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中脘和足三里穴位
温灸足三里穴强身健体

温灸足三里穴强身健体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温灸足三里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温灸足三里穴,坚持温灸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极大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温灸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中医认为,艾叶苦辛温,入脾肝肾经,具有温经通络、散寒除湿的功效。
首载《别录》:艾叶“灸百病”。
《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药性本草》称艾“治癣甚良”。
研究表明,艾叶含有挥发油,对皮肤可产生轻度的剌激,引起发热潮红,有利于皮损部位的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功能渐趋正常,激发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为“顽癣”,认为是由于湿热毒邪侵袭所致。
临床上常见的有局限型神经性皮炎和播散型神经性皮炎两种。
局限型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肘部、胫前、骶部等肢体易受摩擦之处,皮炎有一块或数块;播散型神经性皮炎多发于四肢、颈项和躯干等部位,常呈对称分布。
由于皮炎瘙痒难忍,患者经常搔抓致使皮肤增生肥厚好似皮革,局部皮肤出现针头样大小不规则的三角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逐渐成为苔藓样变,干燥而坚硬,皮损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界线鲜明。
如搔抓过度出血,易引起继发感染。
对神经性皮炎采用艾灸,可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临床上多采用薰灸或隔姜灸,薰灸是将纯艾条点燃后悬于皮炎病损部位,以有温热感、皮肤红晕而无灼痛又能耐受为度。
每日灸两次,每次15分钟,10天为一疗程。
隔姜灸是将鲜生姜切成2~3毫米的薄片,用针刺成数个小孔,放于皮炎上面,然后将纯艾柱置于姜片上点燃,一般灸15柱艾即可,注意火候,以免灼烫伤局部皮肤。
临床实践证明,对神经性皮炎进行艾灸3日后,可使局部皮肤瘙痒明显减轻或消失,一般十多天后皮损逐渐消退。
艾灸足三里的功效作用以及操作方法

艾灸足三里的功效作用以及操作方法足三里是一个养生穴位,平常按摩或是艾灸,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很多人喜欢用艾灸来灸这个穴位,那么灸这个穴位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艾灸足三里的功效作用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艾灸足三里的功效作用1.男性壮阳第一穴:足三里是男性养生的第一大穴,能够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补肾壮阳,对治疗男性勃起不坚、早泄、脾胃虚弱等症有帮助。
而且足三里越补越壮,所以对男性来说,若想提升性健康,足三里的养生手法就必须要掌握。
2.调养气虚血虚:民间流传“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是因为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起到推动脾胃、生化全身气血的缘由,而经常刺激足三里,可以起到补气生血、补肾益精、强壮身体的作用,更能使人皮肤白嫩,气血充盈。
3.人体长寿第一穴: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气、增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化生源源不断、四肢百骸、脏腑均得以滋养,从而延缓人体的衰老。
4.脏腑疾患必取穴位:在中医经络上,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擅治脏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肚腹三里留”,胃痛、胃胀等消化道疾病都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治疗。
5.按压治疗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发病与体质、情绪以及生活失调等有很大关系。
足三里具有调节脾胃,抑制神经兴奋,降低血压的作用,用于治疗高血压效果显著。
6.拍打祛失眠:中医说“胃不和则睡不眠”,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有理脾胃、主消化之功效,拍打或按揉至酸、麻、胀感后,可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7.减肥与增肥:妙用针刺足三里的位置,能够有效的调节胃肠道的蠕动,而这种调节是双向的,既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又可以延缓胃肠道的蠕动。
所以体质虚弱的美眉就可以用她来强健身体,而略显肥胖的美眉就可以用其来减肥。
艾灸足三里保健的操作方法1、一般进行温和灸,操作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约距0.5-1.0寸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即可,一般每侧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隔日施灸一次,一个月十余次左右。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与功效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与功效温馨提醒:本站发布的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足三里穴的作用与功效仅供参考,若按摩、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足三里穴位位置标准定位: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以本人手四指相并,食指上缘置于犊鼻处,中指中节水平直下4横指(一夫法)处取穴。
足三里穴的准确位置图足三里怎么找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
或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穴位解剖足三里穴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足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
有胫前动、静脉。
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胫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长伸肌。
支配胫骨前肌和长、趾长伸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支,深层正当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
气血不足的人最应该艾灸的7个穴位

