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制度下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而不是补贴收入了
政府补助的会计与税务如何处理

政府补助的会计与税务如何处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的资本。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的期间,计⼊当期损益,⽤于补偿企业已发⽣的相关费⽤或损失的,直接计⼊当期损益。
【例1】甲企业于2008年1⽉收到政府拨付的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1000万元,⽤于扶持甲企业3年内的⽣产经营发展,补偿各项费⽤⽀出。
甲企业适⽤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假若甲企业在2008年⾄2010年发⽣的费⽤⽀出分别为300万元、400万元和500万元分析:因本例中的政府补助和收益相关,扶持发展专项资⾦⽤于补偿甲企业3年的相关费⽤⽀出,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的期间,计⼊当期损益。
账务处理如下:(⼀)2008年收到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借:银⾏存款10000000贷:递延收益10000000(⼆)2008年按发⽣的费⽤⽀出,计⼊当期损益:借:递延收益3000000贷:营业外收⼊3000000(三)2009年按发⽣的费⽤⽀出,计⼊当期损益:借:递延收益4000000贷:营业外收⼊4000000(四)2010年因发⽣费⽤⽀出⼤于递延收益余额。
故按递延收益余额计⼊当期损益:借:递延收益3000000贷:营业外收⼊3000000⼆、政府补助的税务处理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财政拨款为不征税收⼊。
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财政拨款,是指各级⼈民政府对纳⼊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
政府补助的处理

财政专项资金的账务处理探讨一、《企业会计准则2006》(简称新准则)。
新准则借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叫法为财政性资金起了个新名,叫政府补助,并为此专门制定了具体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准则中明确了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又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类似于挖潜改造资金。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
具体账务处理如下:收到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递延收益”;形成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相关科目;资产使用时,借记相关损益科目,贷记“累计折旧”,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递延收益”;后期发生费用后,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
(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第七十六条规定企业收到的专项拨款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待拨款项目完成后,属于应核销的部分,冲减专项应付款;其余部分转入资本公积。
第八十二条规定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
拨款转入,是指企业收到国家拨入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项目完成后,按规定转入资本公积的部分。
制度规定“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企业接受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款项,如专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资金,以及从其他来源取得的款项。
注册会计师:三种政府补助的区别

注册会计师:三种政府补助的区别
政府补助的相关知识点如下:
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
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该类政府补助是“事先”申请,为将来所发生的耗费而申请补助。
分录为:
取得时:
借: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
贷:递延收益
分配时:
借:递延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
②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该类政府补助是“事后”申请,为已经发生的耗费而申请补助。
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
贷:营业外收入
3.综合性补助就是指该补助无法具体区分为收益相关还是资产相关的,这种情况下,直接按照收益相关的进行处理即可。
做账实操-专项资金补贴入账分录

