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患者特应性斑贴试验与点刺试验的比较

合集下载

六种特应性皮炎鉴别诊断的区别要点

六种特应性皮炎鉴别诊断的区别要点

六种特应性皮炎鉴别诊断的区别要点特应性皮炎(AD)是临床最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之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各年龄段的AD表现又有所不同。

并且,临床常见具有AD样表现的相关皮肤病,容易引起混淆。

AD的主要鉴别诊断包括脂溢性皮炎、疥疮、银屑病等,本文主要介绍各年龄段AD的临床表现以及其鉴别诊断。

婴儿期的鉴别诊断婴儿期AD最早出生2周即可发生,出生2个月以后发病者较多。

初发皮损为面颊部瘙痒性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常融合成片。

由于剧痒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皮损可迅速扩展至其他部位,如头皮、额、颈、腕及四肢伸侧等。

该期AD需与脂溢性皮炎和疥疮相鉴别。

➤脂溢性皮炎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在生后数周出现,主要累及头皮,最初表现为轻度油腻性鳞屑附着于头顶及前区,可以扩散到整个头皮,严重者伴有糜烂渗出,最终可形成覆盖大部分头皮的白色、黄色或棕色鳞屑及黏着性厚痴,这种表现被称为“摇篮帽”。

特别的是,有色人种的儿童通常无典型的“摇篮帽”,但有红斑,表皮剥落和色素减退的表现2。

与AD的主要鉴别点在于,AD的鳞屑通常干燥,且伴剧烈瘙痒,而脂溢性皮炎的鳞屑呈油腻性,且不伴瘙痒。

➤疥疮疥疮是由疥虫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可在家庭及接触者之间传播流行。

皮损常见于皮肤薄嫩处,主要累及手指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表现为丘疹、水疱、瘙痒性结节,以夜间瘙痒加剧为特点(图1)3。

图1 疥疮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AD的鉴别要点如下:①疥疮多有一家或集体中多数人同时发病史;②体检时注意疥疮常在指(趾)缝、腋下、阴囊处有皮疹,且病程长的病例,腋下及阴囊可见到疥疮结节;③行疥螨检查找到疥螨或虫卵可协助诊断4。

儿童期的鉴别诊断儿童期AD主要特征是渗出少、皮肤干燥、丘疹多,可表现为浸润性斑块、苔藓样及痒疹样改变。

典型发病部位在肘窝、腘窝、面部及颈部,瘙痒剧烈,需与寻常型银屑病和高IgE综合征进行鉴别。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6-05-09T16:17:50.3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作者:罗振增[导读] 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常伴有个人及家族性患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皮炎史,对异性蛋白过敏,血清IgE升高,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

罗振增(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100)【摘要】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内用及外用疗法。

方法:对3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痊愈2例,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

结论: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治疗应去除诱发或加重因素,润肤剂、抗炎或抗过敏、免疫调节剂。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临床治疗;内用疗法;外用疗法【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21-02特应性皮炎(AD)又称遗传性过敏性皮炎。

常伴有个人及家族性患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皮炎史,对异性蛋白过敏,血清IgE升高,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

临床有特定的湿疹表现和剧烈瘙痒等特征[1]。

寻找和去除诱发因素,避免接触相应的变应原,如尘螨、花粉等,保持皮肤滋润清洁,必要时选用内服或外用疗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12~65岁,平均40岁。

患病时间1~12年,平均5年。

临床主要表现为红癍、丘疹、瘙痒等症状。

1.2 方法1.2.1内用疗法抗组胺药物可帮助缓解部分症状,酌情选用1~2种抗组胺药,如酮替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婴儿患者可口服溶液或滴剂。

严重的可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伴继发感染者酌用抗生素。

酌情采用胸腺肽或转移因子,久治未愈者可采用光疗和光化学疗法治疗。

1.2.2外用疗法外用皮肤滋润剂可改善干燥皮肤,有助于皮肤损害的防治。

斑贴试验及临床应用介绍

斑贴试验及临床应用介绍

1、什么是斑贴试验?斑贴试验在临床上应用有100多年的历史,对协助诊断接触性皮炎,检测接触性变应原的可靠性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证明。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斑贴试验技术是皮肤科医师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2、斑贴试验原理是怎样的?将小量接触性变应原直接接触皮肤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在局部诱发一个轻度的接触性皮炎,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对所测试的变应原接触过敏。

主要用于迟发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的病因诊断,确定引起迟发型接触性变态反应的变应原。

