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

桂林理工大教之阳早格格创做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河流天貌认知真习报告教院:环境科教取工程教院博业(目标):火力类班级:教死:指引西席:2017年06月30日一、真习脚段:通过漓江上游猫女山战干天的观察,相识河流的产死及其天形天貌.二、真习真量:桂林猫女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观察;桂林会仙岩溶干天观察.三、真习时间:周二:会仙干天观察,9:00正在1号食堂前集中上车,返回时间约莫13:00;周三:猫女山观察,8:00正在1号食堂前集中上车,返回时间约莫15:00;周四、周五:撰写真习报告并提接.四、真习成果(一)、猫女山基础情况:6月28日咱们驱车三个小时去到了猫女山.咱们徒步爬上猫女山海拔将近700米的场合而后返回,正在上下山的途中咱们正在教授的戴收之下对于猫女山举止了真天的观察教习.根据教授的道解战自己查阅的资料不妨得知,猫女山天处亚热戴季民风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接界处.天理位子北纬25°48'~25°58',东经110°20'~110°35'.主峰猫女山属北岭山天西段越乡岭山系,海拔下度,为华北第一下峰,山体相对于下度1862m,境内山峦沉迭,本初森林稀布,保存着较为完备的土壤笔曲主峰猫女山属北岭山天西段越乡岭山系,海拔下度2141.5米,为华北第一峰,且收源于猫女山的河流有39条之多,漓江便是其中之一.(图一)1、猫女山土壤猫女山区天处北纬25°48′~25°58′,北北跨度10′,共属中亚热戴.由于下温多雨,风化效率热烈,加之常绿阔叶林死少繁茂,死物战土壤之间物量战能量之间的变换赶快,正在富铝化战死物富集二个历程少暂效率下产死黑壤.果此,从纬度天戴性去瞅,本区属于中亚热季风常绿阔叶林黑壤,也即猫女山区的天戴性土壤是黑壤(如图2).猫女山区土壤笔曲戴谱的基戴由黑壤启初,随着海拔的降下以及火热条件的好别而出现山天黄黑壤,山天黄壤以及山天黄棕壤,海拔2000m 以上的山顶部位,由于温度矮,风力强,坐天条件好,以致森林战灌木死少艰易,而草本动物茂稀,有山天灌丛草甸的整星分散.所以,猫女山主峰的土壤笔曲分散为山天黑壤——山天黄壤(如图3)——山天黄棕壤——山天灌丛草甸土.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八角田海拔1800m 安排一戴,由于天形果素的效率,局部仄坦成矮洼渍火处,存留山天沼泽泥冰土.2、 猫女山天量构制(图三) (图二)猫女山天量构制属桂北台隆,是志留纪至泥盆纪之间的广西疏通,产死以北北东背构制为主的北东背隆起戴的一部分.山体果受多次构制疏通的效率,岩石爆收分歧程度的天区蜕变,主要蜕变为花岗 片麻岩(如图四).由于下温多雨,受风化效率宽沉,部分岩石受球状风化(如图五)猫女山的成土母量主假如花岗岩或者花岗片麻岩风化的残积物战坡积物,山麓天戴有洪积物战冲积物.猫女山岩体西缘局部产死混同岩戴,边沿混同岩由条戴状混同岩、混同量黑云变粒岩、局部混同量黑云变粒岩所组成.取前震旦系丹州群为接代过度闭系,反映了接代型花岗岩的天量特性,东缘则为突变浸进于震旦系中,产死角岩戴标明黑侵进花岗岩的交战特性.3、猫女山植被(图四) (图五)猫女山的植被公有202科,691属,1720种.其中木本维管束动物784种,草本动物707种,藤本动物229种.天戴性植被为常绿(图六)阔叶林,主要有樟科、壳斗科,茶金缕梅科、蔷薇科、冬青科、山矾科、木兰科、杜鹃花科中的一些种类,其笔曲分散顺序为:山顶灌丛,山顶矮林,常绿降叶阔叶混接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如图七).由于天气战时间本果,咱们只爬到了海拔750米的位子,中途瞅到了大片的毛竹林战少量乔木.然而从路边茂稀的植被战百般昆虫鸟类去瞅猫女山的死态系统仍旧比较本初健壮的.3、猫女山山区河流猫女山自然呵护区是广西主要的火源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下,涵养火源歉富,其天表火系格中收育.收源于猫女山的主要河流有39条,其中从兴安流进漓江的有黑龟江、北湾江、砂木江、杨雀江、黑洞江、龙塘江、界板江、中洞江、大坪江、黑岩江、漕江、岩子江、川江、产江、黑竹江、大黑石江、上紧江、杨柳江、小溶江等19条,从资材流进资江的有桐木江、弄塘江、雷家河、破门垭河等4条,从资材、龙胜流进浔江的有小天河、正浑河、滚火塘河、古牛河、杨梅河、吊洞河、社火河、百合冲河、大竹坪河、浑火江、塘洞河、毛岩河、温火江等16条.猫女山是漓江、浔江战资江的主要收源天,对接着少江、珠江二大火系,其河流均呈树枝状分散,特性是过程短,降好大,河床陡,流域里积小.由于下雨后雨火沿斜坡震动对于山坡爆收冲刷侵害效率,进而产死山洪或者泥石流,山洪对于沟谷的热烈冲刷的效率常产死冲沟.正在冲沟收育历程中,岩沟底下切到潜火里以下,勾股火流得到天下火没有竭补给,则由姑且性的流火转化成时常性的流火,冲沟便演形成河谷.而泥石流又很大的冲打力,将巨型岩石从山上搬运到山底并聚集正在河床上,产死如图八图九的山区河流天貌 (二)、会仙干天七)图八 图九基础情况:桂林会仙岩溶干职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四塘乡一戴,北至文齐、黄插塘一戴,北至睦洞、毛家、渣塘底一戴,西至九头山、Array莫家,东至冯家.天理坐标为:东经110°09′50″~110°14′30″,北纬25°05′20″~25°06′45″,总里积约35.2 km2.区内接通兴衰,以桂梧下速及良永二级骨搞公路为主,并取乡、村对接成网.姑且,公有睦图十会仙岩溶干天接通位子图洞、四益、新民、文齐、竹园、大湾等四级公路,不妨曲达干天的大部分天区,接通便当(睹图十).其天域范畴内有相思江、良歉河、唐代启凿的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运河)及睦洞湖等河流湖泊,是华夏最大的岩溶干天,时于今日,干天现存里积已缺累6仄圆公里.1、成果 干天是火位时常靠近天表或者浅火覆盖的土天.桂林天区具备典型的喀斯特天貌,会仙时势偏偏矮、土壤偏偏多的场合,由于天量构制的效率,天下火渗漏,产死干天.2、土壤加进干天后,广大可睹的是稻田战鱼塘,稻田战鱼塘里的土壤大普遍呈黑色,表层是淤积物,船桨划过后淤积物随着火飘起,火也果此变得更浑浊如图十一3、天型会仙岩溶干天主体位于毛家背斜的轴部,北部位于马里-黄村背斜北部边沿,北部为架桥岭背斜北部倾伏端,中部狮子岩一戴为柳江火系取漓江火系分火岭.时势总体为北部较下,其次是北部,中部最矮,大天标下147.0~544.3 m.4、天貌 图十一会仙火系分散图及岩溶干天总体筹备图根据会仙岩溶干天天形特性、成果典型、天表组成物量、下伏基岩古天形及新颖天貌的演变历程等,可将其天貌典型区分为峰丛谷天、孤峰仄本、残丘仄本三种.