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诗词鉴赏选择题
专题19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原卷版)

专题19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一、考纲解析2020年、2021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的第一小题都采用了选择题形式,选项多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覆盖面广,要求高,需要考生对给出的阅读材料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进而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从近两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选题的命制角度分析,错误项分别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望文生义。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字词等。
②无中生有。
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
③说法绝对。
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
④胡乱联系。
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生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
⑤拼凑词句,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诗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
二、考向分析考向一诗歌选择题设误“4角度”角度一(重点)内容感情判断【设误类型】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失误原因】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
角度二形象画面的判断(难点)【设误类型】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
【失误原因】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
角度三表达技巧【设误类型】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类型。
【失误原因】或表达技巧知识积累不足,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等。
角度四语言特点判断【设误类型】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等类型。
【失误原因】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不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向二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两角度解答诗歌鉴赏性选择题,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三、新题解析一、选择题1.(2020·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三一模)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里所描绘的古人活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练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于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
B.“春蚕食叶响回廊”一句生动贴切地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
C.“又携书剑路茫茫”写廓之携书佩剑踏上前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隐含了担忧之情。
D.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答案】C【解析】词中“又携书剑”展现的是儒雅、刚健、自信的形象,“路茫茫”是写廓之会踏上广阔辽远的应考之路,而不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整句流露出的是诗人的鼓励、赞赏之情,而不是“担忧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张榘①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
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
且尽清樽公莫舞②。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张榘:南宋词人。
②辛弃疾有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秋清晨,天边淡月,板桥浓霜,瑟瑟西风,枯叶漫舞,菊花含羞;悠远的鸡鸣声中,“嘚嘚”的马蹄,朝那宁静的山野之村行去:一幅荒村行旅图首先呈现于眼前。
B.“马蹄”三句,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境,一词一景,使本不相关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感情浓烈的图画。
C.“秋在黄花羞涩处”一句,“羞涩”二字极妙。
以拟人、动作描写和双关手法写出黄花经一夜浓霜摧打,还没有抬起头来,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情状,又表达出词人无限愁苦的心情。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②关树:关中之树。
扶疏:枝叶繁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
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
15.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14. B (“很想去观赏”有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
)15.要点: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
(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 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苏轼作品专练渔家傲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
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
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
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
(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
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
2020高考真题汇编:1.古诗文默写2.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20高考真题汇编:1.古诗文默写2.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章出处:语文阅刊1、全国Ⅰ卷(安徽、湖北、福建、河南、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全国Ⅱ卷(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_______,______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感甘冽。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 ”;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
参考答案:(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3)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3、全国Ⅲ卷(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说2020年高考全国卷一诗歌鉴赏题

周刊18教育观点|写作指导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化遗产的角度,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都是高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纵观近年来高考全国卷的诗歌鉴赏命题,难度趋中,题型趋稳,但依然是得分率偏低的重难点试题之一。
下面,我以2020年全国卷一诗歌鉴赏题为例,从四个角度管窥此题的方方面面,试图为今后的备考提供一点借鉴。
一、试题立意该题题型沿袭了近年诗歌鉴赏题的样式,即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与情感主题等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诗歌进行理解与鉴赏,这样的要求,需要考生具备多种语文能力。
具体地说,涉及到这样几种能力:阅读理解、形象思维、语言二、解题思路首先我们来看客观题:全国卷1从2018年开始一改以往5选2的模式,变为4选近3年来全国卷1诗歌鉴赏客观题的选项设置各具有针对性。
2020年全国卷1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首联含义)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颈联情感)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尾联技巧)本诗属酬和诗,诗词酬和,历代为文人墨客雅事也,宋人洪迈云:“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从标题的“奉和”可见是作诗词和别人相唱和;“见寄”是寄给我,“见”字这一用法在人教版课文《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和《陈情表》中“慈父见背”已经学习了;“次韵”是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王禹偁作品精选精练

