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湿地在我心中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会仙湿地是中国南方一处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位于福建省南靖县的漳浦市南端,是闽南渔耕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十大湿地之一。
会仙湿地占地面积约为3500亩,是潮间带河口、海滩平原、沼泽绿洲三者交错的湿地,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内有大片浅水、盐田和沼泽,有丰富的水生植被和底栖生物,还是候鸟的迁徙途中的休息场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绝佳地点。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需要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自然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集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多种生物要素于一体,具有恶化缓冲、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作用。
在会仙湿地开发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湿地内的各种生物资源,合理规划、合理开发,以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需遵循一系列原则。
首先是可持续性原则,即在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保持湿地原有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其次是尊重性原则,即要尊重湿地内的各类生物资源,避免人为干扰和破坏。
还要遵循多样性原则,即在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湿地内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不增加外来物种的引入。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会仙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应基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尊重。
首先是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湿地知识讲座、生态科普展览等形式,增强游客对湿地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其次是设置生态保护区,划定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保护湿地内的关键生态环节和重要生物种群。
还需要加强湿地生态监测和科研工作,通过长期监测和研究,全面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情况,为后续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开展生态观光和科学探险活动。
临桂县会仙湿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临桂县会仙湿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我县按照自治区、市的工作部署,高度重视会仙湿地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周密部署,湿地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会仙湿地位于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文全村委,四塘乡大湾村委和雁山区竹园村委,地跨东经110°08′38″-110°16′57″,北纬25°05′08″-25°08′34″。
湿地范围涉及2县(区)3乡镇6村委47个自然村约2.2万人,总面积约78 km2。
唐朝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开凿的古桂柳运河(相思埭)由湿地中心穿过,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使漓江与洛清江相连接。
会仙湿地地貌是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势平坦,石灰岩孤峰林立,海拔小于500m。
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太阳强热幅射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35.8mm,年平均蒸发量1569.7mm。
湿地内的植物主要有:樟树、枫香、苦楝、乌桕、松树,黄荆、柃木、水杨柳、十大功劳、芦苇、三角苇、黄茅草、野苦草、五节芒、野牡丹、蓝丝草、马尾草和厥类。
主要动物有:鲤鱼、草鱼、塘角鱼、斑鱼、鲢鱼、黄鳝、白鳝、鲢拐鱼、鲫鱼、龙虾、鳅鱼、福寿螺、燕子、灯鸟,白鹭等。
宋朝时期会仙湿地的面积约65 km2,20世纪50年代湿地面积约25 km2,至今湿地面积仅剩6.7km2,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会仙湿地面积减少了约75%,与宋朝以前相比,剩余面积约10%。
会仙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对湿地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使原有湿地不断受到破坏,水面逐渐萎缩,地面逐渐疏干,沼泽和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目前,会仙湿地包括相思埭运河、沼泽地、草地、湖泊、水塘等,主要分布在运河以北,在九头山、凤凰山、龙山、狮子岩、钟鼓山之间,其中部分草地已开垦为经济林地和农田。
临桂会仙湿地

临桂会仙湿地介绍
临桂论坛()是一个集关爱、分享、互助、交流为一体的城市社区,新社区的创办影响着临桂地区新一代网民。
会仙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县西南部,距市区和临桂县城3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会仙地理位置优越,周边与临桂县四塘乡、六塘镇,永福罗锦镇,桂林市象山区二塘乡,桂林雁山区雁山镇毗邻。
会仙镇人口众多,物产丰富。
