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跳环演示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电磁演示实验报告

电磁演示实验报告

电磁演示实验报告电磁演示实验报告引言:电磁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电荷和电流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磁现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电磁演示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电磁演示实验,观察和研究电磁现象,加深对电磁学原理的理解,并探索电磁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装置:1. 电磁铁:由螺线管和铁芯组成的电磁装置,能够产生强磁场。

2. 电磁感应装置:由线圈和磁铁组成,通过磁场的变化产生感应电流。

3. 电磁泵:利用电磁铁的吸引和释放,实现液体的输送。

4. 电磁炉: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实现高效、快速的加热效果。

5. 电磁振荡器:通过电磁感应产生高频振荡信号,用于通信和无线电技术。

实验过程:1. 电磁铁实验:将电磁铁连接到电源上,观察铁芯的磁性变化。

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和方向,观察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变化。

2. 电磁感应实验:将线圈和磁铁相对放置,当磁铁靠近或远离线圈时,观察线圈两端的电压变化。

通过改变磁铁的位置和速度,观察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3. 电磁泵实验:将电磁铁放置在液体容器下方,通过控制电磁铁的开关,观察液体的流动情况。

通过改变电磁铁的工作频率和液体的性质,探究液体输送的4. 电磁炉实验:将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原理,观察锅具的加热情况。

通过改变电磁炉的功率和锅具的材料,研究加热效果的差异。

5. 电磁振荡器实验:将电磁振荡器连接到天线上,观察天线周围的电磁波信号。

通过改变振荡器的频率和天线的位置,探索无线通信和无线电技术的应用。

实验结果:1. 电磁铁实验中,随着电流的增大,磁场的强度也增大;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磁场的方向也改变。

2. 电磁感应实验中,当磁铁靠近线圈时,线圈两端的电压呈现正负交替的变化;当磁铁远离线圈时,电压的变化方向相反。

3. 电磁泵实验中,随着电磁铁的开关控制,液体的流动情况也随之改变;频率较高时,液体的流动速度较快。

磁跳环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磁跳环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磁跳环现象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磁跳环现象磁跳环现象是一种磁学现象,指的是当一个磁铁靠近一个导体环时,导体环中的电流会产生磁场,磁场同样会对磁铁产生作用,使得磁铁和导体环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磁铁或者导体环的运动,形成一种反复跳动的现象。

2. 磁跳环现象的原理磁跳环现象的产生原理是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洛伦兹力的相互作用。

1.静磁场产生(磁铁靠近导体环):当一个磁铁靠近一个导体环时,磁铁产生的磁场会穿过导体环。

2.电流感应:磁场的变化会在导体环中感应出电流。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场的变化导致了导体环中的电流的产生。

3.洛伦兹力:导体环中的电流和磁场相互作用,产生洛伦兹力。

这个力使得导体环和磁铁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并导致磁铁或导体环的运动。

4.反复跳动:由于洛伦兹力的作用,磁铁和导体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磁铁或者导体环反复跳动,形成磁跳环现象。

3. 磁跳环现象的应用磁跳环现象的原理和特性使其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一些磁跳环现象的应用。

3.1. 磁浮技术磁跳环现象在磁浮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利用磁跳环现象,可以实现磁浮列车、磁悬浮风力发电机等设备的悬浮和运动。

磁浮列车通过磁跳环现象实现了不接触地面的高速运动,大大提高了列车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

3.2. 储能设备磁跳环现象可以应用于储能设备中,例如磁悬浮能量贮存器。

这种贮存器通过磁跳环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将电能储存起来。

当需要释放储存的能量时,电能再次转化为机械能,从而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3.3. 振动降噪技术磁跳环现象也应用于振动降噪技术中。

通过在机械系统中引入磁跳环结构,可以减少机械系统的振动和噪音。

当机械系统受到外力激励时,磁跳环现象使得系统能够自动调整和吸收部分振动能量,从而降低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3.4. 触觉反馈技术磁跳环现象还可以应用于触觉反馈技术中。

通过在触觉装置中加入磁跳环结构,可以实现对用户的触觉反馈,提高用户交互体验。

跳环实验原理范文

跳环实验原理范文

跳环实验原理范文跳环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物理实验,用于验证电磁感应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它的原理涉及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关系。

电磁感应是指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当一根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磁场会切割导体,导致导体中的电子发生移动,从而在导体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