各天貌典型主要特性如下:(1)峰丛谷天主要分散于干天北部的大少山-文齐-黄插塘一戴,里积约3.30 km2,大天标下正在151.0~544.3 m之间,大少山为本区最下面,标下.该天貌典型受控于天量构制,属于桂林弧形构制戴的二级构制黄村-马里背斜的枢纽隆起戴取毛家背斜的过度戴.该区天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岩溶收育.(2)孤峰仄本主要分散于干天东、西部,里积约3.70 km2,大天标下正在146.2~157.8m之间.该区东部以狮子岩为核心,山峰标下176.8~292.0 m;西部以九头山-凤凰山为核心,山峰标下172.6~407.4 m.该区天层岩性主要为灰岩、黑云量灰岩及泥量灰岩,岩溶收育相对于较强.其中,东部狮子岩一戴收育有一条规模较大伏流.(3)残丘仄本贯脱于凤凰山-督龙-睦洞-斗门一戴,里积约28.2 km2,大天标下正在149.2~155.5 m之间.会仙岩溶干天的主体便位于其中,该区上覆第四系黑黄色粘土层,薄度1~5 m,下伏石冰系岩闭组泥量、冰泥量灰岩,为燕山构制疏通期产死的岩溶蓄火构制盆天,形成了会仙岩溶干天天然的相对于隔火底板.3、物种(1)、火葫芦正在坐船去瞅瞅荷花塘的历程中,随处可睹的火葫芦,咱们皆知火葫芦对于火量有很大的效率,根据教授上课时道的知识不妨相识,火葫芦少得那样佳,证明火体富营养化,火葫芦能消耗火中大部分的营养,会给其余火中死物制成效率.火葫芦是从海中引进的为饲养、猪,兔、等家禽,然而是果为它死少速度过快,泛滥成灾,阻拦了其余死物的死少,当前他已经成为了绿色天死杀脚,而会仙干天的火量也受到宽沉的效率(如图十二).会仙干天火葫芦灾害此刻受灾害的天区部分为,睦洞湖属乡村、后门头、三义、七星村,铁匠的寸边湖、每年迸收火葫芦时七星村、三义皆市构制浑理河道不妨让船只止走.(2)、小龙虾加进干天后,岸边多得是百般形态的小洞(如图十三),据相识,华夏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好国引种,主要用做食物战辱物.小龙虾时常混养正在农做物(如火稻)田中.没有需要人为孵化,一往池塘投搁了本种,图十二图十三可真止自尔保护,支获后,没有需要再投搁本种.遁劳个体正在堤坝上掘洞存正在下去,那也证明黑会仙干天岸边小洞的去由.(3)、祸寿螺取火葫芦跟小龙虾一般,祸寿螺是引进的中去物种,到达龙山之前的路上,到处皆是祸寿螺产下的卵,颜色为粉黑色(如图十四),大图十四果天气转热,火位低沉便背去黏着.据相识,祸寿螺虽然可食用,皆是味道却没有克没有及赢得人们的喜爱,然而是食用已充分加热的祸寿螺,大概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死虫正在人体内熏染.食用死的或者加热没有真足的祸寿螺后即可被熏染,可引起头痛、收热、颈部僵硬等症状,宽沉者可致痴呆,以至牺牲,果此人们便缩小对于其的食用,引导当前祸寿螺死少繁殖快,某些场合也爆收泛滥成灾的迹象.(4)、荷花加进荷花塘,谦脚段荷叶,寥寥几朵荷花,别有风味.然而是矮头一瞅,荷塘上飘的基础皆是枯黄的荷叶,枯死的火草(如图十五),味道本去短佳闻,虽然道那些有帮于荷的死少,然而是过多的那些物品会引导火体富营养化,死物的百般性被损害.图十五4、龙山登上龙山,将干天齐景一览无余(如图十六),山上有很多古迹,一段山路铺有浑代的石碑.山顶是龙王庙遗址,曾是安定天国将收冯云山的指引部.正在龙山山顶不妨很浑晰的瞅睹有一些村民将干天圈成的人为鱼塘,隐然那对于干天的死态也是有损害的.据史料纪录,宋往往日,会仙干大天积约65仄圆公里,渺无人烟,火草歉衰.而姑且会仙干大天积已缩小到6仄圆公里安排,预计已去还会渐渐减小,人为鱼塘是制成那一局里的本果之一.图十六四、归纳取修议正在那一次短短二天的真习中,将课本中的知识使用到现真死计里,无论是从教授的教教仍旧从自己的试验中皆教到了很多.感动教授正在上山历程中经心竭力的为咱们道解.爬了一座山,欣赏到好景,体验颇多.正在瞅到现真中的物品取自己所聚集正在脑海中的知识匹配乐成,使咱们对于自然天理更为相识.总的去道,咱们那次的认识真习很乐成,正在游玩的状态下,坚韧了咱们的表里知识,锻炼了咱们浑忙了许暂的身躯,共时也歉富了咱们的阅历.期视类似那样的真习,不妨正在允许的情况下多举止.以下是尔的一些修议:猫女山岩体以加里东期花岗岩为主,陪随印支期战燕山期岩浆侵进.岩体的主体出现于复式背斜核部,天区天量活动较多.天区死态系统已经逐年没落,当前正在其流域一再兴修工程,加剧了环境的逆转速度,没有成一味只供盲目启垦,要脆持可持绝死少准则.会仙干天是燕山构制疏通期产死的,有非常大的钻研价格,为呵护干天火环境,预防其退化,修议采取以下步伐:克制正在干天周围及区内再修有害于干天呵护的工程,如排火渠之类工程.修坐会先岩溶干天火文监测系统,对于其火量、火量真止径背监测,即时掌握干天火情的变更情况,为周到掌握干天死态系统提供科教计划依据.○3对于周围住户启垦干天去培植农做物或者旅游启垦商启垦干天去修制旅游办法的止为举止处奖,会仙干天科研价格近大于经济价格,一定要确真呵护佳干大天积.参照文件:《河流天貌认识真习指引书籍》《会仙干天》百度百科《猫女山》百度百科《小龙虾》百度百科《祸寿螺》百度百科。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

桂林理工大学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水利类班级:学生:指导教师:2017年06月30日一、实习目的:通过漓江上游猫儿山和湿地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二、实习内容:桂林猫儿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调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调查。
三、实习时间:周二:会仙湿地调查,9:00在1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间大约13:00;周三:猫儿山调查,8:00在1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间大约15:00;周四、周五:撰写实习报告并提交。
四、实习成果(一)、猫儿山基本情况:6月28日我们驱车三个小时来到了猫儿山。
我们徒步爬上猫儿山海拔将近700米的地方然后返回,在上下山的途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对猫儿山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学习。
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查阅的资料可以得知,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
地理位置北纬25°48'~25°58',东经110°20'~110°35'。