临桂县辖16个村委会,145个自然村(屯),人口居临桂县之首达5.23万人,是临桂四大古镇和桂林市西南面的一个重镇。
镇区人口l.2万人。
会仙市场繁荣,社会安定,客商云集形成了一公里长的商业街,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
1999年5月被列为自治区区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会仙湿地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净化水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生物多样性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就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探究,旨在寻求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湿地旅游资源优势,又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会仙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会仙湿地是一个面积辽阔、生物种类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湿地植被、鸟类以及其他野生动物资源。
据调查统计,会仙湿地保护区内拥有植物种类达到200余种,鸟类达到100余种,是中国南方地区一处重要的湿地保护地。
这里还保护了多种湿地动植物群落,包括珍稀濒危物种。
目前,会仙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已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仙湿地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会仙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这为其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如何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需求迫切。
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湿地生态系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净化有着重要作用,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在开发旅游业的必须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内的各种生物多样性资源,以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生态旅游项目。
湿地内的各种生物资源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如设立鸟类观赏区、植物观赏区等生态旅游项目,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湿地生态旅游业的投入和收益。
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
游客作为生态旅游的主体,其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对于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会仙湿地位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会城镇境内,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湿地保护区。
为了充分发挥会仙湿地的保护和旅游功能,有必要探究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
会仙湿地拥有众多濒危物种和珍稀植物,如白额偏口鱼、穗足鸻等。
要保护这些物种及其栖息地,我们需要制定严格的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
限制游客数量,设立保护区划分禁区,建立专门的巡逻队伍等措施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会仙湿地的生态旅游开发应该注重环保。
旅游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垃圾等,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需要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制定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政策,确保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会仙湿地的生态旅游开发应该注重科普教育。
通过组织生态教育活动、开展科普讲座等方式,向游客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也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导游和解说员,向游客介绍湿地的生态特点、濒危物种的保护等相关知识,提升游客对湿地的认识和心理体验。
会仙湿地的生态旅游开发需要与当地农民合作。
湿地的边缘地带通常是农田,农民是湿地的直接管理者和受益者。
与农民合作,可以在尊重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采用生态农业的方式,减少农田对湿地生态的影响。
还可以建立农民合作社,将农民培训成湿地导游、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员等,通过多元化就业方式共同分享湿地旅游的经济效益。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需要制定严格的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注重环保工作,加强科普教育,与当地农民合作等。
只有全面考虑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的平衡,才能实现会仙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的成功。
美丽湿地我的家乡作文

美丽湿地我的家乡作文
美丽湿地,是我家乡的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四季如春,生态环境优美,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美丽湿地的植被丰富多样。