斑贴试验是一个仿真试验,属于皮肤激发试验,如果测试的变应原对皮肤有刺激,同样可以诱发出刺激性皮炎,因此,斑贴试验应该尽可能避免刺激性反应。

首先,尽量选择市场销售成熟的变应原进行测试。

其次,斑贴试验可以引起如接触性荨麻疹甚至全身严重过敏反应的速发型接触性反应,有此类病史的患者不要使用可能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进行斑贴试验。

3、哪些患者应该进行斑贴试验?斑贴试验适合于临床上所有怀疑存在接触变应原引起的接触性过敏的检测,包括: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皮炎湿疹患者有明确接触史提示可能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患者;②特应性皮炎患者;③各类湿疹皮炎尤其是脂溢性皮炎、淤积性皮炎等有急性发作史者;④接触性皮炎综合征(系统性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手足无规律的水疱性湿疹、狒狒综合征样发疹或泛发性湿疹;⑤虽无明确接触史,但发生在特殊部位的皮炎,如,手部、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的皮炎湿疹;⑥淤积性皮炎、慢性湿疹及其他慢性复发性皮肤病怀疑有继发性外用药物接触过敏时;⑦需要鉴别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时;⑧药物性皮炎、食物过敏等怀疑是迟发型变态反应引起时(此时应该分别实施药物性斑贴试验及特应性斑贴试验)。

另外,对于有体内植入物(假牙、假体等)、皮肤黏膜(口腔、结膜、外阴等)部位出现的皮肤炎症反应也应考虑是否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4、斑贴试验测可以检测哪些物质?斑贴试验测试除了特应性斑贴试验中所用的是大分子物质外,变应原多数是小分子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如,衣物、首饰、居家用品、洗浴用品、生产材料、劳动工具、化妆品、药品、食品及添加剂等中。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1]。

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2]。

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

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11.002《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9一、流行病学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4年,中国1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岁儿童AD患病率为3.07%[3]。

2012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8.3%[4],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AD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 的患病率为12.94%,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1 ~ 2岁年龄段的19.94%逐步降至6 ~ 7岁年龄段的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

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

2022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2022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2022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一、概述(一)定义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也称特应性湿疹(atopiceczema),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常见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在不同的年龄段,患者还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故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需要按慢性病进行长期的病程管理。

(二)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也有上升趋势,2002年10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1]l2014年12城市1~7岁儿童患病率达到12.94%[2],而1~12月龄婴儿患病率达30.48%[3].目前,我国还没有成人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数据,总体上患病率较以前升高,尤其是近些年已关注到老年患者的增多。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4]。

遗传因素是本病的最强风险因素,需要关注患者父母等家族成员有无过敏性疾病史。

遗传因素影响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外界的气候变化、感染原和变应原刺激等;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改变,比如过多不合适的洗浴、过于清洁的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式饮食等;还包括环境暴露,如环境污染、被动吸烟等都可能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引起免疫系统与皮肤屏障异常,这些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5,6]。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中重要的促发因素[4,7]。

(二)发病机制虽然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认为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且三方面互为影响、互为诱因。

免疫异常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使外界环境物质(如过敏原和微生物)易于侵入表皮而启动炎症反应[8],炎症因子可以抑制皮肤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9]。

斑贴试验在皮肤科学中的应用

斑贴试验在皮肤科学中的应用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年39卷第11期JClinDermatol熏November2010熏Vol.39熏No.11斑贴试验是皮肤科常规试验,主要用于接触性皮炎的诊断。

其他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利用斑贴试验判定可疑致敏物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进一步寻找变应原。

在化妆品领域,采用斑贴试验检测产品安全性。

现将斑贴试验材料、斑贴试验方法以及应用范围等简述如下。

1斑贴试验的材料1.1斑试器及胶布既往使用简易的纱布和透明玻璃纸覆盖并固定来进行斑贴试验。

为了简化操作程序以及使斑贴试验进一步标准化,现多采用市售斑试器。

经典的斑试器为芬兰小室。

芬兰小室为圆形铝制小室,有数种直径大小供选择,临床上通常使用直径8mm的小室。

瑞典Chemotechnique Diagnostics公司生产的IQ小室对斑试器进行了改进,将斑试器材料由铝改为惰性材料,将圆形改为方形(用方形斑试器出现刺激反应时4个角的直角边界更清楚)。

这样可减少由于对铝制斑试器过敏造成的假阳性以及更易区分刺激反应与变态反应。

采用不同斑试器,由于存在斑试器材料、加样量、敷贴等因素的不同,斑试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Allerderm公司的曲泰斯斑贴试剂(thin-layer rapid use epicutaneous test,TRUE TEST)在出厂时已将变应原加入小室中,拆开包装即可直接使用,方便快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强。