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m,为华南第一高峰,山体相对高度1862m,境内山峦重迭,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米,为华南第一峰,且发源于猫儿山的河流有39条之多,漓江就是其中之一。
1、 猫儿山土壤猫儿山区地处北纬25°48′~25°58′,南北跨度10′,同属中亚热带。
由于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加之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迅速,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红壤。
因此,从纬度地带性来看,本区属于中亚热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也即猫儿山区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如图2)。
猫儿山区土壤垂直带谱的基带由红壤开始,随着海拔的升高以及水热条件的差异而出现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海拔2000m 以上的山顶部位,由于温度低,风力强,立地条件差,以致森(图二)(图一)林和灌木生长困难,而草本植物茂密,有山地灌丛草甸的零星分布。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2篇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地貌个人实习报告精选2篇(一)地貌个人实习报告一、实习报告背景介绍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演变过程的总和,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通过实习,我了解了地貌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地貌与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实习内容和任务1. 实地考察:我参观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如山地、河流、冰川等,观察地貌特征,并学习地貌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2. 数据收集和分析:我收集了一些地貌相关的数据,如地貌图、地貌剖面图、遥感影像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我了解了地貌类型的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
3. 实验研究:我进行了一些关于地貌形成的实验,如模拟河流侵蚀、风蚀作用等,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进一步理解了地貌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文献研究:我阅读了一些地貌学的相关文献,了解了地貌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及一些经典的地貌理论。
三、实习成果和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貌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具体收获如下:1. 了解了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了解了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机制。
2. 掌握了一些地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
3. 了解了地貌与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地貌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 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四、实习心得和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貌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了解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养成了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习让我对地貌学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在实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实地考察时遇到的困难、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不够熟练等。
建议未来能加强实践操作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工具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六、总结通过这次地貌个人实习,我增进了对地貌学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地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北碚区河流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北碚区位于重庆市中部,地处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河流地貌。
