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创意园区
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创新模式与案例

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创新模式与案例在当今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意园区作为这一产业的重要载体,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的发展模式。
这些园区不仅为创意人才提供了创作和交流的空间,还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一、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背景随着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创意和创新的重视,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创意园区作为集聚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的空间,应运而生。
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二、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创新模式1、产业融合模式文化创意园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产业,而是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例如,一些园区引入了先进的数字技术,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和展示提供了新的手段;还有的园区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了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2、众创空间模式众创空间模式为创业者提供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平台。
在文化创意园区中,众创空间汇聚了大量的创意人才和初创企业,通过共享资源、交流合作,激发了创新活力。
3、主题特色模式一些文化创意园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确定了独特的主题。
比如,以动漫为主题的园区,聚集了动漫创作、制作、发行等相关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园区,则注重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
4、生态社区模式将文化创意园区打造成为一个生态社区,不仅有工作空间,还有生活配套设施、休闲娱乐场所等。
这种模式营造了一个舒适、便捷、富有创意氛围的环境,有助于吸引人才和企业入驻,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创意园区的成功案例1、北京 798 艺术区798 艺术区原本是废弃的工厂区,经过改造成为了著名的文化创意园区。
这里汇聚了众多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艺术机构等,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其成功得益于独特的工业建筑风格、丰富的艺术活动和展览,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田子坊:文艺小资的天堂

田子坊:文艺小资的天堂田子坊,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石门二路,是一个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它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文艺氛围,吸引了大量文艺青年和小资群体的关注。
田子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海法租界时期,当时这里是一片工人居住区,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上海市的城市化进程,这里成为了老旧工业区。
在为新的规划之前,一些有远见的创意人士开始关注这片区域的潜力,并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
如今的田子坊以其浓郁的文艺氛围和小资风格而闻名。
这里有许多独特的小店和工作室,充满个性和创意的艺术品、手工艺品、设计师品牌等琳琅满目。
无论是街头艺术家还是艺术爱好者,这里都是一个可以尽情展示和创作的天堂。
一进入田子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巷纵横交错的布局和石库门建筑的风格。
这种独特的城市风貌给人一种回到旧时上海的感觉,仿佛时光倒流。
在这里漫步,可以感受到往昔的历史和岁月的痕迹。
在田子坊的街头小店里,可以找到许多有特色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
这些艺术家和手工艺人都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创作,他们将自己的灵感和精力注入到每一个作品中。
无论是漂亮的手工首饰、精致的陶艺、别致的文具,还是具有创意的家居装饰品,都让人眼花缭乱。
除了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外,田子坊还有许多设计师品牌店。
这些店铺融入了时尚与艺术的元素,展示了设计师们的独特创意和品味。
不同于大型商场里的品牌店,这里的设计师品牌更注重个性和品质,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购物体验。
当然,田子坊不仅仅是一个购物的天堂,也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里有许多小餐馆和咖啡店,提供各式各样的美食和饮品。
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也可以在异国风情的咖啡馆里放松身心,享受悠闲的午后时光。
此外,田子坊还有一些展览馆和艺术空间,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活动,为喜爱艺术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除了购物和休闲娱乐,田子坊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每年都会有一些艺术节、设计展和音乐会在此举行,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上海各个创意园区大集合[五篇范例]
![上海各个创意园区大集合[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2ca4ed2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d.png)
上海各个创意园区大集合[五篇范例]第一篇:上海各个创意园区大集合还在逛街么?不如周末去上海各个创意园区逛逛吧~~~田子坊——已经名声在外了位臵:泰康路210弄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入驻企业数:100余户视觉艺术 | 工艺美术 | 室内设计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原是上世纪50年代典型的弄堂工厂,由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件厂等五家工厂组成。
9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工厂效益逐年下滑,有些厂房闲臵多年。
2000年5月,在市经委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田子坊进行了改造。
开发旧厂房2万余平方米,吸引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家企业,并形成了以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
如今,田子坊被外界称为“上海的苏荷”。
8号桥——逛街一直路过,貌似离交大医学院很近位臵:建国中路8号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入驻企业数:40余户建筑设计 | 设计咨询 | 影业制作行各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时尚聚集地。
由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8号桥不但因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底蕴,更因其汇集了与创意相关的各8号桥集中体现了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并运用新的设计和模式改造,为历史的留存注入时尚、创意的元素,使保留的旧厂房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的新景象,也促进了设计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形成。
8号桥占地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12000多平方米,于去年12月27日正式落成。
其中80%为办公楼用于出租,20%为餐饮、咖啡吧等配套服务设施。
经过改造,原先那些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班驳的地面被保留了下来,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
8号桥之所以命名为“桥”是有特别意义;形象上,每一座办公楼都有天桥相连;内涵上,它是连接国内外各创意咨询专业服务团队的沟通之桥。
在市经委和卢湾区人民政府支持下,8号桥由上海华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时尚生活中心有限公司共同精心打造,并期望可以为上海中心城区实现从传统工业向现在服务业的跨越提供参考。
上海田子坊调研报告

