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音乐分析
渔舟唱晚乐曲简介

渔舟唱晚乐曲简介《渔舟唱晚》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首著名乐曲,也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乐曲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广受欢迎,被视为中国音乐的瑰宝之一。
《渔舟唱晚》的创作时间和作者已无从考证,但它流传至今的版本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成为明代山东地区的民间音乐。
后来,这首乐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演奏,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首乐曲的乐曲形式为小调。
它的音乐旋律悠扬,节奏流畅,充满了深情和浪漫的意境。
乐曲的开头是一段柔和的琵琶独奏,音色幽雅,犹如一条小舟在宁静的湖面上行驶。
接着,其他乐器逐渐加入,如古筝、笛子、二胡等,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层次。
《渔舟唱晚》的乐曲情感表达了渔民在湖上垂钓的宁静与平和。
它描绘了一个渔舟在夕阳下悠然漂浮的景象,给人以舒适、放松的感觉。
整首乐曲旋律流畅,节奏宽松,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远离尘嚣。
这首乐曲的演奏需要乐手具备较高的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乐曲中各种乐器的协奏和对话,要求乐手在演奏中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以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同时,乐手还需注重音乐的细节处理和表现力,以展现出乐曲的韵味和魅力。
《渔舟唱晚》这首乐曲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都会将它作为学习和演奏的经典乐曲之一。
通过学习和演奏这首乐曲,学生们可以锻炼乐感、音乐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总的来说,《渔舟唱晚》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听众,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欣赏还是演奏,这首乐曲都能给人带来宁静、放松的感受,让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
它的经典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花朵,永远闪耀着光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渔舟唱晚》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渔舟唱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欣赏曲:渔舟唱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曲目。
这首曲目以我国著名的山水画《渔舟唱晚》为创作灵感,描绘了夕阳余晖下江面上渔舟唱晚的美景。
通过对这首曲目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但同时,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专注于音乐欣赏。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渔舟唱晚》,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音乐奥秘,激发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渔舟唱晚》的音乐内涵,感受音乐的美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中的情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渔舟唱晚》音频、视频资料,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渔舟唱晚》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曲目的创作背景。
2.欣赏:播放《渔舟唱晚》音频,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
3.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分析:教师详细讲解《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如旋律线条、和声效果等。
5.实践: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渔舟唱晚》,体会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渔舟唱晚》1.创作背景2.音乐特点3.情感体验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的掌握程度。
《渔舟唱晚》赏析

《渔⾈唱晚》赏析《渔⾈唱晚》赏析 《渔⾈唱晚》是⼀⾸古曲,在古筝曲⽬中占有⾮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筝弹奏者必修曲⽬之⼀。
这⾸乐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是⼀部五声⾳阶作品。
这⾸乐曲的⼴泛流传,对中国筝乐的发展产⽣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编收集整理了《渔⾈唱晚》赏析,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唱晚》赏析篇1 《渔⾈唱晚》是⼀⾸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
乐曲描绘了⼣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这⾸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影响最⼤的⼀⾸筝独奏曲。
⽐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成。
另⼀种说法是,⼭东古琴家⾦灼南根据流传于⼭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乐曲《三环套⽇》和《流⽔激⽯》改编⽽成,20世纪30年代,⾦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了筝的“花指”技巧,使⾳乐意境更为鲜明、⽣动,从⽽使这⾸筝曲得以⼴泛流传。
⼀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成。
标题取⾃唐代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名句——“渔⾈唱晚,响穹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近来⼜有研究表明,此曲⾮娄树华⾸创,⽽是⾦灼南根据流传于⼭东聊城地区临清⼀带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流⽔激⽯》改编⽽成。
