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钢构的故乡》阅读答案
底年级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底年级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今年中考语文将加大课外文章阅读的考查力度,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呢?我把语文阅读中常见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1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不能正确理解词意准确理解词语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
但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词语的误读误解现象却非常普遍。
比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写道:“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历尽心血。
”有的同学以为闻一多先生视力不好,看不见园子,身体也不好,连楼梯都走不下来。
因为,他家里很穷,又常年有病,还不断吐血。
词语理解错了,也就误解了闻一多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词语误读,我们又该怎样矫正呢?(1)不了解词语的来源。
词语的意思与它的来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目不窥园”来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读书非常专心,“三年目不窥园”。
后来就形容埋头读书,专心读书。
因此我们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多了解,多积累。
(2)不结合语境盲目按字面意义去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的字面意思和它的实际意思相差甚远。
如“文不加点”的“点”就不是指标点符号,而是“涂改”。
它形容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华,一气呵成,不用涂改。
按字面意思理解词语,就叫“望文生义”,是不允许的。
(3)混淆了词语的情感色彩。
感情色彩不同,含义也就不同。
如“果断”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
还有“顽强、顽固、机智、圆滑”等等。
准确把握词语的情感色彩,就能够理解词语的正确含义。
(4)混淆了词语的使用对象。
如“豆蔻年华”只能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如果理解为别的,那就错了。
准确把握词语的使用对象,就不会造成词语的误读。
(5)混淆了谦辞和敬辞的含义。
汉语中谦辞和敬辞特别多。
比如“笑纳”表示东西不好,拿来送人,让对方见笑。
准确把握谦辞和敬辞,也就不会误读了。
2“伤心”的句子——读不出句子丰富的内涵和作用阅读文章,讲究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014年西湖中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4年黄州西湖中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所有题目的答案都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古诗词名句填写(共6分)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登高望远,古人往往诗兴大发,壮志满怀。
杜甫《望岳》中的“”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作战目的和自己理想的句子是,。
5.家在哪里?崔颢在《黄鹤楼》中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韩愈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则说“___ _____?_6.关注民生,不仅是当今领导人心中的大事,也是古代诗人胸怀的情感。
请写出古诗中同情劳动人民的一联佳句:_ 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共20分)7.请将下面语句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2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A.干涸.(hé) 汲.取(xí) 恪.守(kè)消声匿.迹( nì)B.蓦.然(mî) 拮.据(jié)亘.古(gèn)锲.而不舍(qiè)C.凛.洌(iǐn) 氛.围(fén)赢.弱(léi)惟妙惟肖.(xiāo)D.侧.隐(cè)匀称.(chèng) 旁鹜.(wù)冥.思遐想(míng)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2分)A.“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 B.各种非法添加剂仍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环节屡禁不止。
曲靖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1)

曲靖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含答案)(1)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不仅能“读图”识别影像,还能“识字”读懂病历,理解患者病情并推荐临床诊断,准确度甚至超过医生、媲美经验丰富的专家……如今,这一幕极具科幻感的场景,已经迈入现实。
据悉,目前,该AI系统的功能已经十分强大。
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获取患者或家长口述文本,包括主诉、症状、疾病史、用药史等信息,做出粗略诊断,给出可能的疾病范围;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医生当面问诊或互联网远程问诊,获取详细病情及鉴别诊断特征,模型据此重新运算,给出具体的精确诊断。
此外,如果有实验室检验或影像检查数据,AI模型还可以进一步确认其诊断结果。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
利用AI,流媒体服务平台可以向用户推荐他要看的电影,发送他可能很快就会在线下单的商品,它还能帮着识别照片中的人物甚至花草……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应用面十分广泛。
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及增长率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节选自2019年2月13日《佯城晚报》,有删改》(数据来自德勤分享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议题相关报告)材料二:科幻感十足的AI形象,开始渐渐引发人们恐惧。
其中部分恐惧,可能源于机器竟拥有与人差别不大的认知。
另外,对AI研究的报道方式,也可能引起恐慌,譬如2017年6月,“脸书”(Facebook)的AI研究人员称有两个聊天机器人开始在对话中使用代码字。
而部分新闻报道甚至描绘成,研究人员为免事态失控,匆忙终止实验。
但1997年,IBM的“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展示了强大的计算力,其纯粹的暴力破解法就被用于机器学习,在看似具有无数种招式的游戏中轻松获胜。
现在,AI不断击败人类的消息,可能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计算机在认知能力方面已堪比人类。
但实际上,两者之间仍存在一条鸿沟。
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专家格雷格·霍兰德告诉人们,人脑可以解决AI前所未见的问题,而机器学习,只是针对特定问题而设计的。
2019年精选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3 故乡语文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二篇

C、钢叉(chā)猹(zhā)胯下(kuà)祭祀(sì)髀间(bì)
D、阴晦(huì)惘然(wǎng)恣睢(suī)瑟索(sè)秕谷(bǐ)
【答案】:
【解析】: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xiāo suǒ______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答案】:
【解析】: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塑造了杨二嫂这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景山公园里人潮如织,随波逐流,游客们尽情欣赏着园中的美景。
C、老师祝愿学生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力争中考取得好成绩。
