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重要事件及其特点

新闻传播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刘星酉

2008106135

中国与公共关系的最初的接触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现代公共关系便已经传入台湾和香港并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香港地区,一些跨国公司在其分公司内部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聘用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公共关系工作,他们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一般具有比较高的水平。此后,企业、酒店和宾馆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公共关系部门,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公共关系专业公司,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公共关系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在香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公共关系在港台地区的健康发展,为其传入中国大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公共关系这种新兴的职业开始被中国的企业所接受。

公共关系在中国大陆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1981-1991:萌芽和普及阶段

国门的打开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使得现代公共关系这一新生事物得到迅速传播。在此期间,出现了第一个企业公关部、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第一个地方公关组织以及第一份公关刊物。

(2) 1991-2001:专业和职业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的逐步完善,促使公共关系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成立以后,遵循"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的八字方针,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积极推进中国公关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设立了两年一届的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举办两年一次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进行年度行业调查和行业工作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开展公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公关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加入我们这一行业。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认知的提高,中国公关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共关系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以一些重大的公关事件的发生为里程碑:

1984年4月28日,北京长城饭店在其美籍公关部经理的策划下,把美国总统访华的答谢宴从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搬到了刚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来自全世界各地的500余名记者把里根连同长城饭店一起推销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84年,广州的白云山制药厂率先挂出了国内第一块国有企业公共关系部的招牌。白云制药厂的声明也随着其赞助的足球赛事和收购的歌舞团的南征北战而威名四播。

1984年,全球最早成立(1927年)的世界第二大公关公司伟达公关(Hill & Knowlton) 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该公司亚洲地区经理认为在中国首都没有公共关系机构是不可想象的。

1985年1月,深圳总工会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公关培训班。公关的左右开始为企业所重视,成为了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

1985年8月,世界上最大的公关公司博雅合资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1985年9月,深圳大学首先设立了公共关系专业,开设公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此公关进入高等学府的讲堂。到1987年,国家教委正式把公共关系列入行政管理、工业经济、新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

1986年11月,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公关课题组编著的我国大陆第一部公共关系专著“公共关系学概论”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1991年4月26日,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在北京成立,前任美国大使钱泽民任会长,并提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宗旨和“知道、协调、服务、监督”的工作方针。

1991年,伟达公关受中国政府所聘,负责在美国国会游说,争取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成为第一家服务中国政府的外国公关公司。

1993年起,有中国国际公关协会主办了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每两年举行一届,至今已举办了五届。

1994年9月6日,“中国公共关系市场高级研讨班”在北京举办。同年“中国经营报”刊登“中国公共关系市场探索”专版,引起中国公关市场讨论热潮。

2000年12月3日,首届全国公关员职业资格统一考试进行,24个省市自治区的近7000人参加了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公关员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公关作为一个专门职业被社会认可,公共关系也成为一个求职热点。

2002年,中国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入世成功使该年度成为了世界的中国公关年。2003年的公关最高奖项“环球杯”授给了北京2008奥运会申办委员会。

2003年,嘉利公关收购本土品牌博能公关,中国本土公关第一并购案诞生。中国公关业进入一个新的整合时代。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特点

回顾了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认为,比之世界公共关系百年历史,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显然起步较晚,但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公共关系也走过了20多个春秋,步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国和平发展的博大主题,都有力地向世界证明了这些。中国加入WTO的成功业绩,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2010年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等重大事件,都将有力推动中国公关业的全面发展。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出现和演进,正清晰地展现出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和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中的历史轨迹和社会价值。

公共关系在我国发展的布局:公共关系传入大陆后,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由城市向村镇、由企业组织向事业单位、由服务行业向工业企业、有外资企业向国有企业、由企事业组织向政府各部门逐步发展的格局。

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国内外公共关系的现状,剖析公共关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认识公共关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更好瞻望公共关系的未来发展。 学习方法:以识记为主,领会公共关系作为一门职业和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把握公共关系发生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尤其需要通过阅读,了解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公共关系在中国的未来走势。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起源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但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作为人类一种朴素的思想意识观念,作为人类一种不自觉的社会活动却早已问世

