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韵学和语音学在汉语

合集下载

论音韵学在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的作用

论音韵学在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的作用

论音韵学在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的作用作者:代璐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02期摘要汉语音韵以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作为传统基础学科的它对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同样起到辅助作用。

本文从古汉语、语音、方言方面论证音韵学对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作用,目的在于通过论证而引起教学界对这门学科的重视,从而更好地进行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音韵学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The Function 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Language by Chinese PhonologyDAI Lu(Literature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Abstract The Chinese phonology to Chinese Phonetic Evolu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s 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based on the Chinese language,it plays a supporting role on the major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speech, dialect aspects of phonolog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ims to demonstrate and cause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on the subject of attention. In order to teach and research better on the object.Key words phonology; as a second language音韵是以语音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的,汉语音韵学是旨在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汉语音韵学》笔记(龙庄伟编著)

《汉语音韵学》笔记(龙庄伟编著)

《汉语音韵学》笔记(龙庄伟编著)第一章总论一、音韵学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及其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二、汉语语音的分期: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对应语音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上古音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近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汉语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早期,直接口授法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3、音位学标音法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音韵学

音韵学

1.反切注音
中国使用汉字来记录汉语。汉字是记录音节的。反切的产生和运用,说明古人已经能够离析音节。这样,汉字就不再是一个囫囵的整体音,而是可以分析的语音结构体。古人把一个音节离析出声韵两部分。现代汉语音节还有声调区别,古代的声调已经包含在韵中。
可以根据反切总结出双声、叠韵,归纳汉语的声韵系统。古代的反切注音,成为今天研究古音的重要材料。注音中反映了语音的古今演变。例如:
古音已经消失,今天还能够见到的是一个一个的汉字,汉字记录了古代的语音。音韵学把每一个汉字都看作是一个音节,从汉字之间的关系上寻找语音线索,这样就可以研究古音了。
第一个从语音系统方面研究古音的是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他首先对古韵加以研究,与《广韵》对照,把《诗经》里的古韵分为十部。研究方法是系联韵字。如根据《关雎》第三章判定“得、服、侧”这三个字古代一定同韵;又根据《伐檀》第二章判定“辐、侧、直、亿、特、食”六个字古代同韵;又根据《硕鼠》第三章的押韵字“麦、德、国、直”判定这四个字古代同韵。把这些字比较一下,“侧”、“直”各出现在两首诗歌里,这样就可以认定,三首诗中的这十一个字都是同一个韵的字,就可以把以上的字归纳为一个韵部。
2.声律
魏晋以后,人们越来越重视诗歌的音律节奏,汉语的四声因此而被发现。为了创造诗歌的音乐美,人们对汉字从发音上细加辨析,于是发现了声调。四声是在给字音归类时发现的。先有平仄概念,然后再细分为平上去入四类,这就是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人们在诗歌中有意识地把四声不同的字间隔使用,造成韵律节奏的抑扬顿挫,押韵字则有意识地用平声字,格律诗逐渐形成。
音韵学常识简介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的一门科学。
一、音韵学与现代汉语语音学的主要相同点和主要区别:

音韵学简述

音韵学简述

述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

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音韵学和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音学既然把语音当作生理现象或物理现象来研究,因此有所谓普通语音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那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是每一个民族的具体语言还有自己的一些语音特点罢了。

至于音韵学,则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因为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甲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可能跟乙语言的语音系统相同。

但是,音韵学又是跟语音学有密切关系的。

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

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术语。

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去说明它。

我们不能抛开古代的理论和术语不管,因为我们必须把音韵学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编辑本段概念辨析概述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音韵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很大区别。

音韵学vs语音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 22 个声母, 38 个韵母, 4 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音韵学绪论

