的)。
2.“7”大设误方式:(1)错解文意(曲解文意):理解失当、武断绝对、无中生有;(2)错析艺术特色:错误概括艺术特点,弄错特点对象,错析效果;(3)错析思想情感: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脱离文意任意阐发;(4)错析形象:概括形象特点失当,评价错误,作用分析不当;(5)错析语言:对文或人的语言特点、含义、作用理解、判定或解说不当;(6)错析情节:概括情节失当,分析情节作用错误,分析情节技巧错误;(7)错析环境:概括环境特点失当,或分析环境作用错误,赏析环境描写手法不当。
二、主观题(一)叙述特征题命题设问方式举例:(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2018·课标全国Ⅰ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说以xxx为叙事承担者,以xxx为叙事视角,有何效果?小说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织来展开叙述,有何表达效果?小说在叙事上呈现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特点,有何效果?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1.小说的叙述角度①叙述视角A.根据叙述者对于故事的了解程度,可以分为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B.根据故事讲述者身份,可以分为旁观者视角和亲历者视角;C.根据时空角度,可以分为回忆视角(历史与现实交织)和空间转换的视角。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探究题(主题、标题)

《祝福》主题探究
自然环境(江南水乡、漫天飞雪) 一、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千年不变的民风民俗、
闭塞沉闷
顽固守旧、道貌岸然的四叔)
二、人物形象 的分析必须联系情节的发展, 从祥林嫂的
生命轨迹以及她和周围人的关系看她的形象内涵,
剖析她悲剧命剖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四叔夫妇
婆婆
族权
贺家大伯
祥林
夫权 祥林嫂 神权
卫老婆子
贺老六 柳妈
鲁镇其他人
结论:
祥林嫂的死不是哪一个人的罪恶,几乎她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将她往死路上推,而且 每一个人都是合乎“道德规范”(封建礼教) 的自觉行为,所以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夫 权、族权、神权)的迫害,她的死是那样一 个特定时代这样一个特定民族生活的必然。
命题角度二:标题类探究
一、高考真题展示
1 . (11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2. (2010全国新课标卷)《保护人》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方面
1.以人物为题,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铁齿铜牙纪晓 岚》《甄嬛传》……
2.以物象为题,比如:《药》《项链》《变色龙》……
3. 以事件为题,比如:《宝玉挨打》《失街亭》《林黛玉进贾 府》……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荷花淀》 《晚秋》…… ①主题、人物、情节; ②线索、悬念; ③象征、双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用: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②引人思考。
(环境角度)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情节角度)②概括故事情节;结构线索,组织全文;暗示情 节发展,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人物形象)③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 (主题角度)④寄托情感;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高考小说标题命题角度与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小说标题命题角度与解题方法指导小说的标题往往是一篇小说“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近年来,命题人从小说标题入手命制考题也多有出现,应该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一、命题角度小说对标题的考查,一般从两个角度入手:理解标题意蕴,分析标题作用。
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小说标题往往具有双重或多重的意蕴,需要根据小说内容来判定。
1.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
如鲁迅的小说《药》,表层意思是人血馒头;第二层次的意思是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探讨“病态”的社会用什么“药”才有“疗救”的希望。
2.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
如有一篇小说《黄昏渡》,标题直接明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黄昏”和地点“渡口”;同时,“黄昏”对于小说主人公老何而言,隐喻他的人生已是“黄昏”,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配合警方抓捕逃犯,守候黄昏迎接美好的明天;还隐喻年轻盗贼的命运已到“黄昏”——穷途末路,不可能逃脱法网,给人以警醒作用。
3.一语双关,双重含义。
如有一篇小说的标题为《锁》,表面意思是小说中写的“门锁、双保险锁”,实际上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心锁”;一实一虚,一表一里。
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目的、用意、好处等)有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性的作用: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点明主题;点明人物形象;吸引读者关注;激发读者兴趣,引发阅读冲动。
2.以人物形象为题: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暗示小说主题,暗示作者情感倾向。
3.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4.以物件(物象)为题: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5.以形象特征为题:铺开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二、方法指导1、理解标题意蕴“三步骤”注标题没有使用表达技巧的,分析标题意蕴时可以忽略第一步。
2、分析标题作用“五角度”三、典题例析【例1】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一.考纲解读(一)考纲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二)小说的考点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一)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小说阅读选择题的设错角度与解题步骤-备战2023年新高考语文分类讲练题题清(新高考卷版)

