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秋季学期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望天门山》的朗读与背诵。

2. 古诗《望天门山》的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

3. 古诗《望天门山》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4. 古诗《望天门山》的意境描绘与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古诗《望天门山》的意境描绘与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入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望天门山》,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与节奏,要求学生背诵古诗。

3. 作者与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描绘古诗的意境。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诗句解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作者与背景介绍:李白,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

4.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意境描绘与情感体验。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认识5个字。

会写13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2. 诗歌:《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朗读音频、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体验古诗的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朗读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教学2. 内容: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3. 重点:意境、朗读技巧、欣赏能力4. 难点:理解意境、培养欣赏能力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悟,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对古诗的语感和节奏感。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学生通过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创作古诗,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首古诗:《静夜思》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李白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王之涣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第三首古诗:《春晓》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浩然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古诗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课件、黑板、粉笔。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教案)

小学语文三上17《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本单元主题“祖国河山”,《古诗三首》描写了山水美景。

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配合表现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这与本课的古诗教学似乎关系不大。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独特。

“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课文插图简洁而富有意境,可作为学生理解诗句的参照。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能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够参看注释、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比喻的巧妙,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朗读篇章页1.自读篇章页,说说自己的发现。

2.饱含深情朗读诗歌。

3.那就跟着诗人的脚步一起去领略祖国壮美的山河吧!二、学习《望天门山》1.李白是我们的老熟人了,谁来介绍一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

他的诗想象丰富,音律和谐,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静夜思》- 古诗《夜泊牛渚怀古》-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相关图片。

-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

3.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4. 描绘与分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 作者:李白、杜甫、王之涣- 主要内容: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登鹳雀楼- 情感:思乡、怀古、壮志作业设计1. 背诵:学生背诵《古诗三首》。

2. 描绘: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其意境。

3. 思考:学生思考古诗对自己的启示,写一段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描绘古诗意境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训练。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地朗读和默写古诗。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学习,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山行》三首古诗。

2. 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 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默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书写,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诗人的生活趣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分析: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 练习:让学生朗读、默写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诗句:分行书写三首古诗,重点标注生字、生词。

3. 诗人:介绍三首古诗的诗人及其背景。

作业设计1. 朗读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3. 画出自己心中的古诗意境。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讲述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上-17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目标:①认识5个字。

会写13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①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2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①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件、古诗朗诵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

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

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

齐读。

三、理解诗意1.交流方法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2.自读自悟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可以自言自语的说一说;另外,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4.齐读古诗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三、感悟诗境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生:湖光、秋月)(板书:湖月)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指生读,师评价)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

(板书:和)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

(齐读)2.潭面无风镜未磨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原来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

(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师: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湖面宽广,虽然风平浪静,但是还是会泛起层层微波,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图片)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板书:观察)(指生读,师评价)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

(齐读)师: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师: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

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

(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3.遥望洞庭山水翠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

(出示图片)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

(板书:想象)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带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女生读)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男生读)师: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

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5.小结全诗师: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

(板书:人景)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6.背诵环节(指名背)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