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人类学研究框架初探

合集下载

浅谈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

浅谈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

浅谈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1. 引言1.1 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在现代建筑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多层框架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空间利用率,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空间的需求。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更有利于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可以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物的材料和人力成本。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还可以提高建筑的建筑效率和施工效率,缩短建筑周期,降低建筑成本。

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需求,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和经济性,是现代建筑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的加剧,对于高层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多层框架结构作为高层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其设计质量关乎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

对于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设计实践中,由于对于结构材料、设计原则、抗震性能等方面的认知不够深入,导致了一些高层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有必要对多层框架结构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框架结构设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建筑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建筑设计的要求。

只有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才能推动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发展,为建设更加安全、高效的城市建筑奠定坚实基础。

2. 正文2.1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原则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原则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性能。

在进行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1. 结构合理性:结构的布局和构造必须合理,能够承受各种荷载,并能够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合理性。

2. 材料选用: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构建框架结构,包括钢材、混凝土等,要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和成本等因素。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引言建筑学与人类学是两个看似独立,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

建筑学研究的是人类生活的居住空间,而人类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的文化与社会现象。

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理解建筑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学视野来审视建筑,不仅可以揭示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探索人类对空间的感知与利用方式。

本文将从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出发,阐述建筑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拥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反映了当地文化的认知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对天地人的尊崇,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而欧洲哥特式建筑则强调上帝的威严和欧洲人的宗教信仰。

建筑的形式、建材的选择、装饰的方式等都带有明确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发展历程。

同时,建筑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人类通过修建建筑,将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融入其中,代代相传。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都是通过建筑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技术和文明水平,成为后世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更是一种承载历史、记载文化的载体。

二、建筑与社会环境建筑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形式,都有助于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例如,通过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提供社交场所等。

而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例如,大量拥有独立卧室的建筑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私密交流,而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可以鼓励陌生人之间的互动。

此外,建筑还可以对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通过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建筑设计,如无障碍建筑、老年人友好设施等,可以提供更加安全和便利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均等性。

《建筑人类学》课程讲座

《建筑人类学》课程讲座

《建筑人类学》课程讲座
建筑人类学是一门研究建筑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建筑物和居住环境的研究,探索人类社会、文化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建筑人类学》课程讲座的主要内容:
1. 介绍建筑人类学的背景和定义:讲解建筑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该学科的研究范畴和意义。

2.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不同文化对建筑的理解、使用和评价的差异,分析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3. 建筑物与身份认同:研究建筑物如何反映和塑造人们的身份认同,探讨建筑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4. 对建筑空间的感知与体验: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讲解建筑空间对人类感知和体验的影响,探讨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等因素对人们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5. 社会和文化事件对建筑的影响:分析社会和文化事件对建筑物的设计和使用方式的影响,如战争、移民和城市化等。

6. 建筑的适应性与可持续性:讲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探讨建筑物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设计,讨论如何满足不同文化和环境的需求。

7. 建筑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建筑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和文化分析等,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建
筑与人类关系的技巧。

8. 当代建筑人类学的热点问题:讲解当前建筑人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如城市发展、社会不平等和文化保护等,引导学生关注建筑与人类社会的重要议题。

通过这些讲座,学生可以了解建筑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拓宽视野,培养对建筑与人类关系的思考能力。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环境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为未来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社会科学研究等相关领域奠定基础。

布达拉宫的建筑与建筑人类学建筑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

布达拉宫的建筑与建筑人类学建筑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

布达拉宫的建筑与建筑人类学建筑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布达拉宫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一座宏伟建筑,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皇宫”。

它是藏族文化的象征,也是西藏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独特,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藏族人民对于信仰、文化和社会组织的体现。

本文将通过建筑人类学的视角,探索布达拉宫的建筑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族、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其主体结构包括白色宫殿、红色宫殿和金顶宝座。

白色宫殿称为“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官方居所和政务办公地,红色宫殿则是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的场所,而金顶宝座则象征着佛教的至高无上。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与周边山脉和自然景观相协调,形成了独特的景观美学。

