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

〖中国得疆域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中国得人口与民族〗统一得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得地区分布。 中国得人口增长与分布。中国得人口政策。我国人口迁移得现状与原因。 〖中国得农业与工业〗中国主要农作物得分布。中国得畜牧业与水产业。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与工业中心得分布、特点与形成条件。

〖中国得交通、商业与旅游〗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与港口。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与地区。中国得旅游资源。

〖中国得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得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中国得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得疆域、行政区划

这部分知识具有量大、难度低得特点,需要记忆得内容很多。在高考中这部分知识直接出现得概率很小。但就是它却就是学习整个中国地理得纲、基础、知识得落脚点。

1、中国得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得东部、太平洋得西岸 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得疆域:

⑴ 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得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就是世界第三大国。 ⑵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N

53

多)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得曾母暗沙(N 4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E 135多)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E

73附近)

南北跨纬度近N 50,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

60多、约5000千米,就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得国度。

3、疆界与邻国 ⑴ 陆界与邻国:

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参照地图册)。

越南东南亚云南、广西临海国

我国有18000千米长得海岸线,对于我国得海上疆界同学们应了解如下几个概念:

临海:与大陆直接相临得海域。我国得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太平洋、南海。这里应注意我国台湾岛得东部与太平洋直接相临。(广阔得太平洋给我国带来了大量得水汽,对我国得工农业生产及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产生着重大而深远得影响。)领海:国家领土在海中得延伸,属于国家领土得一部分。领海得范围就是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国家对领海行使主权。

内海:如果边缘海或海峡完全属于我国领海,则为我国内海。我国得内海有渤海与琼州海峡。

专属经济区: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中延伸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具有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与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得权利,对人工设施得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等得权利。其它国家仍然享有航行与飞越得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得其她符合国际法得用途(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等)。

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半岛:我国得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我国就是世界上岛屿众多得国家之一。我国90%得岛屿分布在东海与南海。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就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就是我国得四大群岛。浙江省就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得省。

与我国隔海相望得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注意]关注“海岛争端”

在东海、黄海地区,我国与朝鲜、韩国、日本得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国得钓鱼岛则仍被日本占据着。

南海地区得形势更为复杂。目前,在南海地区,各国得专属经济区相互重叠交叉,我国得海洋权益受损最严重。

目前,日本不但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态度蛮横,而且其海上自卫队走出国门,南下与东盟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开展联合巡逻与联合军演,插手南海地区事务。

近年来,印度得军事战略有所调整,以“控制印度洋”为中心,同时开始执行“向东瞧”政策。印度加紧建设远洋海军,并已经“东进”南海海域,与越南等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颇令周边感到不安。

4、我国得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全国得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注意]这就是我们学习得难点,建议同学们通过经常瞧电视(天气预报)、报刊、多瞧地图、多做填图练习与拼图游戏等方式,熟练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得名称、位置、大小、轮廓特征等以及她们得简称、省会所在地城市等。

中国得人口与民族

1、中国得人口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10年)为13、7亿,占世界人口得1/5强,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得国家。人口密度在135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密度远大于俄、加、美、巴等国家。

[注意]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

我国人口(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人口迁移)就是高考试卷经常涉及得内容。

⑴人口分布:(掌握腾冲-黑河一线):我国人口得空间分布就是东南多,西北少;城乡分布:农村人口比重44%,城镇人口比重56%。我国约有三千多万华侨与华人生活在国外。侨胞得原藉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

⑵人口增长:我国人口得突出特点就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庞大得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得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得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具体要求就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⑶人口问题:人就是生产者,也就是消费者,人口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目前,人口已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得重要因素之一。人口问题得主要表现有:①人口增长过快。每年国家所产生得新增财富很大一部分为新增人口所抵消。国家、社会、家庭面临沉重得负担,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得迅速提高。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得压力。②人口迁移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特殊得“民工潮”。民工流动一方面使城乡差别缩小,促进了城市得发展与繁荣。同时也使农村过剩劳动力部分得到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就业、交通、居住环境与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带来很大压力。③人口老化。近年来,我国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得趋势发展很快。人口老化将给国家、社会与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同时,如何解决老年人得生活、娱乐、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问题,使老年人都有一个健康、快乐得晚年,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得重大课题。

[补充]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有六个方面得特点:①人口过快增长得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②城市化发展较快。③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④老龄化进程加快。⑤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快增长。⑥家庭户规模继续减小。

