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旨新探
2020年北京高考名著阅读《红楼梦》重点解析

2020年北京高考名著阅读《红楼梦》重点解析背景介绍《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
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
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
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
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
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诗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
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
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
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
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金陵十二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背景分析

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背景分析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单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在曹雪芹的笔下,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就是腐败不堪的两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作者借用柳湘莲的话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这是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总抹一笔,是最尖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读者可以看到,这两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大大小小的主子们,除了享乐,除了做那些见不得人的肮脏事外,没有一件正经的事干,而且他们勾结官府,草菅人命。
在曹雪芹的笔下,连当时的封建朝廷都不过是“见不得人的去处”。
贾妃回府,只是“满眼垂泪”,“呜咽对泣”,其他的人也都是“垂泪无言”。
作者笔下的这幅省亲图,除了虚有其表的空排场外,动到真情实感的就是这一副哭泣的场面。
作者通过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说“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
骂那些官僚是“国贼禄鬼”。
说孔孟的经典之作,也不过是“杜撰”的。
作者还通过探春之口,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
”说理学大师朱熹的话,也不过是“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大家知道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在清代是封建法规的准绳,是治国之大纲,人人违反不得的,而曹雪芹却用这些亦庄亦谐的话,来加以轻蔑和否定。
贾宝玉特别反对“仕途经济”,即让他走读书做官的道路。
这“仕途经济”,是历来封建政权得以世世延续的根本制度,也即是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无异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政权的基础。
《红楼梦》里作者着力描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及其悲剧。
这个爱情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所不同。
《红楼梦》主题与结构新探-2019年精选文档

《红楼梦》主题与结构新探《红楼梦》的主题自小说产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其中旧红学派的有:明珠家事说、清康熙政治说、雍正夺嫡说、悲剧说等。
新红学派:自传说、色空说、爱情说、政治历史主题、市民说和农民说等。
当代红学派:批判封建社会说、理想世界幻灭说、封建家族衰亡说、三重复合主题说(一曰史书说,二曰悟书说,三曰情书说)。
但是至今为止没有一个说法能概括这部小说的全部,也不能使所有的人信服;每一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是只能概述这部小说一部分或者大部分内容。
正如鲁迅先生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闱秘事……”而这些主题说也只是看到自己看到的一面。
笔者认为王国维先生的悲剧说比较中肯,但不够全面。
以笔者看来,《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主题探讨的是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