1.2市售变应原国际上提供变应原商品的公司包括美国Allerderm公司、德国Hermal公司、瑞典Chemotechnique Diagnostics公司等。

我国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也研制了市售变应原。

市售变应原分为标准变应原、筛选变应原、后备变应原等。

其中标准变应原是指由权威机构认定的一系列变应原,通常是该国家或地区的最常见变应原。

筛选变应原是指针对特定人群或某类物质的变应原组合。

后备变应原指阳性率不高,无须常规斑贴试验,仅在高度怀疑的时候才进行斑贴试验的变应原。

常见的皮肤敏感过敏测试方法

常见的皮肤敏感过敏测试方法

常见的皮肤敏感过敏测试方法皮肤敏感过敏是指人体皮肤对某种物质或环境因素产生过敏反应的一种症状。

为了准确诊断和判断皮肤敏感过敏,医生常常需要进行相关的皮肤敏感过敏测试。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皮肤敏感过敏测试方法,包括刺激试验、斑贴试验和血液测试。

一、刺激试验刺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皮肤敏感过敏测试方法,可以判断人体对某种刺激物质的过敏反应。

常见的刺激试验包括:1. 斑贴试验斑贴试验是一种通过贴敷过敏原于人体皮肤上,观察皮肤对该物质的过敏反应的测试方法。

一般来说,医生会选择一块适当大小的敷料,将所需的过敏原涂抹在敷料的一侧,将其贴于患者的背部或者手臂上,然后观察患者的皮肤反应。

如果皮肤出现发红、水肿、瘙痒等症状,则说明患者对该物质存在过敏反应。

2. 点刺试验点刺试验是一种通过用过敏原物质刺激患者的皮肤,观察可能产生的过敏反应的测试方法。

在这个测试中,医生会选取一种特定的过敏原物质,用细针轻轻刺激患者的皮肤表面,然后观察皮肤的反应。

如果出现刺痒、局部红肿等症状,则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对该物质存在过敏反应。

二、斑贴试验斑贴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皮肤敏感过敏测试方法,可以检测皮肤对各种过敏原的过敏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 选择合适的过敏原斑贴试验需要用到各种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食物、药物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医生会选择适合的过敏原进行测试。

2. 准备斑贴试验器具斑贴试验需要用到特定的试验器具,如斑贴纸和过敏原溶液。

医生会将过敏原溶液滴在斑贴纸上,然后贴于患者背部或者手臂等易受刺激的部位。

3. 做好过敏源斑贴医生将滴有过敏原溶液的斑贴纸贴在患者的皮肤上,然后轻轻按压,确保斑贴与皮肤充分贴合。

一般来说,医生会选择不同的过敏原斑贴进行测试,以便全面了解患者对各种物质的过敏情况。

4. 观察和记录结果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在贴斑贴试验的24-48小时内保持干燥,并避免洗澡或者过度运动。

医生会定期观察斑贴区域的皮肤状况,并记录过敏反应的时间、程度和持续时间等信息。

第一讲变态反应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

第一讲变态反应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

变态反应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关于变态反应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中的作用,目前有一定争议。

尽管命名为AD,但其本身不属于Ⅰ型变态反应,也不一定与变应原致敏有关。

但总的来说,研究资料显示变态反应在特定AD患者中起到一定作用。

(一)特应性关联AD患者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

多达80%的AD患儿可在儿童后期发生哮喘和/或变态反应性鼻炎,这种从婴儿期AD进展为儿童期及成年早期变态反应性鼻炎和哮喘的过程称为“特应性进程”。

有哮喘的青少年AD发生率高于无哮喘的青少年。

10%-20%的AD患者存在食物诱发的荨麻疹/全身性过敏反应,而一般人群中仅为1%-3%。

在特应性皮炎婴儿中,排除有全身性过敏反应史和特异性IgE阳性患儿后,经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 DBPCFC)证实的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率为33%-63%。

发病较早(<3月龄)、病情较重的AD与鸡蛋、牛奶和/或花生特异性IgE水平较高有关。

在合并鸡蛋、花生或尘螨过敏的AD患者中,AD更可能持续到5岁以后。

AD还与血清IgE升高有关。

AD患者的皮肤炎症会诱导释放IL-4、IL-1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omallymphopoietin, TSLP),进而导致2型T辅助细胞(T helper type 2, Th2)炎症、Ig类别转换和IgE水平升高。