音韵学绪论

二、音韵学的研究目的和对象
■ 4、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的三个部分: ■ 今音学,以隋唐音韵为主的中古音韵,以研究
《切韵》《广韵》系统的旧韵书为内容。 ■ 古音学,以研究周秦古音为内容,先秦两汉的诗
歌韵文主要根据《诗经》、谐声字研究上古音韵 系统。 ■ 等韵学,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宋元明清 的韵图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当于今天的普通音韵 学。
(3)认识语音和语义的联系
■ 语音和语义之间的联系本来没有必然的。但在一 定条件下,语音和语义之间也有相对适应性。人 们往往会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来表示相同或相近 的意义。
■ 如水缺口曰决,玉缺口为玦,器皿缺口为缺,门 有空缺曰阙,亲友永别缺一个口叫“诀”。分离 物品叫“抉”。穷本追源,这种音同义通的现象 往往是同源词孳乳繁衍的结果。显然要探讨汉语 的语源,认识这种音同义通的现象,应对上古音 韵有相当了解。否则难以识别,如“孔”和“窍”, 康和壳,亡和无,尾和末,都是两两有同源关系 的词。
(5)有助于文学作品的研究
■ 另外古人作诗填词讲究平仄,或运用双声叠韵连 绵词或内部读音相似的复合词,用来增进声音协 和的美感,都需关塞萧条行路难。”这里的荏苒、萧条为双声和 叠韵的连绵词。再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 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里的嘈嘈、 切切都是叠音词,前者是全浊声母的平声字,正 好用来表现粗弦的沉重舒长之声。后者是送气的 清声母的入声字。正好用来表现细弦的飘促轻幽 之音。
第一章 音韵学绪论
■ 一、汉语音韵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 1、汉语音韵学的产生 ■ 早在汉末和魏晋时期,随着印度文化传入
中国,佛经翻译事业日渐兴隆。学者们由 于翻译的实际需要,掌握了梵文的拼音原 理,并且用来分析汉字的声韵调,最后发 明了反切注音,一时间,反切风行,韵书 纷出,从那个时候起,汉语音韵学就产生 了。

语音学与音韵学

语音学与音韵学

语音学与音韵学
语音学和音韵学都是研究声音的学科,但它们的研究重点和应用领域有所不同。

语音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发音机制、语音特性和在言谈中的变化规律,更强调“声音”。

它关注的是声音的物理属性和发音过程,包括声音的发出、传播、接收和感
知等。

语音学也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发音差异,以及同一语言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发音变化。

音韵学则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强调“声音的变化”。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
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学关注的是语音在历史演变中的变化和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语言意义和语法结构的影响。

总的来说,语音学更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语音现象,而音韵学更关注历史和古汉语中的语音变化。

这两门学科虽然有交叉,但研究重点和应用领域有所不同。

浅谈音韵学对于汉语学习的作用

浅谈音韵学对于汉语学习的作用

浅谈音韵学对于汉语学习的作用
音韵学是语音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音节奏和音韵现象,是汉
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也是母
语习得的重要基础。

在汉语学习中,音韵学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首先,音韵学对汉语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强调音节的精确发音。

比如,
当中文正确地发音时,尤其是声调的正确发音,可以绝对避免语义的
混乱,使学习者能够被准确地理解。

其次,音韵学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聆听和分析能力,能够在发音中准确
分辨字词中的声调以及词语之间的语调,以便区分每个词语的意义和
语义。

再次,音韵学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因为它是有节
奏的文字形式,再加上中国更深的文化传统和音乐的潜移默化,所以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音韵学还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运用熟悉的声音结构,加强对汉
文的读写能力,以及对汉字的理解能力。

总之,音韵学为汉语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学习者需要掌握正
确的发音和语音现象,并且熟悉中国音韵文化,才能有效地学习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中国音韵学和语音学在汉语言语合成中的应用吴宗济提要 中国音韵学和汉语语音学在现代汉语语音特别是声调和语调的处理方面,其理论和方法都有参考价值。

本文就目前已应用于普通话口语声调和语调合成系统的设计中的一些实例,予以介绍和举例。

关键词 音韵学;言语处理;汉语语调一 前言如何处理汉语口语声调、语调中的变量,长久以来一直是个难题。

根据汉语历时与共时的语言学规则,词、短语中的变调和句子的移调会在音系与/或句法的范围内互相影响,同时还要受协同发音规则跟语气规则的制约。

这就产生了大量的表层形式,最终的声调形式与其底层形式往往大相径庭。

因此汉语口语语调分析的第一步应当是从表层的短语调形中过滤出有关的底层调型。

笔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普通话的音段特征方面做过一系列的声学实验研究,80年代以来开始着手普通话的变调研究,对二、三、四字变调进行调形分析,找出了短语中的连读变调规律,作为研究成句语调的基础。

近年来,由于言语信息处理工程的迫切需要,又从普通话声调、语调的学术研究,转向语音合成系统中声调处理规则的应用研究。

本文所指的传统音韵学和语音学,包括始于四世纪的汉语音韵学与始于十九世纪后期的普通语音学。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所有的语音研究只能依靠“口耳”来进行,古代的学者无法科学地揭示出言语产生的原理。

但是他们完全从母语中归纳出来的那些语音知识却非常深厚。

令人惊讶的是,中古音韵学里所反映出来的语音变化的相对规律,几乎可以与现代音系学中的“区别特征”理论相媲美。

同时,由于汉语语音自有其特点,传统音韵学中对声调的分类方法和汉语语音学中对某些音变的描述,大都与西方非声调语言不同。

这些材料散见于古今的字书、韵书和文学作品中,如果加以科学的整理,它们对现代言语处理工程中所需的语音学知识(诸如语音特征的量化、口语音变的规律),特别是在声调变量等方面,很有参考价值。