2、中国得民族

中国共有56个民族,就是一个统一得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她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万人。超过400万得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藏、彝、土家、蒙古族等。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各民族得地区分状况:汉族得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与中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与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省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得省份。

民族政策:我国实行平等、团结、互助得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少数民族得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得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得政策。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得特点与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快发展本地区得经济、文化与各项社会事业。

中国得农业与工业

1、中国得农业

主要内容见已发得农业相关内容补充

⑴种植业

A.农业就是国民经济得基础,广义得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与渔业。在我国,种植业就是农业得主体。种植业受自然条件得影响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得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够得供农作物生长所需得光照、热量与水分,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得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得热带、温带平原地区。我国得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得东部季风区得平原、盆地与丘陵区。受气候条件得影响,我国南方与北方得农业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有明显得差异。

B.我国得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得比较

粮食生产就是我国种植业得主体,在整个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得地位,因为粮食就是我国人民最基本得生活资料。我国有近13亿人口,粮食需求量大。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产量还只有400千克,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得稳定,就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得头等大事。也就是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得关键。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得主要途径就是:①要珍惜与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要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质量;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得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面向市场,调整农作物品种与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得丰富多样得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得收入真正得以提高。④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量。例如:使用优良种子,采用先进得经营管理方法等。

⑵林业

森林就是重要得自然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多种原材料、食品、饲料,具有巨大得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重要得环境效益。历史上,我国得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得少林国家。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与保护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实行“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得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等。加快实施“141”绿色工程建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得国家。

我国得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①东北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地,就是我国最大得天然林区;②西南横断山区就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③东南部得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得经济林产品,例如:温带得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省);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得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就是我国天然橡胶得生产基地。

⑶牧业

我国畜牧业可以分牧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我国得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与青藏高原。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就是我国四大牧区。著名得优良畜种有内蒙得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细毛羊、宁夏滩羊、藏绵羊、牦牛等。

农耕区畜牧业主要就是指农民家庭饲养得猪、牛、羊以及鸡、鸭、鹅等家禽。目前,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我国得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牧区与农耕区得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⑷水产业

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与海洋水产。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捞与人工养殖两大类。我国得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发展水产得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注意]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得因素:

水产业分布受自然条件(主要就是水域面积)、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得综合影响。

①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得3/4在东南部。

②人口: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得爱好。

③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④技术:水产捕捞、加工得技术水平较高。

⑸我国农业存在得主要问题就是

a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尚比较低;b“靠天收”“靠天养畜”得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综合生产力尚比较低,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c农业结构尚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d农业“新,特,优”产品尚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e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如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沙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补充]中国农业地理得综合分析

一、东北区(黑、吉、辽)

1、自然条件分析

(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得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得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

(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得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得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就是我国最大得大豆产区。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二、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

1、自然条件分析:

(1)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大部分地区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春旱(春季与初夏干旱)威胁农业生产就是个普遍问题。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多数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2)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得许多地方,盐碱危害很严重。

(3)黄土高原得黄土由较细得粉沙颗粒组成,便于耕作,黄土含有不少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但土质疏松,地表无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

2、农业特色:

(1)冬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其次就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黄土高原谷子种植较多,山东丘陵与低山甘薯种植较多。

(2)棉花就是本区最主要得经济作物。冀、鲁、豫三省就是我国最大得产棉区与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与汾河谷地也就是重要得产棉区。本区植棉得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对棉花生长有利;秋季晴天多,对棉花得后期生长与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得土壤适宜棉花根系得生长发育。

三、长江中下游区(湘、鄂、赣、皖、苏、浙、沪)

1、自然条件分析:

(1)淮河以北就是暖温带,其余都属亚热带,夏季气温很高,江汉、洞庭湖、鄱阳湖等平原,周围山岭环抱,不易散热,都以炎热著称。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淮河以北就是半湿润区,其余都就是湿润地区。春末夏初,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生长更为有利,如果梅雨过短或过长,就会出现旱灾与涝灾。进入7月,梅雨结束,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燥,形成伏旱,此时,热量充足,蒸发量大,农作物生长旺盛,必须保证有充足得水分供应,所以抗旱任务很重。

(2)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红壤广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2、农业特色:

(1)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江淮地区),以南以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与长江三角洲都就是著名得水稻产区,本区水稻得种植面积与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小麦也就是本区得重要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蚕等。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与杭州湾沿岸就是我国主要得棉花生产基地之一。(植棉条件:热量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植棉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商品率高。不利条件就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风袭击,秋季有连阴雨)油菜播种面积广,成为稻田得越冬作物,浙江、江苏两省得太湖平原就是我国最大得桑蚕基地,就是著名得“丝绸之府”。

(3)江南丘陵得红壤区,适宜茶叶、油菜、杉木生长,产量很大。

四、南部沿海地区(闽、台、粤、桂、琼及香港、澳门特区)

1、自然条件分析:

(1)我国纬度最低得一个区,北回归线横穿台湾与两广;濒临海洋,夏季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得水汽,造成这里丰沛得降水,雨季从4、5月份开始,延续到9、10月份。本区气候炎热多雨,无霜期长,作物几乎可以全年生长,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三熟。

(2)台风活动频繁,侵入我国得台风约80%在本区登陆。台风形成狂风暴雨,带来一定灾害,有时也可缓解沿海地区得旱情。

(3)地形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原面积不大,珠江三角洲与台湾得西部平原就是本区最大得两个冲积平原。

2、农业特色

(1)水稻在本区普遍种植,珠江三角洲与台西平原就是重要得稻米产区。甘蔗就是本区最重要得经济作物,粤、闽、桂成为全国重要得蔗糖供应地,珠江三角洲得产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得基塘农业: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上栽植桑树、甘蔗、果树与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得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又可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一个良好得水陆互养得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据基上种植得作物不同,有“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种类。

(3)有橡胶、剑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热带作物,海南岛得橡胶种植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4)有香蕉、柑橘、菠萝、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果树。

(5)台湾得樟树颇为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五、西南区(川、黔、滇、渝)

1、西南三省一市在北纬35°以南,云南省南部还伸入到北回归线以南。四川、贵州、重庆与云南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云南南部属热带。川滇西部得高原山地海拔很高,气候显著降低,形成高山气候。

2、四川盆地终年湿润,雨量充沛,霜雪少见,可生长甘蔗,柑橘,柚子。四川盆地得紫色土含有丰富得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3、成都平原为冲击扇平原,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灌溉便利,农业生产一向发达,早有“天府之国”美誉。平原上有著名得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就是全国重要得商品粮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籽等,生猪、桑蚕得生长也很有名。

4、云贵高原上得河谷盆地,当地称为“坝子”就是重要得水稻产区,高原上得喀斯特地貌区,因溶洞、地下河漏水严重,地表水缺乏,要注意兴修水利,以保证农业生产得用水。

5、滇南谷地(包括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全年可以生长,且冬季不受寒潮侵袭,夏季又无台风危害,具有发展热带作物得良好环境,现已成为我国重要得橡胶生产基地。

六、青藏区(藏、青)

1、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得高原气候。其特点就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2、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得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就是高原上分布最广得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与河源地区。

3、湟水谷地与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就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得冰雪融水与山麓地带得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与耕作。

4、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得西南季风带来得湿润气流,使这里得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得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5、“西藏得江南”——喜马拉雅山得南坡:来自印度洋得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得地形雨,呈现浓郁得亚热带与热带风光,特别就是察隅一带。在肥沃得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得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得江南”

七、西北内陆区(内蒙、宁、甘、新)

1、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周围高山、高原得阻挡,海洋水汽难以送到,水循环很不活跃,就是我国气候最为干旱得地区。气候表现为强烈得大陆性气候,其特点就是降水少,多风沙,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日照丰富;气温日变化与年变化大。

2、山地降水与冰雪融水就是这里农牧业生产得主要水源。西北区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植物来说,白天气温高、光照强,加强了植物得光合作用,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得合成;夜间气温低,减弱了植物得呼吸作用,减少了养分得消耗,因此,本区所产瓜果品质十分优良。

3、富有特色得灌溉农业。本区农耕必须依靠灌溉,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得地区,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甜菜等都生长良好。

(1)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就是我国著名得灌溉农业区。这里利用黄河流向微微倾斜得自然坡度,开挖引水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宁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汉渠等著名渠道。平原上沟渠纵横,阡陌相连,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誉为“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发展成为“塞上米粮川”。