了。 一、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 1.考古学家发现,远在公元前1800年伊拉克原一种农业公告,很有点像现代社会某些农业组织公共关系部的宣传资料。 2.在古希腊,社会对于沟通技术非常重视.有些深谙沟通学问的第一流演说家常常被推为首领。 古罗马独裁者儒略·凯撒的纪实著作(高卢战记)被公共关系同业工会主席李利·比诺称为“第一流的公共关系著作”。 希腊人认为,较强的修辞能力是参与政治过程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政治家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靠修辞来架筑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典著作《修辞学》被西方公共关系学界认为是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 3.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和军事活动中,亦有许多类似于公共关系活动的成功范例。

1)古代的游说活动 2)古代帝王对民意的重视 3)古代商业经济领域的诚信原则“和” 4)古代军事领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仅仅是“类似”而已,公共关系其源头并不在古代,而在近代的美国。美国19世纪中叶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可以说是公共关系的发端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巴纳姆(Phines T.Barnum)。 二、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19世纪中叶在美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关系业的“前身”。 “报刊宣传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制造舆论,扩大影响。 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巴纳姆。巴纳姆的信条是“凡宣传皆好事”。 当时,这种把新闻媒介视为异己,或利用

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重要事件及其特点 新闻传播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刘星酉 2008106135

中国与公共关系的最初的接触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现代公共关系便已经传入台湾和香港并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香港地区,一些跨国公司在其分公司内部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聘用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公共关系工作,他们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一般具有比较高的水平。此后,企业、酒店和宾馆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公共关系部门,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公共关系专业公司,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公共关系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在香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公共关系在港台地区的健康发展,为其传入中国大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公共关系这种新兴的职业开始被中国的企业所接受。 公共关系在中国大陆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1981-1991:萌芽和普及阶段 国门的打开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使得现代公共关系这一新生事物得到迅速传播。在此期间,出现了第一个企业公关部、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第一个地方公关组织以及第一份公关刊物。 (2) 1991-2001:专业和职业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的逐步完善,促使公共关系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成立以后,遵循"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的八字方针,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积极推进中国公关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设立了两年一届的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举办两年一次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进行年度行业调查和行业工作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开展公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公关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加入我们这一行业。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认知的提高,中国公关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共关系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以一些重大的公关事件的发生为里程碑: 1984年4月28日,北京长城饭店在其美籍公关部经理的策划下,把美国总统访华的答谢宴从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搬到了刚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来自全世界各地的500余名记者把里根连同长城饭店一起推销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84年,广州的白云山制药厂率先挂出了国内第一块国有企业公共关系部的招牌。白云制药厂的声明也随着其赞助的足球赛事和收购的歌舞团的南征北战而威名四播。 1984年,全球最早成立(1927年)的世界第二大公关公司伟达公关(Hill & Knowlton) 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该公司亚洲地区经理认为在中国首都没有公共关系机构是不可想象的。 1985年1月,深圳总工会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公关培训班。公关的左右开始为企业所重视,成为了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 1985年8月,世界上最大的公关公司博雅合资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1985年9月,深圳大学首先设立了公共关系专业,开设公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此公关进入高等学府的讲堂。到1987年,国家教委正式把公共关系列入行政管理、工业经济、新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重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人们常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汉朝:佛教初传中国 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三国两晋时期:走出依附的道路 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佛道之争在南北

公共关系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活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公共关系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首先来说,公共关系的职业化会越来越高。许多企业都成立了公关部,用来解决各种突发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关系这种职业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也就会越来越职业化。 第二,规模日趋扩大。职业化的提高会导致更多的人去参与它。因此导致它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同时对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第三,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理论已日臻成熟和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各个学科邻域的发展,公共关系学也会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更一步的增强公共关系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实际指导作用。 第四,技术手段也会日益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现代公共关系人员运用各种高科技产品进行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010中国公关市场发展判断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公关一直在摸爬滚打中发展。从本质上看,中国公关的主 旋律都是在探索,这也注定了中国公关的青涩。它就像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虽然已经 不再童真和顽皮,心智的成熟却在模棱两可之间。从2010年开始,中国公关市场将进 入青春期。就像生活中的年轻人一样,公关公司也将出现三种走向:一小部分成为社会 精英;一部分将迷失自我,成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和“问题分子”;而绝大部分公司仍然 不能逃脱碌碌无为的命运。所以,2010年会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将会让公关市场的 格局感更明显。 与此同时,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之路,也将从2010年开始。这一年,中国公 关将开始书写新的传奇。在此前的20余年间,中国公关始终在“全盘西化”和“本土 创造”之间左奔右突。虽然也趟出了一条“中国式公关”的生存之道,但却缺乏方向感, 更难以确立其“先进生产力”的本质属性。2010年,中国公关承担如此使命的时机到 了。 2010年,中国公关必须正视技术革命。互联网的纵深发展、三网合一的紧密推进、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这派以慧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 3.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

