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与其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活动和过程。
它涉及到组织与媒体、政府、消费者、员工等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社会,它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公共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
当时,政治家们开始使用修辞艺术与公众进行沟通,并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在罗马帝国时期也得到了推广,以维护帝国的声誉和稳定。
然而,真正的公共关系学科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
在这个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变革,组织和机构需要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合作。
美国的思想家和实践者在这一时期起了关键作用。
20世纪初,公共关系学科逐渐发展壮大。
爱德华·伯内兹在1923年创办了美国第一家公关公司,标志着公关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开始出现。
公关师开始为各种组织和机构提供专业的媒体和公众关系咨询服务,以增强其形象和声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公共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重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在这一时期,许多大公司建立了公关部门,并与媒体和政府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公共关系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
这也意味着组织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互动。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公共关系开始注重使用数字化工具和社交媒体来推动传播和互动。
组织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博客和社交媒体账号,直接与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透明度和信任度,还将公关活动从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转变为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
此外,公共关系也开始重视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
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
公共关系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发展历程公共关系是一门关于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的学科,旨在建立良好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提升组织的形象和信誉度。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的企业传媒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传统传媒时代、战争与政府时代、媒体交互时代和数字化时代。
传统传媒时代(1900-1945年)公共关系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的企业与媒体关系主要侧重于广告与宣传。
美国的企业开始雇佣宣传经理与媒体关系人员,积极参与报纸、杂志与广播等媒体的信息发布。
这一时期的公共关系主要侧重于组织对外宣传,强调信息的传递与控制。
战争与政府时代(1945-1975年)媒体交互时代(1975-2000年)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公共关系的范围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媒体交互时代强调媒体的互动与反馈,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传统媒体发布信息,还需要与媒体互动,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虑。
公共关系开始强调双向对话和关系的建立,逐渐形成了现代公共关系的核心理念。
数字化时代(2000年至今)在数字化时代,公共关系还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
因为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全球化,所以组织需要更加及时地回应公众关切,并妥善处理危机事件。
同时,公众也越来越关注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共关系需要更加注重组织的社会形象和道德品质。
总结而言,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传统传媒时代、战争与政府时代、媒体交互时代和数字化时代。
从信息的传递与控制到策略的制定与互动交流,公共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与社会、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不断演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共关系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公共关系始终处于变化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与适应,以实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
公共关系发展现状

公共关系发展现状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是一门通过与各类利益相关者(包括公众、媒体、政府等)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动,以促进良好关系并维护组织形象的管理学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关系在商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领域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公共关系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新形势下需采取的策略。
1.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和背景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和职业在20世纪初兴起,并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壮大。
其起初主要应用于企业对外传播和形象塑造方面,主要通过媒体和公众展开沟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关系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战略规划、危机管理、社交媒体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2. 公共关系的现状及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关系领域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目前公共关系发展中的几个主要方面:2.1 媒体环境的变化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公共关系专家需要适应和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更加直接、即时、互动式的沟通。
2.2 公众对透明度和真实性的要求公众对于企业和组织的期望越来越高,他们更加追求透明度和真实性。
虚假宣传和信息掩盖可能会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不信任。
因此,公共关系专家需要倡导诚信和公开,通过真实、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来维护公众信任。
2.3 危机管理的挑战世界变化多端,各种潜在和实际的危机都可能对组织形象造成冲击。
危机管理成为公共关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关系专家需要具备危机应急处理和舆论引导的能力,保持高度敏感,并能够快速作出反应。
3. 公共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状况,公共关系需要调整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公共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3.1 强化品牌形象管理品牌形象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公共关系应当致力于将组织的核心价值和理念传达给公众。
通过策划和实施有效的品牌传播活动,公共关系专家能够提升品牌声誉,增加公众认同度。
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

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活动,旨在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其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它是一种战略性的、长期的、双向的、多元化的沟通过程,旨在增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和提高社会形象的目的。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1.1 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公共关系是指企业或组织通过各种手段与各类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以建立良好关系,促进合作,实现双赢。
1.2 公共关系的特点(1)战略性:公共关系是一种长期性、系统性、全面性的战略管理活动。
(2)双向性:公共关系是一种双向交流过程,既包括组织对外传递信息,也包括接收来自外部环境中各方面信息。
(3)多元化:公共关系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机构、媒体、消费者、员工等多个方面。
(4)长期性:公共关系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管理活动,需要不断地建立、维护和调整。
