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歌中的原始宗教信仰
从彝族文化视角认识彝族民歌

从彝族文化视角认识彝族民歌彝族民歌是彝族民间歌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是传承和展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彝族文化视角去认识彝族民歌,可以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点、意义和传承方式,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彝族民歌的特点彝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融入了彝族的生活和情感:彝族民歌是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作和演唱的,它们记录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
在彝族的生活中,民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娱乐和宗教活动,成为了彝族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
2.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彝族是一个信仰多神教的民族,他们对神灵、自然和祖先有着深厚的崇拜和尊重,许多彝族民歌都融入了宗教元素,赞美神灵,祈福祖先,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3. 唱腔独特多样:彝族民歌的曲调多样,有的激昂欢快,有的婉转缠绵,有的悠扬悲壮,有的轻快活泼,这些唱腔表达了彝族人民的不同情感和生活状态,展现出了民歌的丰富多彩。
4. 传承方式多样:彝族民歌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口头传唱、家庭教唱、师徒传授等,这种方式保证了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使之代代相传。
彝族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传承彝族文化:彝族民歌记录了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了彝族的民俗风情和深厚底蕴。
2. 弘扬民族精神:彝族民歌富有激情和力量,它们赞美了勇敢、坚韧、奋斗和乐观的彝族精神,激励着广大彝族人民勇敢向前,自强不息。
4. 丰富艺术生活:彝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喜爱,通过演唱和演奏,可以丰富人们的艺术生活,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彝族民歌,需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加强记录和收集:要加大对彝族民歌的记录和收集力度,建立彝族民歌的文献库和档案馆,留存下更多珍贵的民歌作品。
《火种起源》与彝族原始信仰

《火种起源》与彝族原始信仰摘要:《火种起源》是一部彝族史诗,同时也是彝族原始信仰祭祀仪式中颂唱的祭辞。
它完整讲述了彝族始祖阿普笃慕的传说。
每年峨山彝族自治县火把节取火仪式中,毕摩通过唱诵《火种起源》来敬告天地、祖灵、火神。
作为祭辞的《火种起源》是彝族原始信仰的直接表现形式,在彝族原始信仰的祭祀仪式中得以广泛流传。
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反过来加深强化彝族原始信仰,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关键词:《火种起源》;原始信仰;产生;流传;影响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51年5月12日,地处滇中腹地,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在本文中出现时一律简称为峨山县。
《火种起源》为现在峨山县火把节取火仪式中毕摩所颂唱的经文,由李增华根据峨山县双江镇富泉白泥的李万忠毕摩家世代流传下来的《火神经》及其他彝文典籍翻译整理。
一、《火种起源》的主要内容《火种起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完整讲述了彝族始祖阿普笃慕的传说:远古时候地面上只有独眼、直眼、横眼三家人。
他们不懂礼数惹怒了玉帝策格兹,在旱灾之后人类依然没有悔改之心。
天神商议之后,派仙使以天上龙马受伤为由,到人间讨要人血、人肉来检验人心,只有横眼家的阿普笃慕毫不犹豫地割肉放血给仙使。
仙使告诉他一百零一天后,天将降洪水,让他早做准备。
善良的阿普笃慕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人们纷纷用金银铜铁造船,而贫穷的阿普笃慕只能到山上砍马樱树造船。
在经过了洪水泛滥、九日同天、八月同天后,人世间只剩下阿普笃慕一人。
难以生存的阿普笃慕向天神哭诉,玉帝策格兹知道情况以后,劝说天上三仙女携带粮种下嫁阿普笃慕。
又差遣太白星变成大黑锋,到人间用尾刺在枯木钻火。
阿普笃慕受此启发,学会了钻木取火,人间有了火种。
第二部分为祈求火神降火种的颂词,描绘了大西山取火地周围的环境,彝家火把节的盛况,表达了自己的来意和对火神的祈求:“大西高山上...今天好日子,村村过吉日。
白天宰牛羊,夜晚点火把。
我们来这里,来此取火种。
彝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彝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彝族的历史和起源彝族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的后裔就是彝族的祖先。
彝族有自己的源流神话,传说他们是由尧和舜的后人组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先民之一。
在历史上的《史记》和《新唐书》等史书中,也有对彝族的相关记载,这些都是了解彝族历史和起源的重要资料。