上海田子坊调研报告
上海田子坊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日晖路的一个文化艺术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本次调研报告主要围绕田子坊的历史、建筑风格、商业开发与文化活动等方面展开,着重分析田子坊在当地文化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田子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海旧时的弄堂文化,弄堂是上海特有的住宅形式。
田子坊保留了许多原始的弄堂建筑,并在保护与修复过程中注重保持其原貌。
这使得田子坊成为了一个用以展示上海独有文化的重要场所。
其次,田子坊的建筑风格以老洋房为主,这些建筑多以三层为主,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欧式或中式风格。
这样的建筑风格使得田子坊成为了上海城市风貌保护的重要一环,并且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游览体验。
再次,田子坊的商业开发相对来说是先于文化活动的。
田子坊作为一个商业街区,聚集了各类创意店铺、咖啡馆、餐厅等商业设施。
这些商业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田子坊的知名度,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消费者。
最后,田子坊的文化活动也是其重要的亮点之一。
田子坊举办了大量的文化展览、艺术活动、音乐演奏等,丰富了周边居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
此外,田子坊还通过举办市集、手工艺品展销等活动,为当地的手工艺品产业提供了一个平台。
综上所述,上海田子坊作为一个文化艺术街区,通过保护和修
复历史建筑、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商业开发等方式,成功地将上海独有的文化融入到街区的方方面面中。
田子坊成为了展示上海城市文化的窗口,也为上海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
打卡田子坊文案

打卡田子坊文案
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里面,你们都有去哪里玩吗?
我带着妈妈去了【田子坊】,一个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创意集聚地。
田子坊整体的风格非常的文艺:有非常有情调的小酒吧咖啡馆,各式各样的精品店,精致小巧的手工店作坊,各具特色的美食小吃,同时还有一些免费艺术展览可供参观,让田子坊弄堂别具风情,是上海旅游打卡必备地之一哦!!推荐!!
上海有很多景点已经开放了,不过目前去田子坊还是需要健康随身码和美团网上免费预约的~同时为了更好的体验,记得带上口罩!!
位置:#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路线:乘坐地铁9号线至打浦桥1号口出
非常清新可爱的一个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免费的哦,喜欢的姐妹们快穿上美美的裙子去打卡拍照吧~。
上海旅游田子坊景点介绍

上海旅游田子坊景点介绍嘿,要是你打算去上海旅游,那田子坊可一定得去逛逛,那地方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大宝藏。
田子坊就坐落在上海的弄堂里,一进去,你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小世界。
这里到处都是老上海的味道,那些石库门建筑,就像一位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些房子的墙壁有着岁月的斑驳,就像一幅天然的油画,每一道痕迹都像是在讲以前的人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上次去田子坊,那可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刚走到入口,就被那热闹的氛围给吸引住了。
两边的小店琳琅满目,就像一群五颜六色的小精灵在向你招手。
有一家卖手工饰品的小店,那里面的东西可精致啦!各种造型独特的耳环、项链,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店主是个特别热情的小姐姐,她会跟你讲每一件饰品背后的设计灵感,就像在介绍她的宝贝一样。
我在那儿挑了一对耳环,感觉戴上都变得更有气质了呢。
再往里走,有好多特色的咖啡店。
这些咖啡店可不像那种千篇一律的连锁店,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风格。
有一家咖啡店,从外面看就像一个小花园,门口摆着各种可爱的小盆栽。
走进去,里面的布置温馨极了,墙壁上挂着一些复古的照片。
我点了一杯拿铁,坐在窗边,看着外面来来往往的游客,那感觉就像时间都慢了下来。
咖啡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混合着弄堂里特有的气息,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还有那些卖小吃的地方,那简直是吃货的天堂。
有一家卖生煎包的小店,每次路过都能闻到那诱人的香味。
那生煎包的外皮煎得金黄酥脆,就像一个个小太阳。
咬上一口,里面的汤汁就流了出来,肉馅又香又嫩,吃了一个就停不下来。
田子坊还有很多创意工作室,里面有各种新奇的玩意儿,像是手工制作的皮具、精美的陶瓷,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传统和现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像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总之,田子坊就像一个有魔力的地方,不管你是喜欢购物、吃东西,还是想感受老上海的韵味,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来了就不想走啦!。
建筑设计赏析--田子坊