D、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这是文艺工作者常葆艺术青春的诀窍。
画线句子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全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资料链接:过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现出人生本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
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这首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
【答案】:
【解析】:
阅读选文“老屋离我愈远了……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完成下面的题目。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为什么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语言表达运用新题型系列练习0509(共十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语言表达运用新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门外是刑场,此处的东门桥是全县唯一的一座铁板桥,桥南桥北水位落差很大,河水倾跌下来,声音很吓人。
当地人把这座桥叫作掉魂桥,说是临刑的犯人到了桥上,听到水声,魂就掉了。
李小龙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上铁板桥了。
他的脚板踏得桥上的铁板当当地响。
天骤然黑下来了,雨云密集,天阴得很严。
下了桥,他就掉在黑暗里了。
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看到一条灰白的痕迹,是马路;黑乎乎的一片,是稻田。
好在这条路他走得很熟,闭着眼也能走到,不会掉到河里去,走吧!他听见河水哗哗地响,流得比平常好像更急。
听见稻子的新秀的穗子摆动着,稻粒摩擦着发出细碎的声音。
一个什么东西窜过马路!——大概是一只獾子。
什么东西落进河水中——“扑通”!他的脚清楚地感觉到脚下的路。
一个圆形的浅坑,这是一个牛蹄印子,干了。
谁在这里扔下一块西瓜皮!差点摔了我一跤!天上不时扯一个闪。
青色的闪、金色的闪、紫色的闪。
闪电照亮一块黑云,黑云翻滚着,绞扭着,像一个暴怒的人正在憋着一腔怒火。
闪电照亮一棵小柳树,张牙舞爪,像一个妖怪。
3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她的坚强,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C.“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D.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35.文中的叙述人称由“他”转换成“我”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6.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
试卷48

九年级语文期末摸底测试预测卷出题人:崔啸寒九年级,是冲刺的过程,是超越的过程,在此时此刻,我们都在成长,只为心中那份梦,让我们一起努力,铸就辉煌!细心答题,自信答题,相信自己的实力。
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与答题卷两部分,请在答题卷上答题,否则无效3.答题过程不允许使用字典等工具。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6分)1.古诗文默写(每空一分,共10分)(1),歌以咏志。
(2),江春入旧年。
(3),闻道龙标过五溪。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请默写晏殊的《浣溪沙》,。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0分)这里的石林斗姿百态,美不胜收。
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Ju,或如猛中n 展翅欲飞,或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
在花海的衬拖之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憨态可ju( ) 猛qin< )展翅婀( )娜多姿(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2分)(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楚楚动人”中的“楚楚”的意思是(4分)(4)这段文字运用拟人、、等修辞方法,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
(1分)3..名著导读(4分)(1). 格列佛在最后一次航海奇遇中,接触了两种不可思议的动物:有美德有理性的:丑陋而邪恶的(2).格列佛游历了等四个国家。
(3).《格列佛游记》作者是?书中的哪两个国家的游历是对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统治的抨击?(4).请简要概括大人国王后的性格特点4.综合性学习活动(12分)为了向世界宣传中国的龙文化,某报要举报一次“龙”知识竞赛。
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12分)(1)中国人对龙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华夏语言中处处皆是,你能写出两个带“龙”字的成语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2)龙有三停九似之说,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你知道它还有哪个部位像其它的动物吗?(2分)(3)人们还习惯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 _______就有“卧龙”之称,他“躬耕于南阳,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直到被_______三顾而出山,方如飞龙在天成就了一番伟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有关故乡的阅读练习(有答案)

故乡的沉沦曾看到过一幅照片: 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 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 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 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 故乡的中国, 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 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 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农民上楼”, 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 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 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
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 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 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 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 “背”是背离, 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 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 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 有故乡做依靠。
记得, 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 友人问我, 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 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 那是什么呢?也许, 是我醉酒的缘故, 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 不知如何应答, 他有点黯然, 然后醉了。
他说, 我没有故乡的屋檐。