1.3 公共关系的目标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建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加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从而提高组织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良好形象:通过有效的宣传和传播,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增强信任度:通过与各类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互动,增强信任感,促进合作。
(3)提高竞争力:通过公共关系活动,获取信息、分析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动态,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二、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2.1 公共关系的起源公共关系起源于20世纪初,在工业化时代出现。
当时企业为了应对劳资矛盾、社会压力等问题,开始采取各种手段来改善其形象和关系。
最早被广泛应用于政治领域,后来逐渐发展到商业领域。
2.2 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初期,公共关系主要是为了应对社会压力和政府监管而产生的。
此时公共关系主要以宣传为主,宣传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形象。
(2)中级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公共关系逐渐从单一的宣传转向更加全面的沟通和互动。
公共关系学的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学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公共关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企业开始意识到与公众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企业家们开始雇佣传媒专业人员来处理与媒体和公众的关系,这是公共关系学的起点。
起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公共关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企业开始意识到与公众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企业家们开始雇佣传媒专业人员来处理与媒体和公众的关系,这是公共关系学的起点。
2. 提倡阶段(1920年代至1950年代):在这个阶段,公共关系学开始被正式提倡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公共关系从传统媒体扩展到了广播和电视等新兴媒体。
同时,公共关系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主要侧重于维护组织形象和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提倡阶段(1920年代至1950年代):在这个阶段,公共关系学开始被正式提倡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公共关系从传统媒体扩展到了广播和电视等新兴媒体。
同时,公共关系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主要侧重于维护组织形象和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3. 理论框架阶段(1960年代至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公共关系学开始发展自己的理论框架。
学者们开始探讨公共关系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一些重要的理论模型和概念被提出,如公众关系管理、公众参与、媒体效应等。
理论框架阶段(1960年代至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公共关系学开始发展自己的理论框架。
学者们开始探讨公共关系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一些重要的理论模型和概念被提出,如公众关系管理、公众参与、媒体效应等。
4. 国际化阶段(199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共关系学逐渐成为国际范畴内的学科。
学者们开始关注跨文化沟通和国际公共关系的问题。
此外,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也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化阶段(199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共关系学逐渐成为国际范畴内的学科。
学者们开始关注跨文化沟通和国际公共关系的问题。
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共关系历史、现状、未来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针对公共关系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内地至今的发展状况,有人用这样的一首诗来形容它:“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骨垛,慢腾腾地暖烘烘”。
这首诗前两句写茅草燃烧时的火焰非常大,但一下子就熄灭了。
后两句写树根燃烧时虽然不旺盛却耐久。
该诗的意思是说,在公共关系在刚传入我国大陆时,确实出现了一哄而上,比较乱而又比较短暂的发展现象,后来公共关系研究者和实践者经过逐步调整使公共关系逐渐走向了一条比较平稳扎实的发展道路。
具体来讲,从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初创阶段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传入中国,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趋势是:从地理位置上看是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扩展的;从地形来看是从沿海、平原向高原,山区扩展的;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是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展的;从行业部门来看是从服务业、企业向政府、文教、军队扩展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了第一股公关热,其特点是:一见钟情,一帆风顺、一夜成名。
人们对它一见钟情,在沿海特区、酒店等服务性行业一帆风顺地发展起来,继广州中国大酒店,白天鹅宾馆,北京长城饭店率先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之后,1984年在国营企业中出现了第一个设立公共关系部的厂家——广州白云山制药厂,1984年月12月26日,《经济日报》报道和介绍了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发表社论呼吁社会各方面重视和研究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这为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公共关系被人们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由新闻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传播,尤其是电视剧《公关小姐》的播出,几乎使公关一夜成名。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普及阶段可概括为内冷外热、内忧外患、内通外联。
内冷外热是指新闻界、学术界的热炒使公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趋之若鹜的职业,而此时的公关业内部处在徘徊之中。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公共关系是指企业、组织或个人与公众之间建立、维护和发展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
它旨在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互动机制,增加双方的互信和合作,实现彼此的共赢与发展。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时期: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和信息的不发达,公共关系的范畴较窄,常以皇帝、贵族和官僚集团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为主,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稳定社会秩序。
2.现代工业化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复杂度增加,公共关系开始从政府和商业领域扩展到工业和劳工关系。
企业和工会的兴起使公共关系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注重建立企业与员工、供应商、消费者和社区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媒体时代:20世纪以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公共关系的作用更加明显。
新闻媒体成为传播信息和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平台,公共关系开始注重与媒体的合作与沟通。
企业和组织通过新闻发布、新闻发布会和广告等方式,向公众传达有利于自身形象和利益的信息,同时面对舆论的挑战和负面报道时,也需要进行危机公关和舆情管理。
4.社交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自由发言的平台,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公共关系需要更加紧密地关注公众的需求和反馈,通过网络营销、社群管理和在线危机公关等方式,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网络形象和口碑。
5.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发展使公共关系不再局限于国内范围,同时面临着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公共关系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和组织需要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制定出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关系策略,增加双方的互信和合作。
在公共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专业机构和学术研究。
例如,1923年成立的美国公共关系协会(Public 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简称PRSA)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关系专业机构之一,旨在推动公共关系的发展与研究。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是指通过策划和执行相关活动来维护和改善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一种管理手段。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近100年前的20世纪初。