跳环实验则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探索磁场的性质。

实验中通常使用直流电源、滑动导轨、跳环和磁铁等设备。

首先,将滑动导轨连接到直流电源上,并将电流引入导轨形成一个磁场。

然后,在导轨上放置一个磁铁,使其与导轨中的磁场相互作用。

最后,在导轨的一些位置放置一个跳环,并使跳环与导轨相连。

当跳环静止时,磁铁和导轨中的磁场不会切割跳环,因此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而当跳环开始移动时,磁铁和导轨中的磁场就会切割跳环,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跳环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得出磁场的性质和方向。

具体来说,当跳环和导轨的相对速度增大时,切割导线中磁感线的速度也增大,从而导致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增大。

而当跳环和导轨的相对速度减小或相反方向运动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会减小。

因此,通过测量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导轨中磁场的变化情况。

跳环实验验证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我们研究磁场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

通过实验可以确定跳环的运动速度和磁场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测量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跳环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电磁感应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如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此外,跳环实验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电磁感应原理的理解,为电磁学的学习提供了直观的实验依据。

总之,跳环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实验,通过测量跳环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变化来探索磁场的性质和方向。

实验验证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磁场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电磁学演示实验报告

电磁学演示实验报告

电磁学演示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电磁学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电学和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公式,以及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实验原理:电磁学是电学和磁学的统称,它的任务是研究带电粒子和电磁场相互作用的规律。

电磁场和静电场一样,是由电荷引起的。

当电荷在运动时,会产生磁场,属于电荷和速度的相互作用。

根据安培力定律,电流元在磁场中受到的力是与电流元、磁场及其夹角有关的,这是电磁学的贡献。

由于电磁学包括电学和磁学的研究,因此实验会涉及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实验器材: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器材有:电磁铁、电磁泵、电磁振荡器、电磁感应线圈等电学和磁学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1. 电磁铁实验将电磁铁的线圈与电源连接,调整电流大小,观察电磁铁磁性变化,探究电流与磁场之间的关系。

2. 电磁泵实验将电磁泵的线圈与电源连接,观察油的流动情况,探究电磁力对物质的作用。

3. 电磁振荡器实验将电磁振荡器的线圈与电源连接,调整频率和幅度,观察振荡器的振动情况,探究电磁力对物质的作用。

4. 电磁感应线圈实验将电磁感应线圈与电源和示波器连接,将磁铁放在感应线圈的近旁,观察示波器的显示情况,探究磁场对电生效应的作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电流与磁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流可以产生磁场。

2. 电磁力是一种基本的自然力,对物质具有作用。

3. 电磁场可以通过电磁感应相互转换。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电磁学演示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电学和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公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学生们逐渐理解电磁学的原理和应用,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跳环实验报告

跳环实验报告

跳环实验报告跳环实验报告引言:跳环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通过测量电流在金属环中的传导情况,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电磁感应原理的理解,并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一致性。

实验步骤:1. 实验器材准备:一根长导线、一个金属环、一个电源、一个安培计、一个伏特计。

2. 实验装置搭建:将金属环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将长导线一端连接到电源的负极,另一端连接到安培计的“电流”插口。

将伏特计的两个探头分别接触金属环的两个不同位置。

3. 实验操作:打开电源,调节电流大小,记录安培计的读数。

同时记录伏特计的读数,并计算两个探头之间的电压差。

4.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并进行线性拟合。

通过斜率和截距,计算得到金属环的电阻和电动势。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

根据线性拟合得到的斜率和截距,我们可以计算出金属环的电阻和电动势。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电流大小对电压的影响较大。

随着电流增大,电压也相应增大,但增长速率逐渐减缓。

这符合欧姆定律的基本原理,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但比例系数为电阻。

通过计算得到的电阻值,我们可以评估金属环的导电性能。

较小的电阻值表示金属环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反之则表示导电性能较差。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金属环的材质、形状和温度等因素,来研究导电性能的变化规律。

另外,通过计算得到的电动势值,我们可以评估金属环中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压。

电动势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两端的电荷移动的能量,它与电磁感应的强度有关。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电源的电压和金属环的尺寸等因素,来研究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动势的变化规律。

结论:通过跳环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磁感应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理论预期。

实验结果表明,电流与电压成正比,金属环的电阻与导电性能相关,电动势与电磁感应强度相关。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电磁感应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电磁学演示实验报告

电磁学演示实验报告

电磁学演示实验报告电磁学演示实验报告引言:电磁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电荷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磁学的基本原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电磁学演示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电磁现象,并深入理解电磁学的基本概念。

