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中医学里艾灸治病、防病的历史悠久,尤其对于阳气不足、身体偏弱、怕冷、手脚发凉、免疫力差、容易感冒、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的人,通过艾灸能达到补益气血、条畅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艾灸能从整体上改善人体功能,不仅能防治邪毒侵袭,还能抢救危重症患者。
下面介绍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的八大要穴。
第一要穴:足三里足三里可以健脾胃,不仅能让人强壮,还能延年益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穴位主要管辖消化系统,同时对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也有诸多益处。
温灸足三里,能强健脾胃,激活免疫力,加强新陈代谢,排除人体内浊气。
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30分钟,使局部皮肤微见潮红,每天灸1次,连续灸3天,灸完后喝点姜枣茶。
具体位置: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的位置,自犊鼻直下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犊鼻就是外膝眼。
第二要穴:身柱身柱归属督脉,位于后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中间,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其在两肺之间,跟肺气、肺的联络非常密切。
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
艾灸时,自然正坐,略向前低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身柱,在距离皮肤3-4厘米处进行艾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
频率为隔日一灸,1周后可改为每周灸1—2次。
第三要穴:关元关元能让人体元气快速恢复,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邪。
关元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它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之会,又是小肠募穴。
它既能补肾,又能健脾,还可调肝,且对小肠的活动有益。
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具体位置:在脐下3寸、腹部正中线上。
第四要穴:气海气海和关元在位置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该穴主治各种气病,如气喘、脐下冷气上冲等,它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略胜于其他穴位。
灸气海时需要注意一点,阳盛体质者必须配合灸足三里以泻火,常须调护脾胃;如果没有发泡,不宜服用热药,发泡则不宜服用凉药。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文章目录*一、足三里穴的概述*二、足三里穴的取穴方法*三、足三里穴的解剖位置*四、足三里穴的疗法*五、足三里穴的配伍*六、足三里穴的功效与作用*七、文献摘要足三里穴的概述1、定义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2、别名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
3、出处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4、主治疾病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等症。
5、穴位解析足三里又名下陵,为胃的下合穴,胃经的合穴,之所以称它足三里,一是因为此穴位于膝下3寸;二是因为此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
“里”字含宽广之意,古代“井田制”九百亩为一方里,故以足三里寓其治病范围广泛。
其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穴的取穴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此穴。
足三里穴的解剖位置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足三里穴的疗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
强身保健可采用化脓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数百壮或温灸至皮肤稍见红晕为度,每日1次,每月20次,有时亦可采用药物天灸。
足三里功效与作用

足三里功效与作用足三里(ST36)被认为是人体上的一个重要穴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理疗和推拿按摩中。
足三里位于胫骨外侧凹陷处,距膝盖下缘三寸,称为“足三里”,也叫做“天地灵隐”,是人体上唯一一个四经交会的穴位。
足三里在中医理论中具有很多功效和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益气养血足三里有益气养血的作用,能够调和气血,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按摩足三里,能够刺激脾胃功能,增加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能量的供给。
同时,按摩足三里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红蛋白的合成,改善贫血状况。
因此,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二、强肾健脾足三里还有益肾气、健脾胃的功效,对一些肾虚脾胃不调的人来说尤为适用。
足三里按摩能够激活肾经,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和维护。
同时,足三里还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从而提高食物的吸收和利用。
因此,适当按摩足三里能够改善肾虚脾胃不好的情况,有助于健康。
三、缓解疼痛经常按摩足三里还可以缓解身体的疼痛症状。
足三里是远距离作用相对集中的穴位,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同时,足三里还可以通过调节气血,平衡人体阴阳,缓解疼痛引起的心理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
因此,按摩足三里对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都有一定的效果。
四、调理胃肠足三里还具有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对于胃肠功能不佳、腹泻、便秘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足三里按摩可以刺激脾胃功能,增加胃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同时,足三里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泻和便秘。
因此,经常按摩足三里能够调理胃肠功能,改善消化问题。
五、保护心脏足三里还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足三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供血,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
足三里还具有降压的作用,可以调节血管张力,降低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经常按摩足三里对于心脏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六、强身健体足三里按摩还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按摩足三里能够激活全身经络,增强人体的气血运行,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增加免疫力和体力。
足三里穴位位置图和作用

⾜三⾥⽳位位置图和作⽤
操作⽅法
01
⾜三⾥⽳位顾名思义是在腿上,位于腿膝盖⾻外侧下⽅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位具体在那⾥。
02