为了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我们于2021年10月15日至17日,在北碚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河流地貌实习。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北碚区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2. 认识河流地貌对区域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 提高野外实习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北碚区嘉陵江段、长江段2. 实习内容:(1)河流地貌类型及特征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了北碚区嘉陵江和长江段的河流地貌类型及特征。
主要类型包括:①河床:河床是河流中最稳定的部分,主要由砂、砾石等组成。
在北碚区,河床宽窄不一,河床形态多呈蜿蜒曲折状。
②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两侧的冲积平原,主要由细沙、粉砂等组成。
在北碚区,河漫滩面积较大,地形平坦,植被丰富。
③河岸:河岸是河流两侧的陡峭地带,主要由岩石构成。
在北碚区,河岸形态各异,有的呈陡峭峭壁,有的呈缓坡。
(2)河流地貌形成条件北碚区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地质条件:北碚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主要为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岩石类型多样,为河流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气候条件:北碚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河流径流量大,有利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③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岸整治、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
(3)河流地貌演化过程北碚区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阶段:①侵蚀阶段:河流在形成初期,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床不断下切,河岸侵蚀加剧。
②堆积阶段:随着河流侵蚀作用的减弱,河流开始进入堆积阶段,河床和河漫滩逐渐形成。
③稳定阶段:河流地貌进入稳定阶段,河床、河漫滩和河岸等形态逐渐稳定。
四、实习成果1. 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北碚区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2. 增强了野外实习技能,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3. 对河流地貌对区域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河谷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标题:河谷地貌野外实习报告摘要:本报告是关于河谷地貌野外实习的总结,实习地点位于我国某著名河谷地区。
通过实习,实习生对河谷地貌的形成、特征和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野外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了对地貌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实习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深入,河谷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景观和资源载体,其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和演化过程,提高对地貌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选择在某著名河谷地区进行,实习时间为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共计XX天。
三、实习内容和过程1. 实习前准备在实习前,师生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河谷地貌的基本知识、讨论实习方案和计划等。
此外,还准备了野外考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罗盘、放大镜、地质锤、测量仪等。
2. 实习过程(1)实地考察实习第一天,师生们来到河谷地区,对河谷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观察河谷的形状、宽度、深度、坡度等要素,了解了河谷地貌的基本特征。
同时,还对河谷两侧的岩性、构造进行了详细观察,分析了河谷地貌的形成机制。
(2)数据采集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们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工作,包括测量河谷的宽度、深度、坡度等参数,记录河谷两侧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此外,还采集了河谷地貌的样本,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3)实习讨论实习期间,师生们定期举行讨论会,分享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讨论河谷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和演化过程。
通过讨论,大家对河谷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地貌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实习成果和收获通过本次实习,实习生们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对河谷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和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河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河工程地质实习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使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掌握河流工程地质问题的识别、评价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省XX市XX河四、实习内容1. 河流地貌观测(1)河流形态:观察河流的弯曲、河漫滩、河岸侵蚀、河床堆积等形态,分析其成因和演变过程。