(2)甘肃河西走廊与新疆得灌溉农业仅限于高山山麓得冲积平原上,这里土质较好,山地降水、冰雪融水与地下水等水源充足,利用这些有利得自然条件,开荒垦殖,引水灌溉,把荒漠变成了肥沃得绿洲。塔里木盆地与吐鲁番盆地就是我国长绒绵得主要产区,这里无霜期较长,夏季气温高,积温量大,日照充分。新疆吐鲁番盆地,有引地下水灌溉得特殊工程—坎儿井。

4、重要得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就是我国最大得天然牧区,东北部得呼伦贝尔草原因降水较丰而成为我国水草最丰美得牧场与打草场,三河一带出产得三河牛、三河马,闻名全国;宁夏所产得滩羊就是稀有得优质裘皮羊品种;新疆境内得天山、阿尔泰山,地形雨较多,山腰以云衫林为主得山地针叶林,以上以下生长牧草,以上为夏季牧场,以下为冬季牧场,天山山地就是新疆得主要牧区,所产细毛羊就是优良畜种。

5、本区由于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任意樵采,造成严重得沙漠化危害。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防止沙漠蔓延与草场退化,就是本区环境治理与改造得重要任务。

2、中国得工业

主要内容见已发得工业相关内容补充

新中国工业得主要成就:①增长速度快:近50年来,我国得工业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一些主要工业产品得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例如:原煤、钢铁、水泥、布匹得产量居世界第1位。原油、发电量、化肥等也列世界前茅。②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得工业体系,轻重工业比较协调,一些新得工业部门,如汽车、飞机、航天、核工业、电子、石油化学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填补了我国工业得许多空缺。③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一方面沿海地区原有得工业基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在资源或原料丰富得内地新建了一大批工业城市或工业基地。例如,山西能源基地、兰州得石油化学工业、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钢铁工业基地西昌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等。④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核心。珠江三角洲、沪宁杭、京津石(石家庄)因具备工业基础、科技力量雄厚、高层次知识性人才集聚、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等有利因素,已开始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实施,我国中西部得武汉、重庆、西安、兰州等地正日益成为中西部地区得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高考专练]

2009年7月22日上午9时左右(北京时间),千年一遇得日全食自西向东扫过我国长江流域(如图1阴影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日全食发生当日,下列四城市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昼最长得就是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成都

2.当南京地区得人们观瞧日全食现象时,纽约时间(西五区)约就是

A.7月22日22时

B.7月21日14时

图1

C.7月22日20时

D.7月21日20时

读我国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气温高低及影响因素得正确叙述就是

A.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一月均温大致相等

B.甲地海拔低于乙地,一月均温甲高乙低

C.甲深居内陆,乙距海较近,一月均温甲低于乙

D.甲比乙受冬季风影响小,一月均温高于乙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得就是

A.甲地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甘蔗等

B.乙地就是我国重要得商品粮与商品棉基地

C.丙地就是我国重要得地理分界山脉

D.丁地有我国重要得常规能源基地

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5~7题。

5.该地最可能属于

A.燕山山脉

B.秦岭山脉

C.南岭山脉

D.天山山脉

6.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位于山地

A.南坡海拔400米以下处

B.南坡海拔800—1600米处

C.北坡海拔400—1600米处

D.北坡海拔700米处

7.该山地所处自然带为

A.森林带

B.森林一草原带

C.草原一荒漠带

D.荒漠带

下图中甲地位于46.3°N、83.7°E,丙地位于42.1°N、 87.5°E,回答8~10题。

8.甲处降水较多得原因主要就是

A.植被茂密,降水丰富

B.甲处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

C.临近海洋,水汽丰富

D.来自海洋得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

9.图中丙处得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A.森林

B.草原

C.草甸

D.荒漠

10.图中甲、乙、雨自然带得分布反映了

A.依次呈现从沿海向内陆得地域分异规律

B.依次呈现从赤道向两极得地域分异规律

C.有规律更替,呈现出出地垂直地域分异

D.不规律得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与天然物种库。云南得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与碧塔海(如图)就是我国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得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得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4℃等温线向北突出,主要就是

A.受太阳辐射得影响

B.受河流流向得影响

C.受地形地势得影响

D.受热带季风得影响

12.与图中4处湿地得形成无关得就是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得泛滥而积水

13.从保护湿地与发展经济得角度瞧,不合理得行为有

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得粮食问题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14~16题。