实验一:电磁感应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线圈和一个磁铁。

当磁铁靠近线圈时,我们观察到线圈中的电流发生了变化。

这是因为磁铁的磁场穿过线圈时,产生了感应电动势,从而引起了电流的流动。

通过改变磁铁的位置和线圈的方向,我们发现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也随之改变。

这个实验直观地展示了电磁感应的过程,揭示了磁场和电流之间的密切关系。

实验二:安培环路定理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螺线管和一个直流电源。

我们将电流通过螺线管,然后用一个磁铁靠近螺线管。

通过测量螺线管两端的电压,我们发现当磁铁靠近时,电压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这是因为磁场的变化导致了电磁感应,从而引起了电压的变化。

根据安培环路定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电压的变化与螺线管中的电流和磁场的变化有关。

这个实验验证了安培环路定理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电磁感应的理解。

实验三:电磁波的传播在第三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

发射器产生了一个高频电磁场,而接收器用于接收这个电磁场。

我们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并观察到接收器中的电流的变化。

通过改变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位置,我们发现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也随之改变。

这个实验展示了电磁波的传播过程,揭示了电磁场的波动性质。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电磁波的本质和传播规律。

实验四:电磁感应的应用在最后一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发电机和一个灯泡。

我们通过转动发电机的把手,产生了一个变化的磁场。

由于电磁感应的作用,灯泡亮了起来。

这个实验展示了电磁感应的实际应用,揭示了发电原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电磁感应在发电中的重要性。

对跳环实验分析的一点看法

对跳环实验分析的一点看法

教研园地对跳环实验分析的一点看法程雷英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44000) “跳环实验”又名“跳圈实验”、“浮圈实验”,是中学物理“电磁感应”教学中一个典型的演示实验。

由于它的能见度大,动感强,教师在讲授“楞次定律应用”时,总喜欢用这个演示实验来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兴趣。

对此实验一般有下面两种说法。

说法1:合上图1中电键时,铁芯线圈中电流i 1增大,铝环内空间有图1所示的增强的磁场,铝环内磁通增大。

根据楞次定律,铝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i 2磁场必阻碍原磁通增大,故环内产生一个与原磁场相斥的感应磁场,使铝环向上跳起。

说法2:合上图1中电键时,铁芯线圈中电流i 1如图1所示方向增大,环内磁通增大。

根据楞次定律铝环内产生与i 1反向(俯视)的感应电流i 2,由左手定则知i 2受到铁芯线圈中i 1磁场的安培力合力向上,并且大于铝环自重,所以铝环向上跳起。

图1 跳环实验示意图 图2 感应电流变化图像由于一般参考书对合上电键时的铝环跳出过程都是用楞次定律解释的。

因此,教师对该实验的分析一般也就到此为止。

其实,问题并非这么简单。

只要我们对每周期中各T/4连续作同样的分析,就不难发现仅仅用楞次定律来解释跳环现象是行不通的。

假定铁芯线圈中原电流i 1=I m1sin ωt ,则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推知,铝环中的感应电流i 2=I m2cos ωt ,借助楞次定律,可以得到i 1,i 2的图线如图2所示。

在第一个T/4内,i 1正向增大,i 2为反向减小,两异名电流相斥(相当于两电流磁场的N 极相对),铝环将向上跳起;但在第二个T/4内,i 1正向减小,i 2为正向增大,两同名电流相吸(i 1磁场的N 极向上,i 2磁场的S 极向下),铝环应向下运动;同理可分析到了第三个T/4内,铝环又重新向上运动;最后一个T/4内,铝环又要向下运动。

显然,运用楞次定律对每T/4逐次分析的结果是:原电流i 1变化一周内,铝环所受的安培力的平均值为零,并且上、下振动两次。

电磁学物理实验报告--磁悬浮实验

电磁学物理实验报告--磁悬浮实验

电磁学物理实验演示课报告——磁悬浮实验
130222班 13021044 王明明
今天我们进行了这学期的第二堂物理演示实验课,参观了很多电磁学上的经典实验,实验大多生动有趣,既有与高压电的“零距离”接触,又有液体倒流,磁悬浮等奇观,下面主要分析一下有关磁悬浮的一组实验和其原理:这组磁悬浮实验共分5个小实验,首先是点亮发光管实验,发光管随下落被点亮,发出绿色和红色的光;其次是跳环实验,将紫铜环放在小铁棒上,将输出电压调节至最高档,发现小环脱离铁棒,飞出一定的高度;接下来是双铝环实验,通过对一只小铝环加压使其上升后放上另一只铝环,两铝环相吸并一同运动;然后是浮环试验验证了不同材质的环在不同电压下的浮起高度的变化;最后是共振实验第一步与双铝环实验相同,后拿一大环套在小环外面并控制大环振动发现小环随之振动。

