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歌
彝族民歌前十首

彝族民歌前十首
1、《彝族民歌·客河》:谁家春风得意,万里客河清净。
烟山青青桃李,衣香满乡里。
2、《彝族民歌·雪山》:雪山山脉起伏,白雪皑皑晶亮。
一片落叶随风去,两只山鹿嬉戏跑。
3、《彝族民歌·夜行船》:弯弯月光对影,河水深夜流。
夜行船载歌声,撑起满江红。
4、《彝族民歌·羊肠河》:羊肠河绕山腰,清风吹叶林间。
五花牛背上帆,早晨湖畔捕鱼人。
5、《彝族民歌·十八湾》:十八湾明月夜,银鱼在水中跳。
大地闪烁着光,火山火焰散发热气。
6、《彝族民歌·泥沙路》:泥沙路绵延不断,一片回忆穿越长空。
青山绿水尽收眼底,牧童的歌声传遍山岭。
7、《彝族民歌·苗家山歌》:苗家山上有松树,青石路仍长长。
紫烟笼罩山巅,百鸟欢唱空中响。
8、《彝族民歌·晚秋》:晚秋时节玉兔奔,高枝间飞鸟相呼。
空气里飘落枯叶,秋风吹过满谷林。
9、《彝族民歌·洱海》:洱海湖水清澈见底,渔船跃动碧波荡漾。
天际彩霞绚烂多姿,湖边梅花仙香扑鼻。
10、《彝族民歌·春天》:春天到来春色如画,百花盛开绚丽多彩。
春风吹拂绿荫繁茂,田埂上秧歌声响起。
阿依牛牛民歌1(1)

阿依牛牛民歌一、“阿依牛牛”的概念注释:彝族民歌是彝族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过程中,创造并传承发展下来的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彝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也是彝族人民最为喜爱的文化艺术。
2010年“彝族民歌”已经申报列入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阿依牛牛”的起源追述: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传承彝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它记录了彝民族的历史、科学、生产、生活、习俗、哲理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
“阿依牛牛”的历史渊源,由于还没有找到文字记载,其历史渊源至今暂无从考证。
如著名的叙事长诗《阿诗玛》《阿姆力日》《甘莫阿妞》等,就是“阿依牛牛”的经典名曲。
据说《阿姆力日》叙事民歌的形成要比《孔雀东南非》产生的时间要早300年。
另从彝族古候、曲涅两部落迁徙凉山时间看,也在2000年以上,据这样推断可能有些不够准确,但我们可以由其推断彝族民歌产生的年代据今也不少于2000年。
三、“阿依牛牛”艺术形式和特点:“阿依牛牛”是彝族民歌的一个类别,在彝语中“阿依”指孩子,“牛牛”指民歌,其意是孩子们演唱的民歌,另一层意思可以理解为,“阿依牛牛”是一种能与大众共娱共乐,适合在公众场合演唱的民歌。
演主要是在农闲、节庆或是在彝族姑娘都要聚在一起唱。
“阿依牛牛”是彝族民歌中一类以彝族女子演唱为主,以民歌为形式,以叙事或抒情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民间音乐与民间文学结合的民间艺术。
“阿依牛牛”也可以分为“和”、“楚”、“角”、“俄”等类。
“和”指“牛牛和”意思是演唱民歌,“楚”也是“牛牛”,但不是“和”而是在女子出嫁迎接新娘接亲者是演唱的专曲目。
“角”是新娘将要离开娘家时,新娘的姐妹们将接新娘的人围在中间,演唱的曲目。
“俄”是意过来又叫哭嫁歌,是新娘即将出娘家门的时刻,为表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姐妹间的难舍难分而唱的民歌。
虽然同样的是“阿依牛牛”但其演唱的场景不一样,演唱的内容不一样,所以就分为这样几种了。
云南彝族民歌《阿细跳月歌》赏析