公共关系现状

《公共关系学》课程期中考查论文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我国公关的历史渊源 (2) 1、我国古代公共关系的历史拾遗 (2) 2、我国古代公关分析 (3) 3、我国古代公关思想对现代公关的影响 (3) 二、公关的界定 (4) 三、我国公关的现状 (4) 1、我国公关的可喜现状 (4) 2、我国公关可忧的现状 (5) 2.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公关市场供需不平衡 (5) 2.4从理论研究、教育上来说 (6) 参考文献 (7)

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此影响之下,作为舶来品的公关,是应中国的改革开放诞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它的中国化也就是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由此而带来的现状如何?笔者将从公共关系学的历史渊源、改革开放后的再引进出发,加上充分考虑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影响的情况下,对公共关系的现状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公共关系、发展现状 一、我国公关的历史渊源 其实,在中国,公共关系自古有之,只是系统的、理论化的公共关系学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许多新兴学科传进来的。这里,笔者从历史中找寻一些片段,试图寻找公共关系在我国的萌芽或者说渊源,“饮水思源”,以此加深对其现状的认识。 1、我国古代公共关系的历史拾遗 讲一个故事:大约公元前450年左右,也就是在春秋早期,鲁国的著名机械制造家公输般,正夜以继日,为楚国制造新的攻城器械,准备攻打宋国。楚国可是春秋五霸之一,而宋国却是小国,战争一旦打响,结果可想而知。这时,旅居宋国的墨子挺身而出,通过锋利巧妙的言辞,发动了一场公关战,最终止楚攻宋。这可以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关记录了1。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会发现很多公共案例: ?①盘庚迁都 ?②周武王的《誓师词》,列举了商纣王的三条罪状“仁义之师” ?③周朝“采诗”:体察民情 ?④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运用“激励的理论”来搞好内部公共关系 ?⑤苏秦联纵抗秦 ?⑥张骞西域之行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毋庸置疑,在当今世界仍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起源最早、在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影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息息相关。本文将捕捉佛教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剪影,并从整体分析其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五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即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官方正式传入。丛汉明传入至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的佛教活动被称为“弘译”,即通过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来传播、弘扬佛教的理论、信仰。从汉明帝时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到后来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一批来华梵僧为佛教经典的东传及翻译做出了突出贡献。综观这一时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其特色为大小乘兼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动乱的社环境下佛教有较大发展。但也应注意到,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的四次灭佛行动中,有两次均发生在这一时期。三国魏地佛教以大乘般若为主,而南方吴地则有支谦、康僧会为代表的梵僧承安世高小乘佛教译注佛经。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於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南北朝时期,佛教几经各朝君主大力扶持提倡。在北方,后赵时期,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於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何等辉煌。门徒中道安大师成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有众多创举。此外还有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创格义佛教的竺法雅。到了後秦鸠摩罗什东入长安,而佛教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

