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中的焦虑研究综述王沫文

合集下载

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研究综述

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研究综述
学习效果的作用把焦虑分为促进性焦虑( f a c i l i t a t i n g a n x i e . “ 外语焦虑较高的大学生, 其C E T 4的成绩较差 , 反之则成 t y )和阻碍性焦虑 ( d e b i l i t a t i n g a n x i e t y ) , 认为促进性焦虑有 绩较好。 ” 答会明( 2 0 0 7 ) 则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 F L C A S )
国外关于学习“ 焦虑” 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M a n d l e r 和S a r a s o n( 1 9 5 2 )一起编制 了“ 考试焦 虑问卷 “ F L C A S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是一个可靠而有效的外
可用于今后有关的研究或实际工作。 ” ( T e s t A n x i e t y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T A Q ) ” 。到了六十年代, 较有 语焦虑的测评工具 , 代表性的研究者 A l b e a和 H a b e r ( 1 9 6 0 )根据焦虑对提高 此量表的得分和四级英语成绩( C E T 4 ) 呈显著的负相关 , 即
第1 3卷 第 1 2期 2 0 1 3年 1 2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 RNAL OF J I XI UNI V ER S I T Y
V0 1 . 1 3 No . 1 2
DB e . 2 0 1 3
文章编号 : 1 6 7 2—6 7 5 8 ( 2 0 1 3 ) 1 2— 0 1 0 5— 2
g u a g e C l a s s r o o m A xi n e t y S c a l e , 即F L C A S ) 。之后, F L C A S 得

关于外语学习者课堂焦虑情绪之探析

关于外语学习者课堂焦虑情绪之探析

论文关键词:外语焦虑原因影响消除方法论文摘要:外语学习焦虑是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极大地影响着学习者的课堂学习效果。

本文着重分析了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并根据当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缓解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的对策。

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朱智贤,1989: 137)。

外语焦虑是外语课堂上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外语课堂学习效果。

探讨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以及调控学生焦虑的策略,对提高外语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外语焦虑现象此^^匕等(1986)指出外语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现象,并将外语焦虑定义为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产生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和行为,并进一步指出外语焦虑包括沟通忧惧、测试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

关丁、其特征,此^丨匕等(1986)对其进行了描述。

一般来说,具有外语焦虑的学生除了具有焦虑的一般性心理和生理特征反应外,如掌心出汗、胃部不适、心跳加快、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等,还有外语学习所特有的典型焦虑特征,具体表现为:避免用外语表达一些较难的信息,口头表达吐字不清;发音变调,把握不住语言的声调和节奏,常常忘记刚刚学的单词和词组;或不愿意开口说话,害怕和教师进行眼神交流,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有意识地回避或提早离开,等等,甚至抵制外语学习。

2. 外语焦虑的原因(1) 学习者个体的原因。

首先,有些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过低,没有自信,非常在乎在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和评价,个体自我完全依赖别人,自身情绪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评价,一旦遭遇挫折就自责,内心痛苦不堪,极易产生挫折感,从而导致高焦虑。

其次,有些学习者的竞争意识过强,异常在意竞争的结果,害怕失败。

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需要学习者具有活泼开朗、勇于表现、心理宽容度高和不介意他人评价的性格。

浅议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及其调适方法

浅议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及其调适方法

浅议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及其调适方法论文网:在心理学中,焦虑作为一种心理反映和活动,指的是人的自动神经系统受到干扰,多数是当个体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形成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

根据焦虑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性格型焦虑(trait anxiety)、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和情境焦虑(situation-specific anxiety)。

早在20世纪40-50年代,欧美国家就已把焦虑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之后的50-60年代,焦虑研究的热点是高焦虑与学习成效的关系,即焦虑是促进还是妨碍学习效果。

70-80年代初,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成为教育学家研究的焦点,其原因是Brown在1973年提出这样的观点:学习者的情感变量与语言的成功学习有密切联系,其中焦虑是一个主要变量。

这一看法拓宽了二语习得中对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先天的智力水平和语言潜能,涵盖了个体的情感和心理因素,提供了研究语言学习成效的全新角度。

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定义和测量工具,这个阶段得出的有关焦虑与外语学习成就间的关系的结论是混乱甚至互相矛盾的。