⾜三⾥⽳有⼀个作⽤是调节⾝体免疫⼒,增强抵抗⼒。
我们可以通过长按⽳位来实现这⼀养⽣保健的效果。
03
⾜三⾥⽳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经常按压⾜三⾥⽳有助于开胃,帮助消化,增强⾷欲。
同时对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有很好的效果。
04
⾜三⾥⽳是⼀个阴阳调和的部位,惊颤按压有助于抗衰⽼、强⾝健体,对各种⽼年疾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如⾼⾎压、⾼脂⾎症、冠⼼病、⼼绞痛、风湿热、⽀⽓管炎、⽀⽓管哮喘等疾病。
05
⾜三⾥⽳对泌尿系统功能也有很好的效果,长期按压对男性膀胱炎、阳痿、遗精,⼥性功能性⼦宫出⾎、盆腔炎等有很好的疗效。
06
此外,经常按摩⾜三⾥⽳可以促进代谢、调和⽓⾎、美化肌肤,对美容养颜也有⼀定的功效。
足三里的作用功能主治

足三里的作用功能主治1. 简介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小腿外侧,当膝盖弯曲时,在腓骨头前方突起的地方。
它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功能,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 作用和功能足三里穴具有以下作用和功能:•调节气血循环:按摩足三里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有助于改善各个器官的功能,并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增强免疫力:足三里穴是一个免疫调节点,按摩该穴位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缓解疼痛:足三里穴位具有止痛作用,按摩该穴位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腹痛、肌肉痛等。
•调节消化系统:足三里穴位是胃经的重要穴位,在中医中被广泛用于调节消化系统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缓解胃部不适,帮助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
•舒缓压力和焦虑: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
3. 主治疾病足三里穴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感冒、鼻塞等。
•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膀胱炎等。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等。
•肌肉骨骼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痛等。
4. 如何按摩足三里穴按摩足三里穴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找准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当膝盖弯曲时,在腓骨头前方突起的地方。
2.准备:用温水清洁双手和足三里穴位,并准备按摩油或香精油。
3.按摩:用手指或拇指轻轻按压足三里穴位,可以选择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摩。
每次按摩约5-10分钟。
4.注意事项: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
如果有不适感,可适当调整力度或停止按摩。
5. 注意事项在按摩足三里穴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孕妇按摩足三里穴前应咨询医生,确保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出血倾向:出血倾向的人应避免按摩足三里穴,以免加重出血情况。
【每日一穴】最好用的长寿穴—足三里

【每日一穴】最好用的长寿穴—足三里《云锦随笔》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有一个长寿家族,年龄最长者万兵卫174岁,他妻子173岁,儿子153岁,孙子105岁。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天,连续灸足三里,仅此而已。
”人们不禁要问:足三里穴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吗?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无法考证,不过,足三里穴的功用确实是十分广泛的。
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所谓“合穴”,就是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而合穴治脏腑疾患,最善于治疗腹部疾患。
足三里穴可谓是一个多面手,它能补能泻,可寒可热,不仅能够健脾和胃、益气生血、疏通经络、消积化滞,还可以瘦身减肥、祛风除湿,对循环、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系统疾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尤其是治疗脾胃病,最为显著。
难怪老中医常道:“每天按摩足三里,包您活到九十九”。
取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
保健手法可采用拇指点按、按揉或艾条灸穴位的方法。
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二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
艾灸时应让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足三里的治疗作用足三里的治疗作用非常广泛,传统的针灸书中有“肚腹三里留”之说,可见几乎能通治肚腹疾病。
“针灸大成”云:“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廦,四肢满,膝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1、补中益气足三里有补中益气的作用,病人中气不足者可取之,《针灸学》上载本穴有强壮的作用,为保健的要穴。
2、止痛作用足三里的止痛作用非常强,主用于腹部疼痛。
凡是腹部疼痛,病因为气滞,血瘀,寒盛,食滞中阻,气虚,血虚,脾虚,胃虚等等引起的疼痛,皆可用之。
足三里穴―――补气健胃赛母鸡

8、足三里穴―――补气健胃赛母鸡“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取之三里。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医认为,胃是为五脏六腑提供养份的大海。
我们吃的饮食进入胃里,胃要通过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过程,先就将一部分营养精华先输送到脾,脾气向上就滋养了肺。
肺气朝上运行,使水谷精气滋养周身,这是胃完成清气上升的过程。
然后,胃把另一部分营养物质化生成气血,从而滋养了心和肝。
胃中所吸收的精气经脾的化生还要补充肾中精气的不足。
也就是补充了元气。
最后,胃把不用的糟粕排出体外,这就是浊气下降的过程。
正是由于胃的作用人体才能随时补充能量,五脏才能正常地运行。
所以胃被称作是"五脏六腑之海"。
”。
《华佗中藏经》也指出:“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
”在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一书中,也指出脾胃就像为千军万马提供粮饷的道路,一旦断绝粮饷,则官兵四散逃离;人体也是这样,一旦胃气败绝,则百药难施。
所以历代医家在遣方用药的时候都会注意对胃的保护,以避免伤及胃气。
胃气一旦受损,常常表现为上腹部胀满,胃脘部疼痛,严重者自觉两侧胁肋部饱胀,没有食欲,上下不通等症状。
那么怎么治疗呢?《内经》给我们的答案是:选用足三里。
足三里在哪里呢?为何要取这个穴位?足三里穴,出自《灵抠•本输》,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在外膝眼下方3寸的地方,是胃的下合穴。
中医有“合治内府”的说法,也就是说下合穴能治疗相应的脏腑的病变。
在四总穴歌诀中说:“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凡属脾胃失调、运化失职导致的肚子(腹部)不舒服的时候,刺灸足三里都有卓效。
由于刺灸足三里能强健脾胃,生化气血,补益强壮,所以可用足三里治瘦弱虚损之疾。
我有一个患者,女,63岁,患胃脘胀痛1年多,胃脘胀痛喜按,得温痛减,每次进食以后胀甚,食欲差,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缓。
养生中最重要的穴位足三里三阴交