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 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 只有回到原乡, 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 真是透到了骨髓, 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 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 一石一础, 一草一叶, 井栏树冠, 那都是我们的见证, 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 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 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
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 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 像是背诵着夜。
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 没有污染, 没有毁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
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 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
老兵住院, 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
他的事传播开来, 人们同情他, 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 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
河北省衡水市重点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市重点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西安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________,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
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________,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
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
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________,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强烈。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
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________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
"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构的故乡(节选)
一个从哺乳时期就远离故乡的人,正如最白的那朵云与天空离散了。
因此,漂泊是我的生活中,最纠结的神经,最生涩的血液,最无解的思绪,最沉静的呼唤。
说到底,就是任凭长风吹旷野,短雨洗芭蕉,空有万分想念,千般记惦,百倍牵肠挂肚,依然无根可寻和无情可系。
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总是记得母乳的温暖。
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又总是记得不母乳的模样。
因为故乡的孕育,记忆中就有一个忽隐忽现的名为团风的地方。
书上说,团风是1949年春天那场叫渡江战役的最上游的曲击地。
书上又说,团风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两支本该同仇敌忾的军队,却同室操戈时常火并,必争之地。
书上更说,团风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赤色政党中两位创党元老的深情故土、痴情故地。
著书卷,立学说,想来至少不使后来者多费猜度。
就像宋时苏轼,诗意地说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竟然变成多少年后惹是生非的源头。
苏轼当然不知后来世上会有团风之地,却断断不会不知鸟林之所在。
苏轼时期的鸟林,在后苏轼时期,改名换姓成为团风。
作为赤壁大战关键所在,如果此鸟林一直成为鸟林,上溯长江几百公里,那个也叫鸟林的去处,就没有机会将自己想象成孔明先生借来东风,助周公瑾大战曹盂德的英雄际会场所了。
书上那些文字,在我心里是惶惑的。
童年的我,无法认识童年的自己。
认识的只有从承载这些文字的土地上,走向他乡的长辈。
比如父亲,那位在一个叫刘下垸的小地方,学会操纵最原始的织布机的男人;比如爷爷,那位在一个叫林家大垸的小地方,替一户后来声名显赫的林姓人家织了8年土布和洋布的男人。
从他们身上,我看得到一些小命运和小小命运,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这位早早为了生计而少能认字的壮年男人,和另一位对生计艰难有着更深体会而累得脊背畸形的老年男人,同那些辉煌于历史的大事伟人,作某种关联。
比文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亲人的故事。
首先是母亲。
在母亲第九十九次讲述她的故事时,我曾经有机会在她所说的团风街上徘徊很久,也问过不少人,既没有找到,也没有听到,在那条街的某个地方,有过某座祠堂。
虽然旧的痕迹消失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生命初期的孤独凄苦。
当年那些风雨飘摇的夜晚,母亲搂着她的两个加起来不到三岁的孩子,陪着那些被族人用私刑冤毙的游魂。
一盏彻夜不灭的油灯,成了并非英雄母亲的虎胆,夜复一夜地盼到天亮,将害怕潜伏者抢劫的阴森祠堂,苏醒成为翻身农民供应生活物资的供销社。
其次是父亲。
父亲的故事,父亲本人只说过一次。
后来就不再说了。
他的那个1948年在汉口街上贴一张革命传单,要躲好几条街的故事,更是从1967年的大字报上读到的。
那一年,第一次跟在父亲身后,走在幻梦中出现过的小路上,听那些过分陌生的人冲着父亲表达过分的热情,这才相信那个早已成为了历史的故事。
相信父亲为躲避“文革”斗争,只身逃回故乡,那些追逐而来的狂热青年,如何被父亲童年时的伙伴,一声大吼,喝退几百里。
还有一个故事,它是属于我的。
那一年,父亲在芭茅草丛生的田野上,找到一处荒芜土丘,惊天动地地跪下去,冲着深深的土地大声呼唤自己的母亲。
我晓得,这便是在我出生前很多年就已经离开的奶奶。
接下来,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
所以,再往后,当父亲和母亲,一回回地要求,替他们在故乡找块安度往生的地!我亦能够伤情地理解,故乡是使有限人生重新诞生为永生的最可靠的地方。
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
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
哪怕只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地深呼吸一下!
《钢构的故乡》阅读题目:
1.文中第二段语言生动优美,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感受。
(2分)
2.请指出并简要说明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3分)
3.请品味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2分)
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
4.文中说“比文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亲人的故事”,请你结合全文,具体写出三方面“难以置信”的事,以及这些事所表达出的作者感情。
(5分)
难以置信的事:
作者的感情:
5.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总盼望走出故乡,而“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
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4分)
《钢构的故乡》阅读答案:
1. 漂泊无依(意思相同即可。
)
2. 引起下文。
用孩子对母乳的感受作类比,引出作者对故乡的种种感受。
3. “我”的一跪,是找到自己的“根”,从而不再漂泊无依,成为一个有“家”(故乡)的人。
(意思相同即可)
4. 难以置信的事:①故乡悠久厚重的历史。
②母亲在祠堂里度过的孤独凄苦岁月。
③父亲在“文革”时的“传奇”。
作者的感情:对故乡历史的敬畏,对父母遭遇的同情与敬重。
5.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满腔热血、充满好奇、志向远大,希望到外面闯世界,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到中年以后,如作者一样有了许多历练,视野随之开阔,心态慢慢变得平和,于是故乡的山水人事成为温馨的回忆,越来越喜欢故乡、依恋故乡,期盼叶落归根。
(意思相同即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