做账实操-专项资金补贴入账分录一、专项资金补贴入账如果补贴款被指定为专项资金,具有特定使用目的,应当计入“专项应付款”科目。
这种方式不涉及营业税和所得税的缴纳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1. 收到补贴款时:借:银行存款贷:专项应付款——XX补贴款(如“政府补贴款”、“招商扶持金”等)2. 企业使用该补贴款进行指定支出时:借:专项应付款——XX补贴款贷:现金/银行存款或相关资产/费用科目(根据具体支出内容确定)二、无特定用途补贴入账如果补贴款没有特定使用目的,可以计入“补贴收入”科目或“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科目。
这种方式下,补贴款不交营业税,但需要结转到本年利润中计算缴纳所得税。
具体步骤如下:1. 收到补贴款时:借:银行存款贷:补贴收入或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2. 期末结转:将补贴收入结转到本年利润中:借:补贴收入或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贷:本年利润注意事项1. 税务处理:计入“专项应付款”的补贴款通常不涉及所得税问题,但需确保专款专用;计入“补贴收入”或“营业外收入”的补贴款则需结转至本年利润并计算缴纳所得税。
2. 政策关注:企业在处理补贴款入账时,应关注相关税务政策,确保合规处理。
某些特定类型的补贴款可能享有税收优惠,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优惠。
3. 会计处理准确性:款的入账应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规性,避免出现会计差错或违规行为。
4. 咨询专业人士:由于补贴款的入账方式可能因公司具体情况和补贴款性质而有所不同,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咨询专业的会计师或税务师以确保正确处理。
综上所述,补贴收入的入账方式需根据补贴款的性质和用途来确定,并遵循相关会计准则和税务政策进行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财政补贴账务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财政补贴账务处理一、小企业财政补贴的“天降甘霖”大家知道,小企业虽然灵活、机动,但资源总是捉襟见肘,常常为了生存和发展,得四处奔波。
忽然间,有个好消息,财政补贴来了!像天降的甘霖,让企业得以喘口气,甚至可能让它们在经济的风浪中稳稳站住脚。
财政补贴,是相关部门为促进小企业发展,鼓励创新、提升产值所提供的一笔资助,简而言之,就是“送钱送物”,有了这笔补贴,小企业可开心了,老板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账面上的数字也能有点起色,真是好事一桩。
可这笔“天降甘霖”来得快去得也快,要是处理不当,企业可能会因为账务不清而掉进“沟里”。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小企业如何处理这些财政补贴的账务。
二、1.财政补贴的账务处理要点说到财政补贴,大家可能会想:这不就是“上天赐予”的钱嘛,拿着就行呗!可现实可不这么简单,账务处理有点门道。
首先得知道,财政补贴并不是直接就归属于收入。
虽然看起来补贴是“钱进了口袋”,可它可不等同于企业正常的经营收入。
按小企业会计准则,财政补贴一般要按“递延收入”来处理,咱们先不急着记成收入,等补贴用途明晰后,再逐步摊销成收入。
简单来说,补贴像是企业的一种“预收款”,待用的时候慢慢消化。
这样,才不会因为账面收入突然多了,弄得税务部门也会头大,最后罚个没商量。
2.如何具体入账?好,那再具体一点讲,补贴到账的时候,账务应该怎么做呢?咱们得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记得往账户里打款;得贷记一个“递延收入”账户。
这个递延收入,就是把这笔钱“暂时放一放”,还没有正式成为企业的收入。
等到企业按照补贴的规定,完成了相关用途的支出,或者补贴的条件满足了,补贴的款项才会从“递延收入”账户转入“其他收入”账户。
这个过程有点像你刚收到的红包,得先放一放,等到条件达到了,才能“拆开花”——变成真正的收入。
要是没有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或者条件没满足,最后这一笔补贴可能就得“退回去”。
所以,企业在接收财政补贴时,务必要谨慎核对各项条款和用途,别因为疏忽,把“红包”弄丢了。
其他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区别

其他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区别
答:其他收益是新的政府补助准则下的新科目,主要用于核算与其他日常活动有关的政府补助.而营业外收入是用于核算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
"其他收益"是近年来新增的一个损益类会计科目,应当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项目之上单独列报"其他收益"项目,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在该项目中反映.该科目专门用于核算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但不宜确认收入或冲减成本费用的政府补助.
营业外收入亦称"营业外收益".指与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应列入当期利润的收入.是企业财务成果的组成部分.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第十一条规定: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经济业务实质,计入其他收益或冲减相关成本费用.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计入营业外收支.
营业外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区分
答:一、概念: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所有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二、特点:
营业外收入:
1.和营业外支出一般彼此相互独立,不具有因果关系;。
失业稳岗补贴会计处理新准则