小说第一回通过神话故事即宝玉的诞生提出人的本质是什么。
按照叔本华的哲学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即欲求;意志是自在之物,是绝对的、无待的、无根据的。
而人的本质是人的意志即人的欲求,即王国维先生说的“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
宝玉从一块石头变成玉又投胎人间象征着人类本质上是欲求的,也如加尔德隆所说“一个人最大的罪过就是:他诞生了。
”因此,叔本华认为“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之罪”。
人的这种绝对欲求使人的存在必然是痛苦的。
痛苦是欲求必然结出的果实,另外作为欲求的对立面:无聊,是作为痛苦的特殊形式存在的,正像静是动的特殊形式一样。
叔本华说“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痛苦和无聊)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
”正如小说中道“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
”现实人生是表象的世界,是受时间、空间、因果律限制的,每个人又都遵循着个性化原理,争夺着物质、空间、时间,等等。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名字的作用
(1)提示内容情节:如霍启(祸起,提示英莲走失及甄家着火等情 节)。 (2)揭示创作主题: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村言)等 人名,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封肃(风俗 )、詹光(沾光)等。 (3)暗示人物命运:如“元迎探惜”四姊妹名字连读暗寓其命运“ 原应叹息”,甄英莲暗寓其命运“真应怜”,“娇杏”暗示“侥幸” 等。 (4)暗示人物特征:如贾芸舅舅卜世仁,贾政清客单聘仁、卜固修 ,谐音“不是人”“善骗人”“不顾羞”,用名字揭示这些势利眼、 帮闲们的嘴脸,入木三分。
四、阅读目标
❖ 微观
能够根据章回目录简要复述该回大致内容 初步了解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
❖ 宏观
对《红楼梦》的内容、主旨、人物、艺术等方面有更 深的了解。 提高语文水平,尤其是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
……
第二课 命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习目标
1.概括《红楼梦》人物命名的规律和艺术特点。 2.体会《红楼梦》人物姓名提示情节、刻画形象、暗示 主题的艺术效果。
分类整理《红楼梦》人物一
分类整理《红楼梦》人物二
分类整理《红楼梦》人物三
拟字活动
古人称呼,“名”之外,尚有“字”(也称“表字” )。字和 名之间的关系,通常意义相近或相关,根据自己的姓名的含义,为 自己拟定一个表字,并说明该“字”的含义。
第三课 情节:双线并行,一波三折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情节。 2.概括并欣赏《红楼梦》情节,安排“双线并行,一波 三折”的特点。
一、导入
介绍自己名字蕴含的意义,介绍父母给自己取名的缘由或者故事。
二、《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艺术
贾府人物命名规律
同一家族人物的命名,讲究通过名字显示辈分 第一代,“水”字辈: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 第二代,“代”字辈:贾代化、贾代善、贾代儒。 第三代,“文”字辈:贾敷、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第四代,“玉”字辈:贾珍、贾珠、贾琏、贾环、贾瑞、贾璜、贾 琮、贾宝玉(特例,为什么?)等。 第五代,“草”字辈:贾蓉、贾兰、贾蔷、贾芸、贾芹、贾菌。
三书耦合,天衣难成——基于文本抵牾视角对《红楼梦》成书过程新探

答 案者 , 而对 于成 = 程 的研 究 , 是见 仁 见 智 , 持过 也 莫
衷一是 。本文试从 《 红楼梦》 文本 中择其悖谬抵牾 之处加 以分析 , 探析《 红楼梦》 文本三书合一 的成书
过 程 。如果 这种 尝 试 得 出的 结 论 有 一定 的 道理 , 那
么 , 于《 楼梦 》艾本 的重 新 认 识 或 可增 加 一 些 小 对 红 :
处。文章从《 红楼 梦》 文本 中择要列举其 悖谬 瑕纰 , 以分析 , 加 探析《 红楼梦》 由《 月宝鉴》 《 红楼梦 ) 是 风 、( 初稿》 ( 头记) 和《 石
初 稿 》 部 不 同 主 旨的 小说 合 成 的 创 作 过 程 。 三
[ 键 词 ] 红 楼 梦 ; 三 书 合 成 ; 过 程 ; 考证 关
小 的新 的经验 。
一
回所述 , 琏 出差 平 安 州 , 中偶 遇 薛蟠 , 贾 途 于酒 肆 中
畅述并 将 私 娶 尤 二 姐 之 事 告 知 薛 蟠 , 又 嘱 薛 蟠 且 “
悖 谬 抵牾 。 窦丛 生 疑 《 楼 梦》 理 悖 谬 , 节 抵 牾 处 不 少 , 红 事 情 现择 要
府 , 么 , 钗进 贾府 那 年 当是 8岁 。但在 第二 十 二 那 宝 回中, 凤姐 说 : 听见 薛 大 妹 妹 今 年 十五 岁 , 不 是 “ 虽
薛 姨妈 举 家 长 住 贾 府 , 是 荒 唐 。 “ 年 好 大 甚 丰 雪, 珍珠 如 土 金 如 铁 ” 的薛 家 是 与 贾 府 门第 相 当 的 豪 门望 族 , 此次 进 京若 仅 仅 是 为 了望 亲 住进 贾 府 也 还 情有 可原 , 为 了送宝 钗进 京候 选 , 但 却住 进贾 府竟 达 数年 之 久 , 且 其 间还 夹 杂 着 贾 府 被 朝廷 抄 家之 况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相关推荐三条《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 关于《红楼梦》主线问题,学术界意见纷纭复杂,莫衷⼀是。