本世纪三⼗年代⾦灼南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以⾦谱为蓝本,作了较⼤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渔⾈唱晚》赏析篇2 《渔⾈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的赞美和热爱。
乐曲的前半部分(第⼀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三段),则运⽤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度变化,表现了百⾈竞归的热烈情景。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渔舟唱晚》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渔舟唱晚》说课稿一、教材内容简介《渔舟唱晚》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的一首音乐作品,属于古代民歌。
该歌曲通过描绘渔民劳作的情景,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渔民的辛勤劳动精神。
在音乐中,融入了船在海上摇摆的声音,形象地刻画出了海上渔民的艰辛生活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唱唱《渔舟唱晚》这首歌曲; 掌握分解和合成三度音程的方法;理解古代民歌的表演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歌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努力工作的敬佩之情。
个性发展: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正确地唱唱《渔舟唱晚》这首歌。
难点:学生分解和合成三度音程的方法;理解古代民歌的表演要求。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具,音乐CD,鱼网、桨、渔船等教学道具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渔舟唱晚》的来源,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二)学唱歌曲:1. 用音乐播放器播放《渔舟唱晚》的音乐。
2. 引导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一起跟唱这首歌曲。
3. 教师适时停下音乐,进行单独唱练习,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三)学习乐器伴奏1. 引导学生回忆《渔舟唱晚》的乐器伴奏音响(如:海浪声、船摇动声、鱼网声等),与学生一起模仿这些声音。
2. 鼓励学生利用教室中的器材制作乐器效果,如用桌子、椅子等模拟渔船,用手或棍子模拟划桨声。
3. 分别指导学生利用声音效果器等乐器制作海浪声、船摇动声、鱼网声等,自行创作并沿着乐谱进行伴奏。
(四)理解乐曲形象1. 引导学生观察乐曲形象(如:渔船破浪前行、渔民奋力划桨、船在海上摇摆等)。
2.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表演,如小组同学扮演渔民和船,模拟歌曲中的情景,利用音乐伴奏和舞蹈动作,表现出渔民辛勤劳作的精神。
(五)总结巩固1.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并进行口头表达。
2. 学生回忆课堂中表演的内容,并进行反思。
声乐曲《渔舟唱晚》的创作特色及评析

声乐曲《渔舟唱晚》的创作特色及评析歌曲《渔舟唱晚》是由著名曲作家王志信老师根据同名器乐曲《渔舟唱晚》改编而成的民族声乐作品。
刘麟老师根据音乐创作歌词。
歌曲旋律优美、曲风清新,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是近年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
歌曲描绘了“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场景。
依曲填词使音乐形象更加具丰满,音乐情感表达更加直观具体。
古筝曲《渔舟唱晚》可以说是近年来是我国民族器乐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著名古筝演奏家娄树华老师根据古曲改编而成,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的画面。
而且器乐曲《渔舟唱晚》被评为十三亿人最熟悉的音乐之一,作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二十年没有改变过,给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族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在保留原曲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词曲的二度创作,将音乐形象语言化、具体化、立体化,使人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所要传递的景象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感情。
二、《渔舟唱晚》的简介词作者刘麟为山东济南人,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担任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创作室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等职务。
多年来,刘麟曾参与许多中国国家级大型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创作, 在•文华奖”、。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多次担任评委和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
曲作者王志信为河北乐亭人。
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2958年入中央歌舞团工作、曾担任中央民族乐团研究副主任,合唱队常任指挥;曾在第三、四、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担任评委,并经常为海外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以及讲座。
《渔舟唱晚》原曲是一首古筝曲,作曲家王志信在古筝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对音乐进行了新的诠释,成为了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
三、器乐曲与声乐曲《渔舟唱晚》对比分析(一)器乐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分析著名的古筝曲《渔舟唱晚》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老师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琴歌《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说课稿(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渔舟唱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描绘夕阳下渔舟唱晚的美丽景色为主题,歌词优美,旋律悠扬。
