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信息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第一节 信息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第一节 信息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信息的传播途径是: 计算机网络
信息的接收方是:
小明
例2:老师将教学过程制作成一 段微课,上传到校园网上,通 过网络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 的复习方式。 微课的发布方是: 老师

微课的传播途径是: 计算机网络
信息的接收方是: 学生
接收方式是: 视觉、听觉

信息 的定 义
对信息一词的定义呈现出不同的理 解和描述方法。 ①钟义信:从哲学思想角度,信息是 “事物运动姿态及其变化的方式”。 ②香农:从信息学角度,信息是“用 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③维纳:从资源的角度,信息是区别 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种资源。 ④我国的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是对事物 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 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例(1):考上大学是同学们的梦想, 能否考上,在成绩未公布之前都是 一个悬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当考试成绩公布、录取线划定后, 不确定性就消除了。 例(2):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 生了四季的变化,昼夜交替的信息, 由于植物的自身特性和光合作用, 植物产生出红色、黄色、绿色等特 征。这些自然现象,揭示出事物内 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信息 的表 现形 式
(3)信息的接收方式 接收信息的主体是人。人通 过视觉、味觉、触觉、嗅觉、 听觉等感受信息,通过人脑反 映信息。
(4)信息产生的作用 信息有价值性,为人类所 用。人们接收到信息后,经过大 脑分析 、抽象后产生印象、形成 概念、作出判断、引发冲动、激 励创新、引起行动等。
5.信息的传播过程
人们接收到信息后经过大脑分析抽象后产生印象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引发冲动激励创新引起行动产生印象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引发冲动激励创新引起行动等
信息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信息、知识、情报、文献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ppt

信息、知识、情报、文献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ppt
(1)印刷型文献
指通过油印、铅印、胶印、复印等各种印刷手 段将信息记录在纸张或其它载体(绢帛、木 板、铁皮等)上的信息资源. (图书、期刊、 报纸、档案、技术标准、专利说明书、产品 说明书、广告等)
优点: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和阅读,
缺点:体积大,不易整理和保存。
2019-10-10
感谢你的欣赏
23
(2)缩微型文献 指以印刷型文献为母本,利用光学技术
感谢你的欣赏
3
控制论创始人
维纳在《信息控制论》 一书中指出:“信息是 人与外界相互作用过程 中相互交换的内容和名 称。”
2019-10-10
感谢你的欣赏
4
“信息”的定义之所以呈现多样化,主要有三 方面的原因 :
第一,信息本身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多元化、 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物;
第二,信息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大” 学科,它有许多分支学科,它的内涵与外延 不很确切,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 的发展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南大教授沈固朝《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
记录有人类精神信息的、且便于存贮或传递的
人工固态附载物
2019-10-10
感谢你的欣赏
21
(二)文献的构成
现代文献由四要素构成:文献信息(知识信 息)、文献载体、符号系统和记录方式(记录 手段),四要素缺乏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形成文 献。
文献信息(知识信息)是文献的内容,
(5)普遍性
一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都是信息,而宇宙时
空中的事物是无限丰富的,因而它们所产生的信
2019-10-10
感谢你的欣赏
9
息也必然是无限量的。
(6)存储性(依附性)
信息必须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才能被识别和使 用,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信息的存储手段和存储介质都在不断改进,如 现在的存储介质有纸张、胶片、磁带、磁盘、 光盘、硬盘、阵列等