为此,Scovel在1978年呼吁要明确界定外语学习焦虑的概念。

(一)外语学习焦虑的界定1986年,Horwitz及其同事首先响应Scovel的号召,在情境型焦虑理论的基础上,首次科学性地独立界定外语学习焦虑(Foreign Language Anxiety):产生于外语学习过程中,与外语课堂学习有关的自我感知和信念,对外语学习的感觉和行为的独特综合体。

根据学生的自我报告、客观实验和其他相关测量方法的分析整合,Horwitz设计出了之后被广泛使用的测量外语学习焦虑的深度和广度的测量方法――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该量表由33个问题组成,其中的29个问题涉及语言的听、说、读、写、记忆和处理速度的典型困难,整个量表涵盖了外语学习焦虑的三个要素:交际畏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负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和考试焦虑(test anxiety)。

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展及启示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回顾了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发展的轨迹,试述了外语学习焦虑的理论与测量工具,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并提出了缓解或者减低学习焦虑的措施与意见。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理论与测量启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是引起不同个体之间差异的重要原因。

其中焦虑被证实是这些情感因素中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焦虑的出现往往成为个体在外语学习中的最大情感障碍。

许多研究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验证了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Young 1992;Gardner 1985;Steinberg & Horwitz,1986),外语学习焦虑对个体英语学习效果会产生负面影响(Bailey,2000;Chen,2004;Horwitz,2001)。

因此,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外语学习焦虑的形成机制和产生原因,探寻外语学习焦虑与相关变量的关系,以期为外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依据,促进外语学习者高效地学习。

一、焦虑及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焦虑是导致学习者产生学习情感障碍的关键变量。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把焦虑定义为: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其特点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

美国心理学家Horwitz, E.K.于1986年最先提出外语学习焦虑的概念:外语学习焦虑是一种产生于外语学习过程和课堂外语学习相联系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

之后,Horwitz等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进行了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外语学习焦虑是一个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1991)。

与Horwitz同时代的其他外语学习焦虑研究者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其中,Williams认为外语课堂焦虑是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有种外界要求超越了自身外语水平和处理能力,因而觉得受到威胁,对此所做的反应”(1991)。

国内近十年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综述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二语习得General Serial No.1132021No.41丛雨,女,山东潍坊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2邢加新,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国内近十年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综述丛雨1邢加新2(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焦虑作为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线索,对国内2011-2020年间有关外语学习焦虑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文献发表情况、文献来源、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语言学习;外语学习焦虑;文献研究1.引言“焦虑”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40年代的心理学范畴。

其后20年间,关于各个领域“焦虑”的相关研究逐渐发展,也逐渐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外语焦虑”一词应运而生,第二语言学习焦虑成为国外心理学家、教育家等关注的热点话题。

“外语学习焦虑”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Horwitz 提出的,他将外语学习焦虑定义为“一种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并在学习这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自我知觉、信念和行为的独特心理”(Horwitz et al ,1986),并制定了著名的外语学习焦虑量表,一直沿用至今,作为研究第二语言学习焦虑的一个重要工具。

我国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其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发展迅速。

本文选取外语学习焦虑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检索,对2011-2020年间外语学习焦虑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现状和整体趋势,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从而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

2.研究设计2.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2011-202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外语学习焦虑的相关文献,从整体趋势、文献来源、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问题与展望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现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外语焦虑和外语学习研究综述

外语焦虑和外语学习研究综述

利于语言学习这一观 点。这 一观 点在 B a i l e y( 1 9 8 3 ) 的研究 中
B a i l e y( 1 9 8 3 ) 关于竞 争力和焦虑在二语习得中的研究发 得到证实, B a i l e y通过 日记研究分析 , 判断竞争和焦虑是否 引
现, 促进 性 焦 虑 是语 言 学 习 成 功 的关 键 , 且 它 和 竞 争 力有 密 切 起 了成功的 自我形象或者失败 的 自我形象。为此 B a i l e y 构 建 联系 。罗 杰 斯在 他 的 人 文 主 义 理论 中也 指 出 ,要 让 学 习者 处 了模 型 ,在 此 模 型 中 成 功 的 自我 形象 和 失 败 的 自我 形 象 受促
这 种 促 进性 的紧 张 , 学 习者 就 不 能保 持警 觉 、 清醒, 不 能 达 到 3 其 它观 点
C h a s t a i n ( 1 9 7 5 ) 关于语言测试成绩和焦虑相关性的研究,
紧张和松弛之间的平衡。有经验 的演讲者都会知道 ,在演讲 得到 了相互矛盾的结论。他根据这一结论得出了轻度焦虑有 之前如果不能保持足够的紧张那 么演讲是不能取 得成功的。
虑和外语 学习的关 系的研究结果 仍然是混乱不清的( S c o v e 1 . 1 9 7 8 ) 。对于外语焦虑对外语学 习的影响 , 当前研究并没
有得 出一致的结论。 一部分研 究认 为外语焦虑对外语学 习的影响是消极的 , 另一些研 究则认为 , 外语焦虑对 外语学 习
有一定的促进作 用。本文把外语 焦虑对外语学 习影响的不 同观点进行 了梳理 , 呈现该领域 目前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外语焦虑 外语学 习 促进 抑制
中图 分 类号 : H 3 1 9 1 促 进 论观 点 文 献 标 识码 : A

