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六章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li《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总说明大纲编写依据: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中文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中文教育类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讲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目前的文学发展状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并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使用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总学时: 88学时。

上编 50-70年代文学绪论(2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的定义、分期及其所继承的现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和由战争文化传统衍生出的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从而熟悉现代文学如何转变为当代文学,及由此决定的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重点:掌握当代文学继承的两个传统及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三教学难点:了解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

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唐弢、施蛰存在八十年代提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

理由是:许多事情不够稳定,而历史需要稳定,一切还在发展的政治、社会及个人的行为都没有成为史。

但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应该说其历史轨迹还是比较稳定地显现出来了,因此,针对唐施二人的看法,一些学者还是认为当代文学有做史的必要,但这个史是有别于以往文学史写作的、需要重写的文学史。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是诸多重写文学史的教材中的代表性的两本。

它们也是我们讲述当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当代文学定义1:当代文学在传统上的定义是特指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大陆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篇一:现当代文学教案】《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

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 浩瀚的杂文创作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篇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历史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有它内在的历史渊源。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引言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况,掌握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二、第一章: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背景,掌握鲁迅、茅盾等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对文学的影响b. 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代表作品《呐喊》、《彷徨》等c.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和农村题材小说3.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和阅读鲁迅、茅盾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重要作家。

三、第二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1.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了解赵树理、孙犁等作家的贡献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及其影响b.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c.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和《芦花荡》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赵树理、孙犁的作品,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至今)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掌握莫言、陈忠实等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b.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c. 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废都》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莫言、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

五、第四章:当代文学现象及批评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了解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2. 教学内容:a. 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b. 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其方法c. 代表性文学现象分析3.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观察和批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一章:现代文学概述1.1 时间背景:1917年至1949年1.2 文学特点:反传统、反封建、反帝国主义,追求民主、科学、自由1.3 文学流派:白话文、新诗、现代小说、现代戏剧第二章:鲁迅作品解析2.1 鲁迅简介:生平、著作、影响2.2 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2.3 杂文:《呐喊》、《彷徨》第三章:茅盾作品解析3.1 茅盾简介:生平、著作、影响3.2 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3.3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第四章:郭沫若作品解析4.1 郭沫若简介:生平、著作、影响4.2 诗歌:《女神》、《前茅》4.3 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第五章:巴金作品解析5.1 巴金简介:生平、著作、影响5.2 家庭三部曲:《家》、《春》、《秋》5.3 其他作品:《寒夜》、《随想录》第六章:老舍作品解析6.1 老舍简介:生平、著作、影响6.2 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6.3 话剧:《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第七章:曹禺作品解析7.1 曹禺简介:生平、著作、影响7.2 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7.3 诗歌:《夜的钢琴》第八章:沈从文作品解析8.1 沈从文简介:生平、著作、影响8.2 小说:《边城》、《长河》、《湘行散记》8.3 散文:《湘行书简》、《从文自传》第九章:张爱玲作品解析9.1 张爱玲简介:生平、著作、影响9.2 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色,戒》9.3 散文:《天才梦》、《红玫瑰与白玫瑰》第十章:当代文学概述10.1 时间背景:1949年至今10.2 文学特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存,关注社会现实、人性、民族命运10.3 文学流派: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现代派、先锋文学第十一章:钱钟书作品解析11.1 钱钟书简介:生平、著作、影响11.2 小说:《围城》、《猫》11.3 散文:《写在人生边上》、《人生》第十二章:矛盾作品解析12.1 矛盾简介:生平、著作、影响12.2 小说:《对照记》、《干校六记》12.3 散文:《一米阳光》、《我的西域,你的东方》第十三章:当代小说家代表作品解析13.1 王蒙简介:生平、著作、影响13.2 小说:《活动变人形》、《蝴蝶》13.3 散文:《王蒙自传》第十四章:当代诗人代表作品解析14.1 北岛简介:生平、著作、影响14.2 诗歌:《回答》、《一切》14.3 散文:《波动》、《今天》第十五章:当代戏剧、影视文学解析15.1 概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的发展特点、代表人物15.2 戏剧作品解析:《茶馆》、《雷雨》、《哈姆雷特》15.3 影视作品解析:《霸王别姬》、《活着》、《红楼梦》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案主要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展开,内容涵盖了现代文学概述、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五位重要作家的作品解析,以及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的作品解析。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一讲绪论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命名二、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八十年代文学(1977—1989)九十年代—新世纪文学(1990年至今)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一)1949-1976 当代文学“一体化”文学观念和创作思想“一体化”创作队伍和作品规范“一体化”文学传播“一体化”文学阅读和审美趣味“一体化”(二)1977至今当代文学“多元化”1.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逐步走向“多元化”2.艺术创作追求个性化3.文学逐步从主流转向边缘第一节文艺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文学运动的起因文学运动推进的方式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建构一体化的文学规范一、第一次文代会P21949年7月2日—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实现了不同地域的作家、艺术家的“会师”。

选择:谁能成为第一次文代会的代表?A张爱玲B沈从文C朱光潜D赵树理E丁玲第一次文代会1、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P2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