《网络经济学》韩耀 02章 信息产品

《网络经济学》韩耀 02章 信息产品
1、价值的不确定性
一般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耗费,即生产这一产品的成本,是 一种客观价值。但信息产品的劳动耗费是一种智力劳动,耗费的 多少因人而异,有人需要长期艰苦的劳动,有人则轻而易举,因 此成本不确定,价值也不确定。信息产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使用 者的判断,是一种主观价值,无法用统一的尺度衡量。
2、价值的间接性
按照信息是否固化在其物质载体上,可将信息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 形产品两大类。有形的信息产品是指必须依附于物质载体存在的信息产 品,无形信息产品是指无固定物质载体的信息产品。
(2)数字产品和网络产品
按照信息产品的表现形式,信息产品也可分为数字产品和网络产品。 数字产品是指信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能通过电子方式传输的产品,网 络产品是指支持网络存在和发展的网络设备以及通过网络产生、发展和 销售的软件和服务。
(3)需求方规模经济
需求方规模经济是指一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是由对这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者的人数决定的,采用某项产品或服务的人数越多,这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就越大。需求方规模经济意味着需求的规模越大,边际效用越高。
2021/8/9
第四节 信息产品的消费者选择
一、消费者选择理论
1、消费者偏好与消费者均衡
2021/8/9
(2)由边际效用递减到边际效用递增
边际效用递增,是指随着使用单位的增加,最后一个单位的效用也不 断增加。
边际效用递增规律用数学公式表示,即
MU=dTU2(Q)/ dQ > 0
公式表示:边际效用曲线的斜率为正,向右上方倾斜。
U
TU
O U
O
2021/8/9
Q1
Q1 边际效用递增
Q
MU Q
(3)内容型产品和工具型产品

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 信 息 及 其 特 征

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  信 息 及 其 特 征

传递性
共享性 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 真伪性
上机练习:
1、到门户网站,申请一个实际名字注册的E-MAIL邮箱 (新浪 ,雅虎中国,)
2、学会使用通信软件 腾讯QQ、Msn等,没有QQ 号码的同学申请一个免费的QQ号码
3、使用QQ软件,实名制加入班群(群号班级成员自创)
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及其定义
二、信息的载体形式
三、信息的传播途径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及其的定义
信息的载体形式
信息的传播途径
信息的基本特征
对信息的不同定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论奠基人香农(通信工程)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计算机工程)
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 状态和方式
信息的传播途径
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的传播过程
用何载体 信息发出方
以何途径 信息接收方
(信息的传递) (信 源) (信 道) (信 宿)
信息及其的定义
信息的载体形式
信息的传播途径
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的一些重要特征:
特 性
(结合课本完成书中的实例) 实 例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真假难辨 老皇历看不得 一传十,十传百 玉不琢,不成器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 特”
——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
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信息及其的定义
信息的载体形式
信息的传播途径
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发出方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 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内容,都可以称之为信息。

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及其定义 二、信息的载体形式 三、信息的传播途径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及其的定义
信息的载体形式
信息的传播途径
信息的基本特征
对信息的不同定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论奠基人香农(通信工程)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计算机工程)
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 状态和方式
上机练习:
1、到门户网站,申请一个实际名字注册的E-MAIL邮箱 (新浪 ,雅虎中国,)
2、学会使用通信软件 腾讯QQ、Msn等,没有QQ 号码的 同学申请一个免费的QQ号码
3、使用QQ软件,实名制加入班群(群号班级成员自创)
信息的传播途径
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的传播过程
用何载体 信息发出方
以何途径 信息接收方
(信息的传递) (信 源) (信 道) (信 宿)Biblioteka 信息及其的定义信息的载体形式
信息的传播途径
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的一些重要特征:
特 性
(结合课本完成书中的实例) 实 例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真假难辨 老皇历看不得 一传十,十传百 玉不琢,不成器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 特”
——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
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信息及其的定义
信息的载体形式
信息的传播途径
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发出方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 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内容,都可以称之为信息。
完成Page 4
表1-1 事例信息分析表
信息及其的定义
信息的载体形式

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基本特征。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本节内容的课堂效果将会影响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学生分析:高一新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对信息的认识感性认识居多,缺乏从理性的角度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信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含义;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信息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理解信息的含义。