课堂小结
01
02
艺
艺
术
术
形
特
式
点
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阿细跳月的器乐 与演唱资料,深入了解其作品 风格。 2.思考要想掌握阿细跳月说唱 结合的演唱技巧要在哪些方面 下功夫?
谢谢
谢谢
阿细跳月的故乡弥勒可邑小镇
艺术特点:说唱结合
彝族歌词中,押韵是颇为讲究的修 辞规则。说唱这一独特的演唱技巧,一 句接一句,与拖音形成对比,使歌曲灵 活自然,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 什么,因此,彝族民歌非常讲究即兴演 唱。
保护传承
云南彝族民歌是漫漫 社会历史进程与精神文明 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民族 特征和属性,歌曲中有着 丰富的彝族文化内容,包 含着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 美好祝愿,丰富的内涵铸 就了彝族民歌在我国少数 民族歌曲中闪耀的地位。
云南彝族民云歌南《彝阿族细民跳歌月歌》赏析 《阿细跳月歌》 赏析
民欣
歌赏
歌《 云
》阿 南
细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 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 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 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 跳乐”。自称“阿细”、“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 舞蹈。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阿细人聚集 区,是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 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 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 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 、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又称跳乐。
毕节彝族民歌《水西谣》的音乐创作分析

出了巨大的贡献。
毕节彝族的历史文化为《水西谣》的创作提供了文化渊源。
第三,奥杰阿格的毕节情节。
奥杰阿格虽非土生土长的毕节人,但作为彝族儿女,他对同为彝族聚居地的毕节有着独特的情节。
1996年,奥杰阿格第一次来到毕节,举办了“倾情毕节”个人演唱会。
他被毕节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社会风俗深深吸引,尔后,便经常来到毕节,并创造了许多和毕节有关的作品,如《洛波雅幽》《阿西里西》《索玛花开》《水西姑娘》《水西谣》。
二、毕节彝族民歌《水西谣》的音乐分析(一)曲式调式分析彝族民歌的曲式结构非常丰富,并且,不同聚居的彝族民歌的曲式结构有细微的差异之处。
总体而言,毕节彝族民歌以一段体、二段体,极少使用二部曲式、套曲等大中型曲式结构。
一些彝族民歌会在一段体、二段体的曲式结构中加入半句带有固定唱词的唱段,形成“二截半”的结构。
《水西谣》为典型的二段体结构,层次分明。
从调式的角度而言,彝族民歌的调式调性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不同地区彝族民歌,如滇南、凉山、毕节等地的彝族民歌,在调式、音阶、终止式等方面,具有细微的差异。
毕节彝族民歌的调式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5、7、1、2、4”为其主要音阶,同时,毕节彝族民歌也有一些特殊音阶,如“降3、降5、降7”等。
《水西谣》的调式总体遵循了毕节彝族民歌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将民谣的调式融入其中,形成了既传统,又时尚的特点。
(二)旋律节奏分析毕节彝族民歌的旋律进行通常采用级进或跳进的方式,级进型的旋律具有优美流畅的特点,跳进型的旋律则具有激昂欢快的特点。
《水西谣》以“1、2、3、6、5”“2、2、3、5、1、3”为主要音阶,将两种旋律进行方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这种融合式的旋律进行方式,使得《水西谣》在情感表现中有着更强烈的效果,一方面,级进型旋律使得歌曲总体上平稳、舒缓,具有乡间民谣的审美特点,另一方面,跳进型旋律又使得歌曲在抒情部分具有较为强烈的情绪变化,强化了歌曲的情绪色彩。
从节奏的角度而言,毕节彝族民歌的节奏型并不复杂,这和其发展方向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华节彝族民歌《阿细跳月》歌词

中华节彝族民歌《阿细跳月》歌词导读: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
自称“阿细”、“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
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石林、泸西等地。
阿细跳月 - Various Artists(女)西风吹荞麦黄西山的阿细秋收忙(合)赛赛今年咱庄稼收成好哎收成好哎家家粮食堆满仓哟满仓哟(男)太阳出来我赶着牛儿上高山(女)脚踏露水我石头山下放绵羊(合)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牛儿不吃苦心草羊儿爱采野海棠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女)年轻的郎哟你笛儿吹得多漂亮(男)聪明的姑娘你唱歌跳舞情意唱(合)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劳动能手人人爱一同跳月在西山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女)跳呀跳呀来跳月(男)西山人民多快活(合)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沙里未沙乌未沙跳到个月亮缺了又重圆跳到个花开花落荞麦黄跳到个情人成双又成对跳个西山好风光跳到个月亮缺了又重圆跳到个花开花落荞麦黄跳到个情人成双又成对跳个西山好风光跳到个月亮缺了又重圆跳到个花开花落荞麦黄跳到个情人成双又成对跳个西山好风光沙里沙里沙里沙里沙里跳个西山好风光嘿好风光【中华节彝族民歌《阿细跳月》歌词】1.民歌歌词精选推荐2.彝族的民俗民风3.彝族作文400字4.难忘的彝族年作文5.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歌词6.彝族火把节的作文7.作文:彝族的民风民俗8.彝族民风民俗作文上文是关于中华节彝族民歌《阿细跳月》歌词,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八年级音乐教案《火把节》