中国公共关系现状及问题浅析

中国公共关系现状及问题浅析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的新生活,全球公关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中国公关事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公关选择了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中国也选择了公关。公关,作为一种舶来品,他的导入和传播需要一个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 20 多年的风雨催新花,中国的公关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它经历了公关实务、公关传播与教务,公关理论研究、公关组织建设的递进式发展,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任重而道远。 近20年来我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当代的公共关系最初发端于宾馆、饭店和旅游业。这些旅游宾馆业卓有成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示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公共关系也被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所重视和采用,并在实际中显示出相当大的威力。目前,本土化的公关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公关市场已初步形成,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国际公关公诉纷纷抢滩中国的公关市场,与中资公司联营或建立办事机构和业务点,着对中国公关市场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然我国公共关系事业正在迅猛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行业增长迅速,地区间存在差距。一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都是中国公关市场重心。地区差距使中国公关行业发展不平衡。大量事实表明,最近几年的中国地区差别,即沿海省份与其他边远地区的差别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地区差距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些差距不仅表现在GDP 增长上,也表现在社会发展上,而且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相互交叉、重叠。虽然二三级城市公关市场已经启动,但地区差别使中国的公关市场无法平衡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行业滞后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公关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新公司不断涌现,人才流动加剧,总监和客户经理成为市场最紧缺的两种人才。现代公共关系在中国实在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与国际公关巨头相比,本地公关公司的劣势明显本地公关公司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国际公关公司相比,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其劣势也显而易见:实力较弱,知名度低,业务经验不足众多中资本地公关公司底子薄,知名度低,而与他们竞争的国际公关巨头却实力非凡。在公开竞标中国际公关公司主要以业务经验、服务品质和服务资源取胜,而本地公关公司则过分依赖执行力量。 那么如何解决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存在的问题呢?首先,克服传统文化心态对公关发展的阻碍,继续在全民中普及公共关系知识。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民族精髓,但其中一些思想却正对公共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崇尚气节、讲求情操是中华民族的浩然之风,但气节观念常演化为“自我中心论”,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对公关的发展极为不利。国人思想中普遍存在的“贵和持中”的思想,会抑制公平竞争, 抹煞公关的个性和创意。然后,建立完善的公关职业培训体系,加快职业化进程。建立完善的公关职业培训体系,是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公关业走上职业化的必由之路。公共关系教育应注重培养高级公关人才。高级公关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公关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新时代需要高素质复合型公关人才,他们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既是公关领域的“专才”, 又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通才”。高级公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正规高等教育,这也是中国今后公共关系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公关教育重知识、轻技能的现实,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专业公关业务培训机制和培训课程体系,以弥补当前公关教育和研究的不足。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公共关系的作用将会被人们更加熟知和重视,中国的公共关系行业也必将真正走向成熟。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 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

论我国公关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我国公关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公关从无到有、从言微到力沉、从被误解到被重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地不断加快,中国公关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从我国近年来的公关事业成就出发,浅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关事业存在的诸如地域差异、人才匮乏等各种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及解决方案并从七个方面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公关的发展变化趋势。 关键词:公关现状发展趋势市场 一、我国公关现状 (一)我国内地公关事业的发展成就 我国当代的公共关系最初发端于宾馆、饭店和旅游业。这些旅游宾馆业卓有成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示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公共关系也被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所重视和采用,并在实际中显示出相当大的威力。 目前,全国的各级公关公司组织超过150家,专业公关公司上千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来本土化的公关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中国公关市场已初步形成,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国际公

关公司纷纷抢滩中国的公关市场,与中资公司联营或建立办事机构和业务点,针对中国公关市场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大陆公共关系服务市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电)、IT(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及其外设)、通讯(包括手机等通讯类产品)、快速消费品、医疗保健等领域为当前主要服务领域。新闻传播、活动执行、企业传播、营销传播和咨询顾问为公共关系公司最主要的服务产品,而奥运公关、网络公关、事件营销、CSR项目和体育传播则成为新的服务手段。公关公司的成长中,实施品牌战略、形象管理和化解危机等方面创造了不少成功的案例,推动了公共关系实务的发展。 一个行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走专业化和规范化道路的结果,而要实施专业化,就要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要总结经验,开拓新的领域。公共关系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这也为公共关系高等教育提供了契机。目前全国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和重点理工大学都已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有的大学还设立了公共关系专业,进行公共关系的研究生学位教育。 (二)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存在的问题 1.行业增长迅速,地区间存在差距。 一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都是中国公关市场重心。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 估计,以上三个市场占据市场份额达60 %以上;其中北京市场占主导地位, 中国公关行业排名前10 位的国际公关公司,在华业务总部绝大多数设在北京,而且90 %以上的公司在上海、广州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由于许多外企在华总部的迁入,APEC 会议的举办,以及成功申办2010 年世博会,上海市场成为另一个亮点。但地区差距使中国公关行业发展不平衡大量事实表明,最近几年的中国地区差别,即沿海省份与其他边远地区的差别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地区差距最严重的

