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合集下载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华林甫 : 华林甫 :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 综述 , (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9 年。 综述 , (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9 年 , 第 67- 68 页。
王社教主编 :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 ( 1368- 1949) , (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 2009 年。 翦伯赞 : 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 ,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0 年 , 第 29 页。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丁 超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北京 , 100872)

历史人文地理
要素分析: 时段
区域
主题
这一学科门类的形成, 受中国地理学界照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二分法的直接
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受到长期压抑的人文地理学迎来新生, 人文地理学界亦将历史地理学视为 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之一 。在此时代背景下 , 谭其骧先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 文地理研究的倡议 。 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 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 文地理学的标尺。在哲学思潮及 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手段的介入下, 人文地理学 连续不断地朝多 元化发展 , 这种趋势今天仍在继续 。上述变化的光芒映射到历史地理学领域, 众多潜在的学术命 题将随之呈现。当然 , 守正出奇是一切学术发展的不二法门, 理论和技术手段翻新的速度不应超过解 决实际问题的适用度。通常, 经济 ( 包括农业、工业等) 、政治、社会文化、城市、人口、民族等被 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常规要素。依此类推 ,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的要素构成也大致如此。 中国历史地理学植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沿革地理 , 其研究对象大都着眼于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 象, 而以文献考据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是无从改易的必由路径。当然 , 国内历史地理学界针对人文地理 问题的探讨不是漫无规律的 无主题变奏 。在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发出后又经过约 10 年的 发展 ,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成书。该书从疆域、政区、城市 ( 都城单辟一章, 。如 并涉及到交通) 、人口、经济 ( 农业、工矿业、商业) 、文化景观等角度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进行了知 识结构的梳理。该书仍低调地认为 目前我国对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还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 今, 又一个 10 年过去 , 整理此间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梳理其发展脉络 , 对于该学科门类的继续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之简要回顾作为我国现代一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虽然 历史地理 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初即已从日本传人中国,且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农历癸卯年)就被晚清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等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将之作为一门课程堂而皇之地列人文学科之近代地理学教学体制和学科体系之中;但是也诚如有学者经考证后指出的,当时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更新转化滞后,尽管‘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设有历史地理课程,然而就连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 京师大学堂都未遵守规定开设该课程,直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也依然如此㊂①由此可见,20世纪初学界仅出现 历史地理 学科名,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还处在酝酿孕育阶段,尚未正式形成㊂即就如此也是表明这门新兴学科已开始起步,由那时起迄今已经历一百余年,而由当时的胚胎状态到现在成为我国学术园地里一门现代显学,其发展历程总的而论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初至1949年,为孕育形成期㊂这一阶段经历了近半个世纪㊂如果说自1903年张之洞等在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已采取了 历史地理 一名,并将之作为一门近代地理学的课程列人其中,标志着这一学科已开始孕育;那么到①详见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㊁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㊂1934年2月由顾颉刚㊁谭其骧先生发起,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东门外成府顾颉刚先生寓所成立禹贡学会,随后又于同年3月1日出版‘禹贡“半月刊,则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㊂尽管在禹贡学会成立前后,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 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 课程,他的学生谭其骧先生在辅仁大学开设了 中国地理沿革史 课程,但禹贡学会成立后由它组织推动的学术研究活动,则已超出了中国沿革地理的范围㊂从禹贡学会成立之初创办的学术刊物 ‘禹贡“半月刊,自创刊号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停刊共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看,属于沿革地理的文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则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论文,当然内中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多过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㊂①再加之‘禹贡“半月刊于创刊后之第二年,即自第三卷起开始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即 中国历史地理 )作为刊物之英文名,更是鲜明地揭示出他们要推进的是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㊂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论著当为:顾颉刚先生与其弟子谭其骧先生合作撰写并联名发表在1934年3月1日出版的‘禹贡“半月刊第1期上的 发刊词 ㊂该 发刊词 除具体阐述了研究沿革地理,也即以后由之发展形成的历史地理学的必要性外;还义正词严地揭穿了我国东邻日本假学术研究之名,对我国沿革地理进行恶意歪曲,以助其侵略我国之实的阴谋,反映了禹贡学会同仁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㊂顾颉刚先生与其另一弟子史念海先生合作撰著,并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 中国文化史 丛书之一出版的‘中国疆域沿革史“㊂该书对我国上自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起,下至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作了系统而精要论述,被学界视为 开山之著㊁扛鼎之作 ㊂②顾颉刚先生另一弟子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㊂该书中文版(邓辉㊁申雨平㊁毛怡译)虽是2013年11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55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①②参见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㊃前言“,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商务印书馆文库⓪编纂大意“,载顾颉刚㊁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㊂版,但却是仁之师1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者克利福德㊃达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用英文撰写出的博士学位论文㊂正如该书中文译者之一邓辉教授在该书 译后记 中所指出的,该书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㊂①第二阶段:自1950年至1978年,为正式形成期㊂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作为现代学科之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正式形成期,其标志性事件即为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上发表的‘ 中国沿革地理 课程商榷“一文㊂文中针对1950年春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目中列人了 中国沿革地理 一课进行了商榷,明确提出将之尽早改为 中国历史地理 课㊂为此仁之先生阐述道, 中国历史地理 因 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史前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㊁河流的迁移㊁海岸的伸缩㊁自然界动植物的生灭移徙以及地方的开发㊁人口的分布㊁交通的状况㊁都市的兴衰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㊂就此仁之先生还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相信,到了我们真正在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比较合乎理想的 中国历史地理 的时候,不但历史系的学生就连地理系的学生也将视之为必要的课程了㊂ 不久仁之先生这一建议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促成了一批大学设置了历史地理学课程㊂仁之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率先开设了 中国历史地理 课程,还在1956年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②上海复旦大学在谭其骧先生主导下,1959年就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60年在历史系里办了历史地理专业,开始招生;③陕西师范大学也在史念海先生努力下,于1962年下半年在该校历史系建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史先65/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③见‘北平历史地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 210页㊂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走近侯仁之 恭祝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一书所附 侯仁之先生指导的研究生 ㊂谭其骧:‘怀念吴晗同志“,载谭其骧‘长水集㊃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

