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课程主题:《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难点)教学内容进门测试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之下。

()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3、形容装腔作势,活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4、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课堂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互动精讲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背景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重点字音字形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例题精讲】例1.填空。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上文言《与朱元思书》【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中景物的突出特点,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

【品读学习】(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zhānɡ)(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诗文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他还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2.文章体裁骈文,也称“四六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南北朝,唐宋古文运动后渐衰。

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讲究对仗,两两相对;(2)语言上,重视辞藻的华丽,多用典;(3)声韵上,讲究平仄,韵律和谐。

3.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焚其稿,免其职。

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bì)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去隐居。

我们现在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吴均写与朱元思之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富春江,处中国浙江省中部,全长110公里,两岸山色清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

富春江一带昔有“小三峡”之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图》绘写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将它的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把握文章内容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āo )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1、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中国人以前是说古文的,之乎者也,很难懂。

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容易明白的白话文的呢?导入第12课《新文化运动》【自主学习】一、兴起1.标志:________年陈独秀在_________创办《_________》(后改称《新青年》)。

2.代表人物:_________、李大钊、_________、鲁迅3.主要阵地:《_________》杂志4._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二、内容和意义1.主要内容:提倡_________,反对独裁专制;提倡_________,反对迷信盲从;提倡_________,反对旧道德;提倡_________,反对旧文学。

2.代表作品: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________________和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__。

3、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合作探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

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当堂达标】1.“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

在此背景下()A.义和团运动兴起B.辛亥革命兴起C.新文化运动兴起D.国民大革命兴起2、胡适说过:“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学习方法】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

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一、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整体把握1.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和(),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人教新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人教新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人教新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班级:姓名:座位号: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的学习,初步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学生对汉朝鼎盛的了解,树立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措施。

【学习难点】学会按照内容分类:三项措施分别属于政治、思想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措施。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第二部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部分“盐铁专卖”。

一、“推恩令”的实施1.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2.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_______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还在长安兴办________。

3.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三、盐铁专卖1.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的控制。

2.措施: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

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八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第十二课

八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第十二课

八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学习目标】能背诵一国两制的含义和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学习重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学习难点】一国两制的含义【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使用方法】学生自主看书画出重点内容,然后完成自主学习内容,之后小组讨论完成合作与探究问题。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文然后正确填写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概况一国两制的构想1.提出的时间:进入________________后2.提出者:______________3.含义:在______________境内,大陆实行________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___________制度。

4.意义:为实现祖国_____________指明了前景。

香港和澳门回归1.香港回归: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2.澳门回归: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标志我国在____________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讨完成材料一: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1898年租借“新界”;16世纪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材料二: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1)材料一中香港、澳门的“丧失”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香港、澳门依据哪一方针回归祖国的?(3)总结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从香港、澳门丧失和回归的经历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四、课堂小结:依据“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和澳门成功的回归祖国,目前台湾还孤悬海外,海峡两岸的人民都盼望着国家的早日统一,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导学案必修4-12.1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导学案必修4-12.1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导学案】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二、预习内容(一)人的价值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事物对主体的________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_____需要的属性和功能.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_______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______和_______,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______.人既是价值的______者,又是价值的_________者.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_____,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_______,得到了社会对自己______的承认,从而实现了______的满足.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________.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要看他为_______,为________贡献了什么(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_____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______看法和______观点,这就是价值观.2.价值观作为一种__________,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___________,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______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表现为(1)价值观对人们______世界和_______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_____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价值观对______道路的选择具有重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_____,选择什么样的生活______,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3.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主张______利益与______利益在______利益基础上的辩证统一.(1)它强调集体利益即__________的共同利益_____个人利益(2)它不排斥_____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_____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_____性和______性,并使之成为推动整个国家.民族进步的_____.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12.《唐诗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赏析名句,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

二、知识方圆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嗜酒,能饮五斗。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崔颢(?-754),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毅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此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渡荆门送别》为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年)所作。

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心怀四方的李白,从清溪,经三峡,下渝州(见《峨眉山月歌》),又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即此诗描绘的情形。

3.文体知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夜晚的实验导学案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前置)
1、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至少读3遍)
2、根据拼音写汉字:
biān fú zhàng ài
()()
3、读准下列字音:
喧腾匆匆轻盈敏捷轻巧自如辨别捕捉薄膜洞察跌落喉咙反射矿藏领域恩惠
4、根据提示概括段意:
第一段(1):
第二段(2-6):
第三段(7-9):
【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段,思考:
1.斯帕拉捷为什么想到做这个实验?
2.指名读。

3.为什么斯帕拉捷对蝙蝠感兴趣?我想散步的人不会是他一个人吧?斯帕拉捷是一个怎样的人?
【达标检测】
斯帕拉捷凭着自己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大胆实验,终于得出了结论:
“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他的实验对后人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前置)
我想我们这节课应该至少解决两个问题:(出示)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斯帕拉捷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通过解答第一个问题,我们才能对斯帕拉捷这个人有所了解,才能走进这位科学家;我们了解了斯帕拉捷,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实验的魅力。

【合作探究】
(一)阅读2-6自然段,根据表格的要求边读边思考:斯帕拉捷的实验一共分为几次完成的?提出合作要求: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先在书上做上记号,再小组合作尝试着填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