解释这些实验主要的原理是电磁感应原理和楞次定律,在交流电下线圈产生交变电场,交变电场使闭合导体产生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由于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与原磁场相斥,当斥利超过重力时,可以观察到上跳现象,相等则会出现磁悬浮现象,下面是实验时拍摄的组图:
实验的应用最广的当然是已投入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但也有像磁悬浮创意LED 灯和磁悬浮风力发电等领域也在不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跳环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
1、电磁感应:当通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时,就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动势,若回路闭合,则会产生感应电流,且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满足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ε与通过该回路的磁通量Ф的时间变化率成正比,即/d dt ε=-Φ。

对于导体回路是N 匝线圈,定义全磁通:1N
i i =ψ=Φ∑,其中i Φ为通过线圈第i 匝的磁通量。

对于各匝线圈磁通量相同的特别情形,则有/Nd dt ε=-Φ。

3、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4、安培定律: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满足F IBl =。

5、麦克斯韦的涡旋电场理论:随时间变换的磁场在其周围产生电场,并且感应电场的环流不为零,而等于感应电动势,即S C B E dl dS t
ε∂=•=-•∂⎰⎰⎰Ñ。

实验器材
1台电磁跳环演示仪(接交流电源),2
个相同的封闭小铝环(记为A 环)、1个钻
有许多小孔的封闭小铝环(B 环)、1个开口
小铝环(C 环)、一个封闭的小塑料环(D 环)、
一个大铝环(E 环),一个连有小灯泡的线
圈。

右图为本实验所用的电磁跳环演示仪。

实验内容
一、普通实验
1、分别将1个封闭的小铝环(A环)、钻有许多小孔的小铝环(B环)、开口的小铝环(C环)和小塑料环(D环)放入电磁跳环演示仪中,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A环和B环向上跳起,C环和D环不动。

解释:由于A环和B环是封闭的导体铝环,当接通电磁跳环演示仪的电源时,通电线圈瞬间产生磁场,使穿过铝环的磁通量瞬间增大,由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可知,铝环将产生感应电流激发反向磁场来“抵抗”磁通量的增加,在由安培定律可判断出铝环受到向上的安培力(其值远大于铝环自身的重力)作用,因而往上跳。

然而,由于C 环是开口的,因而其形不成闭合回路,也就不会有感应电流的产生,故不受安培力的作用,C环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仍处在台面上。

D环由于不是导体,自然也就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故不受安培力作用,仍处在台面上。

2、将1个A环放入电磁跳环演示仪中,接通电源,待A环稳定在半空中时,再用手拿着大铝环(E环),缓缓套入演示仪中直到与稳定的A环处在同一平面(近似),而后将E环较慢地向上(或向下)运动,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A环“跟随”E环向上(或向下)运动。

解释:在E环靠近A环的过程中,E环已经由于电磁感应而产生了感应电流,其感应电流又会激发磁场来影响A环。

由楞次定律和安培定
律可知,当E环向上(或向下)运动时,会使通过A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经过判断可知A环受到向上(或向下)的安培力作用,因而“跟随”E环一起向上(或向下)运动。

3、将1个A环放入电磁跳环演示仪中,接通电源,待A环稳定在半空中时,再用手拿着另一个A环缓缓套入演示仪中,逐渐接近稳定的A环,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在两个A环考得比较近的时候,稳定的A环突然向上运动,最终与另一个A环粘在一起。

解释:由麦克斯韦涡旋电场理论可知,接交流电源的线圈产生变化的磁场,当两个A环分别放入电磁跳环演示仪的时候,它们都会被磁化而产生涡旋电场,并且其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同。

由安培定律可知,电流方向相同的两个小铝环会互相吸引,由于在比较接近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大于自身重力,因此稳定的A环向上运动,并最终与另一个A环粘在一起。

4、将连有小灯泡的线圈放入电磁跳环演示仪中,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小灯泡发光。

解释:由麦克斯韦涡旋电场理论可知,接交流电源的线圈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则在其周围产生电场,当连有小灯泡的线圈放入演示仪时,线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因而小灯泡发光。

二、比较实验
1、分别将1个封闭的小铝环(A环)和1个钻有许多小孔的小铝环
(B 环)放在电磁跳环演示仪中,接通电源,两个小铝环均向上跳起,到达的最大高度分别为1h 、2h ,观察实验现象,比较1h 、2h 的大小。

现象:1h >2h 。

解释1:由麦克斯韦的涡旋电场理论可知,接通交流电源后的电磁跳环演示仪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在其周围产生涡旋电场。