在建筑人类学的角度看,布达拉宫不仅仅是一座宫殿,更是藏族人民对于宗教信仰和社会组织形式的集中体现。

它不仅提供了宗教仪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达赖喇嘛的居所和政务办公地。

布达拉宫作为宗教和政治力量的象征,承载着藏族人民对佛教和达赖喇嘛的崇敬和信仰。

同时,布达拉宫也是社会活动和文化传统的重要场所,吸引着大量的朝圣者和游客。

通过布达拉宫这一建筑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宗教、政治、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更深入地探索布达拉宫的建筑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其建筑材料、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在建筑材料方面,布达拉宫主要采用的是石块和木材。

这些材料既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又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同时,这些材料也反映了当地的资源特点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

布达拉宫的建筑材料选择和使用,既满足了建筑的实用需求,又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其次,在建筑结构方面,布达拉宫采用了宫殿式建筑布局。

整座宫殿高耸入云,层次分明,形成了宏伟壮丽的建筑形象。

每个建筑单元都有明确的功能和用途,同时又相互联系和衔接。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建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研究建筑的设计、构造、功能和美学特点。

然而,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研究而言,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变得越发重要。

人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及其行为、社会组织和文化,与建筑学的交叉点在于理解人类和他们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以及它对于我们对建筑和空间理解的重要性。

首先,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强调了人与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结构,而是一个人们生活和交流的空间。

通过人类学的角度去研究建筑,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如何与建筑互动和利用建筑。

通过观察建筑的使用方式和功能,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期望。

例如,一个研究人们如何在城市中使用公共广场的人类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居民对休闲、社交和文化活动的需求。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设计更适应人们需求的公共空间。

其次,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还探讨了建筑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建筑不仅反映了不同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观念,还塑造和传承了这些文化。

通过研究建筑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筑的起源、演变和含义。

例如,古代宗教建筑的设计和装饰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崇拜方式。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可以促使我们对于建筑的价值和影响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

此外,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还包括考虑建筑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我们可以研究人们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并且如何设计和利用建筑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

例如,研究传统居住建筑是如何利用当地材料和自然通风来适应炎热气候的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此外,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如能源效益和环境保护。

通过人类学的视野,我们可以促进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发展,使建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总结起来,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不仅仅是研究建筑的外观和结构,更重要的是探讨人类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与人类学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与人类学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与人类学建筑与人类学在建筑设计中,建筑与人类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它的核心观点是将人类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深入研究和考察人类行为、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建筑师能够更好地设计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物。

1. 建筑与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建筑与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是对人类行为与建筑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而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之一,与人类行为和社会文化紧密相关。

通过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人类的需求。

2. 人类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人类行为与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环境又可以通过设计来引导和影响人类行为。

建筑师要考虑人类的行为习惯、文化背景和个人需求,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以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建筑环境。

3. 建筑与人类学的应用建筑与人类学的应用可以在多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建筑师可以通过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习惯,设计出更符合人们使用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建筑物。

其次,建筑师可以关注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通过研究和分析社会和环境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设计出更环保和可持续的建筑。

4. 建筑与人类学的案例建筑与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人类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为基础,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与用户的互动和合作,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例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研究,设计出了多个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建筑项目,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5. 结论建筑与人类学的应用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人类的需求。

通过深入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因素,建筑师可以设计出更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的建筑物,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2024年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范文

《2024年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范文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篇一一、引言建筑学和人类学是两个跨学科领域,分别从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解读人类的生活和文明。

随着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将人类学的视角引入建筑学的研究中,不仅能够为建筑学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能够揭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多重意义。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建筑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建筑学1. 建筑的象征意义在人类学视野下,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

不同的建筑形式、结构和装饰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传统社会中,宫殿、庙宇等建筑往往被视为权力和神灵的象征,而民居、住宅等则反映了社会等级和家庭结构。

因此,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建筑,可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2. 建筑与社会关系建筑与社会的关系密切而复杂。

人类学的视角可以揭示建筑与社会的关系,如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演变、建筑与社会制度的互动等。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不同区域和街道的建筑风格、功能和布局都与当地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建筑,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3. 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技术和价值观的传承与演变。