河流长度(mm) 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 多年平均含沙量(kg/m3)

甲1090 226 61

乙541 624 0、14

丙441 118 4、6

丁3420 2709 0、16

14.甲、乙、丙、丁四条河流依次就是

A.海河、黑龙江、伊犁河、闽江

B.闽江、黑龙江、海河、伊犁河

C.海河、闽江、伊犁河、黑龙江

D.黑龙江、海河、闽江、伊犁河

15.依据表中信息判断,沿岸植被条件较差得就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6.以上四条河流得共同特征就是

A.都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流域面积均位于我国境内

C.径流量主要受降水量影响

D.夏季均出现丰水期

读我国“我国锋面雨带图”回答17~18题。

17.在“我国锋面雨带图”中表示我国华南秋雨得图就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18.影响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空梅得原因就是

A.D提前出现,A滞后出现

B.D滞后出现,A提前出现

C.C提前出现,A滞后出现

D.C滞后出现,A提前出现

下图就是我国某地及其周边地区自然景观图,读图回答第19~20题。

19.我国选择在A地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就是因为该发射中心

A.海拔高,接近卫星所在得大气层

B.纬度低,接近同步地球轨道

C.气候干旱,大气得透明度好

D.设备先进,科技力量雄厚

20.A地得区位优势有

①地处肥沃得冲积平原②气候温与湿润③

有丰富得冰雪融水资源④地处河流干支流汇合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材料一: 唐代诗人岑参曾以“轮台九月风夜

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得诗句来形容新疆风大。其中兰新铁路

沿线从红旗坎—吐鲁番—了墩段被称为“百里风区”。2006年4月9日,从乌

鲁木齐开往北京得T70次列车途经吐鲁番时,遭遇强沙尘暴,列车迎风得车窗

玻璃大多被狂风卷起得碎石击碎。

材料二 : 坎儿井就是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得特殊灌溉系统,就是新疆特

有得文化景观。它结构巧妙,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径流稳定。

但近年来,坎儿井数量急居间少,功能也大大降低。

(1)简述“百里风区”多大风得原因(提示:从地形、气压变化、地面植被等方面分析)。

(2)坎儿井得水源来自哪里?什么季节水量最大?近几年来坎儿井得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

Chinese history Primitive men lived in China about 1.7 years ago. Historical research has produced evidence that approximately 400,000 to 500,000 years ago the famous Beijing Man could make and use simple tools and knew how to use and control fire. The Xia dynasty (21st—16th centuries BC) saw the first introduction in Chinese history of the slave system. In the dynasties after the Xia, that is the Shang (16th---11th centuries BC) and the Western Zhou (11th century to 770 BC), a slave society was firmly established. Then came the transitional phase from slave to feudal societ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770 –476BC), when the princely rival states were fighting for supremacy. The state of Qin unified China in 221 BC, and established the first centralized, multi-national feudal state. In the 2000 years that followed, peasant uprisings brought about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y after dynasty. The cycle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began to decay in the Ming and mid-Qing dynasties(1368--1840). In short, up to the Opium War in 1840,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China remained a feudal society.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begins with the Opium War in 1840. Subsequent invasions by the imperialist powers gradually reduce china to the status of a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李孝聪教授 【内容提要】: 从中国历史上的地缘政治结构,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地貌与交通线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区域环境的变迁,环境变化的模式与区域社会的互动;自然环境对城乡居民建筑、民间习俗的影响。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授课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与山地、内蒙古草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低山丘陵、沿海岛屿、岭南地区等大自然区域,分别讲授区域历史地理。内容涉及:气候与环境、地貌与水系、交通与城市分布的地带性与形态特征、经济开发、区域文化景观。 本课程是《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的下编,建议学生在学习过上编:历史地理学理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的基础上,连续选修。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或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的"接口"。 为了能够便于理解,以加强地理空间观念,建议听课同学自备地图。希望这门课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授课大纲】: 第一编导论: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概念与基础理论: 历史上中国区域的划分:方式、原则、类型与命名;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等级体系; 地缘政治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羈縻、联邦制的特点和适应性;三边:边缘、边疆和边界,住民对边缘、边疆和边界的看法。 研究的切入点: 当今社会是读图的时代,读图与读书并重。地理现象在地面上的分布是一种空间关系,"语言是一种经过时间的延续先后相接的表示符号,单以语言表述地理现象,是不适合的。地图是表示地理现象的最好工具。"地貌、流域与土地利用。把握历史政区与现代政区的差别,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互动,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天人合一"。交通与城市体系。任何一座城市的兴盛都必然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交通优势的丧失也必然导致城市的衰落。文化的地带性与文化区。方言、习俗、信仰与居住方式,理解区域(地方)文化的钥匙;景观的特质与再造。 第二编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第一章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1.气候、地貌与水系 2.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 2015-04-27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百家争鸣微信号:ihxory 历史百家争鸣-说一说过去那些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解秘,等待您的参与,点击标题 ,共同呐喊! 下方“历史百家争鸣”关注,欢迎加入QQ群:426649104 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白读,只能记住雏形。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 汉中中原山东 巴蜀荆楚江东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材料