本文简述其过去概况及目前在汉语声调分析合成中的应用并酌举例证。

二 传统音韵学和语音学中有关声调的研究的回顾2.1古代文献中关于声调的研究我国古文献中有关语音研究的著作,最通行的可追溯到隋代陆法言等的《切韵》,它将汉字读音归为二百多个韵部,按“四声”分为五卷(“平声”分为两卷,“上”、“去”、“入”三声各一卷),对语音有了“反切”的注音,对“重浊”等说法,而没有明确的描写。

声调分出四个调类;至于对调值,只在《切韵序》中有“轻浅”、在此之前,六朝已有沈约分字调为四声,编有《四声谱》,这大约是最早的关于声调的专著,但已失传。

不过可以从史书的引文和他的其他著述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

他说过:文人应该善于在文章中运用声、韵、调和节奏的变化,他还提出声调与音律的关系,对调值有了较为具体的叙述: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

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宋书・谢灵运传・论》)沈约强调了文章诵读时的音韵搭配、声调高低以及轻重缓急,都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有共通之处。

他可能是最早用“宫、商、角、徵、羽”的音阶来分辨调值的。

沈约还说过: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繁,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举,又非止若斯而已也。

……自古词人,岂不知宫羽之殊,商徵之别?虽知五音之异,而其中参差变动,所昧实多。

(《南齐书・陆厥传》)可见他当时已懂得用音阶定调并认识到语调的变化相当于音乐旋律的变化,他非常自诩地认为这是古来的诗人所“昧然”的,可惜从此在中国的典籍中几乎再未见有这样精当的描写;只有后来的两位僧人,各留下仅仅四句关于四声的“歌诀”。

如唐朝释处忠的《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从这两首歌诀可知,后者完全是前者的翻版。

他们既未定出调值,也未指明是何地的方言。

此后,明、清的音韵学家谈到声调,仍只是分类而未能有所突破。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明清之际,才有少数学者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学到用符号记录语音,写了些方音记录或语音教材,然而多数的汉学家仍在孜孜不倦地埋头于古音声调的起源或调类的演变,并无一语涉及调值。

(罗常培1956;王力1992;吴宗济1991c)2.20世纪初的传统语言学20世纪初期,才有刘复、赵元任两位语言学大师,对声调进行研究,改变了这个局面。

在那个年代,浪纹计成为测算声调频率的主要工具。

刘先生的《四声实验录》(1924,1925)和赵先生的《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成为开始用频率计算声调的代表作。

他们分析测算了汉语方言字调的音高,给出频率数据。

赵先生不久就发表了《一套标调的字母》(1930)和《汉语的字调跟语调》(1933a),从此有了非常方便而又合理的记调符号来分析汉语声调。

他指出了汉语的字调和语调的区别,深入浅出地提出“小浪加大浪”和“英语的语调在调形的变化,而汉语的语调在调阶的变化”的论点(赵元任1933b,1959,1968),这就真正做到了发前人所未发,并启发了后来的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吴宗济1996d)三 汉语口语中声调变化的复杂性3.1底层调型和表层调形单字音节本身有“字调”(在普通话为“四声”);短语由几个音节在口语中连读,“字调”就起了变化而产生“短语变调”;若干个“短语变调”组合又起了变化而成为句子的“语调”。

“字调”和“短语变调”是构成语调的基本单元,称为“底层调型”。

若干个“基本单元”加上不同的“语气”而构成的“语调”,称为“表层调形”。

因此,口“短语变调”和“语气调势”的混合体。

(吴宗济1996a)语中所说出成句的“表层调形”,是“字调”、3.2“必然的变调”和“或然的变调”普通话的音节或短语的底层调型,在口语中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又变成另外的形式。

这些因素包括短语中各音节之间因“协同发音”而产生“过渡”调形;语句中因语气或节奏变动而使底层调型“省略”、“延伸”或使基调升、降,成为“表层调形”。

“底层调型”中的“字调”和“短语变调”,服从发音生理、言语声学以及个人言语习惯的制约,可以不假思索地自然说出,其间的单字调和短语变调都有定型,不难建立规则,这可称为“必然的变调”。

“表层调形”则由于语句中的“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受语言环境及说话人情绪的影响,随时随地还可以对底层调型有变动,其变化的因素较多,不易建立规则,这可称为“或然的变调”。