1. 创始时期:20世纪初,企业开始意识到需要与公众进行有
效沟通,以减少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公共关系从事纺织、铁路和制造业等行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2. 传统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公共关系逐渐成为
大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常规管理职能。
大规模广告和媒体活动开始被广泛采用,以塑造组织的形象和传递信息。
3. 建立理论框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学者和从业者
开始研究和提出公共关系的理论框架和原则。
比尔-索尔斯顿
模型(Bill Sörensen)和詹姆斯-格里高利模型(James Grunig)等理论模型被提出。
4. 开始专业化: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公共关系开始变
得专业化。
大量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和培训课程,专业机构如公共关系协会(PRSA)和公共关系公司迅速发展。
5. 数字化时代:21世纪至今,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
发展,公共关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新媒体工具为组织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公共关系从最初的传统宣传和发表文稿的
方式发展为更加综合、战略性和双向沟通的管理手段。
公共关系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传递信息,而是建立和维护长期的关系和信任。
同时,公共关系也逐渐扩大应用领域,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各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重要事件及其特点
新闻传播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刘星酉
2008106135
中国与公共关系的最初的接触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现代公共关系便已经传入台湾和香港并得到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在香港地区,一些跨国公司在其分公司内部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聘用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公共关系工作,他们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一般具有比较高的水平。
此后,企业、酒店和宾馆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公共关系部门,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公共关系专业公司,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公共关系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在香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公共关系在港台地区的健康发展,为其传入中国大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公共关系这种新兴的职业开始被中国的企业所接受。
公共关系在中国大陆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1981-1991:萌芽和普及阶段
国门的打开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使得现代公共关系这一新生事物得到迅速传播。
在此期间,出现了第一个企业公关部、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第一个地方公关组织以及第一份公关刊物。
(2) 1991-2001:专业和职业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的逐步完善,促使公共关系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成立以后,遵循"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的八字方针,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积极推进中国公关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设立了两年一届的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举办两年一次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进行年度行业调查和行业工作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开展公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公关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加入我们这一行业。
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认知的提高,中国公关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共关系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以一些重大的公关事件的发生为里程碑:
1984年4月28日,北京长城饭店在其美籍公关部经理的策划下,把美国总统访华的答谢宴从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搬到了刚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
来自全世界各地的500余名记者把里根连同长城饭店一起推销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84年,广州的白云山制药厂率先挂出了国内第一块国有企业公共关系部的招牌。
白云制药厂的声明也随着其赞助的足球赛事和收购的歌舞团的南征北战而威名四播。
1984年,全球最早成立(1927年)的世界第二大公关公司伟达公关(Hill & Knowlton) 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该公司亚洲地区经理认为在中国首都没有公共关系机构是不可想象的。
1985年1月,深圳总工会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公关培训班。
公关的左右开始为企业所重视,成为了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
1985年8月,世界上最大的公关公司博雅合资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1985年9月,深圳大学首先设立了公共关系专业,开设公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从此公关进入高等学府的讲堂。
到1987年,国家教委正式把公共关系列入行政管理、工业经济、新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
1986年11月,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公关课题组编著的我国大陆第一部公共关系专著“公共关系学概论”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1991年4月26日,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在北京成立,前任美国大使钱泽民任会长,并提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宗旨和“知道、协调、服务、监督”的工作方针。
1991年,伟达公关受中国政府所聘,负责在美国国会游说,争取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成为第一家服务中国政府的外国公关公司。
1993年起,有中国国际公关协会主办了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每两年举行一届,至今已举办了五届。
1994年9月6日,“中国公共关系市场高级研讨班”在北京举办。
同年“中国经营报”刊登“中国公共关系市场探索”专版,引起中国公关市场讨论热潮。
2000年12月3日,首届全国公关员职业资格统一考试进行,24个省市自治区的近7000人参加了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公关员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公关作为一个专门职业被社会认可,公共关系也成为一个求职热点。
2002年,中国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入世成功使该年度成为了世界的中国公关年。
2003年的公关最高奖项“环球杯”授给了北京2008奥运会申办委员会。
2003年,嘉利公关收购本土品牌博能公关,中国本土公关第一并购案诞生。
中国公关业进入一个新的整合时代。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特点
回顾了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历程。
认为,比之世界公共关系百年历史,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显然起步较晚,但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公共关系也走过了20多个春秋,步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国和平发展的博大主题,都有力地向世界证明了这些。
中国加入WTO的成功业绩,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2010年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等重大事件,都将有力推动中国公关业的全面发展。
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出现和演进,正清晰地展现出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和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中的历史轨迹和社会价值。
公共关系在我国发展的布局:公共关系传入大陆后,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由城市向村镇、由企业组织向事业单位、由服务行业向工业企业、有外资企业向国有企业、由企事业组织向政府各部门逐步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