——填空题(红色字体为本次我考过的所有题目) 省简称:河北。河南。贵州。 1、中原,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观念里,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中原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中原,范围大致与今天的河南省相当;广义的中原,范围则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从政区上来说,则是指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五省。 2、我国历史上的国都经历过多次位置的转移,主要呈现出先以黄河为轴线的东西向 移动的趋势,后为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3、从政区上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五 省、市、自治区。 4、元明清时期,四川盆地形成以成都和重庆为双中心的城镇分布格局。 5、古今地名对照:建业: 今名古名今名古名今名古名西安长安广州番禺武昌夏口南京金陵、建康、江宁昆明鄯阐城、拓东城、鸭赤城长沙潭州大理阳苴咩城重庆渝州、巴州、楚州、江州南宁邕州桂林桂州荆州江陵南昌洪州贵阳顺元城开封汴梁北京大都 6、“安徽”之得名,是以江北的安庆府和江南的徽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江苏”之得名, 是由江宁府和苏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 7、历史时期的长江北岸曾经出现过两个面积很大的古湖泊:云梦泽和彭蠡泽,后又相继消 失。由于同样的河床演变,又导致长江南侧的湘、赣北部先后出现了洞庭湖与鄱阳湖。 从而影响了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活动。 8、岭南自两宋以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 9、中国的南岭山脉上分布着“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 岭,它们是历史时期联系着长江中游与岭南的交通要道。 10、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苏州园林最为著名,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被称为 苏州四大名园。 11、“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制”是我国古代王朝行政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 12、1557年,葡萄牙人从明朝政府那里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至此,澳门成为西方殖民 者在中国取得的第一块领地。 13、清末,英占缅甸,法据越南。这一局面导致清政府西南屏障尽失。时人不禁感叹:“西 南门户大开!” 14、一般来说,我国是以秦岭和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的。 15、清代以来,岭南地区成为在政治上相当活跃的地区,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与该地紧密相 连,例如:南明抗清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 16、历史上常以“表里山河”形容山西省,这是因为山西省西靠黄河,东倚太行山的缘故。 17、清代有副著名的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这就是形容京杭大运河的繁盛局面。