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

一、阐述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论述、1页) 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古代西方的类公关。外国古代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宣传工具、演讲和人际交往等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和行为,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期。古代埃及、巴比伦、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统治者就一方面利用武力、一方面用舆论手段来控制社会,处理与民众的关系。这可以算是早期公共关系的萌芽。 主要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注重具体方法技术研究,如演讲,修辞,逻辑,旨在说服他人。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强调怎样用语音来影响听众的艺术。 中国是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藏着深刻而丰富的公共关系思想与活动,可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老子、鬼谷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安石等安邦治国方案及政治活动中体现了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如老子提倡“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的与人为善的交往原则;兵家认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原则;法家以“性恶论”应用法、术、权、势来管制民众;纵横家则提倡“远近交攻,纵横捭阖”的思想;儒家孔子提出“仁政”忠恕之道、信义为重,孟子提出“君轻民重”、君王应体恤民情。古代公共关系重视民心所向,调节施政措施;守信用,重信誉;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和的重要作用。 纵观中西方古代的公共关系,都带有浓厚的功利性;盲目的,被动的进行原始状态的公共关系,本能的自发行为,没有明确的公共关系意识;与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没有分化出来;主要发生在政治领域,不涉及经济。 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但在社会的长期不断发展中,都为现代的公共关系积淀了一定的经验。19世纪中期,公共关系开始由原始向现代、由朦胧向清晰、由零星向系统、由感性向理性的历史性转变。到了20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开始在美国出现。 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菲尼斯·巴纳姆时期、艾维·李时期、爱德华·博内斯时期以及斯科特·卡特李普和弗兰克·杰弗金斯时期,基本走向成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向全世界延伸,公共关系发展职业化、行业化,理论规范化、国际化,主体多元化,全方位发展。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英国伦敦成立,总部在日内瓦。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这些年全国逐渐开始公关教育,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公关人才。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家对公共关系变得更加重视。尤其是社会与信息高速发展,国家更需要掌握公关主动权。