歌曲采用中国五声音阶,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他们喜欢音乐,愿意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舟唱晚》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学习《渔舟唱晚》,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原因:歌曲的节奏变化丰富,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感;歌曲的音准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准确地演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夕阳下渔舟唱晚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分组练习,相互借鉴,提高演唱水平。
3.采用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纠正学生的错误。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歌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夕阳下渔舟唱晚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歌曲: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3.练习:学生分组练习,相互借鉴,提高演唱水平。
4.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纠正学生的错误。
5.音乐欣赏: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的曲谱、歌词、重点节奏和音准提示。
渔舟唱晚的教案设计及反思

《渔舟唱晚》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渔舟唱晚》这首古曲的美妙之处。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通过学习《渔舟唱晚》,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乐曲背景介绍:《渔舟唱晚》是一首古曲,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后来演变成为一首著名的古琴曲,乐曲描绘了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的美丽景象。
2. 乐曲结构分析: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节奏明快,旋律悠扬;第二部分节奏缓慢,旋律深情;第三部分节奏欢快,旋律活泼。
3. 乐曲演奏技巧:讲解并示范如何正确演奏《渔舟唱晚》,包括指法、弦法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夕阳下渔舟唱晚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这首乐曲的兴趣。
2. 乐曲欣赏:播放《渔舟唱晚》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3. 乐曲解析:讲解乐曲的背景、结构和演奏技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乐曲。
4. 演奏练习: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示范,进行《渔舟唱晚》的演奏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渔舟唱晚》的理解程度,包括乐曲背景、结构和演奏技巧的掌握。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课堂讨论、演奏练习等。
3. 学生对乐曲的欣赏能力,通过课堂问答、作文等方式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掌握得较好,但在乐曲理解和欣赏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乐曲背景和结构的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美妙的古曲。
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让他们在掌握乐曲的也能演奏得更加优美动听。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渔舟唱晚》的背景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乐曲的结构和演奏技巧。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渔舟唱晚音乐分析

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学号110022537 姓名刘博雍2012-12-26提纲绪论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二、《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一)第一部分(1到第15小节)(二)第二部分(16到第40小节)(三)第三部分(40到第70小节)三、总结内容摘要筝曲《渔舟唱晚》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古筝演奏者和广大群众的喜爱。
笔者通过文献和音响资料的梳理,针对乐曲的音乐形象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参考各文献对于乐曲曲式段落的不同划分,对乐曲的曲式段落重新划分;然后对乐曲的每个部分和每个乐句作具体的形象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对整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进行概述。
关键词:渔舟唱晚曲式段落音乐形象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绪论筝曲《渔舟唱晚》由娄树华编曲,曹正编订弹奏指法,其乐曲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由山东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而成;二是说由山东聊城地区金灼南根据古曲《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三环套日》改编,娄树华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
①虽然乐曲的由来和作者任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筝曲《渔舟唱晚》的艺术价值和流传程度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筝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本文以笔者所看到的几本著作和掌握的音响资料为基础。