中国历史地理

地球气候变迁遗留的痕迹很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通过对延州(今陕西省北部)化石的观察,提出在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在“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1686年,英国R·胡克根据波特兰角的海龟化石和巨大的菊石,认为该地过去气候曾经是比较温暖的。1840年,瑞典J·L·R·阿加西根据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堆积,第一次提出地球气候史上曾出现过冰期气候。20世纪初,德国A·彭克和E·布吕克纳著《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将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大冰期划分为4个冰期(后又划分成5个冰期)。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古气候进行了研究。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对历史气候作了大量研究,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年)一文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注意。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气候记录 地球上仪器观测的气候记录,最长不过二、三百年。有两类资料可以把气候记录延长到没有仪器观测的年代:一类是历史资料,如考古发掘文物、历史文献等;另一类是各种天然气候记录,包括树木年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植物孢粉、各类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各种自然地理因子变迁的痕迹等。这些天然气候记录有连续的,也有间断的,其适用的地理范围、研究的时期及在气候上的意义也都不相同。时期愈早,古气候记录愈少。 起源气候史地球起源以来的约46亿年中,气候曾发生过多次巨大变化。现在人们还无法了解地球早期的气候状况,只能通过某些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推测约20亿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前寒武纪以来,至少出现过多次全球性的大冰期。 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据H·弗洛恩估计,中生代时的年平均温度在两极附近为8~10℃,低纬度热带地区为25~30℃。新生代新生代(距今约6700万年以来)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中纬度温度缓慢地下降,而热带地区却无明显变化。它导致南极洲冬季降雪,山岳冰川逐渐增加,大洋底水温下降。大约在距今500万年以前,南极地区已出现冰盖。到250万年前,北半球冰岛等地区也开始出现山岳冰川,以后格陵兰等地的现代冰川又相继形成。于是,地球气候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大冰期,即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第四纪大冰期开始时间有很大争论,但多数人认为始于距今 200万年以前。第四纪气候是以大陆冰盖和中、高纬度山岳冰川为主要特征,统称为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内,依据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出几次冰期和间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划分的冰期有所不同。 第四纪中以里斯冰期的冰川作用最为强烈,当时地球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大陆面积为冰川覆盖(现在约为十分之一)。在亚洲,冰盖到达贝加尔湖附近。 冰期气温平均比现代低 8~10℃。间冰期气温比现代高,北极地区气温较现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较现在高5~6℃。冰期和间冰期温度的巨大变化,导致其他气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①雨带分布的变化。冰期时,极地冰原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迫使行星极锋带移至中、低纬度地区,导致中、低纬度地区低气压活动频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例如,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中部、北美洲西部等,在冰期时均为湿润地区,但在间冰期时,上述地区的气候常很干燥。②雪线的升降。冰期时,全球山岳雪线普遍下降,大多数山岳雪线下降1000~1400米,热带地区雪线下降700~900米。③海平面的升降。冰期时,地球表面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盖而留在陆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例如,玉木冰期时的海平面比现代低约 100米。在间冰期最暖时期的海平面,可能比现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高。④生物群落的迁移。在冰期时,冰川扩张,气候带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在间冰期时,冰川退缩,极地地区气温升高,气候带向高纬地区移动。与气候带相应,生物群落也随之南北迁移。例如:克里米亚(里斯冰期)的地层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地理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 名词解释 1.《尼布楚条约》: 是中俄两国于1689年9月签订的有关中苏边界问题的一个平等的条约。 它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根据该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均属中国领土。至此,中国东北历史疆域最终确定。 2.《汉书·地理志》: 简称“汉志”是,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该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是研究我国疆域政区必读的文献。 3.《尚方·禹贡》: 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四部分。书中对黄河流域的记载较详。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对地理历史学专注产生直接影响。 4.丝绸之路: 是指在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联系亚、欧、非的路上国际交通线。 是德国人李布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丝绸之路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经济和文化的长期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西北、南方、海上三条干道。 5.京杭大运河: 是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古老的一条人工运河。全长1794千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分为江南河、邗沟、会通河、通惠河四段。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6.麦克马洪线: 是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的一条藏印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作为界线,将中国西藏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印度一边。191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条约和麦克马洪线。因此此线是非法的。 7.闯关东: 关东即山海关,是指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兴起的闯关东的事件。是有史以来人类众多的人口移动之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传播同时开发了东北地区。 8.走西口: 西口即东虎口,是指山西人从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东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人口移动之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但破坏了草原生态,弊大于利。

河北省邢台市2020版高二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C卷

河北省邢台市2020版高二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4题;共46分) 1. (2分)(2018·浙江模拟) 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聚落数量和植被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1)甲山坡在海拔2 200~2 8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 A . 气温高 B . 坡度较小 C . 气温低 D . 靠近河流 (2)甲山坡出现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植被是() A . 常绿林 B . 高山草甸 C . 针叶林 D . 干旱灌木 2. (2分) (2017高三上·黄冈月考) 引力模型方法认为人口迁移与迁出地、迁入地人口规模正相关,与两地之间的距离负相关。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引力模型方法,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是()

A . 湖南→广东 B . 湖南→北京 C . 内蒙古→广东 D . 内蒙古→北京 (2)有人戏言“黑龙江省三亚市”,这从侧面说明了海南省三亚市迁入了大量黑龙江人,这与引力模型方法并不一致。该案例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 经济 B . 气候 C . 政策 D . 教育 3. (6分) (2018高二下·武邑开学考)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据此完成下题。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 . 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 . 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 . 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 . 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地理奇观张掖七彩七彩丹霞地貌