中国公关发展史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史 20131324243 新闻二班张榕麟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一词最早出现于1807年美国的《韦氏新九版大学辞典》. 所谓公共关系,指的是社会组织与共同构成其生存环境,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那部分公众的一种社会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以帮助组织建立并维系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了解,接纳及合作为目的,参与处理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与纠纷;帮助组织了解公众舆论并做出反映,促进公众了解组织和事实真相;帮助组织随时掌握并有效利用变化的形势,预测发展趋势,使之成为组织的预警系统.公共关系以使用有效,合适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来为组织和公众利益服务. 中国公共关系经历了20年的发展,尽管有起有落,但主流是健康而强劲的,这为公共关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公共关系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公共关系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同步而生,同步而长.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⑴拿来主义时期(80年代初——1986年) 拿来主义时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公关部挂牌,公关从业人员出现. 早在60年代的中国台湾与香港,较早地接受了公共关系思想的洗礼.80年代初,中国大陆出现公共关系,主要是在沿海改革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的一些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中率先出现的,这些公司在运作过程中设立了公共关系部,招聘培养了一大批公关从业人员,开始了早期的公共关系业务.接着,中国早期的公关从业人员在这些或洋或中的公关部里开始出现,一个崭新的职业群体开始浮出水面. B,国际著名公关公司抢先登陆中国市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开始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国际公关界摩拳擦掌冲入中国市场,捷足先登的是世界上最早诞生(1927年)也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公关公司的伟达公关(Hill & Knowlton).1984年率先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1985年8月,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关系公司博雅也向中国投来了深情的目光,与中国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展联手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共关系公司——诞生于北京的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这些国际著名公关公司带来的新思路,新的国际操作规范都极大地催发了我们本地公关公司的出现和成长. ⑵自主发展时期(1986年——1993年) 到80年代中期的中国,公共关系作为拿来的事业经过本土的消化吸收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逐渐被社会接受与认知的氛围,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公共关系事业的职业化,公共关系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佛教在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气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寺院建筑之美展示出宗教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土木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土木构建的无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山流水和蓝天白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广,大气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高僧大德心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人文情怀。 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而成的传统模式。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大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方。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人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用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人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人行为准则、仪式、以及僧人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以“前厅为大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工时。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到了宋代,以殿为中心的佛教建筑,又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等。自此,佛教建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门类,以始建洛阳白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约有2000年的历史。佛教建筑历史的遗存跨越年代久,覆盖类型广,在造型形式上变化最多。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的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的。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的目的。 1,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的记录: 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 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的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的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的。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的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的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的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的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作为求佛的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前景展望 所谓公共关系,指的是社会组织与共同构成其生存环境,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那部分公众的一种社会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以帮助组织建立并维系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了解,接纳及合作为目的,参与处理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与纠纷;帮助组织了解公众舆论并做出反映,促进公众了解组织和事实真相;帮助组织随时掌握并有效利用变化的形势,预测发展趋势,使之成为组织的预警系统.公共关系以使用有效,合适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来为组织和公众利益服务. 中国的公关业诞生已经20年了,经历了20年的发展,尽管有起有落,但主流是健康而强劲的,这为公共关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公共关系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年来已经初具规模,现在也赢来了最好的机遇期,美国的公关业诞生之际已经101年了。日本的公关业也有了5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看看,这样两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公关业,美国的公关业年增长率不超过6%。2003年,日本公关业的营业额相当于人民币28亿。在2003年这一年,中国公关业的年增长率超过了30%。它的年营业额超过了33亿人民币。 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第一,最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通过传播塑造城市形象对危机事件的专业管理等方面逐步认识到了公共关系作为管理的重要性。这包括了北京市申奥和筹备奥运的公共关系,抗击非典的公共关系,中法传播年的传播策略等等。目前,上海市博厅已经在上海地区评选出的公关新中录用公务员,北京市奥组委也通过竞标的体系报聘公共人员,今年5月份在北京承办的全球财富论坛又是一个公共关系在政府领域应用的实例。这些都说明公共关系在政府事物中它的作用不断显现。 第二,国内的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跨国并购、公关策略中不断学习、掌握公共关系的使用。通过一些成功不成功的案例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增强,通过一些成功不成功的案例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增强运用公共关系解决问题的本领。今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巴基斯坦视察海尔工业园的时候说海尔的成功靠的是它的品牌,自己的品牌就是竞争力和影响。在最近召开的中国品牌论坛上我们看到所发布的消息中中国企业已经有品牌的突出。联想、海尔、中海油、中石油的跨国并购中公共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品牌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社会公众不断的把品牌、声誉、诚信中的问题带到以商家、医院、饭店的这些甲方的博弈之中,在双方的博弈中使第三产业度公共关系的需求激增。 第四,传统媒体的改革与创新包括了多种机制的引进和营销模式的改革,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包括互联网、博客、goole、msn等等,刺激了以传播为主体手段的公共关系。我们知道一条有利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声誉,一个坏消息可能酿造一场危机。那么如何做好危机公关?引起了各方的注意,这也诱发了以平面媒体作为传播方式公共关系的思考。 第五,2008年国际公共关系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大会的筹办为公共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的公共关系前景广阔,但发展中也应慎重。公共关系当前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机遇。我们知道,行政许可法等一些法规的实施、权利的下放、回归于民。政府从管理到服务的转换需要树立政府形象,当然需要公共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大型国企可能由多种经济成分来参股,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架构。医疗体制的改革废除了顶点医院,医院的竞争、品牌竞争和医院医患关系的加重也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机遇。 我们知道改革初期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那时候我们所注重的是企业和市场,而现在除了要强调企业市场,我们还要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这就更强调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影响