⽓⾎不⾜的⼈最应该艾灸的7个⽳位今天让我记住⼏个艾灸的重点⽳位,尤其是⽓⾎不⾜、寒湿较重的更要把握此⽳!1、⼤椎⽳⽳位:⼤椎⽳是⼈体最⼤的⽳位,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作⽤:此⽳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的作⽤。
主治疾病为:幼⼉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臂疼痛、⼿臂⿇痹等。
此外,⼤椎⽳有明显的退热作⽤,艾灸⼤椎⽳,能防治感冒、⽓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于肺⽓肿、哮喘的防治。
2、⾜三⾥⽳⽳位:⾜三⾥⽳位于⼩腿前外侧,当犊⿐下3⼨,距胫⾻前缘⼀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作⽤:⾜三⾥是⼈体⽳位中运⽤最多的⽳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化之源的⽳位代表。
主治疾病为:头晕、⽿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三⾥⽳位能够提⾼免疫⼒,⾜三⾥具有双向调节作⽤。
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来使⽤。
此外,还可以⽤来防⽌⽼花眼、中风、治疗⾼⾎脂症等。
3、关元⽳⽳位: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
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可在⼩⼿指的下缘处取⽳。
作⽤:关元⽳具有温肾阳、补虚,壮阳的作⽤。
4、神阙位置:神阙,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作⽤:艾灸神阙⽳,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养⾎。
主治疾病为: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
还有提⾼免疫⼒、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的作⽤。
5、中脘⽳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
简便取⽳,⾃⼰⼿脐上四横指。
作⽤:中脘⽳为腑会⽳,同时⼜是胃的募⽳,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
主治疾病为: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
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脂肠球部溃疡等⼀切脾胃之疾⽆所不疗。
6、命门⽳⽳位: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前⽅平神阙⽳。
作⽤:因本⽳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足三里的具体位置及艾灸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足三里的具体位置及艾灸保健灸法是历史悠久的防病治病之术,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上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称为“逆灸”,《医说》记载:“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说若要身体健康平安,就要常灸足三里穴,勿使灸疮干燥结痂愈合,这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总结。
现代医学研究业已证明,艾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改变血液成分,增加白、红细胞数,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是一种维持人体生理平衡,抗御疾病的双向调整作用。
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岁,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4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足三里何以有此特效呢?足三里穴位置在膝下半3寸胫骨前嵴处一横指,中医针灸学认为该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五输穴之一,胃腑的下合穴。
经属五行之士,穴属土,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凡胃腑的疾患皆可使用。
胃和脾互为表里,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生命的根本,故常灸足三里,四季脾旺不受邪,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濡养全身而且可防病治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能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对血液成份、血压、心率、血糖等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能增强心肺功能。
足三里取穴简单,正坐屈膝以本人手掌按于膝盖上,手中指抚于膝下胫骨羊下至胫骨外下一横指处即是。
按上述时间用艾条轮换悬灸,每日15至20分钟,至局部发红或用疤痕灸。
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八髎穴、背俞穴等穴位按摩作用及按摩手法

膻中穴、中院穴、关元穴、气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八醪穴、背俞穴等穴位按摩作用及按摩手法膻中穴膻中穴为任脉穴位,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
《灵枢•海论》中记载:“膻中者,为气之海。
”所谓人有四海,即脑为髓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为血海,膻中为气之海,即膻中穴是容纳一身之气的大海。
气会膻中穴,承中州脾胃之供养,合天地之清气而聚于胸中,调补虚实,而为上焦气机调畅之关键。
此穴能帮助女性调理气血,尤其对于女性的乳房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是女性乳房疾病的“女福大穴”。
经常按摩膻中穴,还可以通乳下奶。
日常保健按摩手法:用一手拇指或中指螺纹面着力,置于膻中穴上,其余四指轻抚体表或抱空拳,腕关节轻轻摆动或小幅度环旋转动,使着力部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做反复不间断、轻柔和缓、有节律地回旋揉动。
•拇指按第1中穴中院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属任脉,首见于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中魔穴为胃之募、腑之会,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可用于治疗一切腑病,尤以胃的疾患为先。
中院穴具有补中气、理中焦、和胃健脾之功效。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胀满疼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痉挛、胃下垂、膈肌痉挛、子宫脱垂等。
对女性来说,中脱穴可用于防治子宫脱垂、更年期不适及其他中气下陷之类的疾病。
日常保健按摩手法:取仰卧位,将两手手掌相贴,用力快速搓动,当手掌极热时,双手相叠,迅速覆盖于中院穴上,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揉动10分钟。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关元穴为小肠募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类经图翼•任脉穴》记载:“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凡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及一切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的病证,关元穴堪当治疗重任。
治疗由虚而引起的久泻、脱肛、疝气、便血、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等病症,关元穴均为首选。
湿气重艾灸什么穴位

湿气重艾灸什么穴位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湿气重艾灸什么穴位》的内容,具体内容:?艾灸祛湿已经成为现在人们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式,湿气重是许多的疾病的根源,所以日常进行艾灸祛湿有不错的效果。
那么?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相关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1、艾灸合...艾灸祛湿已经成为现在人们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式,湿气重是许多的疾病的根源,所以日常进行艾灸祛湿有不错的效果。
那么?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相关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1、艾灸合谷穴祛湿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
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2、艾灸足三里穴祛湿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3、艾灸丰隆穴祛湿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
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4、艾灸解溪穴祛湿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
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5、艾灸关元穴祛湿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
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
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6、艾灸中脘穴祛湿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
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7、艾灸曲池穴祛湿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
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
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艾灸常用穴位

艾灸常用穴位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
你不需要被繁复的穴位所困扰,只要记住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通过艾灸即可温补脾肾,补益肾气,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预防早衰。
关元关元又名丹田,是任脉之穴,位于脐下三寸,是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
人体穴位功能:为一身元气所在,为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具有通调冲任,调理气血,被肾固精的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命门命门又名精宫,督脉之穴。
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
功能:命门者,诸精神之舍也。
男子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足三里足三里又名下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
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旁一寸。
调补足三里,实即培补后天,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中脘中脘又名太仓,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所生,任脉之交会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功能:调理胃气。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编辑本段保健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
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
延年益寿保健灸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中脘和足三里穴位
艾灸疗法也不错,艾灸可对抗虚寒症,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疗效。
其中中脘和足三里都是调理脾胃的要穴。
中脘,就在心窝处,是任脉与胃经交汇的枢纽,常言说“得胃气者生”,中脘就是调理胃气的要穴。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
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
因此流传着“若想胃里按,三里常不干”说法。
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
有关研究发现,按摩或针灸足三里,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用艾灸不但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还能提高脾胃经络的温度,驱除寒气。
脾胃虚寒的原因,就是温度不够足,引起局部血管痉挛,供血不好,温灸足三里,就可以调整解决脾胃的气血供应。
同时还能将温热之气下传到脚,引血下行,温煦整个下肢,改善“冰脚丫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