选曲教材《音乐分析》中形象分析的参数,结合古筝所特有的演奏手法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进行分析并结合谱例说明原因,有依据地阐述筝曲《渔舟唱晚》所描绘的中国民间渔人愉快地劳动的画面,以帮助欣赏者对它有深一层的了解。
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筝曲《渔舟唱晚》,曲名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乐曲描写夜色中渔人载歌而归的情景。
②关于乐曲曲式段落的划分,各参考资料都不一样,笔者在这里将其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小节到第15小节,慢板,4/4拍,旋律优美,节奏舒缓。
第二部分从第16小节到第40小节,节奏由4/4拍变为2/4拍,此段除了出现清角音,使乐曲短暂离调之外,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试递降”和“回式复降”两种旋律发展手法对旋律进行发展,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学号110022537 姓名刘博雍2012-12-26提纲绪论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二、《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一)第一部分(1到第15小节)(二)第二部分(16到第40小节)(三)第三部分(40到第70小节)三、总结内容摘要筝曲《渔舟唱晚》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古筝演奏者和广大群众的喜爱。
笔者通过文献和音响资料的梳理,针对乐曲的音乐形象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参考各文献对于乐曲曲式段落的不同划分,对乐曲的曲式段落重新划分;然后对乐曲的每个部分和每个乐句作具体的形象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对整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进行概述。
关键词:渔舟唱晚曲式段落音乐形象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绪论筝曲《渔舟唱晚》由娄树华编曲,曹正编订弹奏指法,其乐曲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由山东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而成;二是说由山东聊城地区金灼南根据古曲《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三环套日》改编,娄树华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
①虽然乐曲的由来和作者任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筝曲《渔舟唱晚》的艺术价值和流传程度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筝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本文以笔者所看到的几本著作和掌握的音响资料为基础。
选曲教材《音乐分析》中形象分析的参数,结合古筝所特有的演奏手法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进行分析并结合谱例说明原因,有依据地阐述筝曲《渔舟唱晚》所描绘的中国民间渔人愉快地劳动的画面,以帮助欣赏者对它有深一层的了解。
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筝曲《渔舟唱晚》,曲名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乐曲描写夜色中渔人载歌而归的情景。
②关于乐曲曲式段落的划分,各参考资料都不一样,笔者在这里将其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小节到第15小节,慢板,4/4拍,旋律优美,节奏舒缓。
第二部分从第16小节到第40小节,节奏由4/4拍变为2/4拍,此段除了出现清角音,使乐曲短暂离调之外,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试递降”和“回式复降”两种旋律发展手法对旋律进行发展,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第三部分从第40小节到第70小节,此段落递升和递降的旋律不断反复,速度的①李明雄著《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二版,P268②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P107不断加快将整首乐曲推向了高潮。
二、《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一)第一部分(1到第15小节)乐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a(1到5小节) a1(6到10小节) b(10到13小节) c(13到15小节)a乐句是是一个歌唱性的主题,其旋律优美且流动频繁,节奏型也是不断变化的;从旋律的外形上看,它的线条如波浪般起伏。
旋律以角音开始向下递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前两个小节节奏舒缓,配合左手的揉、吟、按、颤的手法技巧,意图描绘一幅夕阳西下时,宁静、安逸的湖滨画面。
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频繁地出现十六分音符,最后一小节旋律又回归到角音上。
如果说前两小节描写的是晚间整个湖滨的画面,那么后三个小节描写的就是落日余晖下轻轻荡漾的湖水,较多的十六分音符使旋律变得活泼,而较低的音域又让这份活泼变得并不是特别明显,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渐变原则;最后一小节的两个四分音符和结尾处的二分音符又让乐曲的气氛从稍稍的活泼又变回之前的舒展、平和,左手颤音的装饰处理似在模仿水中的涟漪,由强渐弱,由近及远,渐渐平息,这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给听者带来的是更加强烈的安逸、恬静之感以及无限的回味。
短暂的平息之后进入了第二个乐句a1,a1是a的变化重复,它们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是相同的,但是a1把原本a乐句开头的两个小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小节里了,而且结尾音也落在了徴音上,使乐句结束的同时为接下来要引进的新的音乐材料做好准备;加之中间的两个小节在弹奏手法上较a乐句做了略微的改动,这使得它在对主题进行重复、强化的同时又不乏新鲜感。
b乐句的开始一小节使用了主题第四小节的音乐材料,音域提高了一个八度;接下来是新音乐材料的一个向下纯四度的模进;乐句结尾的材料也与a乐句主题的结尾材料一样,除了音域移高了八度之外,节奏也变得比较活泼,而且加入了古筝的“花指”技巧。
b乐句对a和a1乐句所陈述的乐思进行了展开,其旋律流动的音域移高了,节奏也变得比之前活泼、跳动,结尾落在羽音上;与之前的写景相比,这一乐句更像是在描写人:夕阳西下,渔人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迎着晚霞画着渔船,唱着渔歌;形象地表现出了渔人们愉悦的心情和湖光山色的傍晚景象。