地理奇观张掖七彩七彩丹霞地貌 张掖七彩丹霞地貌位于临泽境内,距张掖市40公里。方圆100平方公里的祁连山北麓丘陵地带,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乡为中心,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5-10公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绝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的丹霞地貌。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张掖的丹霞地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临泽倪家营南台子村彩色丘陵地貌景区是中国丹霞丘陵地貌景观中的精品。张掖彩色丹霞地貌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冠绝全国;张掖彩色丘陵中国第一。位于白庄子一带的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全国丹霞地貌精品中的精品。站在张掖彩色丹霞地貌的观景平台上,视野开阔,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观赏空间。张掖丹霞地貌被誉为“彩色丘陵中国第一”、“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 张掖丹霞层级错落交替、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色彩班斓而称奇,有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令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诗似画的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地说,它是漫长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丹霞地质构造是岩石堆积形成的,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它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广东丹霞山的雄、险、奇、幽、美于一身,揽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为一体。 雄,即雄伟之美。它的山峰由悬崖峭壁构成,许多崖壁高达几百米,拔起于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劲露,光滑削齐,气势磅礴,苍劲雄浑,可谓“霞山拟岱宗,锦石梁父耳”,“仰觉日月低,俯睇宇宙小”,“巍峨独标峙,登之心旷然”,雄伟而富有力度,就是小尺度的石峰,也似有擎天之力,充满阳刚之美 险,即险峻之美。“无限风光在险峰”,唯险峻能激发人们的向上、探讨精神,故智勇者登之。以赤壁丹崖为其地貌特征,大多山坡直立或呈反坡,令人望而生畏,近而发怵,大部分悬崖无法攀登。古人有“栈道依松划,危楼叠石连”,“绝壁当千仞,危崖一线开”,“飞鸟回翔不敢度”等诗句,形容祁连山丹霞的险峻之美亦不为过。 奇,即奇特之美。纵目丹霞地貌群,怪石如林,变化万千,似物似景,堡状、锥状、塔状,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组合有序,如“万古今城”,似千年石堡,真可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尤其晨雾之中或云海之上,仿佛海市蜃楼,又如仙山琼阁,观之令人赞叹不已,让你觉得它们是雕塑大师的艺术杰作,但却无一不是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幽,即幽静之美。游览总长3公里的芦苇沟,只见赤壁千仞,峰回路转,一步一景,人移景变,别有一番情趣。环望四周,雄奇诡险,千怪万状,险象环生,怪石嶙峋,幽洞通天。石径两旁山峰耸峙,高山之巅石堡盘踞,犹如神秘的古堡给世人演绎传奇的神话故事,让人禁不住展开漫无边际的遐想与思古之情,“念天地之悠悠”,怀古今之万事,那烟岚雾霭之下,群峰深壑之间,人迹罕至之处,不知隐藏着多少未解之谜, 美,即形态之美,结构之美,色彩之美,意境之美,变幻之美。丹霞之美是一种无需雕饰的自然美。丹霞地貌表现为峰林结构,其山石高下参差、疏密相生,群峰林立,组合有序,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它的山崖,远看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许多悬崖峭壁,像刀削斧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或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 中华地理历史概览: 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 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 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 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我们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这舞台就是本文要重点介 绍的中国疆土。它位于亚洲东部,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大约纪元前三十世纪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 他们的古文明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文明。这文明一 直延续,并于不断扬弃后,发扬光大,直到今日。 当时的中国人自以为恰恰地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称中国,意义是位于全世界 中心的国度。又因为所居住的土地美丽可爱,所以自称中华,华的意义正是美丽可爱。至于自称和被称为汉民族或汉人,那是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事。在纪元 前三世纪和纪元前二十二世纪时,也曾自称和被称为秦人或夏人,前者谓秦王朝之人,后者谓夏王朝之人。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联合、 融化和扩张,而终于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截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1140万平方公里。最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4度),最东到乌苏里江口(东经135度),最北 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镇(北纬53度),最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 中华人就在这个空间上降生、成长,中国历史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 一、太空中国·马上中国 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 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排日本列岛,安静地斜卧在巨涛之中,它上面几乎全是山脉,而且我们还可能察觉到它不断的在颤动,那里是世界上闻名的火山地带,日本列岛正 座落在上面。续向西飞,我们可以看到有日本列岛一半大的一个雄伟半岛,像一个惊 叹号形状,插入日本海岛黄颜色的黄海之间。它的南端跟日本列岛的南端,隔着对马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