⽽把握《红楼梦》的主线是认识《红楼梦》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关键。
因此本⽂将50年代以来,有关《红楼梦》主线的各种见解加以梳理,以供红学研究者参考。
从50年代起,红学界开始提出了《红楼梦》的“主线”,或称作“中⼼线索”的问题。
1980年前后,围绕《红楼梦》主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从那时到最近,不断有⼈对这⼀问题发表有卓见的⽂章。
据笔者所见,迄今为⽌有关《红楼梦》主线的看法,⼤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单线”、(⼆)“双线”、(三)“三线”。
现分述如下。
⼀ ⼀ “单线”。
此种意见⼜可梳理为六种观点: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说”。
此说提出最早。
下举三家·①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问题》(《新建设》1955年4⽉号)中说:“《红楼梦》是以贾宝⽟、林黛⽟与薛宝钗的恋爱故事作为贯串全书的中⼼线索。
”②舒芜同志在《“谁解其中味”—有关〈红楼梦〉的若⼲问题讨论》(《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1辑)中认为:“⽆论如何,宝、黛、钗之间的故事,才是《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或者说,是贯串和联络千头万绪的⼀条主线,这是不可否认的。
”③邓遂夫在《<红楼梦>主线管窥》(《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1辑)中指出:“这部作品的主线,正确表达,应该是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
”“作品中‘描写主⼈公具体活动的具有连续性的、贯穿全书的⼀个中⼼事件’,也不仅仅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还应包括与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宝⽟、宝钗之间的婚姻悲剧,实际上是相互交错地构成了⼀个统⼀的,更具典型意义的中⼼事件—宝黛钗三⼈的命运悲剧。
”除以上三家外,诸如吴组缃《论贾宝⽟典型形象》(《北京⼤学学报》1956年第4期)、北京⼤学中国古典⽂学组写的《<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北京⼤学学报》1973年第3期)等⽂章也都持此观点。
以情悟道守理衷情--《红楼梦》主旨新探

2 0 1 4年 4月
辽 东学 院 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E a s t e r n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满纸 荒唐 言 ,一把 辛 酸 泪 ,都 云 作 者 痴 ,
看见缠绵,革命 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
秘 事 。在我 眼 下 的宝 玉 ,却 看见他 看见许 多死
亡 ,证 成 多所 爱者 ,当大苦恼 ,因为世 上 ,不
谁 解 其 中味 … 。
《 红楼梦》 的作者是伟大 的,其伟大是 由其作
溃 的历史趋 势 。
“ 书之本 旨” 四个 大字 。“ 补 天说 ” 即 以此为 根 据 ,
提出 《 红楼 梦》 之 主 旨乃在 “ 无材 补天 ”之 叹, 是有一定道理 的。然而 ,只要我们进一步追究 ,既 然 “ 无材补 天” 之石 ,发 出 “ 枉 人红 尘” 之 叹, 为何还要将 “ 自己身前身后世 ” 留与他人 “ 作奇 传” ?“ 石头”所经历 的 “ 身前身后”都是些什么 事?这些事为什么要请别人 “ 记去作奇传” ?作者 借 “ 石头记” 的阅读者 “ 空空道人”之 口对此分 别做出回答 。所谓 “ 身前身后事 ” ,“ 原来就是无 材补天幻形 人世 ,蒙茫茫大 士 、渺渺真人携人 红
摘 要 :“ 以情悟道 ,守理 衷情 ” 原 出 自甲戌本 《 胭脂 斋重 评石 头记》 第五 回警幻 仙姑 之 口。 《 红楼 梦》 的主 旨乃
“ 以情悟道 。守理衷情” . 。作者 旨在借石头 “ 历经离合 悲欢 ” 的情 感历程 。展示 “ 炎凉世态” ,表达 自己 “ 无 才补天” ( 即 不得其位 )却又不 甘寂 寞的 “ 志于道 ”者 的伟大 情怀 ,这就是 “ 以情 悟道 ” ;“ 守理衷 情” 则 是作家对 自己所悟 之道 的直 接阐释 。“ 守理衷情”,以理范情 ,以情维理 ;理在情 中 ,情在 理中 ,乃 中国传统 文化 的基本 精神。 “ 守理衷 情” 是对 经历 了宋 明两代重理 与重情 两种极端的冲击之后的孔子儒 学所做的智慧的调和 。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本单元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不朽的红楼“。