例如,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现代建筑的创新与发展等问题都是人类学视野下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三、人类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1. 参与式设计与社区发展人类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之一是参与式设计。

通过与当地社区的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价值观和传统习惯,将这些因素融入建筑设计中,从而创造出更符合当地社区需求的建筑。

这种参与式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还可以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发展。

2. 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在建筑学中,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人类学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建筑人类学读后感

建筑人类学读后感

建筑人类学读后感读完建筑人类学相关的书籍或者资料后,真的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而且这扇门还特别有趣。

以前看建筑,就只是看个外观,觉得这个楼好看,那个房子造型奇特。

但接触建筑人类学之后才知道,建筑背后的事儿可太多了。

建筑就像是一个沉默的讲述者,把人类的故事、文化和社会关系一股脑儿地都藏在那些砖头、水泥和木头里。

比如说,不同地方的传统民居。

像咱老北京的四合院,那四方的布局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

四合院中间是个院子,这反映出咱中国人的家族观念。

一家人围在院子周围,长辈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这种布局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儒家思想。

而且四合院的大门开在东南角,据说这和风水还有关系呢。

你看,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里面包含了家族文化、传统思想还有民间信仰这么多东西,简直就是一个文化大杂烩。

再看看国外,非洲的一些部落建筑也特别有意思。

那些用泥土和茅草搭建的房子,虽然看起来很简陋,但它们的形状、布局和装饰都和部落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房子可能是圆形的,这也许象征着部落的团结,就像一个大圆圈把大家都圈在一起。

房子上的一些装饰图案可能是部落的图腾,这是他们对祖先或者神灵的敬畏和崇拜的表现。

建筑人类学还让我意识到,建筑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就像现在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

这些高楼大厦可不只是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办公或者居住。

它们也是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

玻璃幕墙的大楼看起来很现代、很时尚,这反映了我们现在追求科技感和国际化的心态。

而且写字楼里那种一个个小格子间的办公布局,也和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人际关系有关。

建筑人类学也让我有点小郁闷。

因为以前看建筑的时候,觉得简单又轻松,现在看建筑就忍不住要去想背后的文化意义、社会关系什么的。

感觉自己看建筑的眼睛都变得“复杂”了。

但是呢,这种“复杂”也让我更加热爱建筑了。

因为每一座建筑都像是一个等待被解开的谜题,越深入探究就越觉得有趣。

建筑人类学就像是一个放大镜,让我看到了建筑这个看似冰冷的物体背后那热乎乎的人类故事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199916新建筑建筑人类学研究框架初探3张晓春提要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建筑学领域,从建筑学学科自身角度对建筑人类学进行了深入论述。

建筑学研究中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的形式创作、城市形态与城市生活等三个方面,都分别可以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历史仪式乡土建筑形式创作城市ABSTRACTAa pp l y in g t heories and met hods of cult ural ant hro p olo gyto fields of architect ure ,st ud y in g f urt her f rom architect ure to architect ural ant hro p olo gy ,we can see t hat such as st ud y of architect ural histor y and t he 2ories ,architect ural form creation ,urban forms and urban life st y les can re 2fer to t heories and met hods of cult ural ant hro p olo gy .KEY WORDS Histor y ,Rit ual ,Vernacular architect ure ,Form creation ,Cit y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99级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9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878035)一建筑人类学研究之一: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化人类学家从人、文化、社会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文化现象。

他们的研究表明,人类的习俗、文化模式和社会结构影响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建筑模式、建筑活动。

然而在近代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过于理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忽略了建筑的“感性特点”,冲击着传统的文化尺度,日益扼杀着不同的文化特质。

城市面貌过度整合,千篇一律。

地域习俗文化与传统文化遭到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开始为建筑寻找文化出路。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拓展了视野,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1质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的历史,是建筑产生、发展、成熟、变化的过程。

建筑作为文化现象,总是“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1]因此,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就不仅是对历史的“编年体”般的历时叙述。