五、教法分析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探究法六、学法分析自主阅读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学习法七、教学过程分析1、情景导入展示“印度狼孩姐妹卡马拉和阿玛拉、俄罗斯狼孩利奥哈”的案例视频,提出疑问:为什么狼孩不能说话?不能正常的直立行走?学生一般会回答:没有人教他们讲话和走路教师归纳:教狼孩讲话和走路的过程其实就是向狼孩传递学习讲话和走路的信息。

设计意图:引入信息的概念,让学生对信息的定义有个认识,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2、展示学习目标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信息的含义,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以便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

3、信息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有哪些信息?请举例说明学生回答误区:把书本、电视、报纸、计算机等传播途径当成信息教师纠正误区并指导学生阅读p3中有关信息的概念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信息的传播途径跟信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的含义。

4、让学生阅读书本p4 ,并填写表1-1学生展示结果,组间进行点评,教师补充并总结归纳信息的传递过程设计意图:通过信息的传播过程,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的含义。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一、教学目标1、对应课标要求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2、本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过程与方法首先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有了热情学生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加上老师的指引,学生主动探究、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实践、探究、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已不再是教与学的分离,而是以学生学习为主,老师教学为辅,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1)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例来感悟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进而加深学生对信息涵义的理解;(2)用游戏活动来组织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不同传播过程;(3)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了解信息的存在”→“感受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理解信息的涵义”→“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理解信息的基本特性”→“用信息的基本特性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2、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而不是向他们灌输知识使他们去接受。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协作式学习:课前对学生进行一些问题调查,作为建立学习小组的参考依据,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交流、辐射作用。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评价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3)案例学习法:利用课前准备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得出结论,逐渐形成严谨、创新的思维方法。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通过各种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

2、本节课主要学习信息及其特征。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我采用了情景模拟导入新课,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信息涵义及其传播过程,并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信息论

第二章信息论

无记忆信源 X的各时刻取值相互独立。
有记忆信源 X的各时刻取值互相有关联。
补充解释 信源和信宿
信源亦称信息源,它能够形成和发送一组有待于传输
给接收端的消息或消息序列。
信宿即信息接受者,它能够接收信息并使信息再现从
而达到通信的目的。
说明:
信源和信宿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 物
信源和信宿是相对的 信源发出的信息对于信宿来说是不确定的
第二节 信息论基础知识
一、通信系统模型 1、通信系统模型
申农认为通信应该是信息在系统中识别、 传输、变换、存储、处理、显示的过程。因此 通信系统必须是一个发送与接收,输入与输出 两者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通信系统模型
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彼时彼地精确地或近似地再现此时此 地发出的消息。 各种通信系统,一般可概括为下图所示的统计模型:
信源
信源编码器 信道编码器
等效信源 等效信宿
信宿
信源译码器 信道译码器
等效干扰 信道





这个模型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信源 信源是产生消息的源。
2. 编码器 编码器是将消息变成适合于 信道传送的信号的设备。
信源编码器,提高传输效率
编码器
信道编码器,提高传输可靠性
3. 信道 信道是信息传输和存储的媒介。
维纳从控制和通信的角度研究了信息问题,以自动 控制的观点解决了信号被噪声干扰时的处理问题,建立 了“维纳滤波理论”,从而扩大了信息论的研究范围。
申农信息论
申农使信息论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解决 了信息编码问题和如何提高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
《通信中的数学理论》和《在噪声中的通信》集 中了申农的研究成果,系统的论述了信息理论,奠定 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们通过浏览因特网信息了解 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其信息源
是(D)
A.声音
B.视频
C.自然界
D.网络媒体
说出以下事例,体现了信息的什 么特征:
1.通过手机可以实现和远方的朋 友实时通话。 传递性
2.一位科学家说过“没有物质的 世界是虚无的世界,没有能源的 世界是死寂的世界;没有信息
信息 的基 本形

? 信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上, 只有通过媒体才能呈现出来, 要依附于某种媒体才能被人类 所接收和认识。
?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信息,信息 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 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信息 的定