IgE水平通常为数千kU/L,但也可能达到数万kU/L。

IgE水平随着AD改善而下降。

在AD幼儿患者中,IL-13变异型与总IgE水平轻度升高以及食物变应原(最常为鸡蛋)致敏有关。

在成人中,10年随访发现,总IgE水平升高与持续性、泛发性湿疹有关。

AD是发生食物过敏的主要危险因素。

当前的假说认为,经受损的皮肤屏障暴露于食物变应原可导致食物致敏和食物过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0 4 4 3 ;5 .徐 州医学 院附属医院皮肤
【 摘
要】 目的 : 探讨特 应性 皮炎 ( A D) 患者食物特应性斑贴试验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反应特 点。方法 : 以 7种常见食 物过
敏原 为抗原 . 分别使用新鲜食物和过敏原提取液对 6 O例 A D患者 同时进行食物特应性斑贴试验 ( A P T) 和皮肤点刺试验 ( s T) p , 对 比两种皮肤 试验的反应结果 。 并根据患者是否并 发过敏性鼻 炎或哮喘 、 年龄 、 背部皮肤 干燥 度分组对 比分 析 A P T反应与 以 上 因素 的相关性 。结果 : ①食物 A P T的阳性 率均高于 S P T ; ②分析 A P T阳性 率高于 2 0 %的食物 , 即海虾 、 大豆 、 牛肉 , < 1 2岁年 龄组 A P T阳性率均高 于≥1 2岁年龄 组 , 但仅海虾 A P T组 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 。并发或不并发过敏性鼻 炎组 , 背部皮 肤干燥 与非干燥 组相 比, 3 种食 物 A P T阳性率组 间差异无 统计 学意义 ( P > 0 . 0 5 ) ; ③去除斑试器后 2 4 h与 0 . 5 h判读结果相 比, 食物 A P T的阳性反应均无逐渐增强趋势 。结论 : AD患者食 物 A T 阳பைடு நூலகம்反应率 高于 S P P T ; 食物 A P T可能受年龄 的影响 , 与患者 是否并发过敏性鼻炎及皮肤干燥程度等因素无关 ; 不应 以反应渐强趋势作为 A P T的阳性判读标准。
t i e n t s w e r e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t e s t e d w i t h s k i n - p r i c k t e s t( S T) w P i t h t h e s a me s e v e n l a l e r g e n s e x t r a c t s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w o s k i n t e s t s w e r e c o m p a r e d ,a n d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A P T a n d s e v e r a l f a c t o r s ( c 0 m p l i c a t i o n s , a g e ,a n d t h e b a c k s k i n d r y n e s s )w a s
Z HANG Yi - y i ,W ANG Xu e - mi n ,RE N Xi a n g - y u ,DAI S h a ,W ANG T i n g — i r n g ,S UN L i — n a n
( C l i n i c a l C o g e o f S h a n g h a i S k i n Di s e a s e ,C l i n i c a l S c h o o l f An o h u i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ng a h i a 2 0 0 4 4 3 ,C h i n a )
( 1 .安徽 医科大学上海 市皮肤病临床学 院 ,上 海
海市皮肤 病医院皮肤 内科 ,上 海 科 。江苏 徐州 2 2 1 0 0 0 )
2 0 0 4 4 3 ;2 . 上海市皮肤病 医院皮肤与化妆品研究室 ,上海
2 0 0 4 4 3 ;3 . 上
2 0 0 4 4 3 ;4 .上海市 皮肤病 医院膳食 营养科 ,上海
『 关键词] 特应性斑贴试验 ;皮炎 , 特应性 ; 食物过敏
[ 中 图分 类 号】 R 7 5 8 . 2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0 — 4 9 6 3 ( 2 0 1 5 ) 0 6 — 0 3 4 4 — 0 4
Compa r i s o n of at o py pa t c h t e s t a nd s ki n pr i c k t e s t i n pa t i e nt s wi t h a t o pi c de r ma t i t i s
临床皮肤科杂志 2 0 1 5 年4 4卷第 6期
J C l i n D e r ma t o l , J u n e 2 0 1 5 , V o 1 . 4 4 , N o . 6
34 4
论 著
特 应 性 皮 炎 患者 特 应 性 斑 贴 试 验 与点刺试 验 的 比较
张咿秭 ,王 学民 ,任 香 玉 ,戴 莎 ,王婷婷 ,孙 丽 囡1 , 2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o f a t o p y p a t c h t e s t ( A P T )o f f o o d l a l e r g e n s i n a t o p i c d e r m a t i t i s ( A D)
p a t i e n t s , e x p l o r e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c l i n i c l a i n d i c a t o r s a n d AP T , 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r e s p o n s e o f AP T . Me t h o d s :S i x t y o u t p a t i e n t s wi t h AD w e r e e n r o l l e d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 A w i t h s e v e n c o mmo n f o o d a l l e r g e n s .a n d a l l t h e p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