(2)河流地貌单元:识别河流地貌单元,如河谷、河漫滩、河岸、河床等,了解其组成、分布和特点。
2. 河流工程地质问题识别(1)河床稳定性:观察河床稳定性问题,如河床冲刷、河床坍塌等,分析其成因和危害。
(2)河岸稳定性:观察河岸稳定性问题,如河岸侵蚀、河岸坍塌等,分析其成因和危害。
(3)河漫滩稳定性:观察河漫滩稳定性问题,如河漫滩侵蚀、河漫滩坍塌等,分析其成因和危害。
3. 河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1)河床稳定性评价:根据河床侵蚀、河床坍塌等现象,评估河床稳定性。
(2)河岸稳定性评价:根据河岸侵蚀、河岸坍塌等现象,评估河岸稳定性。
(3)河漫滩稳定性评价:根据河漫滩侵蚀、河漫滩坍塌等现象,评估河漫滩稳定性。
4. 河流工程地质问题防治(1)河床稳定性防治:针对河床稳定性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如加固河床、调整河势等。
(2)河岸稳定性防治:针对河岸稳定性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如护岸工程、植被恢复等。
(3)河漫滩稳定性防治:针对河漫滩稳定性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如加固河漫滩、调整河势等。
五、实习成果1. 完成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2. 通过实习,提高了学生对河流地貌、河流工程地质问题的识别、评价和防治方法的认识。
3.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实习总结本次河工程地质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了河流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掌握了河流工程地质问题的识别、评价和防治方法。
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下是实习过程中的几点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加深了对工程地质知识的理解。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本文目录地貌实习报告范文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范文一. 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地点:xx省富阳、xx、富春江流域地区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xx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s=subtitle>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范文(2) | 返回目录xx年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xx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xx级xx年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洪灿哲02地理科学023*******前言: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
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xx年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xx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xx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xx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xx市位于xx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
野外河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2. 学习野外观察和记录河流地貌的方法。
3. 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规律。
4. 分析河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验地点:XX省XX市XX县XX河三、实验内容1. 河流地貌观察2. 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分析3. 河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调查四、实验方法1. 观察法:通过对河流地貌的实地观察,记录河流的形态、宽度、流速、侵蚀与沉积特征等。
2. 样本采集法:采集河床、河岸土壤、河中砾石等样本,分析其成分、粒径等特征。
3. 问卷调查法:对周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河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实验过程1. 河流地貌观察(1)河流形态:XX河呈东西走向,全长约XX公里,流域面积XX平方公里。
河流上游为峡谷,中游为宽谷,下游为平原。
(2)河流宽度:上游河宽约20米,中游河宽约50米,下游河宽约100米。
(3)流速:上游流速较快,约1.5米/秒;中游流速适中,约1.0米/秒;下游流速较慢,约0.5米/秒。
(4)侵蚀与沉积特征:上游河床多为砾石,侵蚀作用明显;中游河床为砂质沉积物,沉积作用明显;下游河床为粉质沉积物,沉积作用更加明显。