建筑或室内设计作品调查田子坊简介:田子坊,原名志成坊。
“田子坊”本是泰康路上的一条小弄,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就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
地址:上海市泰康路210弄建设时间:始建于1930年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性质:田子坊的前身是许多老工厂的聚集地,如今已成了创意产业区。
特征:田子坊小得岂有此理,才短短400多米,但就在这样的400米里,田子坊集中了石库门、小店、创意工场这些相互融合的元素,有“小新天地之称”,是上海时尚的潮地。
它是目前上海所剩不多的典型的里弄建筑格局。
这里既有旧里又有新里,还有花园住宅,建筑风格包括折中主义、英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木结合风格,还有西班牙建筑风格、英国城堡建筑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等。
其中尤以石库门建筑最为丰富,二十多种形态,类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可谓独步上海。
艺术家的创意梦工厂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尔冬强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高朋满座。
坐落在泰康路220弄的乐天陶社艺展吸引国际陶艺家前来参展、交流,在世界的陶艺界享誉盛名。
上海自在工艺品公司的缕青竹刻在沪上的竹刻中独树一帜,畅销港台。
泰康路210弄被名为"田子坊"的小弄内更有一股热流向你赴来;弄内的厂房构筑起泰康路上的精华高塔。
从田子坊的成功看创意地产的发展

从 田 子坊 的 成 功 看 创 意 地 产
易被具有更明确 长远规划 的城市开发项 目所取代 。 这个 问题 的存在很大程 度上是 因为艺术 家工作室的形成缺 乏政府部门的积 极引导和统一规划控制。此外 , 艺术家 工作室不能创造像 房地产开发那样的巨大利润 , 且政府 部门总是 希望通过大规 模的开发 建设来改变 城市旧有
行
业 础 夯
田子坊位于中 国上海市泰康路 2 0 , 1 弄 在上海被誉 为“ 上海 的苏荷 ”视 觉产业 的“ 、 硅谷 ” 是一条 以艺术创 , 意为特色 的商业街 。以前在上海 , 绝大多数艺术区是自
发形 成的 ,是艺 术家 以个 人喜好标 准进 行寻找并 改造
的, 缺少整体 、 长远的规划目标 。 这样 便造成艺术家工作 室在空间上分布零散 , 没有形成整体特征鲜明的城市风
走在 时尚艺术和老上海弄 堂生活场 景之 间 . 两者融合成
一
道绝 妙的风景 。 创意商业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最终 目标 , 同时成功
商业化也是证明一个 产业发展潜力的标志。 在城市文化
@
市场研究勰 01 1 21糕
行 业 砸 舞
中消费越来越重要 。以前我们 只重视生产 , 生产和消费 但 是共通 的环 节 , 没有消费 , 生产就 无法取 得收益 , 有消 没
于人的生活方式中精神性 需求的日益增长 ,通过 具有创 意性的购物 、 闲 、 、 休 餐饮 娱乐 、 健身 、 等场所 , 会展 传播和
引领了时尚消费 。尤其是 田子坊被选为 全国创 意产业旅 游示范基地 , 极大地提升 了上海的城市面貌和影响力。田
学 习的经验—— 即“ 创意 ” 应该要贯穿 房地产产 业链的各 个环节 。不仅是开发项 目的理 念 、 划 、 、 策 规划 设计 、 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