养生中最重要的穴位——足三里、三阴交lady们尤其注意了,常按足三里、三阴交,美丽一生.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医里有两个最常用的带“三”字的穴位,一个是足三里,另一个是三阴交.足三里是强壮穴,千金方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经常按摩足三里,对身体提高免疫力很有好处.常灸按足三里,防病、健身、长寿.在古代的日本东京古称江户,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年德川幕府时代,江户的永代桥建成之后,依照习俗,三河国的174岁的万兵卫第一个“初渡”.在举行“初渡”的仪式上,德川将军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问万兵卫有何长寿之术.万兵卫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每月月初八天,连续灸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我虚度174岁,妻173岁,子153岁,孙105岁.”德川听后,很是感慨.而三里穴这个长寿穴也因之脍炙人口,并进而日本人——“婴儿灸身柱,促发育;十七八岁灸风门,预防感冒;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促生殖健康;三十岁以后灸足三里,促长寿;老年时灸曲池,促耳聪目明,预防中风”的灸法保健习俗也就形成了.其实,日本人善灸法的习俗来自于中国,特别是其中“灸足三里,得长寿”的养生秘决,更是为古今医学大家和养生大家所珍视.“足三里”的特性“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做为胃经要穴,历来备受医家青睐.“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胃为水谷之海,能包容五谷,荣养四旁.胃和脾相表里,均为仓廪之官.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它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特别注重脾胃,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生化的源泉,是生命的根本.灸或按“足三里”有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的作用,同时还有增强免疫力、消除疲劳、延年益寿的特殊功能.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用拇指在足三里穴做上下、旋转、点压按揉等,每次5~10分钟,每天3~5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女人常揉三阴交,保你终身不变老.三阴交,顾名思义,是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点,脾统血液,肝藏血行气,肾藏精,三阴交最终归属于脾经,但是因为和另外两条经脉的特殊关系,所以经常按揉三阴交这个穴位,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另外还有安神、促进睡眠的效果.时不时在这个穴位扎针或者揉一揉、掐一掐、按一按,等于同时按了三条经络,给三条经络保健,一石三鸟,多好的事情有歌诀称赞三阴交曰:三阴交穴内踝定,属于足太阴脾经;功能补土助运化,调和气血及调经;主治腹胀脾土衰,不思饮食兼肠鸣;大便飧泄食不化,妇人症瘕痛不通;月经不调崩漏下,经闭带线月经痛;胎死腹中胎衣滞,产后血晕腹中痛;乳少阴挺阴茎痛,阳痿遗尿和遗精;头痛眩晕癃闭渴,虚劳咳嗽悸怔忡;四肢不举身体痛,大便秘结身体重;脐下疼痛舞蹈病,睾丸缩腹跗踝肿;足痿难行及脚气,瘾疹疮疡黄疸病;水肿失眠高血压,神经衰弱脏躁症.注意:“孕妇禁针合谷三阴”,怀孕以后是不能扎三阴交的,因为这时候针灸三阴交穴容易导致孕妇流产.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1、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2、紧致脸部肌肉,使脸部不下垂看看张曼玉和赵雅芝,现在脸都紧紧的,没有松垮下来,因为她们的饮食都很规律,脾没有受到伤害.再看看大美人关之琳,经常在家开Part,饮食无节制,喝酒无节制,伤了脾,脸部现在松弛得非常明显,老态骤然显现.经常伤害脾,脸上及全身肌肉都会更快的松弛.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哦.3、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哦,坚持每天按揉,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两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梦了.4、改善性冷淡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三阴交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5、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毒素在捣乱.只要按揉三阴交,把这些讨厌的调皮鬼赶出去,不出一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暇了.6、保持血压稳定三阴交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操作:
、肺心病. 脑出血等都有防治作用。对 体质虚弱者,尤其是肠胃功能不好,抵抗 力减低的人宜用此法增强体质。对足三里 施灸时,取清艾条一根。将其点燃后,靠 近足三里熏 烤,艾条距穴位约3厘米,如 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就固定不动,每次 灸10-15 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 隔日施灸1 次,每月灸10 次即可。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解析:
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该穴,发现裂解素 (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 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 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 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D.据报道: 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 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 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主治: 胃痛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 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 劳赢瘦。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主治:
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 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 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 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此外,对更年期 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足 三里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位之一。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解析: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 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解析:
(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 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 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 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 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 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 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操作:
