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课教案(杨修之死)

合集下载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2023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杨修之死》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教学重点:篇一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教案篇二教学内容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教学过程一、复述故事(10分钟)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3.教师总结:杨修被杀,是杨、曹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呢?小说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有关杨、曹矛盾的由来。

这段插叙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话过渡,连续叙述了六件事,从而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

这六件事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写杨修不看对象,不分时间、场合,一味地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个性特点,结果是自取其祸。

这一类包括四件事。

第一件事,曹操于进退兵之事上犹疑不决,以“鸡肋”为夜间口号,被杨修猜透其心事,曹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第二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不置褒贬而去。

杨修捅破迷底,令人改筑围墙。

曹操知道后“心甚忌之”。

第三件事:杨修用拆字的方法把“一合酥”分给众人吃了,玩笑开到了主帅头上,并有讥笑曹操字写得不合规范的嫌疑,曹操对这事表面“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四件事:曹操编造了梦中杀人的谎话,而杨修却有意揭露其谎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了曹操不可告人的心事,这自然更引起了曹操的极端厌恶;“操闻而愈恶之。

”第二类写杨修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

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直接原因。

第五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作曹操的继承人,杨修向曹操密告曹丕用筐装人人府,结果中了吴质的计策,反给自己招来了诬告曹丕的嫌疑:操因罐修谮曹丕,愈恶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汇报课教案(杨修之死)

汇报课教案(杨修之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内容,探讨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修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 分析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历史背景。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3. 案例分析法:以杨修的事迹为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杨修的事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5. 案例分析:以杨修的事迹为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历史背景和关键词汇的掌握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心得体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杨修事迹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以及对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杨修之死》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历史背景。

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用于板书和讲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阅读课文《杨修之死》。

2. 第2周: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3. 第3周:分组讨论,探讨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杨修(公元5年~公元18年),东汉末年名士,曾官拜幽陵令、始安太守。

他的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作为荀子的门生,他对荀子学派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所突破。

然而,他在公元18年被汉成帝所杀,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

本文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并从历史学和人文学两个方面分析杨修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公元18年,汉成帝死后,其外戚王氏掌权,铲除反对势力,尤其是东海王刘衡一派。

杨修的岳父是刘衡旧部,他提出刘衡的儿子刘玄为皇帝,招揽左右,成为一个有力的反对势力。

此时,杨修已身处朝廷,担任尚书令,有着一定的权力地位。

王氏为了削弱反对势力,将其打入“营党自乱”的大营高地,欲借此机会弄死杨修。

杨修中计,来到一座被设置了机关的台阶,被推下而死。

二、杨修之死的原因1.政治原因杨修在朝中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且与反对势力有所牵连,王氏便借机除掉了他。

2.文化原因杨修是一个文学家,他主张“群经易传,道术分明”,反对经学教条主义。

然而,当时经学主导,文化界不容异己,对杨修的思想产生排斥。

3.人性原因虽然王氏是杨修的表姐,但她看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顾表亲情分。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1.历史人物的遭遇杨修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官场黑暗的一面,也象征了文化界对异己的排斥。

他的悲剧成为历史人物的经典代表。

2.思想的传承杨修倡导“以文为官”,主张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悲壮气氛的鼓舞杨修被害的悲壮外在鼓舞了后世人物的振奋,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杨修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杨修的遭遇令人唏嘘,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表达方式也备受批评,对他的人格和价值产生了备受争议的争议。

2.文学成就的突破杨修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许多后世文学家和散文家的赞赏和推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是中国古代小说《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杨修在拒绝登上剧们祭奠帝王而置身于大雾中迷失方向后遇害的故事。

故事中,杨修面对威权的权力体制,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个性品质和内在精神。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面详细阐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需要拥有一种健康、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格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杨修之死》这一故事,旨在使学生能够:1、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作,并理解其文化内涵;2、通过故事中的情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3、深入挖掘故事角色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和审美能力;4、了解求学路上的艰辛,通过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认识个人的品格,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5、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的故事中,设立分组任务,让学生们去发现杨修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普世人文性格特点,或者是发掘故事中所含的某些难懂的生活哲学。