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享受读书的愉悦,丰富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经典作品对话,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本单元所选作品是小说《红楼梦》,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坚持读完一本长篇小说,完整阅读,培养读书的耐性与兴趣; 探索阅读长篇小说的门径,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跳读与猜读等阅读方法,把握文本的丰富内涵和精髓:撰写故事梗概或作品提要、读书笔记,学写综述。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二、教材分析《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主旨新探
脂砚斋在《红楼梦》一开篇就掷地有声:“此回中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读者醒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而作者在第一回中又说“大旨谈情”。
本文认为,这“两旨”就是灵性与佛性,它们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底蕴。
一
讲究灵气,重视灵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体现。
曹雪芹推崇灵性,在《红楼梦》中逮着机会就大力推销灵性说。
在第二回中,就迫不及待地借冷子兴和贾雨村之口集中抛出了他的灵性说的两大发现:“正邪两赋说”和“女儿崇拜论”。
曹雪芹认为,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外,其余皆无大异。
但有一种人与众不同,就是秉正邪二气所生的人。
贾宝玉的“女儿崇拜论”更是惊世骇俗。
贾宝玉的独特女儿观,是曹雪芹灵性说的重要展开和主要内容。
生怕读者不解其意,曹雪芹对此作了多方面的点拨。
首先,明确“女儿论”的基本内涵。
其次,从横向比较上提出了“女清男浊论”。
贾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
”(第2回)最后,
随着贾宝玉的成长,他又进一步从纵向比较上发现了“女儿三变论”。
贾宝玉奇怪:“女孩子未出嫁前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第59回)
曹雪芹独创的“意淫论”在《红楼梦》中至关重要,它是“灵性说”的具体而形象的展开。
可以说不搞清“意淫论”,就难以读懂《红楼梦》。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一段对贾宝玉意淫的评述甚为精当,甚至至今还无人超越:“宝玉亦渐长,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其中“呢而敬之”、“爱博而心劳”可谓宝玉“意淫”的重要特征。
大观园,作为曹雪芹精心营造的灵性的精神家园,她至纯至美,是众多红楼女儿们群芳争艳、竟吐灵气的世外桃源,也是贾宝玉挥洒“意淫”的人间仙境。
她似梦幻,更像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随着红楼众芳的散尽,大观园好景不再,留给贾宝玉的只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凄美记忆。
二
佛性和灵性的微妙关系在贾宝玉身上表现的可谓淋漓
尽致。
贾宝玉的许多在常人眼中怪诞的行为,其实既是灵性的闪光,也是佛性的萌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譬如叙述尚在孩提之间的宝玉,说“他天性所禀,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兄弟皆如一体。
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因为他想着:“兄弟们一并都有父母教训,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
”因而对贾环,“我是正出,他是庶出”,更要宽容些才是。
贾宝玉可贵的平等思想岂不是佛教“众生平等”要义的雏形。
而贾宝玉最能打动读者心的。
莫过于他的善良、温柔,而近乎菩萨的心肠。
他不仅体贴同辈的姐妹,而且能关心下人。
芳官受了干娘的气,因晴雯、袭人说她“不省事”、“也太可恶些”,宝玉为她辩护说:“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
他失亲少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指芳官干娘)。
又作践他!如何使得!”晴雯病了,医生一请再请,亲自查验、调整处方,亲自熬药服侍。
又向凤姐讨洋药进一步根除病痛。
演小旦的药官死了,搭档同台做戏的小生藕官哭得死去活来,在大观园中烧纸纪念。
被巡园的老婆子撞见,拉了要去报告,吓得不肯同去。
经宝玉一番遮掩,总算没事。
贾宝玉总是设身处地、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人,这样的慈悲胸怀,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
由以上对贾宝玉身上的灵性、佛性的解读,我们就可以揭开《红楼梦》的深层底蕴了。
“因色见空,由色生情,传情人色,自色悟空”是曹雪芹对佛家真谛“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进一步诠释,作品以这16字谋篇布局,贯穿全书,是对作品灵性、佛性底蕴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生动写照。
曹雪芹呕心沥血,倾毕生之力创作《红楼梦》,表面看来是他还似乎执著于自己昔日的种种“色”,其实曹雪芹以如椽之笔浓墨重彩的刻画宝黛爱情,为的是演绎至真佛理,醉翁之意不在“色”,而在“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