失业稳岗补贴会计处理新准则说起失业稳岗补贴,可能很多人都没太关注过。
毕竟这玩意儿不像工资、奖金那样天天挂在嘴边。
但是一旦你碰上了,才会知道它有多重要。
尤其是对于企业来说,这个补贴真的是“雪中送炭”。
但你知道吗?这个补贴也并不是“白送”的,企业需要好好处理账务,才能确保补贴到位,避免麻烦。
先来简单说说这个失业稳岗补贴的来头。
它是国家为了帮扶企业、稳定就业,减轻疫情或者经济下行等外部冲击对企业造成的压力,特意推出的一种补贴措施。
换句话说,就是给企业的“救命稻草”,目的就是防止企业大规模裁员,保证员工的就业稳定。
所以,企业要是能利用好这个补贴,不仅能缓解眼前的资金压力,还能在不裁员的情况下维持生产和运营,简直是“双赢”!这个补贴到底怎么处理呢?说实话,很多企业在会计处理这个补贴时,简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都不知道怎么做才对。
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失业稳岗补贴有明确的规定。
按照最新的标准,失业稳岗补贴不算收入,而是当作“相关部门补助”来处理的。
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千万别弄错了。
如果错把补贴当成收入,直接冲进了当期损益表,那可就麻烦了,等于把钱“白白”当做了收入,财务报表看起来会“扭曲”,那到时候可就说不清楚了。
补贴作为相关部门补助处理时,通常是按照“递延收益”的方式来入账,也就是说,企业并不会把补贴金额一次性放到当期收入中,而是逐步摊销。
每个月,企业就可以按照规定的方式,将这笔补贴转到“营业外收入”中。
虽然看起来挺麻烦,但其实好处也挺多——它能让企业避免一次性入账导致的财务波动,还能在后续的几个月里分期享受这笔补贴的“利好”。
想想看,企业就像是在捡个“慢慢走的钞票”,只不过这钞票是从相关部门这边来的。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万一相关部门不给这笔补贴,怎么办?这个问题也得好好谈谈。
要知道,企业申请失业稳岗补贴的时候,不是完全“放水”的。
有条件才行。
企业得满足一定的标准,比如不得裁员、保持员工稳定等,这样相关部门才会放款。
政府补助准则

助
助的实际拨付者,其他方只起到代收代
概
付作用的,该项补助也属于来源于政府的
述
经济资源。
一、政府补助的定义
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2)无偿性:简单理解就是企业是否需要支付相应
政
对价(互惠性交易)。
府
如:①研发补贴:研发成果全部归企业所有, 则企业未向政府支付对价(无形资产),
补
属于政府补助;研发成果部分或全部归
理
年向当地政府报送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并按规定
用途使用资金。协议同时还约定,甲企业自获得
奖励起 10 年内注册地址不得迁离本地区,否则
政府有权追回奖励资金。甲企业于 2017 年 4
月10日收到1000万元补助资金,分别2017年
12月使用了 400 万元用于发放给总裁级高管
年度奖金。
四、政府补助具体会计处理
订
经济业务实质。
背
景
变化3:对政策性优惠贷款贴息的会计处理作
了明确规定,区分财政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
款银行和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企业两
种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PART 02
政府补助概述
一、政府补助的定义
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政
府 (1)方向性:政府补助是企业收到的,来源于
补
政府的经济资源。对于企业收到的来源于 其他方的补助,有确凿证据表明政府是补
述
可供选择,一是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 递延收益,随着资产的使用而逐步结转入损益
(总额法);二是将补助冲减资产的账面价值,以
反映长期资产的实际取得成本(净额法)。
二、政府补助的分类
政府补助应当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新制度下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而不是补贴收入了
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所谓收益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所
谓资本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收益法又有两种具体方法:总额法与净额法。总额法是在确认政
府补助时,将其全额确认为收益,而不是作为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费用的扣减。净额法是将政府补助确
认为对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所补偿费用的扣减。政府补助准则要求采用的是收益法中的总额法,以便更
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补助的相关信息,并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要求通过“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
入”和“递延收益”科目核算。“递延收益”科目就是专为核算不能一次而应分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而设
置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与资产相关或与以后期间收益相关的,先计
入“递延收益”科目,然后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新旧比较与衔接 一、新旧比较 政府补助准则是在
对财政部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会计制度(以下称原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基础上完成
的,政府补助准则与原制度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统一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原制度中政府补助
的会计处理没有统一,有些采用收益法,如按销量或工作量收取的定额补助计入补贴收入;有些采用资本
法;有些采用总额法,如先征后退的增值税计入补贴收入;有些采用净额法,如将实际收到的财政贴息冲
减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 政府补助准则统一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要求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处理,
将政府补助均全额计入收益(“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 (二)明确了政府补助的概念和分类 原制
度规定,具有专门用途的财政拨款,在实际收到补助时先计入专项应付款,待项目完工时,形成资产的部
分转入资本公积,不形成资产的部分予以核销。 按照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首先需要判断这项拨款属于
政府补助,还是政府的资本性投入。属于政府补助的,应当区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资产相关的政
府补助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属于政府资本性投入的,仍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
核算,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未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予以核销。 二、新旧衔接 按照《企业
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对于已经确认的政府补助,不
予追溯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