现实政治是文学的目的,文学是政治力量为实现其目标必须选择的手段之一。

这种文学“从属”政治并影响政治的观点,必然产生对于文学的“规范性”要求,为文学创作规定了“写什么”(题材),而且规定“怎么写”(题材的处理、方法、艺术风格)。

左翼文学界作为主流文学力量,大力推行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新方向?±(即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

P22、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文联)。

主席:郭沫若副主席:茅盾周扬文联的作用通过文学团体对作家的文学活动进行政治领导和控制,实行高度的组织化,保证文学规范的实施。

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文代会也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一章:现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1.1 背景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文学变革1.2 现代文学的特点:白话文的推广、现实主义的兴起、个性化表达1.3 代表作家及作品: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第二章: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及作品2.1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2.2 郁达夫:沉沦、故都的秋2.3 徐志摩: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2.4 茅盾:子夜、腐蚀第三章:当代文学的概况与特点3.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3.2 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3.3 当代文学的特点:多样化、商业化、网络文学的兴起第四章: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及作品4.1 钱钟书:围城、管锥编4.2 路遥:平凡的世界4.3 王安忆:小鲍庄、长恨歌4.4 陈忠实:白鹿原第五章: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解读5.1 鲁迅:《阿Q正传》、《狂人日记》5.2 茅盾:《子夜》、《腐蚀》5.3 钱钟书:《围城》、《管锥编》5.4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章:当代文学的进一步探讨6.1 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趋势:个人化、边缘化、多元化6.2 代表作家及作品: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家族》6.3 女性文学:铁凝《哦,香雪》、张抗抗《隐形伴侣》第七章:网络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新趋势7.1 网络文学的崛起:互联网对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影响7.2 网络文学的特点:互动性、草根性、娱乐性7.3 代表网络作家及作品: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唐家三少《斗罗大陆》第八章:现当代文学的比较与分析8.1 文学观念的变迁:从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的转变8.2 文学风格的对比: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差异8.3 文学主题的演变:从启蒙到消费、从革命到人性第九章: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奖项与评论家9.1 茅盾文学奖:中国文学的最高荣誉9.2 鲁迅文学奖:鼓励优秀文学创作与评论9.3 代表性评论家:李健吾、钱理群、王德威第十章:现当代文学的教育与研究10.1 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意义:培养文学素养与批判思维10.2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10.3 学术资源与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使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现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难点解析:理解现代文学特点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变革,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概述1.1 文学发展的背景1.2 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1.3 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1.4 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与作品第二章:白话文运动的兴起2.1 白话文运动的原因与意义2.2 鲁迅与白话文运动的贡献2.3 鲁迅的主要作品与影响2.4 学生练习阅读鲁迅作品,分析其文学特点第三章:文学革命与新文学创作3.1 文学革命的背景与意义3.2 郭沫若与新月社的文学创作3.3 茅盾的小说创作与现实主义文学3.4 学生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第四章: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4.1 抗战文学的特点与主题4.2 巴金的《家》与抗战文学的情感表达4.3 老舍的《骆驼祥子》与市井生活的描绘4.4 学生讨论抗战文学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影响第五章: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5.1 现代文学的多样化趋势5.2 沈从文的《边城》与乡土文学的兴起5.3 张爱玲的小说与都市文学的兴起5.4 学生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风格与特点,进行文学创作练习第六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6.1 解放区文学的背景与特点6.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6.3 赵树理的小说与农村题材的文学6.4 学生探讨解放区文学的政治与艺术价值第七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7.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7.2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女性文学7.3 艾青的诗歌与民族精神的抒发7.4 学生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表达第八章:改革开放后的文学新潮8.1 改革开放与文学的新趋势8.2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与魔幻现实主义8.3 王安忆的《小鲍庄》与城市经验的书写8.4 学生讨论文学新潮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挑战与拓展第九章:现代主义文学与实验文学9.1 现代主义文学与实验文学的定义与特点9.2 北岛的诗歌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9.3 残雪的小说与实验文学的风格9.4 学生分析现代主义与实验文学的创新之处第十章: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10.1 当代文学的多元趋势与跨文化影响10.2 莫言的《蛙》与当代文学的国际影响10.3 网络文学与数字时代的文学新形态10.4 学生探讨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与未来趋势第十一章:台港澳文学11.1 台港澳文学的特色与历史背景11.2 台湾文学中的乡土文学与都市文学11.3 香港文学的现代性与地方色彩11.4 学生分析台港澳文学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第十二章: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12.1 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影响12.2 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12.3 张艺谋的电影与文学关系12.4 学生讨论文学与电影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第十三章:中国现代文学与戏剧13.1 现代文学中的戏剧创作13.2 曹禺的《雷雨》与现代戏剧的成就13.3 老舍的《茶馆》与戏剧的社会关怀13.4 学生分析现代文学戏剧的艺术特色与社会意义第十四章:中国现代文学与美术14.1 文学与美术的交融14.2 现代文学作家与美术家的合作14.3 文学对美术创作的影响14.4 学生探讨文学与美术的互动关系第十五章: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批评15.1 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与传承15.2 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15.3 学生练习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5.4 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批评练习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围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涵盖了不同阶段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