八年级音乐教案《火把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彝族的火把节及其文化背景。
2. 学会唱彝族民歌《火把节》,感受其音乐特点和风格。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火把节的文化背景介绍。
2. 彝族民歌《火把节》的学唱。
3. 歌曲分析,包括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
三、教学重点:1. 火把节的文化内涵。
2. 彝族民歌《火把节》的旋律和节奏。
四、教学难点:1. 彝族民歌《火把节》的高音部分。
2. 理解火把节背后的民族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火把节的文化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教授:学唱彝族民歌《火把节》,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
3. 练习:分组练习,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4. 课堂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点评。
5. 总结:讲解火把节背后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彝族同学或专家进行讲座,深入介绍火把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组织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比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火把节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学唱《火把节》的熟练程度和表现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进一步学习彝族的文化,了解其他民族节日和习俗。
2. 学生练习《火把节》歌曲,加强音乐技能的培养。
十、课程资源:1. 相关彝族文化的书籍和视频资料。
2. 音乐教学设备,如音响、话筒、乐器等。
3. 互联网资源,如彝族音乐网站、视频平台等,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分组练习、课堂展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学唱彝族民歌《火把节》,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凉山彝族民歌《敬酒歌》演唱分析

凉山彝族民歌《敬酒歌》演唱分析我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族居住地区分布广,民族族系众多。
彝族民族特色民歌、舞蹈种类丰富多彩。
本文主要选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民歌《敬酒歌》对其曲式,咬字及演唱情感进行简要分析。
标签:彝族民歌;彝族风俗;演唱;彝语咬字彝族是中国五十六个少数名族之一,其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彝语和中文汉语。
彝语还细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六种方言,其次方言有五种,有土语二十五种。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贵四省,主要聚集地有凉山、楚雄、毕节等地,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
彝族民族存在历史悠久,拥有许多本民族民歌,民歌又可细分为山歌、童谣、劳动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
彝族人民有着热情好客,豪迈直爽的性格特点。
“酒”在彝族民族的风俗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凉山州的彝族有着“以酒待客,无酒不成席”的风俗特点。
每逢宗教活动、婚嫁、丧事、宴请朋友、过年过节,彝族人的餐桌上必少不了酒,在酒桌上彝族人民向客人敬酒前便会端起酒杯祝唱一首《敬酒歌》,唱完歌端着酒杯一饮而尽。
《敬酒歌》属于民歌中的风俗歌。
因彝族人民信仰天神,齐唱这种演唱形式又常用在丧事方面,所以一般不能随意合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特色随之商业化,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许多彝族特色餐馆都能见到齐唱《敬酒歌》的表演,《敬酒歌》演唱的场合也十分宽泛,如自家庭院、餐桌、宴会场合等凡遇到宴请宾客时往往都会伴着《敬酒歌》的歌声饮酒下肚。
一、《敬酒歌》曲词结构分析《敬酒歌》是一首多乐句并列的单一段曲式结构歌曲(图1),主调为D徵调,2/4拍,节奏欢快。
乐曲的第一句a句结束于A角调上,第二句a1句回到主调D徵上,b句结束于E羽调,第四句a1句又回归主调D徵调,直至第五句c句结束,全曲最终结束于D徵调上。
(图1)从彝族歌曲的几种句段结构来看,《敬酒歌》属于“主体(又称:正腔)+尾声(又称:帮腔)”的句段结构。
全曲音域较窄跨度在一个八度之间,最低音为d1,最高音为d2(谱例1)。
解读彝族古歌《妈妈的女儿》