王禹偁作品精选精练春居杂兴二首【注】王禹偁其一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二】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
【注】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从写景入手,首句以盛开的桃、杏显示春光的美好,间时点题“春”字。
B.第一首第二句落实了首句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份,为下句的发问做铺垫。
C.第二首写春天的云彩时而像兽时而像禽,并以此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表达题旨。
D.这两首诗篇幅虽小却布置得宜曲折有致,相对第一首而言,第二首写得更显直露。
2.诗人借责问春风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要结合描写责问春风的诗句详细分析感情。
【解答】(1)C.“并以此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表达题旨”分析有误,第二首诗的题旨为对翻云覆雨玩弄权术的奸侯小人的憎恨。
(2)其一写到“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桃树杏树,惊走了莺黄又吹折数枝花?表现了诗人喜爱桃李的真挚感情,本来还有桃花杏花相伴,不至于太过孤寂,现在它们也被春风吹走,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孤寂凄凉。
桃李本是为春光增色,但是却被春风吹折。
诗人借桃李的遭遇来暗指自己对朝廷尽职尽责,却蒙冤被贬,传达出心中的苦闷与愤恨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
萧萧下”。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
向往。 C、颈联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
而是错误的。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总结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人生无
对“襟已殚”的解释 符合诗歌整体内容和
情感方向
对“余”的解释
内容分析,“对照” 手法分析错误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 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主旨情感分析,“反衬” 手法错误
方法小结:
1、细读诗歌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 注释、关键词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
迷茫处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津 切分信息有法
一、一轮诊断(衡水联考卷) 例题剖析:
《小重山》 宋·吴淑姬
谢了荼縻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 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D )(5分)
D、“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 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女子 深重的愁情。
E、“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而“一川烟草浪,衬云 浮”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女子内心 难以忍耐的痛苦。
来时路,衰草连天
1401班衡水联考成绩分析:
A、开头写荼蘼花凋谢,春天结束,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 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残花缀满枝头,给人 以凄清之感。
B、风揉碎槐影,令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 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富于情味。
C、“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 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情更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五、总结反思:
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 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 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 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
其实一点都不 难!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
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
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
2、(2014年北京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 者的喜爱之情。
4、正选排除巧妙用。
四、且看我,笑傲江湖
——方法迁移 巩固提高
1、(2016年北京卷)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释: ①耿:微明的样子。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
“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 语言 炼字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总结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
变迁的、人生无常的感慨。
情感分析
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
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
表达技巧分析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设陷点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 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C “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 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 “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 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 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 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意象构成画面 热闹快乐之景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 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描写手法中的反衬, 写出景的静
常的感慨。 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
相得益彰。
说说下列选项考察诗歌鉴赏的哪些方面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
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关键词语理解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
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表达技巧分析
C、颈联的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 :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 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B )( D)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 “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二、研题读纲明方向: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2017诗词鉴赏考纲回顾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
落叶 修睦①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意境、情感 ——乐情
指埋在柏树下 坟墓里的人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 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感慨。
主题解析
浅显的内容
意象,其特点 指向美好和快乐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 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对意象的具体阐释,画面的分析, 指向快乐的景和快乐的情
具体诗句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 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设陷点
错判修辞
C、颈联的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 “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
具体阐释有误
常见的陷阱设置点:
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
三、待从头,重整河山
——循题探求解题技巧
【答题示例】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题二号级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1第4 三级50
5
第四级
0 2.03
第五级
得满分的仅10人:邓井波 邓强 何樟 陆逸 叶芬 廖勇辉 龙亚军 欧扬美 谢志刚 徐艳婷
得零分的12人
诗歌鉴赏选择题存在的问题
1、读不懂诗(最大问题) 2、审不准题,弄不清楚设问点 3、判断不准易错点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 E )
A “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 A 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 “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
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感慨。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 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 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 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 诗。
E、这首诗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 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 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枝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 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 ,有相反相成之趣。
3、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