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学案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设计:班级:组号:姓名:课前部分【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知识及内容。
2.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3.学习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知识链接】一、文学常识1、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的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迂腐,空谈,对处理具体事情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
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一。
2、主要思想(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2)坚信人性本善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
因此,又叫“良知”。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一、寡人之治国思想
寡人深知治国之艰难,但亦深知治国之道。
寡人一直坚持以民为本,秉持仁政,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
在治国过程中,勤政爱民,勤勉好学,从不懈怠。
二、寡人之治国策略
寡人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善于制定治国策略。
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决策果断,处事稳健,从不轻言放弃。
寡人深明不可一意孤行,时刻
倾听臣子之言,多方求取建议。
三、寡人之为政原则
寡人执政以来,一贯坚持以德治国为根本原则。
寡人深知民生为重,精打细算,全力改善人民生活。
在权力面前,寡人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拒腐蚀,保山清水秀。
四、寡人之所作所为
寡人一直以来恪守廉洁自律之道,不为权势所诱,不为私利所动。
寡人深知身为国君,责任重大,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国家利益至上。
从
不徇私舞弊,以身作则,谕以正道。
五、寡人之国家治理成就
寡人执掌朝政以来,国家安宁,人民幸福。
罪恶得以惩处,善良得
以昌盛,社会治安有序。
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国力日渐增强。
寡人
之国家治理成就,有目共睹,丝毫不亚于古圣先贤。
六、寡人之国家兴衰
寡人深知国家兴衰之道,历史兴衰之理。
寡人深知只有良好的治国
思想,精准的治国策略,高尚的为政原则,才能实现国家兴盛长治。
寡人愿继续精益求精,不忘初心,方得国家永继繁荣。
七、结语
寡人深感治国艰难,但亦深知肩负国家重任。
寡人将继续修德行仁,殚精竭虑,为国家民众谋福祉,始终不渝。
愿国家昌盛,百姓安康,
国泰民安,世世代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教学过程篇一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兵②涂()有饿piǎo()③鸡豚()狗()之畜()④数()罟()不入wū()池⑤无()失其时⑥谨庠()序之数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申之以孝tì()之义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xù ④cù gǔ 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学案

《寡人之于国》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相关知识《孟子》介绍1善于论辩。
《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
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采用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
《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
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极有气势。
这也和时代有关。
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
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
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
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
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寡人之于国学案

《寡人之于国》学案201404班别:姓名:学号:一、作者及其思想简介1.作者:孟子名,字,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并尊称他为。
《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2.思想简介:结合必修三P112了解。
二、时代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移其粟.()于河内王好.()战弃甲曳.()兵衣.()帛.()数.()罟.()不入洿.()池鸡豚.()狗彘.()之畜.()庠.()序申之以孝悌.()然而不王.()者饿殍.()2.解释各段重点字词。
四、课堂研讨(一)朗读课文,分析文章思路。
(二)问题探究。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2.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三)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
(四)小结:(五)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五、课后自测:解释加点词语或翻译句子。
1.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填然鼓.之②七十者衣.帛食肉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动词活用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3.古今异义(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或.百步而后止 (4)弃甲曳兵而走.(5)谷不可胜.食也 (6)数.罟不入洿池 (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一词多义数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发1.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3.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兵1.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2.穷兵.黩武(成语)3.草木皆兵.(成语)胜1.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于1.寡人之于.国2.移其粟于.河内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以1.请以.战喻2.以.五十步笑百步3.斧斤以.时入山林4.树之以.桑之1.寡人之.于国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3.寡人之.民不加多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5.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亦走也②非我也,兵也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状语后置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树之以桑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宾语前置:未之有也(4)固定句式①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一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乐一中2012级高一语文必修三学案编制:韩继厚李静静审核:陈加成审批:李成伟编号:班级:姓名:时间:2013-4-27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凶”“兵”“之”“以”等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排比的手法,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3.体味孟子的“仁政”思想,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使用说明:
1.早自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和断句障碍,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研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重点的实虚词和句式,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的
理解将释义整理到原文中。
3.再次诵读课文,边读边翻译,勾画整理出不明白的疑难点,准备小组解决。
【课前预习】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孟子,名,字,时邹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与孔子并称。
《孟子》一书为体散文集,为
所著。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2.易读错的字
王好.()战弃甲曳.()兵胜.()食数.()罟.()衣.()帛不入洿.()池养生丧.()死
鸡豚.()狗彘.()之畜.()庠.()序
孝悌.()然而不王.()者饿莩.()
3.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第2--3段)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4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①②二、知识交流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寡人之于
..国也⑵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⑶邻国之民不加.少⑷王好战,请以.战喻
⑸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⑹弃甲曳.兵而走.
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时也⑼斧斤以.时入山林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⑾鸡豚狗彘之畜.⑿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⒀谨.庠序之教⒁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⒂非我也,岁.也⒃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判断句式
①直不百步耳②是亦走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未之有也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⑥树之以桑
【课内探究】
一、翻译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二、名句填空
(1)数不入池,。
(2),材木不可胜用,。
,王道之始也。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5),,不负戴于道路矣。
(6)食人食而,而不知发。
三、一词多义
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④数.罟不入洿池
⑤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⑥数.吕师梦叔侄为逆
⑦范增数.目项王
2.发①百发.百中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⑤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⑥发.其志士之悲哉
3.胜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⑥引人入胜.
4.之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寡人之.于国也⑥既来之,则安之.
【课后延伸】
《孟子》名言名句精选
1.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2.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3.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4.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
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
7.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不
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
8.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
1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
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
11.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百姓最为重要,代表
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
1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
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6.尽信书,不如无书。
17.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要让天下太平,在当今的世上,
除了我能做到还有谁呢?)
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
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
1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
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
20.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
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