不过,汉语口语中的变调不管怎样复杂,只要分清了“必然”和“或然”两大类,处理时就有条理可循。

(吴宗济1997c)3.2.1必然的变调“必然的变调”服从说话人的语言或方言社团的“约定”,习用者可不假思索、“出口成章”。

这种“约定”是“语法学平面”(语法结构)和“音系学平面”(历受三个平面的规则制约的。

它们是:“语音学平面”(发音规律)、时演变)。

在普通话中,“语音学平面”的变调主要是“协同发音”现象,也就是两音节连读时,其邻接的部分(包括音段和超音段)都由于同化作用而起了变化。

在声调方面,一般是后字的调头较为稳定而影响前字的调尾。

详细分析的结果:后调头如为浊声母或零,则前调尾与后调头紧密连接,成为“过渡调形”;如为清声母,则前调尾趋向后调头而不连接,成为“过渡调势”。

在普通语音学中这种现象称为“逆同化作用”。

“语法学平面”的变调是:一句中的短语,连读时的变调先要服从语句的语法结构关系。

短语中按语义结合最紧的一组词或“直接成分”,首先形成“必然的变调”,然后“依次”再和邻接的调头或调尾产生过渡变化。

这里所谓“依次”,是为了要按照从表层调形寻绎其底层调型的变调规律而建立的连锁分析规则;这种连锁变调规律只是一种分析的手段,但在实际口语中是不假思索、不分先后而一气完成的。

这在特定语言中有其特定的模式,在声调处理中掌握这种模式是必要的。

“音系学平面”的变调在普通话中主要出现在两个“上声”连读时,“前上”不按协同发音的“逆同化”规律变“半上”,而按音系学的“逆异化”变成同“阳平”相似的调型。

3.2.2或然的变调“或然的变调”主要出现在语句的语调中。

一般来说,人们对语调的分析,其调形可以按语气分为十几种,甚至更多。

我们为简化合成的处理,可以把它简单地分为三类:陈述语调、疑问语调和感叹语调。

它们是根据语句中语义的逻辑需要或/和说话人的意愿口气来决定的。

这种变调的功能主要由基音音阶的移动来承担,而不是调形的变化。

实验证明,在不同的语调中,短语的调形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而基调则可能因逻辑重心或/和表达重点的不同而发生“移调”现象(如歌唱中的调子为了表情的需要而改换调门,但不改动旋律,这在音乐中称为“移调”)。

因此普通话的声调变化规则,可以定义为(除了一些例外):“必然的变调”特征在于调型模式的变动;而“或然的变调”特征在于调阶高低的移动。

汉语声调有这许多变量的复杂性,过去常给汉语语音处理的设计增加困难。

因此,将这些变量首先分为“必然”与“或然”两大类,并采取连锁分析的手段,就不至于迷失方向。

四 传统音韵学与语音学中可应用于言语处理的知识早期的中国音韵学和初期的汉语语音学,都是产生在汉语基础上的,自有它独具的特点而为非声调语言所无。

其中不乏合理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应用于汉语语音特别是关于汉语声调和语调的处理。

比如声调的分类和音变的规律等概念和方法,每能言简而意赅。

在现代的言语处理的程序的设计方面,这里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

兹将有应用价值的一些项目及其特点列下。

4.1四声和八声中世纪时,沈约等学者将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称为“四声”。

他们分类的根据,据陆法言等的《切韵》序中所说,是“南北异同”的调查、“古今通塞”的文献,而不是一时一地之音。

而按“四声”分类的字义,“上”应是调形的高低,“去”是调可以推测其大致的调型,是如释处忠所描写的有高低长短之别的。

所谓“平”、形的走势,而“入”是调形的长短。

这在当年很可能是按某一处方言的调形而命名的,但“十里不同风”,对其他方言,尽管调形大有不同,也就笼统地用这套名词来分类了。

上文所述的处忠等的声调诀,纯是望文生义。

后来有几位日本的遣唐僧人先后到长安和江南等地学习梵呗的汉字译音,能够认真地根据当地方音记调,其中僧人了尊记录的长安八声的调值尤为具体。

(罗常培1956;梅祖麟1970)原文如下:平声重,初后俱低;平声轻,初昂后低;上声重,初低后昂;上声轻,初后俱昂;去声重,初低后偃;去声轻,初昂后偃;入声重,初后俱低;入声轻,初后俱昂。

(了尊:《八声事》)这份调值的记载十分重要。

他发现汉译的字音(说明是“长安”音)由于声母(包括“零声母”)有清、浊的不同,声调的调头和调身就听得出有高、低的区别;并找出声调随清声母则高、随浊声母则低的规律,于是把“四“重”(浊)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