一脉相承,不离不弃“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海外游子怀念故土、盼望祖国统一而又知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难以见到这一幕的痛楚心情与高尚情怀。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许许多多根在大陆的海外游子骨肉分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在历史上,大陆与台湾曾是一个整体,虽出现过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因此台湾回归祖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的统一与和平。

首先,我们在地理研究中发现在远古时代大陆与台湾是连接在一起的,因为地壳运动,地表下陷,才形成了台湾海峡,台湾也就成为了海岛。

虽然人类无法左右大自然的决定,但台湾的开拓与发展、和平与统一始终与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和英勇捍卫分不开的。

其次,台湾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历史对台湾的记载从来没有断过。

中国军民东渡台湾、经营台湾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

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就曾派人到达夷洲,也就是今天的台湾。

隋朝时,大陆与台湾的接触增多,隋炀帝3次派人到达台湾,两岸已有贸易往来。

南宋时,澎湖已划归福建省管辖,两岸往来日益频繁。

元代正式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中国在台湾设置专门机构也从此开始。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曾在台湾停留,带去工艺品与农产品;明末,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迁移,给当时台湾社会经济发展以极大的推动。

在历史上,大陆与台湾虽出现过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在此盘踞38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此成为日本殖民地,脱离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但台湾同胞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纷纷起义,与日军进行殊死抗争。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此时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民主,但依附美国的国民党却发动了反共内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4月国民党战败,蒋介石以及部分军政人员逃往台湾,他们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台湾维持偏安的局面,使台湾再度脱离母亲的怀抱。

【精品原创】走向世界_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_毛曦

【精品原创】走向世界_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_毛曦

2013年第1期No.1,2013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26期Sum No.226 走向世界: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毛 曦摘 要: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学科问题研究、中外历史地理比较、专题研究和相关工具图书的编著等方面,译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随着学科调整,原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学被归入到中国史一级学科之下,中国历史地理可以继续开展学科问题研究,参与全球历史地理整体研究,开展跨国家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中外历史地理比较研究,以及世界历史地理背景下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建议在世界史学科下设世界历史地理二级学科,强化地理学中的世界历史地理研究。