第一部分最后的c乐句是过度乐句,两个相同的音乐材料做了节奏上和弹奏手法上的变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第二部分(16到第40小节)乐曲的第二部分由第16小节开始到第40小节结束,分为四个乐句,d(16到20小节) e(21到27小节) f(27到34小节) f1(34到40小节)整个乐曲从d乐句开始由之前的4/4拍变成了2/4拍,标志着乐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d乐句开始的两个四分音符让乐曲的气氛到这里变得宽弛下来,紧接着的后两个小节旋律和节奏完全一样,旋律为8度和4度的跳跃,节奏型也是较活泼的前八后十六和八分音符,这种“对仗”写法一强一弱,一问一答给人以轻松、诙谐之感,描写的画面也从抽象的湖滨美景到了具体的人或物的细节描写;这两小节的音乐形象像极了人与人之间的嬉闹对话亦或者是渔船的船桨交替划水的声音,这种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的结构创作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写意,写意中写实的特点。
乐句的最后两小节是对之前的变尾重复,结束音落在徴音上,标志着下个乐句的开始。
e乐句开始的一小节用音乐材料的是对d乐句开始的音乐材料的缩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接下来进入新的材料,出现了长音清角。
清角的出现使得乐曲的调性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短暂的离调,转入下属调性,与之前形成了对比和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之后的三个小节的旋律不断地对下属调性进行重复,加上节奏的由宽松到紧凑和“花指”技巧的运用更是在强调和加剧暂时的下属调性。
e乐句的最后一小节调性回归,而且节奏也一下松弛下来,并开始为下一个乐句的进入做准备,这样的处理让人紧张的心情也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此乐句因转到了下属调上,所以对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然后又不断地重复和加剧这种阻力,到最后突然间放松,给人带来愉悦之感;从音乐形象上来看,仿佛是在描绘渔夫们荡漾渔舟,乘风破浪,最终克服困难的这么一个情绪。
F乐句以一个短小的音型作为材料,根据一连串的“骨架音”,运用加花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进行下行模进,这种下行模进在中国传统旋律发展手法中叫做“复试递降”,从第27小节开始到34小节的徴音上结束,旋律的“骨架音”为。
紧接着的f1乐句采用了五声音阶回旋环绕的方法对f乐句的旋律进行变奏,在李民雄的《民族器乐概率论》中把这种回旋环绕的下行模进叫做“回式复降”,书中说道“这句‘回式复降’的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并且十分优美动听,使得‘唱晚’的乐意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现。
”这两个乐句的旋律线条规律且富有律动性,节奏速度也非常稳定,准确地描绘了渔夫们在克服困难之后的愉悦心情,他们为自己捕鱼和驾驶渔船的技术而感到自豪,他们此时胸有成竹,心情大好,将船只不紧不慢地行驶在湖面上,原本到f乐句结束的第34小节就可以结束,但作者又以f乐句的变奏,f1作为补充,更进一步地强调了渔者们愉快的心情和每天悠闲但并不无聊的渔民生活。
最后的渐慢处理标志着乐曲第二部分的结束和第三部分高潮的到来。
(三)第三部分(40到第70小节)乐曲第三部分也是整个乐曲的高潮部分,它由一个长乐句g,和最后的尾声组成,共30个小节(41小节到70小节)。
g乐段也是以一个短小的音型作为材料,对其进行“复式递升”和“复试递降”的旋律发展。
从第41小节开始递增到第52小节为旋律最高点,往后开始递降,到了尾声之前的第63小节,再从第四十二小节反复一次,旋律的递增递降通过反复形成了一个循环圈。
其旋律“骨架音”为···速度也由一开始的缓慢逐渐加快,然而随着速度的加快,音乐的整体情绪也随之高涨,最后达到了整首乐曲的最高潮。
g乐句除了旋律的递增递降和速度的变化之外,在演奏手法上还大量地运用了“花指”的手法,极为形象地模仿了水流浪花的音响效果;“花指”的使用和旋律的跌宕起伏这使得整个这一段旋律都充满着动力和冲击力。
这个乐句的音乐形象不用多说,百舟竞归、浪花飞溅。
听着这段音乐,我们可以生切地感受到渔者们争先恐后、乘风破浪的姿态,我们可以联想到晚归的渔船上渔歌四起、互相唱闹的喧嚣场面;随着乐曲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似乎片片白帆越来越近,歌声、橹声、水声、晚唱声、叫闹声都交织在一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嘈杂,越来越浓烈,一直到渔舟靠岸,歌声四起的欢腾场面。
乐曲的尾声g1是由g乐句的后半段下行时的旋律的“骨架音”变化发展而来的。
尾声首先由一长串渐慢的琶音来结束之前快速、激烈的乐曲高潮,然后用截然不同的节奏和演奏手法将高潮部分的旋律主干音演奏出来,除了对主干音的强调之外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乐曲高潮时突然切住,并用慢速演奏,生动地描绘了,喧嚣场面结束之后,入夜的场景,画面开始放大,渐行渐远,又回到了一开始的夜晚中,整个湖滨的画面;而人们的心情也回到刚开始的那种安逸、宁静之中。
最后结束音落在宫音上,使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调式主音,给人以曲虽终,然意韵无穷之感。
三、总结筝曲《渔舟唱晚》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画面。
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入夜,经历了开始的安静到短暂的喧嚣再到安静,画面也是先由远远看去的一个宁静的湖滨傍晚慢慢拉近,从一问一答的嬉闹到后来的百舟竞技,最后随着乐曲的结束又将画面拉远,将远和近融为一体,和乐曲一开始相呼应,对全曲进行总结,整首乐曲深刻地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朴实而又富于情趣的生活。
所以不论对于演奏者还是欣赏者来说,了解和把握乐曲的音乐形象都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能使演奏者更好地表达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欣赏者们更好地了解乐曲,聆听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画面感。
参考文献1.彭志敏著《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2.李民雄著《民族器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二版3.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4.周青青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5.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8月第11次印刷6.谱例引自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张景霞.“浅谈筝曲《渔舟唱晚》”[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