这里有茂密的湿地草原,繁茂的芦苇和各种野花。
在湿地上漫步,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在阳光下,心情无比宁静和愉悦。
湿地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
每年春天,成千上万只候鸟从南方飞回这里繁殖。
它们在湿地上筑巢、孵蛋、抚育幼鸟,给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每当黄昏时分,鸟儿们在空中翱翔,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象,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感动。
美丽湿地是动物们的天堂。
这里栖息着各种珍稀的动物,如水鹿、水獭等。
它们在湿地中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享受着丰富的食物和安逸的生活。
湿地保护区的建立,使这些动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它们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为湿地增添了更多的生命力。
美丽湿地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里有宽阔的湖面可以让人们划船、垂钓,还有广袤的湿地可以供人们徒步旅行、观赏风景。
人们可以在湿地中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享受宁静与安宁。
美丽湿地是我家乡最引人注目的一片自然景观。
它的存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和快乐,也起到了重要的生态平衡和保护作用。
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保护好这片美丽湿地,让它永远成为我们家乡的骄傲。
桂林会仙湿地美篇

桂林会仙湿地美篇桂林会仙湿地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一处自然湿地保护区,位于漓江上游的会仙镇境内。
这片湿地区域广阔,水草丰茂,拥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桂林湿地之冠”。
走进桂林会仙湿地,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仙境。
在这里,湖泊、河流、沼泽、河滩等湿地景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生态系统。
湖面上青草如茵,水面倒影清晰可见。
湿地中生长着各种芦苇、菖蒲、香蒲等湿地植被,形成了一幅幅绿色画卷。
而湖泊中,还可以见到各种水鸟、鱼类等湿地动物,它们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桂林会仙湿地的美不仅仅体现在湖泊和湿地的自然风光上,还体现在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上。
这里是许多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如白琵鹭、苍鹭、丹顶鹤等。
这些鸟类在湿地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为这片湿地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此外,湿地中还有许多稀有的湿地植物,如凤丫蕨、沼泽杜鹃等,它们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维护湿地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桂林会仙湿地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湿地周边有许多古老的村落和古建筑,如会仙古镇、高田古村等。
这些古村古镇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湿地中,还可以欣赏到传统渔民的捕鱼技艺和渔家乐的民俗表演,体验到桂林水乡的独特魅力。
桂林会仙湿地以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这里是旅游者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去处。
游客们可以选择乘船游览湿地,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选择徒步探索湿地,沿着湖泊和河流漫步,欣赏湿地生态的奇妙之处。
无论是何种方式,都能让人沉浸在桂林会仙湿地的美丽之中。
桂林会仙湿地是一片独特而美丽的湿地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的美丽和独特之处令人惊叹,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你想要远离尘嚣,亲近自然,那么桂林会仙湿地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片湿地的美丽吧!。
[会仙湿地:漓江边上的田园山水诗]小漓江生态湿地
![[会仙湿地:漓江边上的田园山水诗]小漓江生态湿地](https://img.taocdn.com/s3/m/26caa3146529647d2628525a.png)
会仙湿地与漓江峰丛峡谷、遇龙河宽谷共同组成以“水”为核心的桂林山水景观,风景绝美,是世界岩溶湿地风光的典型代表。
在悠长的河道上,如果看到面带羞涩歪着身子摇摇晃晃撑船的年轻女子,那多半是从外地新嫁来的媳妇,正在练习撑船这一基本功。
提及南方的广西,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出温润的河流、蓊郁青翠的森林,以及鸟鸣深幽的诗意。
这里的山水,不仅包含了中国最优美的喀斯特景观,还孕育出来一个个“绝色小风景”,而漓江流域的会仙湿地,就是它们中的代表。
或许,“会仙”这个地方原本就是众神的偏爱,所以他们才舍得将如此清新雅致的风景赐予人间。
这里有着中国最特别、最美的喀斯特原生态湿地,峰林湖泊,山水缱绻,1300多年的桂柳运河蜿蜒流淌。
纵横的河汊上,乡民撑着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浓郁的南国风情弥漫在水田稻香间。
“漓江之肾”世界少见的峰林岩溶湿地湿地在我国分布很广,从温带到热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原都可以看到。
位于广西漓江流域的会仙湿地就是一处“养在深闺”,但风景绝不逊于国内同类湿地的自然景观。
它静静地守护着这方水土,虽说被誉为“漓江之肾”,但却隐秘在漓江、桂林的盛名之后,难免有些落寞。