二、彝族的居住地区和分布情况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在四川的凉山、云南的楚雄和文山、贵州的黔南和广西的罗定等地有着较为集中的聚居区。
彝族的聚居地区多为山区和边远地带,这也是影响着彝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
三、彝族的语言和文字彝族的语言是彝语,是一种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有着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语音特点。
彝族也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彝文。
彝文是一种表音文字,由象形、指事和象形指事相结合的文字构成,是彝族人民用来书写的重要工具。
四、彝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彝族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和家族宗教,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和祖先。
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山水树木都被视为神灵,尊崇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
彝族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和民俗活动,如火把节、门巴节、三月三等,这些都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彝族的传统服饰和民间艺术彝族的传统服饰多以手工编织的纺织品为主,色彩艳丽,图案多样,绣花技艺精湛,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刺绣、唢呐、舞龙、舞狮等,这些都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以上所述就是彝族文化的一些必考知识点,这些都是了解彝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希期对彝族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彝族的文化魅力。
彝族文化特色

一、彝族的历史彝族可以追溯到距今商周时期,当时,彝族人民曾在江南一带定居,后来经历了多次迁徙和移动,最终定居在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地区,形成了今天的彝族聚居地,这些地区也被称之为“大彝族地区”。
据记载,彝族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就有自己的写作文字,公元7世纪起,彝族的社会组织出现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今天的彝族民族。
二、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天象宗为核心,它是以宇宙中的天象神灵为祭祀对象,以宇宙为本体,以天象神灵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人民将天文学中的星宿、月相、日月潮汐及其他自然现象作为信仰的依据,以“星宿”、“潮汐”、“月相”等诸神为祭祀对象,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的宗教信仰还包括对祖先的崇拜,彝族人民将祖先视为“太上老君”,认为祖先是可敬可畏的神,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平安顺利。
每年的春节,彝族人民都要举行拜祭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此外,彝族人民还信奉神仙、佛道等宗教信仰,如在一些村落中还有佛像供人们敬拜,在一些地方也有祈福神仙的仪式。
三、彝族的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以“黑衣”为主,其中男性穿着黑色长袍,女性穿着黑色衣裙,头戴黑色头巾,脚踩黑色鞋。
彝族服饰的设计精致典雅,色彩鲜明,细节处设计精巧,反映出彝族服饰的精致性和传统性。
此外,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反映出彝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穿着它们可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受到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彝族人民住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山区,气候寒冷,彝族服装的设计考虑到保暖的要求,因此设计出了厚实的长袍和衣裙,而且袖口,衣襟等都有特殊的装饰,可以有效的保暖,有效的抵御寒冷的环境。
四、彝族的传统礼仪彝族传统礼仪是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礼仪,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尊重、礼让和谦虚。
比如彝族人民拜见祖先时,会以礼貌的态度,叩头磕额表示敬意;拜年拜月时,会献上祭品,表达对神灵的尊重;敬老尊贤时,会跪拜表示尊重,并称赞老人的智慧和经验。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彝族的重要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火把节”,这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彝族人民会举行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表演等活动,以此纪念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龙,同时祈求平安和丰收。
二、民间传说