浅谈中国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电话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文摘】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同时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国佛教经过曲折的发展,最终成为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国佛教佛教发展佛教文化儒佛道关系 佛语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教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从而兴盛起来,影响了很多人。佛教文化听起来很高雅,但其实它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在经过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后,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乃至科学、文学和艺术以及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现如今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宗教,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可以接触到。但是关于佛教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例如,北大高材生出家是好是坏,是否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又如一些出家人频频上镜是否符合佛家原则等等,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下面我将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一些阐述。 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一、汉代时期,佛教初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只是被当作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少量的佛寺主要是为了满足来华的西域僧人居住和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随着西域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事业日趋兴盛,大小乘佛教都于此时传到中国。东汉时的佛事活动以译经为主,而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儒学化和老庄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了百姓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度。汉代译出的佛经还在许多方面为适应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而做出了调整。汉代译经出现的迎合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在以后的译经中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乃至在唐代出现了中国人编的《父母恩重经》等专讲孝道的佛经,特别迎合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生活习俗要求。 二、三国时期,佛教徒提出了儒佛道三教一致论,这在成书于汉末或三国时的牟子《理惑论》中就有清楚的记载。自此以后,这种观点一直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佛教在中土的发展开拓着道路,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由于佛教毕竟是外来宗教,在与儒、道相调和的同时,佛教与儒、道的冲突和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初传之时,佛教就遭到了儒家的批评与反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势力日盛,儒家更从社会经济、王道政治、伦理纲常等多方面来排斥佛教。在理论上,儒家则展开了对佛教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论的批判。面对儒家的种种攻击,

浅谈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史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佛教文 学生姓名赵梦楠 学号110510051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广告设计1102班 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 时间2012年6月10日

浅谈中国佛教文化 粗读了佛教在一些国家的传播史,感觉佛教比任何一种宗教都更能瓦解各种信仰,且不论日本神道宗这种发展不是很成熟的信仰,就连道教这种深入中国人心的宗教,在佛教进来后也不得不分一杯羹给他。尽管当初,道教是将之作为自己的补充,当成是附庸——佛教初来乍到也愿意如此。但后来佛教的发展显然出乎道教的意料,乃至出现了“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种情形。(我很讶于此,这也正是我选这个作为论点的一个动因。) 当然佛教在中国流传也不可避免的更向中国本土文化靠拢而显得世俗化,佛教在各国的发展历程也正是它逐渐世俗化的过程。而在中国,佛教也渐与道教的神灵体系融合——比如众人皆知的观世音菩萨,他的身世说法莫衷一是,而除了佛教自己的解释外,其余都是中国人发挥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说。 那么佛之法,既然是由人传承,它就必然或多或少的受到世俗的影响,可以说佛教传承中的演变就是不可避免的。 一、佛教的始由 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传说出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的悉达多·乔答摩(佛教的创始人)经常为人生和生命所困,遂出家四处访学,苦苦思索人类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解脱出来的真理。 悉达多·乔答摩在35岁那年,独自来到尼连禅河边伽耶山下的一棵菩提树下,铺草打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苦思冥想之后,终于在

第四十九天凌晨大彻大悟,找到了真正永恒的解脱之道。后来他成佛之后,便被人们奉为圣人——称“释迦摩尼”,同时也被赋予十大尊号,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如来”,“佛陀”等。 那么佛教对于人世间的基本判定是什么呢?佛陀认为人生很痛苦,就像现在有句流行语“人生就是一个杯具!”一样,佛教给出的认知是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再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人”是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是如此,下一生也就会如此。而这一说法也就是后来中国佛教中主张的“十二因缘”与苦难人生。 佛陀所得出的导致这种苦难人生的根源结论是:人之本心。佛陀觉得,这些苦难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心中的想象。主张人们所看到的一切东西实际上都是“空”,仅仅只是一种现象而已。也就是后来的所谓“色即是空、嗔即是空”等等。 而佛陀所提出的解脱之道——就是我们在《西游记》和《金刚经译本》中所听过的“四谛”。(苦谛、集谛、灭谛以及道谛)。知道这四谛之后自然会有解脱之法,即“戒定慧”三学,以此来对治贪、嗔、痴“三毒”。这就是早期佛陀所创下的佛教的基本理论了。 二、中国佛教的传入 对佛教传入中国也有一段传说——“白马驮经”。相传汉明帝夜间梦见一个金人,顶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将此梦告诉朝臣,问他们是吉是凶。傅毅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和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