在小组中可以开展一些学习和讨论,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主旨、道德、技能和知识等要素。

在任务导向型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提升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2、讨论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大班讨论等方式探讨故事中人物、地点、事件及其成因、发展与结束等方面的细节。

在讨论中,学生们要尽可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来思考问题,拥有自己的见解,让课堂成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学习和思考能力。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案
授课者:彭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名著知识,明确相关概念;分析品位语言和人
物的能力训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结合文本,明确情节,分析死因,
获得启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注重培养自己的修
养和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情节分析“恃才放旷”,从而得到自己的人生启示。

2、曹操本爱才,那为什么反感、仇视杨修。

三、课时:1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部《三国演义》的书卷缓缓翻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岁月带不走的熟悉面容:诸葛亮、关于、曹操等等。

他们的形象光彩照人,他们的魅力至今犹存,他们的故事世代谈论。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关于曹操的故事。

当天下群雄逐鹿已成三足鼎立之势时,“汉中”就成了关系各国成败的必争之地,因此,蜀国倾重臣猛将在此与操展开激战,结果曹操屡战屡败,身逢绝壁,当
时前有张飞拦截,后有赵云追杀,中间又杀来老将黄忠,最后,幸好在曹彰的救助下得以脱险,逃至斜谷界口。

而就在这样一个进退维谷、危急万分、生死存亡、急需人才之际,曹操竟杀了一位聪明机敏、才华横溢的部下。

他是谁?因何被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走进《杨修之死》。

(二)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前三段和后两段,用一句话回答:曹操营中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朗读后明确:曹操以惑乱军心罪杀死杨修。

结果进军失败、折掉门牙。

(三)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杨修该杀吗?为什么?
明确:1、该杀。

因为乱我军心者斩。

2、不该杀。

因为不符合情理。

同学们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

可见杨修此时可杀、可不杀。

(四)那为什么曹操还是把他杀了呢?看来这其中必有隐情,要想弄明白,还需要我们了解课文插叙的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4—9段,在文中找出杀他的理由。

明确:第四段的第一句。

概括起来一是恃才放旷;二是数犯操忌。

(五)我们先来看第二个理由树数犯操忌。

(此处由学生来定先讲哪一点,假设先讲第二点。


1、忌是什么意思?忌讳、忌恨。

也就是反感和仇视的意思。

2、结合课文,简练概括杨修都做了哪些让曹操反感和仇视的事情?明确:1、破解字谜 2、分食塞北酥
3、揭穿梦中杀人
4、告发曹丕
5、教植出城
6、教植作答
3、由此可见,曹操反感杨修什么?仇恨杨修什么?为什么?
明确:反感杨修洞悉其内心,因为他多疑。

仇恨杨修干涉继位,因为势必造成骨肉相残、动摇政权。

可见,他必死无疑。

但这只是他的死因之一,根本原因还是他自身的问题,那就是恃才放旷。

(六)分析“恃才放旷”。

1、文中哪里能看出他有才?
结合学生所说,明确杨修的才就是“聪明机敏”,但那不是人才,人才该是怎样的。

2、讨论文中哪处体现他放旷?
放旷是什么意思?纵情任性、狂妄卖弄、张扬轻浮。

(七)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注重修养、完善性格、品性忠厚、言行谦逊……
(八)结束语
亲爱的同学们,课文我们暂时学完了,此时当我们掩卷沉思,就会发现,那一幅幅鲜活的面容不仅带给我们美妙的艺术享受,更留给了我们宝贵的人生智慧。

品书香一缕,获人生智慧。

希望同学们都能认真阅读名著,从中不断获取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

五、板书
杨恃才放旷
修忌讳—洞悉内心
之罗数犯操忌
死贯忌恨—干涉立嗣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