2. 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分析(1)侵蚀作用: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河床多为砾石,河岸侵蚀严重。
(2)搬运作用:中游河流流速适中,搬运作用明显,河床沉积物以砂质为主。
(3)沉积作用:下游河流流速慢,沉积作用明显,河床沉积物以粉质为主。
3. 河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调查(1)生态环境:河流上游生态环境较好,植被覆盖率高;中游生态环境一般,植被覆盖率降低;下游生态环境较差,植被覆盖率低。
(2)农业生产:河流上游地区以林业为主,中游地区以农业为主,下游地区以渔业为主。
(3)居民生活:河流上游居民以捕鱼、伐木为生;中游居民以种植、养殖为生;下游居民以渔业、旅游业为生。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XX河上游侵蚀作用强烈,河床多为砾石,河岸侵蚀严重;中游搬运作用明显,河床沉积物以砂质为主;下游沉积作用明显,河床沉积物以粉质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水是人类生存之本,河流是人类文明发祥之地,为了人类能够更合理的利用河流,就必须先了解河流。
尤其是作为一名水文专业的学生更是应该认识河流地貌。
2011年6月28至29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级进行了河流地貌认识的实地实习。
一时间:2011/6/28 地点:桂林会仙湿地
目的:湿地地貌的认识
背景知识:史料显示,宋朝以前,临桂会仙湿地面积约六十五平方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湿地面积约二十五平方公里。
临桂会仙湿地属湖泊类型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漓江流域之肾”,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大、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
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在宋朝以前,会仙湿地渺无人烟,水草丰盛,树木参差,鸟语花香。
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诗称:“桂柳陡河水长流,虎仔桥上看客舟。
龙王庙内钟鼓响,如此风景消旅愁。
”
实习内容:当天我们班乘船在湿地游览并观察发现,会仙湿地本是个物种极其复杂繁复且多样的地方,现在虽然大部分植物物种目前还存在,但其数量已急剧减少,树木直径变小,大量原生草本植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渐缩减,特别是原有湿地上生长的芦苇和苔草等沼生植物。
水面上越来越多的外来生物譬如水葫芦的存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原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湿地的持续生存。
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今,湿地的修复意义深远,只有通过新建和修复堤围,拦蓄洪水,引入渠水,抬高恢复湿地水面,确保会仙湿地不干涸,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通过制定保护措施,有效的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行为,引导湿地利用走上合理开发,协调发展的轨道
二时间:2011/6/29 地点:桂林猫儿山
目的:漓江源头地貌是认识
背景知识:猫儿山为南岭山脉越城岭主峰,是广西第一高峰,居五岭之冠,号称“华南之巅”。
境内山高林密,夏凉冬雪,环境优雅,风光如画,自然景观兼具雄、险、幽、秀、野。
她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年均降雨量2500毫米,茂密的森林植被蕴含着巨大的森林水文效益,森林土壤瞬时涵养水源能力为4738.32万吨,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
发源
于猫儿山的39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3.14亿吨,是桂林母亲河漓江的源头,也是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实习内容:早上8点乘车至猫儿山山门,然后徒步沿山路向上爬约500米,沿途可以看到龟江在奔腾而去。
并观察周围有茂密的竹林。
猫儿山因其纬度,经度和垂直地带性所造成的区域性规律,使得猫儿山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尤以红壤为主,又分层现象产生。
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变化更为明显,从山顶的灌丛矮林到山脚的常绿阔叶林,竹林以及针叶林人工林。
而原始的生态区内,也居住着一些比较原始的生物,凶猛的兽类,譬如狮子,老虎,豹子。
而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也可见一斑了。
下午2点开始再从山门开始沿另一个方向上山,目标为十里峡谷。
峡谷间悬泉高挂,银瀑如练,更有湍流,石滩,碧潭,跌水幽涧相伴,或静静流淌,或哗哗欢歌,或隆隆高歌,水景动静相连,声色并茂。
三感想
这次的河流地貌认识实习,各研究了河流的发源和消亡,两者的意义同样在于提升大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局限于书本,在于自己的发现和发掘。
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将所见所闻所知道的东西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因而,一切空谈是谈不久的,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有所效益。
这种认识类的实习,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制度的允许情况下,可以多多开展。
在认识实践过程中,可以多穿插点教学内容,不至于觉得单调或者难以理解。
总的来说,我们这次的认识实习很成功,收到了预想之外的效果,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