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应积极做好学科建设,多学科参与,不断扩展研究领域。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世界历史地理;世界史;世界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直至今天,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展。

[1]从理论上讲,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地理学,也应是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历史地理学。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业已取得非凡成就,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但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开展非常有限,仍属极其薄弱的学术领域。

不言而喻,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推进不仅对于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乃至中国学术的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积极参与全球国际事务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系统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特别是在历史学一级学科已做出调整的新的情况下,如何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做出响应,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不揣谫陋,在梳理总结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就世界历史地理的学科问题及专业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出粗浅看法,以做引玉之砖。

一、从周边到全球: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渊源与现状“世界历史地理”,亦称“域外历史地理”或“外国历史地理”。

-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

-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

-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
一、历史与地理的奇妙交融
在这个世界上,历史和地理总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故事。

历史是地理的见证者,地理是历史的舞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谱写着人类文明的壮丽篇章。

二、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古代文明的兴起往往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例如,古埃及文明之所以能够繁荣发展,与尼罗河的滋养有着密切关系。

尼罗河为古埃及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使他们能够发展农业,建设灌溉系统,从而创造出了伟大的金字塔和壁画艺术。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河流改道,古埃及文明最终走向衰落。

三、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地理环境也常常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发展。

例如,拿破仑的失败与俄罗斯的严寒有着密切关系。

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时,俄罗斯的严寒气候给法军带来了巨大困难,导致拿破仑最终失败。

这一事件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战争的重要影响。

四、地理探险与历史发现
地理探险也常常引发历史的重大发现。

例如,哥伦布的航海探
险揭开了新大陆的面纱,开辟了欧洲人向西方扩张的新时代。

地理
环境的变化和地理知识的积累,推动了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五、结语
历史与地理交织的故事永远不会停止,它们将继续在人类文明
的长河中流淌,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奇妙而壮丽的画卷。

让我们珍
惜历史,探索地理,感受二者交融的魅力,共同书写人类的未来。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英文标题】WUHong-qi,Shan某iNormalUniverity,某ian710062,ChinaThehitory,preentituationandtrendof development oftudyonChineehitoricalgeography【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

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Chineehitoricalgeography/tageofdevelopment/preentituationofr eearch/trendofdevel2opment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一、以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说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

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

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国家。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广袤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形,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南方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北方的寒冷气候和广阔的草原,孕育了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

这些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为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经济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两大经济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贸易中心。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中国的历史沧桑变迁直接导致了文化地理的变化。

随着朝代更替和政权变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在宋朝之后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则逐渐边缘化。

其次,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文化地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乡村和农业经济的衰落,这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因素对文化地理的影响除了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结课论文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句话的分析学号:********名:***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翻译首先,我先谈谈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理由有三:一是我酷爱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宋朝、明朝以及中国近代的历史,也读过很多这方面的书,诸如最基本的《宋史》、虞云国先生的《细说宋朝》以及《明朝那些事》,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史书,此处我便不一一例举;二是我作为一个文科生,更擅长于剖开表面挖掘更深层的内涵,比起理科生我相信我的分析更加具有层次性、条理性;三是这个话题我认为更加贴近我们当今的社会现状,我觉得有很大的探讨的必要。

在正式开始写论文之前,我必须申明一下,以下纯属我个人观点,如有冒犯,还望见谅,同时由于我作为一个本科生知识水平有限,分析的不够透彻的地方,希望老师多多包涵。

对于“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句话,我在这里还是觉得很悲哀,因为在写本篇论文之前,我曾经做了一个调查,我问了很多人是否赞同这句话,超过一半的人反问我崖山是什么东西,这不禁让我有一丝孤寂的悲凉。

对于这句话,我个人在某些方面还是持赞同的意见,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我又持反对意见,上了大学之后,我想对于任何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都得辩证的看待。

废话少说,首先我必须先阐述一下崖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何来这句话的由来。

在不懂历史的普通人看来,在他们的印象里宋朝就有一个杨家将,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有的就是宋朝被各种国家诸如辽朝、金朝以及被后来的蒙古吊打,最终灭国。