会仙湿地主要分布在广西省临桂县会仙镇,这个朴实的南方小镇,因其秀美的山峰和纵横清澈的河流,竟有着类似“江南水乡”的意蕴。
这里自古就沾染着“仙风道骨”,据宋代地理名著《岭外代答》上记载“旧有群仙于此,辎羽驾,编于碧空,竞日而去,里人聚观壮闻,因名会仙里”。
所以,相较于如画如歌的桂林山水,会仙的气韵要显得清奇挺拔得多。
会仙湿地是一处独特的喀斯特峰林岩溶湿地,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十分罕见。
同时,它与漓江峰丛峡谷、遇龙河宽谷共同组成了以“水”为核心的桂林山水景观,成为世界岩溶湿地风光的典型代表。
和其他同类湿地相比,会仙湿地的特点是集“山、水、沼、运”景观于一体,尤其是这个“运”字,非常难得。
“运”指的是运河——人们说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而桂林人又用辛勤的双手开凿出了桂柳运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仙湿地,在临桂区会仙镇,距桂林市20公里。
会仙湿地,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熟视无睹的概念,然而,它在我的心坎上,却是一幅清新、绚丽的故土画卷。
从我认识它的二十多年来,它一直印在我的心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县委宣传部的宣传干事第一次走进会仙湿地。
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它叫湿地,只晓得那是一片沼泽,有湖泊有河流,还有市县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得那天春光明媚,在乡干部的引领下,我们从七星码头坐木船,穿过睦洞湖的曲径水路,直奔龙头山。
据向导介绍,只有站在龙头山上,才能拍摄到湿地的全貌。
爬上山顶,享受着阳光的关爱,春风的抚摸,我们的心陶醉了。
放眼眺望,湿地全貌尽收眼底。
星罗棋布的岛屿,波光粼粼的湖泊,水路曲径通幽,芦苇浩荡飘飞,荷塘盎然生机,桂柳运河(又名相思埭)水草丰美,新桥(又名乾隆桥)古朴坚固,错落的村庄炊烟袅袅。
随着太阳的升高,润润的湿气渐渐散去,裸露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所谓的沼泽水土,而是一幅勃勃生机的水乡画卷。
会仙湿地,我第一次认识了你,同时,在我们摄影机和照相机里留下了你美丽的容颜!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
而会仙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面积现存六平方公里,被湿地专家喻为“漓江流域之肾”。
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大、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
它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正是这种独特的功能,使我对魂牵梦绕的会仙湿地,不仅多了一份了解,更多了份敬仰和热爱。
2007年仲夏,我和朋友一行7人,又走进会仙湿地,再次感受它的风韵俊美。
睦洞湖是会仙湿地的核心区域,其面积约两千亩,流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
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就是荷花。
木船移入荷塘,人在船上,船在荷中,你会顿时感到心旷神怡,亭亭玉立的荷蕾,竞相奔放的荷花,绿如墨的荷叶,真可谓“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地。
”由于我们和荷花零距离的接触,深感“莲动下渔舟”的意境。
木船移出荷塘,沿着曲径水路并行,但见温柔清澈的湖水里,蓝思草、灯笼草随波摇曳,水面的水葫芦一簇簇、一片片,列队水路两旁,像是迎客的队伍。
更有趣的是,在蓝思草上依附着田螺和石螺,船上游客信手可得。
回头望去,水草又从湖湾里伸出头来,摇晃着,仿佛在告诉我们: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木船穿过了一道道湖湾,来到了一片宽阔的水面,四周芦苇挡住了我们的视野,芦苇在蛙鸣和水鸟以及野鸭的鸣叫声中轻轻地摇曳着,上空的众鸟不断地变换着飞翔的姿势,发出灿烂如歌的鸣叫。
突然有几只水鸟落进芦苇丛里,透过芦苇的缝隙,你能依稀看到它们垒起的鸟窝。
众鸟在这里自由地生活,它们在这里捡拾着日子,捡拾着人类给予的仅有的安宁,也捡拾着有限的空间,它们把生命种植在这里。
船主带我们来到了一座石拱桥前,他告诉我们这就是乾隆桥,桥长22.5米,宽3.6米,高6米,但说不出建造的年月,1986年被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仔细观看,拱桥工凿细腻,由大块料石错砌而成,桥的两截面被无名的花草和藤环抱,青藤有序地排列下垂,像一道彩帘挂在拱中。
木船缓缓划入拱桥下,此时,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抹去了我身上的炎热,叩开了我遐想的心扉,情绪被无限的美妙感染者,占据着。
凉风温柔地抓住我的目光,让我情不自禁地追寻,耕作在田间的村民,觅食在草地上的牛群,飘逸在湖面的渔舟,盘旋在空中的众鸟,草丛里传出的蛙鸣,芦苇荡里回荡的众鸟的鸣叫,还有湖岸杂树泛着绿绿的光,以及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的醉人芳香,汇成了一部亲切自然、和谐的交响曲。
这时我才真正找到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才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纯美,才真正领悟出游客对会仙湿地的赞美的缘由。
从这以后,这部交响曲一直在我思绪中回荡,并时刻在心坎里澎湃。
2011年阳春三月,与桂林市音协的老师们再度来到会仙湿地,不同的是,木船换成了红漆船,船主变成了专业的,外来的游客也多了。
会仙湿地依旧在不同的季节里周而复始地变换着自己的装束,适应着一年的春夏秋冬。
我不由自主地抒发了对湿地的赞叹:人们都说你
很美丽,可是我并不很在意,当我亲身走近你,就像走进诗画里。
龙头山,睦洞湖,一年四季充满春的生机;相思埭、乾隆桥,历经沧桑,诉说美丽的传奇。
啊,湿地,丰润的湿地,我这颗心总想和你在一起。
人们都说你很美丽,其实我也同样爱你,当我每次走进你,就像走进梦幻里。
芦苇荡,荷花塘,竞相争春,流淌秋的甜蜜。
白鹭飞,野鸭追,成群结队吟唱爱的旋律。
啊,湿地,富饶的湿地,我这颗心永远和你在一起。
会仙湿地,它比不上雄奇壮美的高山流水,比不上悲壮荒凉的戈壁沙漠,比不上波澜壮阔的汪洋大海,可它的秀美,纯真,又谁能比呢?睦洞湖是镶嵌在它怀抱中的明珠,古桂柳运河是它装饰的飘带,乾隆桥是它打扮的花冠。
二十年来,我三次走进会仙湿地。
走进它,我带着轻松和惬意;作别它,我怀着敬意和景仰;回眸它,我寄予着期盼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