解读彝族古歌《妈妈的女儿》易向红(丽江市宁蒗县文化馆)《妈妈的女儿》(彝称《阿嫫尼惹》)是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和云南宁蒗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叙事歌及哭嫁歌之一,描述了妈妈的女儿——阿嫫尼惹的出生、成长、出嫁以及嫁到婆家后的痛苦生活,是千百年来彝族妇女对买卖婚姻和家庭奴役的反抗意志的结晶。
临嫁姑娘公然对奴隶社会的婚姻制度进行了鞭挞,对父兄进行了指责,语词锋利,把买卖婚姻揭露得比较深刻。
《妈妈的女儿》以一户人家的女儿远嫁他乡而思念自己的父老乡亲,追忆自己童年生活成长过程,哭诉包办婚姻制度给她带来的婚姻灾难为主线,铺展诗情,刻画一个旧时代彝家民女的一生的。
她是旧时代千万个彝族女儿的代表。
《妈妈的女儿》(彝称《阿嫫尼惹》)是凉山旧时代彝族妇女生活的典型化的揭示:妈妈的女儿》(彝称《阿嫫尼惹》)是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和云南宁蒗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叙事歌及哭嫁歌之一,描述了妈妈的女儿——阿嫫尼惹的出生、成长、出嫁以及嫁到婆家后的痛苦生活,是千百年来彝族妇女对买卖婚姻和家庭奴役的反抗意志的结晶。
临嫁姑娘公然对奴隶社会的婚姻制度进行了鞭挞,对父兄进行了指责,语词锋利,把买卖婚姻揭露得比较深刻。
《妈妈的女儿》以一户人家的女儿远嫁他乡而思念自己的父老乡亲,追忆自己童年生活成长过程,哭诉包办婚姻制度给她带来的婚姻灾难为主线,铺展诗情,刻画一个旧时代彝家民女的一生的。
她是旧时代千万个彝族女儿的代表。
《妈妈的女儿》(彝称《阿嫫尼惹》)是凉山旧时代彝族妇女生活的典型化的揭示》中的每一诗句都是长期以来她们用血与泪洗练出来的,字字是情,句句是泪。
从妈妈的女儿阿嫫尼惹呱呱落地来到人世开始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在繁重劳动的磨炼中长大成人,被迫嫁到婆家后终日哀叹,到最后凄苦欲绝的惨淡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民歌
种类
彝族民歌有各不相同的品种,而概括起来,则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
叙事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既可用以演唱有关创世造物、民族历史,又可用于祭龙、祭山等礼仪活动。
总的来说,这类民歌都有较强的宣叙性,故一般结构短小,音域不宽、旋律变化也不太大。
山歌类民歌大都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的特点,且有的曲体结构相当复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红河江内彝族的“四大腔”(即海菜腔、莎莜腔、五山腔和四腔),属四种结构长大的套曲式山歌。
这类结构复杂、篇幅长大的山歌,在我国民歌中亦为罕见。
此外,彝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和一唱众和、或在同一首山歌中,几种演唱形式兼而有之。
在彝族民歌中,表现爱情的很多,而有的民歌则专用于男女社交这一特定场合。
如红河州的彝族有一种叫做“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就是一种专门的社交活动。
在这种场合,成对的男女青年,可以尽情对答酬唱。
通常以对唱为主;对唱告一段落,再接以齐唱或集体应和。
用于这种场合的民歌都以小嗓轻声吟唱,旋律委婉动听。
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成套传统唱词,并大都朴素自然,形象生动。
民间歌舞活动,是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通常叫做“打歌”、“跌脚”、“跳乐”,又因伴奏乐器不同而称为“跳芦笙”或“三步弦”、“杂弦”等。
这些歌舞大都属于载歌载舞形式。
有的彝族民间歌舞活动常按一定顺序变化各种舞蹈,天长日久,即形成按一定传统程式构成的组舞。
这些舞蹈歌曲也常可离开舞蹈单独演唱。
凡属舞蹈歌,大都节奏鲜明、音调明快。
在彝族民歌中,儿歌极为丰富。
在过去孩子没有条件上学的年代,这些儿歌就成为孩子们传授简单的生活、生产知识的教科书。
内容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语言生动风趣,曲调活泼简练。
演唱时常成群结队地进行,手牵着手,左摇右晃,十分天真自得。
在彝族,每年都有重要的,传统的歌舞表演,是彝族的特色。
当男女互相表达情意之后,就会围这火堆一起跳彝族舞曲。
曲调
彝族民间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唱几首。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又分男女声调,男声调雄浑高亢,女声调柔和细腻。
各地山歌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著名歌曲《马儿快些跑》、《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就是根据彝族民间曲调提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