浅谈外语学习焦虑

浅谈外语学习焦虑

浅谈外语学习焦虑【摘要】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探究英语口语课堂中如何满足学生的心理安全需要即降低学生焦虑因素,分析导致学生学习焦虑的因素,并探讨一系列减轻学生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策略一、引言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需要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全面结合。

本文拟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探讨中学口语课堂教学。

二、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分等级的,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依次递进,逐层上扬。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具体表现在: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

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以Ma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肯定人的本性,重视人的内在需要,强调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满足学生心理安全需要,也就是降低在高中尤其是普通中学的高中英语口语课堂,学生参与口语发言时感到的焦虑。

创设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的情境,让学生敢于主动发表见解。

1.外语学习焦虑感Horwitz等把语言焦虑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交际性恐惧(communicationapprehension),即学生有成熟的构思和想法,但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而造成的受挫感与恐惧;二是对考试的焦虑(test anxiety);三是对负面的社会评价的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即学生害怕在他人面前丢面子。

国内英语学习焦虑研究综述

国内英语学习焦虑研究综述

国内英语学习焦虑研究综述摘要:英语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被广泛地普及教育,国内英语学习越来越得到国人的重视,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对外语学习的相关研究。

焦虑是情感因素中最常见的一种,外语学习离不开、也少不了它的存在,其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通过对过去几年我国外语类主要期刊中关于英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较全面地展示了我国目前研究英语学习焦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借鉴、继承前人已有经验成果来开拓将来的研究新思路。

关键词:英语学习焦虑;研究总结;启示我国英语学习焦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这期间,国内学者进行了很多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几年来,相关研究文献不断增多,但研究的成果如何,人们尚未全面系统地了解。

为了使后续研究者对当前国内英语学习焦虑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有个整体的了解,方便其开展研究,本文拟从笔者所收集的相关文献出发,对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所做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寻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1英语学习中的焦虑情绪Horwitz指出外语学习焦虑的产生有具体条件,它是语言学习者在接触外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其具有特殊性。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英语学习者既需要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大量地输入新知识,对应地输出内化的知识,也要扮演思考者的角色,即不断接受他人的评价、检验自我想法。

因此他们在英语学习课堂中产生了自我意识、信念和情感情结。

2国内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成果综述2.1对英语学习焦虑理论的引进、介绍与述评国内学者对焦虑的研究始于引入和介绍国外的理论和研究,包括语言焦虑的定义、特点、表现和测试量表等内容。

文章形式大多以综述为主且侧重于对理论的阐述而非评介。

范琳、高德新(2005)介绍了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及其对第二语言课堂焦虑的调控作用。

2.2英语学习焦虑与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相关性研究2.2.1英语听力学习焦虑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焦虑与听力相结合研究层出不穷,研究主要涉及到影响英语学习成效的焦虑因素,而在有关焦虑对英语听力理解的研究和在这方面进行的微观性实验就更不多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1卷第21期外语学习中的焦虑研究综述□王沫文【内容摘要】众所周知,焦虑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

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国家的心理学研究者们就将目光聚焦到了焦虑的研究。

到了七八十年代,焦虑又吸引了一些教育者的注意力,他们研究的重点在于焦虑与学生的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

而我国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与研究,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本文选取了5篇关于外语学习焦虑的论文,从中探讨各篇论文的特点,从而提出作者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外语学习;学习焦虑;影响因素【作者简介】王沫文,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引言外语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除去这些特点以外,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主要是学习者本身的主观因素以及与社会环境相关的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个人智力,情感因素等;而客观因素还包括文化背景等。