? 对信息一词的定义呈现出不同的理 解和描述方法。
①钟义信:从 哲学思想角度 ,信息是 “事物运动姿态及其变化的方式”。
6.找路时用旧的交通地图。
7.玉不琢,不成器。例如:孟浩 然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反复 修改、推敲而成。
信息 的特 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依附性 4.可处理性 5.价值相对性 6.价值性 7.时效性 8.真伪性 9.存储性 10.可度量性。信息经过转换后以二进制的形 式存储在光盘、磁盘等介质中,采用“位 (bit )”作为信息的基本存储单位。
1.下列关于信息概念的描述,正
确的是( A)
A.信息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 B.信息是一种虚无的概论 C.信息为人们提供了物质享受 D.信息为人们提供了能量
2.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传遍五洲 四海,千家万户,主要体现了
信息具有( B)
A.价值性和真伪性
B.共享性和传递性
C.时效性和价值性
D.真伪性和传递性
2.李明很喜欢下象棋,一 天,他在网站上看到一则有关 “象棋比赛 ”的通知,可赛事 早已结束了。他后悔没有及时 上网知道这个消息。
3.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 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信息 的基 本特

4.一人计短,两人计长。例如: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 俗语故事。
5.真假难辨。例如:孙膑“减灶 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 退司马懿等故事。
己已经被该校录取的信息 信息的来源是: 某大学的网站
信息的传播途径是: 计算机网络
信息的接收方是: 小明
? 例2:老师将教学过程制作成一 段微课,上传到校园网上,通 过网络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 的复习方式。
微课的发布方是: 老师
微课的传播途径是:计算机网络
信息的接收方是: 学生
接收方式是: 视觉、听觉
②香农:从 信息学角度 ,信息是“用 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③维纳:从 资源的角度 ,信息是区别 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种资源。
④我国的专家学者 认为信息是对事物 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 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 例(1):考上大学是同学们的梦想, 能否考上,在成绩未公布之前都是 一个悬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当考试成绩公布、录取线划定后, 不确定性就消除了。
? 例(2):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 生了四季的变化,昼夜交替的信息, 由于植物的自身特性和光合作用, 植物产生出红色、黄色、绿色等特 征。这些自然现象,揭示出事物内 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信息 的表 现形

? 1.信息的载体
信息常依附于文字、符号、 图像、图形、声音、动画、视 频等呈现出来,这些文字符号 被称为信息的载体。
信息 的表 现形

? 2.信息的传播途径
(1)人与人面对面交流,书、 报、刊等纸介媒体。
(2)广播、电视、电话、计算机 网络、音像光盘等电子媒体;
(3)人的表情、动作,信号灯、 交通指示标志,广告牌。
信息 的表 现形

? (3)信息的接收方式
接收信息的主体是人。人通 过视觉、味觉、触觉、嗅觉、 听觉等感受信息,通过人脑反 映信息。
3.小李同学通过 “福建省考试院”
网站了解到高职入学考试信息,准
确了解到福建省高职入学考试官方
发布的信息。小张同学通过搜索引
擎检索因特网上高职入学考试信息,
获取到其他网站登载的关于高职入
学考试的信息。经比对,发现小张
获取的是2014年的高职入学考试的
信息。
时效性、真伪性
? 阅读事例,回答以下问题 例1.小明通过某大学网站获知自
(4)信息产生的作用
信息有价值性,为人类所 用。人们接收到信息后,经过大 脑分析 、抽象后产生印象、形成 概念、作出判断、引发冲动、激 励创新、引起行动等。
5.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 的表 现形

信息发出方 (信源)
用何载体
以何途径
(信息传递)
信息接收方 (信宿)
说说 这些 信息 具有 什么 特征
1.通过网络电视,世界各地 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收看到精 彩纷呈的春节联欢晚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