彝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彝族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如《梅葛》和《勒俄特依》等史诗,记载了彝族创世神话、民族迁徙、英雄事迹等内容。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彝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彝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墙或木结构的房屋,适应了山区的生活环境。
彝族的主食以玉米、土豆、大米为主,喜欢吃辣椒和酸菜。
在服饰方面,彝族的传统服装以黑、红、黄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彝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说媒、订婚、迎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彝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彝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彝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彝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彝族文化

古代彝族文化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西南地区中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西藏等省区。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彝族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结果,在彝族先民的生活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陶器、铜器等文物,这些文物证明了彝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化水平。
古代彝族社会主要是以部落为单位,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族长、武士、巫师等社会角色。
彝族崇尚自然、崇尚和平,注重生产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巫教、佛教、基督教等。
其中,尤以巫教为主要信仰形式。
巫教是彝族的原始信仰,被称为“彝族宗教之母”。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巫师是重要的社会角色,常常拥有超自然的能力,包括治病、除灾、解危等。
彝族的语言是彝语,是历史悠久的汉藏语系中的一种。
彝语是符号化程度很高的语言,除了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外,还包括很多象征性和抽象性的表达。
彝族的书法、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很丰富,充满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彝族的服饰和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
彝族的服装主要是多彩的民族服装,其图案和色彩都各具特色。
彝族的传统饮食以玉米、糯米、豆类、野菜、山茶油等为主,口味清淡,寡淡如水,但却相当营养。
总的来说,彝族文化历史悠久,活泼多姿,充满了稳健、美好、和谐的气息。
虽然古代彝族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现代彝族文化中,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彝族婚礼、祭祀、舞蹈、戏剧、音乐、文学等多个方面窥探到这个古老文明的风采。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彝族是中国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歌演唱艺术具有独特的特质,展现了彝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彝族民歌演唱作为彝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历史渊源悠久,源远流长彝族民歌演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渊源流长,起源于彝族祖先的口头传承和民间文化活动。
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民歌是贯穿始终的,无论是劳动、娱乐还是宗教仪式,都会伴随着民歌的演唱。
彝族民歌演唱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是彝族文化传统的珍贵表现形式。
二、内容丰富多样,深情质朴彝族民歌演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涵盖了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劳动、爱情、生活、抒情、战争等各个方面。
其中既有赞美大自然的歌颂,也有歌颂友谊和爱情的抒情,更有表达对家乡和家人思念之情的深情之歌。
这些歌曲无论是在情感表达上还是在意境描绘上都极富深情质朴的特点,富有强烈的彝族民族风格。
三、曲调优美动人,独具特色彝族民歌的曲调优美动人,独具特色,以其简单、明快、明亮和抒情的优美特点而著称。
在曲调上,彝族民歌以调子婉转、音韵悠扬为特色,极具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
演唱时,歌手们会借助一些特殊的技巧,如用鼻音,颤音,地声等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使得曲调更加生动、传神,更具有感染力。