二、小说阅读选择题的设错角度与解题步骤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主要扣住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及技巧等几个关键词来命题: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语言理解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1、设错角度(1)情节设错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
应对技法:细读选项,找出关于情节的敏感点,确定原文区域;然后根据相关语境,概括情节,并思考情节作用,最后再与选项比对,看表述对象或内容是否一致,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2)人物形象设错选项中对人物性格特点或对人物的作用解说错误,要么将次要的解说成主要的,要么故意夸大人物作用,要么无中生有。
应对技法:首先阅读选项,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相关区域;再根据小说主旨判断出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及其作用;最后两相比对,判断表述对象是否一致,作用是否分析得当。
(3)典型环境设错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错误。
应对技法:首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区域,区分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然后根据环境的氛围,从形、声、色等角度来判定其特点;最后再根据特点考虑其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的作用,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4)主旨或情感设错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或情感理解分析有误,或曲解或拔高,甚至、是无中生有。
应对技法:通过快速读文本环节,把握小说主旨,与选项中表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进行比对,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5)艺术技巧或语言特色设错选项对小说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表现主旨等方面所用手法技巧的判断或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风格、作用的判断或解说错误。
应对技法:细读选项,明确原文区域,根据语境判断相关手法,与选项关键词作对比,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2、选择题解题“3步骤”第一步:圈画选项信息点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
圈画出重点信息,如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语言、人物、环境、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虚构和真实”叙事考点探究

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虚构和真实”叙事考点探究近年来,在高考试题命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加大了对鉴赏评价高阶能力的考查,针对富有特色的作品,命题者往往因文设题,比如2018年的《赵一曼女士》,考查的是小说的叙述方式,2019年的《理水》考查的是小说的“真实和虚构”,依然是延续叙事学的角度来设置题目。
可见,高考的考查越来越倾向于对具体的小说的文本特征的考查,越来越去模板化,杜绝伪鉴赏、真套路的情况。
而虚构恰恰是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对于小说的虚构,我们不能回避,有必要做一个梳理。
一、文学艺术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小说的通行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由这个定义,我们归纳出了小说创作和欣赏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因而,传统的小说教学更关注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分析。
事实上,我们发现这个“小说”的定义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小说文本的主要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反映社会生活”这个说法,它只道出了一部分小说(主要是现实主义小说)的表现功能;其实,小说还肩负着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功能:以现存的世界为逻辑起点,探索人性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小说的真实不能局限于现实生活里已经发生的真实,而是要和现实生活有间离,它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间离机械的事实,才有艺术想象的自由。
下面以《外国小说欣赏》虚构单元里的《沙之书》为例来梳理小说中虚构和真实的关系。
“我”买到了一本页码无穷无尽的奇书,在令“我”执迷的同时,也让“我”感到了难以名状的恐惧,最后“我”放弃了这本书,把它藏进了图书馆里。
读者可能会觉得作者的叙述不可靠,因为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这也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说得以存在的支点。
但是,为了让这本书显得合情合理,作者讲述了读者所熟悉的现实: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看书的细节,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沙之书”的最后下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角度环境类人物类(形象类)情节类主题类理解含义类技巧类作用类一、环境类常见题型:(一)、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二)、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三)、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形象。
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爱憎感情,同时要注意到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1、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
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
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
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
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
“……”可见其a;“……”可见其b; 3、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本题一般情况下属于主观开放性题目,6分,很能拉开差距。
对此,一般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第四、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
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
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观点。
三、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概括故事情节(1)题型:A、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B、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C、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二)鉴赏故事情节(1)文中写了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有手法的指出手法)小说独特作用1、推动情节:一个情节推动另一个情节2、刻画人物:人物性格是通过故事情节发展而展现出来的3、解释主题:情节的设置根本是为主题服务开端:先看是哪一类型的描写景物(社、自)、一般叙述叙述方式等等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5、交待文章中心6、与题目以及结尾相照应7、引出人物8、埋下伏笔发展、高潮1、承上启下2、推动情节发展。
3、刻画人物性格。
4、埋下伏笔结尾、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是文章有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作用3、与前文相照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 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
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如《书法家》。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线索(4)完整性结构技巧:对比、抑扬、悬念、倒叙、插叙、伏笔、照应、出人意料的结尾、意味深长的细节等等。
四·主题主题思想常见题型:(一)、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二)、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三)、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
2. 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⑤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五、捕捉精妙技巧。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①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丰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
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种叙述方式顺叙: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A突出中心思想B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主要作用有:A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B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C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A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常见技巧的使用。
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从结构安排角度。
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六、小说题目有什么作用 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七、小说的语言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此时一定要充分理解词语的本来义和其在文中的临时义,结合作者情感和主题来分析,此时该词的意义。
如“我将吞咽这大好春色”,吞咽就应该是指尽情欣赏美好春光的意思。
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使用了……手法,写了……,表现了……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答题句式与诗歌鉴赏同。
注:与题目照应是常常要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