瑞士建筑人类学家N ・埃根特(Nold E g enter )在其著作《建筑人类学》中,对西方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提出质疑:要么,只是对建筑历史的顺序阐述,轻易陷入欧洲理论或古希腊中心论之中,忽视对其他历史时期和其他社会的建筑的研究;要么,就把建筑史等同于艺术史,忽视其他方面的研究。

为此,他提出宏观理论框架和微观理论内容的划分。

建筑历史只是宏观理论框架中的微观内容。

而现实世界中人类及其生活的全部方面(包括行为、艺术、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构成了这一框架的研究基础。

要建构宏观理论构架,则应当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运用实地考察和归纳分析的方法,对这一基础深入研究,首先达成对人类自身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

在我国历史上,已有如《洛阳伽蓝记》等以城市建筑为主题的著作,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历史研究尚不足百年。

百年间,研究成果斐然,既有《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这样的全面介绍,也有对民居形制、木构架特点乃至文化影响等方面的专题讨论。

但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至今仍存在着不少的空白点,其中有些不仅仅是欠缺历史资料,而且是与观察角度和研究领域的局限有关。

因为以往的研究,多是着眼于既定范域和文化模式内部的自组织描述和解释,这就是建筑历史观中强烈的‘中国固有’意识。

”[2]世纪末的今天,国外学术思潮不断登陆,国内学术氛围日益活跃,历史研究已处于“建筑的阐释性阶段,即对建筑之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发展成因等问题,进行探索。

”①如郭湖生先生倡导的“东方建筑研究”———“西域文明”、“东南亚文化”、“东北亚文化”等与华夏建筑关系的研究。

我国的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如汉族自席地而坐到高坐的起居方式的改变,最早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将高坐的方式自中亚带入中原汉地,并逐渐为汉文化接受,导致了汉族起居方式的改变。

南方穿斗式建筑,最早是西南古代先民发明使用,然后传布开来,成为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各省民间广泛使用的建筑形式。

而我国的佛教建筑更是深受印度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影响。

所有这些,都与外来文化的介入及多民族的融合有关,因而采用比较的方法,将“中国建筑研究”扩大为“东方建筑研究”,才能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国建筑文化。

王其钧先生等数位学者研究“宗法、禁忌、习俗、制度”,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建筑的平面分配、构件尺度、行动路线(图1),陈志华先生提出的“乡土建筑”研究等,均体现了“从中心移向边缘、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从旁观走进心态和人,实质上是要发掘更多更实在的人类建筑活动内容。

”[3]历史与文化唇齿相依,若将“观察角度”和“研究领域”调整为更广阔的文化田野,向人类学借鉴,以一种人类文化的整体意识来对待历史研究,说不定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呢。

2社会文化决定论———对传统居住建筑的研究影响建筑的因素(自然、人为)太多了,“似乎一切都在决定着它,同时又决定不了它”[4]。

对此,建筑学者展开了广泛的争论和研究。

拉普卜特研究了大量的传统住屋,提出社会文化最终决定了住屋的形式,这一“社会文化决定论”的观点,也基本成了建筑界不争的事实。

拉普卜特[5]认为,住屋“是变动的价值、意象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直接表现,并且有着某些坚持性”,它受一系列复25新建筑1999161宗法、禁忌等对泉州民居的影响2火塘空间———永宁纳西族盖新房时生火仪式杂因素共同影响。

其中,社会文化因子是住屋形式的决定力量,其他如气候条件、基地位置、构筑方法、材料选用等则对住屋形式起修改作用,是“修正性因子”。

例如,欧洲曾有过一种太阳村———主要道路都是南北向的,房子自西向东分布于道路两旁,人们行走的方向通常也遵循太阳移动的方向。

这是由当地的宇宙观和宗教观共同决定的。

仪式、禁忌、社会结构等社会文化因素也决定着住屋的形式。

自然条件的限制是相对的,只有社会文化力量的选择才是绝对的。

并且,用自然条件因子无法解释众多乡土建筑的地方性特征,只有从文化角度来探求不同文化模式对建筑形式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陈志华先生提出以“乡土建筑研究”代替传统民居研究,即从民俗学角度研究传统民居和村落。