四、受到民众喜爱,传承不衰彝族民歌演唱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它贴近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感情,与彝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娱乐息息相关,它在彝族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彝族的村寨中,民歌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家庭、村寨等各种渠道,保持着传承不衰的状态。
五、艺术表现力强,具有独特魅力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表现力非常强,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演唱时,歌手们往往会有一些独特的肢体动作,如旋转、摇摆、手势等,使得演唱更加形象生动,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性。
彝族民歌的演唱常常会伴随着一些传统乐器的伴奏,如芦笙、簫管、二胡等,使得演唱更加悦耳动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于彝族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彝族的知识点总结一、历史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根据考古发现,彝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黄帝、炎帝时代就已经形成。
在历史上,彝族曾经迁徙到阳春龙派(今天的浙江省丽水地区)建立了彝文化的“两圣八母”历史文化瑶族和白蛇金华华阳山左岸女尊神圣世界。
据《史记》和《山海经》等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彝族就已经在中国西南地区居住。
隋唐时期,彝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居住地区。
元明清时期,彝族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特色民族聚居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和社会组织。
二、文化1. 语言文字彝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彝族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彝族文字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发展最为完备的一种文字,其音节、字母、汉子和数字均非常完备。
2. 服饰彝族服饰十分独特,女性的服装以华丽、多彩、绚丽而著称。
男性的服饰则以简单、朴实为主,以羊皮制品为主。
同时,彝族还有各种头饰、饰物、鞋子等。
3. 风俗习惯彝族有丰富的风俗习惯,如丈夫送妻子猪头等,彝族还有花儿节、火把节、射会节等各种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人温情、热情、好客,传统节日时人们喜欢唱歌、跳舞,气氛热烈。
4. 艺术彝族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歌舞、织布、编织、锻造、篆刻等。
其织锦制陶、织布编织等颇有特色。
彝族的歌舞节目也较为丰富,尤其以《黄梅舞》最为有名,舞蹈的动作优美多姿,节奏跳跃欢快。
彝族的传统音乐也颇为悠扬动听。
5. 建筑彝族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房屋盖有石板、木板、草帽等。
房屋多为方形,呈一,二层木楼,民居典型,窗通明净,门宽展阔。
三、宗教信仰彝族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东巴教是彝族的传统宗教,彝族人崇拜自然和祖先,认为祖先会保佑他们,所以家里必须有祖先堂。
在农事、生产等方面,彝族人士会进行丰富的宗教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藏传佛教是在元代传入彝族地区的,后来逐渐深入彝族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民歌中的原始宗教信仰
作者:鲍惠新
来源:《文苑·经典美文》2008年第12期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在彝族民歌中首先表现为天崇拜。
彝族认为,宇宙间的万物皆为天神所造,悉由天神所主宰。
如《天上梭罗树》:“天上有棵树,是棵什么树?是棵梭罗树。
哪个来种树?梭罗哪个栽?何时保日栽?何时何日长?生长在何方?天上九千台,哪里栽梭罗々……有了梭罗花,天上有光亮,地上有光亮,日月有光亮。
不仅有光亮,还有清泉水,有风又有雨,有雾又有露。
从此天地亮,从此日月明,所有的树木,所有的动物,全靠梭罗树。
没有梭罗树,万物难生存;有了梭罗树,万物才茂盛。
”从这类民歌可以看出,彝族先民有崇拜天神的传统,认为天能主宰自己的一切吉凶祸福。
其次是石崇拜。
石神在彝区很多,但石神的主宰各异。
《祭锅庄石》:“山上的石头,石头是山魂,彝家的锅庄,锅庄是家魂。
”《开磨歌》:“回来,磨神,磨神回家来,回到磨上来。
今天要过年,过年来祭你,祭你要开磨,粮丰磨辛苦,猪多磨辛苦,人多磨辛苦。
早上隆隆响,养面如下雨,中午轰轰响,包谷如下雨,下午嗬嗬响,炒面纷纷落。
要吃的肉食,先让火知道。
要吃的粮食,先让磨知道。
”在这些民歌中,自然中一切物体都是有灵性的生命体。
石既是一块无生命的石头,同时又是彝族灵魂的寄存物,是彝族的生命存在的另外一种形式。
这里,石头和人通过神秘的互渗变形,使他们成为同一物体。
灵魂可以位移出躯体,并选择新的形态,寄居在其他物体之上,这一原始信仰,为后来的灵魂——精灵——(动物,图腾、祖先)崇拜——神这一发展序列提供了哲学基础。
再次是山崇拜。
彝族把山神作为地方的保护神。
《咪西底》:“咪西是山神,眯西是地神,咪西是父神,咪西是母神。
锄头挖几下,镰刀割几下,今年庄稼会成熟,锄头不给它闲着,镰刀不给它闲着。
天神山神呀!望你保佑五谷丰登,保佑六畜兴旺,保佑人们无病无痛,顺顺利利。
”在这类民歌中,原始先民对与他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对自然的希望和祈求,借助山神来表达,用已知的具体事物去类比未知的具体事物。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明确指出:首先被人们歪曲地反映为神的是自然。