由于A 环没有小孔而B 环钻有许多小孔,这样可以认为A 环中的涡旋电流的“环数”多于B 环,再根据安培定律可判断A 环受到的安培斥力比较大,因此A 环上跳的最大高度大于B 环,即1h >2h 。

解释2: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Nd dt ε=-Φ。

由于A 环没有小孔而B 环钻有许多小孔,这样穿过A 环的净磁通量A ψ大于穿过B 环
的净磁通量B ψ,因此当电流变化而引起磁场变化时,将会有
A B d d ψ>ψ,而交流电的变化频率相同,即A B dt dt =,故A B εε>。

再根据
安培定律就可判断出A 环受到的安培斥力比较大,因此A 环上跳的最大高度大于B 环,即1h >2h 。

2、将1个封闭的小铝环(A 环)放在电磁跳环演示仪中,接通电源,A 环向上跳起到达的最大高度分别为1h ;将1个钻有许多小孔的小铝
环(B 环)和1个封闭的小铝环(A 环)一起放在电磁跳环演示仪中,接通电源,两个小铝环粘在一起向上跳起,到达的最大高度分别为2h ,将1个钻有许多小孔的小铝环(B 环)和2个封闭的小铝环(A 环)一起放在电磁跳环演示仪中,接通电源,三个小铝环粘在一起向上跳起,到达的最大高度分别为3h ,观察实验现象,比较1h 、2h 和3h 的大小。

现象:123h h h <<。

解释1:将1个小铝环近似看成1匝线圈(不知道是否可以?),将2个或3个铝环叠在一起看成是2匝或3匝线圈,即将所有叠在一起的铝环看成一个整体,认为它们之间也有感应电流经过。

这样,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Nd dt ε=-Φ可知:123εεε<<,再由安培定律可得每匝
线圈(不是所有整体)所受的安培斥力有123F F F <<,由于实验所用
的电磁跳环演示仪非常光滑,所以忽略摩擦阻力。

因此,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123h h h <<。

解释2:将所有叠在一起的铝环看成一个整体,但认为它们之间彼此绝缘,没有感应电流经过。

由于小铝环很薄,故近似认为上下放置时受力不受影响。

这样铝环叠在一起时与单独放置时,单个相同铝环的受力不变,假设A 环所受安培力为A f ,B 环为B f ,则1个A 环和B 环整
体受力为A B f f +,2个A 环和1个B 环整体受力为2A B f f +,在整个过程
中,我们认为摩擦阻力近似不变(不知道是否合理?),假设每个小铝环的质量均为m(只是为了简化计算,无实质影响)。

因此,1A f f a m -=,22A B f f f a m +-=,323A B f f f a m
+-=。

因为只知道B A f f <,而没有其它条件及相关的定量关系,故只能判断出23a a <,至于与1a 的关系则无法判断。

所以该理论只能解释23h h <,若要知道与1h 的关系,则有待进一步实验。

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释都对实验的一些方面做了假设,故其正确与否有待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检验。

三、检验实验
1、将1个封闭的小铝环(A 环)放在电磁跳环演示仪中,接通电源,
A 环向上跳起到达的最大高度分别为1h ;将1个开口的小铝环(C 环)
和1个封闭的小铝环(A 环)用细小的透明胶粘在一起【注:(1)透明胶粘在小铝环的外沿,因此认为它不改变摩擦力;(2)透明胶足够细小,因此认为它基本不影响整体的重力。

】放在电磁跳环演示仪中,接通电源,两个小铝环粘在一起向上跳起,到达的最大高度分别为2h 。

根据解释1的说法,它们之间有感应电流经过,1个A 环看成1匝线圈,1个A 环和1个C 环构成的整体可以看成两个线圈,因此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如果12h h <,则说明解释1合理,否则解释1不合理。

实验现象:12h h >。

检验结果:由于实验结果与解释1不符,因此解释1的说法不合理。

但是此实验并不能说明解释2是合理的。

实际上,由于试验中的电磁跳环演示仪和小铝环内表面都十分光滑,它们之间的摩擦力是很小的,相比于安培斥力理论上应该是可以忽略的。

然而,要精确检验解释2是否合理,则要通过进一步的定量实验来检验。

实验总结
1、电磁跳环演示实验涉及到了电磁感应原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安培定律、麦克斯韦涡旋电场理论等重要的电磁学基本原理,通过体验电磁跳环演示实验,有利于读者提高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加深对这些电磁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2、该实验中的有些现象在理论上存在着多种解释,若要进一步检验其合理性,有时必须通过定量实验来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