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多样的民居形制。

陈先生认为对传统民居与聚落的研究就是对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圈的研究,他与清华大学部分师生对浙江楠溪江流域及浙江兰溪市西郊诸葛村传统民居进行的测绘研究工作,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完成的。

要整体研究乡土建筑,就应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孤立地就建筑论建筑,尤其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去研究”(陈志华语)。

这一新的角度使传统建筑的研究领域更加开阔了。

3传统建筑中的仪式行为和表演行为(1)传统建筑中的仪式行为(习俗)与表演行为仪式行为(ritualisat 2ion )是重复发生的习俗行为,“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通常所谓的‘仪式’了。

”(费孝通语)仪式行为通常是无意识行为,并且创造了一种习俗空间,反映相应的文化模式。

仪式行为在形成建筑空间意义方面的整合作用,常常在传统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是“神圣”场所中的仪式行为。

我国北京故宫建筑组群,轴线对称,几进院落与几处建筑沿纵向、横向展开,空间的纵横变化、大小交替,酝酿着建筑艺术高潮———太和殿的到来,建筑艺术的高潮也就是皇帝崇拜仪典的高潮。

而皇帝的办公地点,帝、后、妃嫔及宦官的寝宫位置安排、行为路线,也严格遵照“政治仪典”、“生活仪典”②的制度。

天坛是举行祭天仪典的场所,在这里,皇帝的身份变化了,天坛建筑组群的总体平面布局,单体建筑的朝向、形制、色彩等,都严格遵照祭奠仪式的行进路线、礼仪要求。

作为皇帝行宫的斋宫,只能坐西朝东不再面南背北;祈年殿、圜丘等选择圆形平面和蓝色琉璃瓦,作为天的象征;而行走在祈年殿至圜丘间狭长的月陛桥上,在四周苍松翠柏的衬托下,崇天的静穆气氛油然而生。

这种布局表达了强烈的仪式化空间态势,完成了皇权、国家制度在空间构成和建筑形式上的转换。

走出皇帝的宫廷,回到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

在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传统住宅中,仍处处可见仪式行为的力量,体现为世代沿袭和传承的居住习俗模式。

它使“住屋充满模糊含义,成为帮助人们产生回忆的习俗空间结构组织”[6]。

住宅中同样存在固定的居住位置分配和行为路线。

在北方的合院住宅中,中心院落成为空间布局的核心,人们的各种习俗行为围绕着它展开,成为重要的表演场所。

竹楼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住宅形式,在这里火塘成为室内空间划分的起点和焦点。

火塘周围的空间有主次、高低的等级之分,一些生活礼仪在此举行,如成立新家的“生火礼”、孩子的“成年仪式”等,火塘空间成为家庭生活及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图2)。

即使是如此“简单”的居住仪式行为,也成为联结居住空间和居住文化的媒介。

(2)仪式化—戏剧化与传承—变异现在试从另一个角度对“仪式”与“表演”加以引申。

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又是一种语言,总之,作为一种表意的形象系统,建筑就像舞台上的演员,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传递文化信息。

演员的表演,有的中规中矩,不温不火,观者赏心悦目;有的追新求异,大胆狂野,给观者全新感受。

这种关系也存在于建筑中。

这里用“仪式化”来形容一种循规蹈矩的建筑及建筑活动的模式。

因为,上文提到的“仪式行为”,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正像循规蹈矩的建筑遵守既有的约定俗成,完全接受从前辈那里继承的文化观念,反映了传统习俗,具有恒常性,代表着传统的乡土风格。

这一切已进入人类的无意识层次。

在这一意义上,与“仪式化”对应的是“戏剧化”,用来形容一种独特的行为表达方式(p erformativit y )。

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主动意识,具有创新性,是一种超常规的创造,有时甚至表现出特26199916新建筑a 甘地纪念馆屋顶平面b 古村落3印度甘地纪念馆和印度古村落有的戏剧效果。

循规蹈矩是一种表演,超常规的创造也是一种表演,这两种方式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美国学者苏珊娜・罗斯塔斯指出,“仪式化”的建筑表现是“戏剧化”的建筑表现得以发生的基点,是进行创新的原型,它可以间接限制创新行为的变异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