3.艾灸足三里是足三里保健最经典的保 健方法。民间即有谚语“艾灸足三里,胜 吃老母鸡”之说。《针灸真髓》曰:“三 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 故称长寿之灸。”常灸之保健防病,延年 益寿,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预防衰老, 对结核病、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 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意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运行: 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 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 物。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功能: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配伍:
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内关穴治呕 吐;配气海穴治腹胀;配膻中穴、乳根穴 治乳痛;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痹痛; 常灸足三里穴可养志保健。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谢谢!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 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 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解析: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 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 作用的范围也。此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 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 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足三里穴后,散于 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 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 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解析 Nhomakorabea (5)胃经合穴。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 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 胃经合穴。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解析: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 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 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 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 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 穴属土。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解析: 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 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解析: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 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 沉积之处。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 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 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 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 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 陵。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解析: (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解析: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解析:
(3)参考资料:a.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 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 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 缓,并可解除幽门穴痉挛。B.据报道,针 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 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 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 酶活性迅速升高。C.据
足三里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拼音:zúsānlǐ 别名: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 下三里穴 经络:胃经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取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外膝眼下 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 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 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 为此穴)。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操作: 艾灸疗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操作:
针灸疗法:1 直刺法:稍偏向胫骨方法, 直刺1-2寸。针刺感觉:有麻电感向足背 反射。2 斜刺法:向下刺法:向下刺入, 进针2-3寸。针刺感觉:酸胀感向下扩散 到足背,有时向上扩散到膝。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操作:
1.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 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 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 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 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 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 操作数次即可。
中医穴位详解:足三里穴
操作:
2.捶打足三里手握空拳,拳眼向下,垂 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捶打之时,也会产生 一定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反复 操作数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