其中情感中的动机,自信心与焦虑对于外语学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无论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焦虑在外语学习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焦虑和外语焦虑焦虑是一种心理反应,也是一种社会反应。

Burger认为“焦虑是一种体验为紧张,担忧,烦乱和恐慌的不良状态”,Kosslyn&Rosenber认为“焦虑是一种强烈和迅猛的焦躁和恐慌以及极力摆脱这种情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语言焦虑是一种伴随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独有的情感。

无论事物的个性如何出众,共性还是隐藏于个性当中。

班杜拉在论述自我效能感中提到高焦虑水平不利于学习。

在心理学上而言,Freud认为:“焦虑产生于过分的,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

也就是说,焦虑是过度的刺激已经达到了人忍受的边境。

他还将焦虑分成三种类型:现实性,道德焦虑以及神经焦虑。

还有些人根据持续时间或者程度将焦虑划分成:短暂性焦虑和持续性焦虑。

影响焦虑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二是由于焦虑所产生的应对策略牵涉到的智力因素。

Burger 认为焦虑是由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两者构成的,其中最主要导致焦虑产生的就是担忧与负面情绪。

外语焦虑。

有很多专家学者针对外语学习对焦虑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Oxford认为焦虑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因素,他进一步指出造成这种焦虑的原因包括语言考试成绩,水平测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学习中的自尊心和信心等。

Horwitz认为外语焦虑是外语学习中的特有现象,并将这种焦虑与课堂学习相联系,产生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以及行为,还指出第二语言课堂焦虑包括沟通忧惧,测试焦虑以及负面评价恐惧。

朱智贤则认为焦虑是种负面情绪,主要是指由于个体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者产生的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通过对上述专家所下定义的研究,笔者认为外语焦虑是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可能是外语学习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它通常伴随着一些生理现象,例如手心出汗,大脑一片空白等,就是通常所说的“冻住了”。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我国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要大大晚于西方各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这数十年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有多样性的研究手法,而且研究者自己调查研究的实例研究越来越丰富。

大体上可以将这数十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阶段(1990年 2003年)。

这个阶段的研究大多围绕着引进国外的优秀理论或对其的论述,大多是文献理论研究,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第二阶段则是发展阶段(2003年 现在)。

这个阶段研究者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纯理论上,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置于实例研究,并且研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个方面,开始涉足外语学习的各方面,研究方法更加的科学化,数据的可信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研究问题,方法与成果。

邹艳选取了自己所教六个班级的大学二年级学生,175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9份。

使用的测量工具是根据Horwitz等人设计的外语课堂焦虑测量表(1986,The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FLCAS))而改编的问卷调查。

为了避免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使用的问卷采用中文的形式。

然后选取学生的期末英语考试成绩代表学生的外语学习成就或语言水平,将其与学生的焦虑程度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经过研究者分析得出,语言焦虑和外语学习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石运章与刘振前利用外语阅读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对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得到的211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并就阅读焦虑与英语四级统考成绩及性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一是中国大学生外语阅读焦虑2012年第11卷第21期明显高于美国初学外语的大学生;二是阅读焦虑和英语四级统考成绩及阅读理解成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三是男生阅读焦虑显著高于女生,英语成绩则显著低于女生,但是课堂焦虑在性别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陈艳君与刘德军则着重于了解理工科学生外语与焦虑状态的关系以及焦虑产生的原因和如何应对。

研究的受试者人数为147名南华大学理工科学生,并且这些学生在高考中英语属于低水平者。

此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听力测试和系列访谈。

数据通过spss11.5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是焦虑情绪与低水平理工科学生呈现负相关状态。

二是导致英语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听力中紧张感;缺乏听力技巧;背景知识生疏;英语水平低;听力材料难度带来的压力。

三是面对焦虑,大多数学生采取等待帮助的态度,有些甚至逃避或放弃。

王雪梅主要探讨写作前计划时间是否受学习者认知方式与焦虑程度的影响。

实验的对象为曲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本科二年级全体学生。

本次调查工具为一套“情景性考试焦虑诊断量表”以及一套镶嵌图形测验题。

以受试者三次写作的平均值作为衡量的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与焦虑程度因素能够对英语写作前计划时间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考试焦虑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在写作前计划中所用的时间有明显降低趋势;而随着个体的认知方式趋向场独立性的程度逐渐增强,写作前计划时间的变化趋势则是逐渐增多。