他说:“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不相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
”彝族先民把山神超自然化,并加以崇拜,正反映了人类在生存斗争和生活斗争中的软弱性和对自然界的恐惧心理和依赖关系。
而原始的“神灵”的观念是自然崇拜的发端,最初,应该是发生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的具体事物上。
当时,彝族先民的心理结构,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还未能认识到自己并将自己(人类)从大自然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认为万物与人一样,都具有大致相同的情感、意志,
把人类自我看成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并把大自然看作是具有人性的。
他们把自然人格化——超人化——神秘化,从而还创造了:
火崇拜。
火对彝族生产、生活的关系极大,故火也是彝族很重视的祭祈对象。
如《祭火神》:“火是雷神火,火是雷送来,火是风神火,火是风送来,火伴行人行,火是驱恶火,火伴家人坐,火是衣食火,火光多热乎。
”在这类民歌中,火作为一种特定的崇拜对象,当是一种社会化了的集体表象,在彝族先民的心目中被幻化为某种物质化的实体,作为一种超人的崇拜对象而存在,这对彝族先民来说,具有一种神秘和权威性。
茅盾曾明确地指出:“原始人的蒙昧思想,创造了许许多多荒诞而深信其真确的故事。
”
龙崇拜。
水旱之灾极大地威胁着彝族先民的生存和发展,而水早之主宰便是水神。
因此,彝族先民以龙作为水神的化身而祭拜,龙神是彝族先民最崇拜的神。
在彝族的民歌中,水神居于重要地位,它主宰田地不受水旱之灾。
水崇拜还与龙崇拜交织在一起,许多彝区把龙神视为主水旱的神灵。
如《鲁洗克》:“黑龙呀黑龙,这里不是你在处,次拉山上有龙潭,白竹山上有龙潭,那地方最好在,是你的好地方。
白竹山上有龙潭,白竹山上有龙潭,鸡足山上有龙潭,四面山上有龙潭,那里有你在的地方。
你定要出来看看,就去看着庄稼,看着树木花草,顺着羊的路走。
”总之,在彝族原始宗教的观念中,龙的形象就是赐恩惠于人的水神的化身。
所以,先民精神和物质生活息息相关之处都交由龙来镇守,就能消除人们的不安全感,求得风调雨顺不受水旱之灾,人寿年丰,从某种角度上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自然崇拜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彝族先民认为动物、植物高人一筹,人受其保护。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的进步,人们学会了种植、畜牧,并认识到自己比动物、植物要高一筹,并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成了维系民族的中坚力量。
同时某氏族成员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大家的崇敬,他们死后,人们怀念他们,认为他们的鬼魂可以庇佑本民族全体成员,因此产生了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人类对自己血亲先辈的敬仰,崇拜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
彝族祖先崇拜的对象包括父母双方。
父母长辈在生前抚养、培育儿女,死后也一样保佑自己的子孙。
如果子孙不孝,行为不轨,父母也会惩罚他,对后人生产、生活起决定作用的是祖先的神灵,而非其他。
做后代的应将对自己祖先的崇拜置于首位,安葬祖先、祭祀祖先,以求其恩惠。
因此,祭祀祖灵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宗教文化最有民族特色的部分。
如民歌《招捏底》这样唱道:“老祖老奶在家里,且西在村里。
今天酒肉祭你们,要保佑全家清洁,要保佑全村平安,家人出门去,四面八方都顺利。
你是保家的神,你是护村的神。
”从这类诗歌可看出,在许多彝族民歌中的神的身上,人的性灵和社会属性逐渐浓厚,而且往往是以人的先辈或朋友
的面貌出现的,在民歌中通过对人的神化,使人自身的智慧、力量和价值得以含蓄的肯定,无疑,这是对人自身的美化。
图腾崇拜
彝族先民的祖先崇拜还表现在图腾崇拜中。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相互结合起来的一种崇拜形式,它是自然崇拜的发展和深化。
图腾崇拜是多神崇拜,尤其是动植物崇拜与血缘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幻想超自然的力量与超社会的力量相结合的产物。
在图腾信仰中,人们用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动物、植物来解释本氏族的来源,认为本氏族与某一种动植物有血缘关系,或认为某一种动物或植物能保护氏族。
因而这种动植物作为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受到敬仰、膜拜。
从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是人类原始意识的发展和深化,彝族最显著的图腾崇拜是对虎的崇拜。
流传于楚雄地区的彝族史诗《梅葛》记述:“在天地间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是神把虎的尸体分解,以虎的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牙齿作星星,油脂作彩云,内脏作大海,血为海水,肠为江河,毛为林木,身上的虱子变成猪、羊、牛……”在民歌中,虎的尸体演变成万物。
虎有如此神奇的变化和巨大的力量,而把虎作为图腾,是动物崇拜的衍生形式,是将彝族先民无法抵御的猛兽塑成偶像供奉、崇拜,使它和人相亲近,变为善解人意的人类的守护神。
同时,先民又把这些动物的主宰神当成养育过自己祖先的圣兽。
它们主宰下的个体动物死亡之后,其灵魂和人的灵魂能够一同寄居在某种动物身上继续存在。
躯体的消失只是存在形式的改变,而灵魂是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