郝玫与郝若平以101名非英语专业硕士生为对象,分析和研究了学生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和状态焦虑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学生英语成绩总体上受焦虑情绪影响,差异检验达显著水平,而且测试反映焦虑源更多来自完形填空问题的解决;二是学生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存在正相关,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三是女生的焦虑状态高于男生,男生的成就动机Ms值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成就动机Mf值高于男生。

(二)各篇文献的优缺点。

以上五篇文献的研究对象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男女比例不持平。

其中王雪梅的女生比例严重高于男生比例,而邹艳的女生比例仅为24%。

这五篇文章大都采取定量的研究方法,没有涉及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单一。

邹艳一文没有采取中立的做法,根据自己的实验所得,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

由此结论推断出语言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习者不恰当的自我评价,教师的授课方法与考试焦虑。

但是笔者认为此实验的可信度不高。

因为邹艳是以学生的期末英语成绩代表学生的外语学习成就或是语言水平。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期末英语考试基本是以教师自主出卷为主,而且题目的分配量与题型都由教师自主决定,在描述实验时,研究者并没有判明此次试卷的科学性。

而石运章与刘振前的研究实验则相对来说严谨得多。

他们所选取的试题是来自全国等级考试中的阅读试题,但不可排除有的学生已经做过该题目。

笔者认为该实验不能很充分反映阅读焦虑与阅读理解成绩的负相关关系。

而且,他们进一步分析了男女之间的阅读差异,认为女生更倾向于阅读是由于掌握了外语学习策略。

但是笔者认为,男女在使用阅读策略的比例上应该是男女差不多。

只是据笔者带家教的经验所得,男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一篇文章,只侧重于问题的解决,而女生则关注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

此篇文献承认女生的阅读水平高于男生,这与笔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郝玫与郝若平一文则指出教师应多关注女生的外语焦虑状态及动机,他们认为女生的阅读能力受到焦虑的影响较大,以至于女生的阅读能力也影响颇大。

女生由于其性格特点与敏感程度,受焦虑的影响较大,但是笔者认为女生笔试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成绩与焦虑并无太大的关联。

焦虑水平在长时间的磨损下,会慢慢地趋向平静,很多学生在考试后期便会忘记焦虑,只埋头于考试中。

陈艳君与刘德军的实验是较为完善的,它既有问卷还包括了系列访谈,充分证实了听力中焦虑的作用。

但是由于听力焦虑产生原因是由研究者自己设计的,因此选择的范围就被限制了。

由此,对于听力焦虑的产生原因分析具有片面性的特点。

王雪梅对于写作方面焦虑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当前对于外语研究的空白,该文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实验间接得出场独立-依存性与焦虑状态的关系,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此文章中研究者对传统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实验证明了自己研究的正确性。

四、启示通过对这几篇具有代表性文献的研读,笔者认为在外语学习中,焦虑确实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但是笔者认为焦虑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别倒不是很大,但在听说读写这四方面却起了不同的作用。

在此四者中,受外语学习焦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听与说,并且焦虑在课堂互动中起的作用大于在考试中的作用。

课堂互动中的焦虑往往是最原始的反应,而考试中的焦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呈现出不同的水平。

并且形成焦虑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与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和本身的外语水平有关,这点在这几位研究者的文献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然而对于这一点,笔者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此前相同或类似的不好经验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所致。

根据教育心理学对焦虑的分析可知,焦虑可能是学习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就是说,学生可能在某一次考试或者课堂上表现不尽人意,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对外语学习的莫名的恐慌,这点就如同有些人听到要测验800米一样。

他们会产生心理及生理上的反应,使大脑机制处于一种冰冻的状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外语水平很高,但是有时的表现或成绩达不到理想化的状态了。

由上可得,当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活动时,应创造一个低焦虑的课堂环境,选择适宜的教材,运用多样教学方法,尽量不在学生的心理留下不好的阴影,以破除学生对于外语的焦虑感,由此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1.李延林.论“焦虑”的心理学意义和外语学习意义[J].Sino -English Teaching.20052.陈艳君,刘德军.英语听力焦虑成因探讨及应对策略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20103.郝玫,郝若平.英语成绩与成绩动机,焦虑状态的相关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