而在看来,纵观宋王朝,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尽管避免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内乱,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手工业和工商业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却导致了军事上屡受外敌羞辱的悲惨结局,最终南宋被蒙古所灭,中华大地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全面统治。

史学界更有“中国第一次亡国”之说。

而崖山之战可以说可以是蒙古灭宋的最后一役,崖山之战,数十万百姓以及社会精英跳海自尽,与国同亡,据史料记载,尸体覆盖了整个海面,可想当时有多么的悲壮,或许一些人看来,这就是王朝的更替,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当初秦始皇征服六国,杀的人可不止这个数,可是在我看来,跟随着他们而亡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的精神和灵魂。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经历大肆杀戮的中华大地,失去民族脊梁的中华民族,沦落外族统治之下。

元朝大肆削减汉人数量,抑制经济文化发展,导致了中华文明的断层。

仅存的大义之士,民族继承者,也只能苟活乡间。

所以说才有“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说法。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明朝灭亡时,末代皇帝崇祯吊死歪脖子树,陪葬的也只有一个老太监,跟南宋灭亡数十万人随之陪葬那可是天壤之别,因为那时候的明朝已经丧失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魄(之后我会讲述为什么说明为什么明朝丧失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魄以及我对当今社会风气的看法)。

我自己的观点来说,尽管“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观点过于狭隘,只能是一家之言,时至今日,中华儿女,华夏民族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古今历史,四大古文明也只剩下中华文明,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了,千年文明,虽然路途坎坷,终究是挺了过来,这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无法抹去的事实,汉族在中华五十六民族里无论是数量,还是分布的疆域来说,都是其他少数民族所不能比的,我们怎么能说“崖山之后再无华夏”了呢?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人们都是这么看待的,我认为这显然是非常不妥的。

“崖山之后再无华夏”尽管这个命题争议很大,但从我下面的自己的拙见来看,我认为这句话并无不可取之处,各位看官且听我细细道来。

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

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

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

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

崖山战毕,弱宋有数十万人陪八岁小皇帝赵昺一起殉国,你可能不曾知道南宋是抗击蒙古铁骑最久的国家,没有之一,襄阳保卫战到临安,自福州至崖山,中华民族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无数汉人带着中华民族的骨气与气节献身民族大义。

崖山之战,南宋虽然输得彻彻底底,但输得这样的有气节,输得这样的悲壮,南宋儿女们,面对外族入侵、压迫,拼死抵抗,虽死犹荣,在我看来,这样的精神,就是现在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我们不曾丢弃过,我们从来没有丧失过。

回归正题,对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还不如说是崖山之后再也没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精神,我认为至少有几点,可以证明这句话说的有可取之处:一是南宋灭亡之后,虽然建立的元朝被明朝所灭,可是当时的明朝,虽然光复,但是汉文化已经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专制,丧失华夏文明中开明和自由的气息,思想和言论自由严格被限制,而且明朝腐败,加上明末内忧外患,内部各种农民起义不断,外部满清政权虎视眈眈,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就差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明朝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是灭亡大明朝的根本原因,而后才是满清入关,反观宋朝农民起义屈指可数,成不了规模,还有就是大明朝崇祯皇帝死的时候,一个老太监陪葬,可想而知宋明两朝的差别。

到了清朝我就更不想提了,次次剃发易服、圈地运动,份份“禁书令”、“禁海令”,场场动辄万人“诛九族”的文字狱,杀尽了最后一位有智能有骨气的汉人,抄尽了最后一本闪着星点思想火花的书籍,这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到了中华民国,重新开放言论,解放人民思想,努力恢复传统文化,不失为开明之举,我认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是中华民族精神从元、明、清的没落,到那时那刻的觉醒,八年抗战,多少中华儿女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民族,为了生存而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八年抗战不就是我们的爱国精神深深影响着我的祖先为了中华而战,为了民资大义而战,时至今日想起全国各族人民,上到最高领袖,下到妇孺老人,为了驱逐日寇,保家卫国而战,便觉得荡气回肠,可歌可泣,八年抗战,觉醒的不正是我们的南宋崖山灭亡后的民族精神么?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日本这个民族,直到今天日本把中国的历史分为两段,崖山之前被日本称为“上国”中华,而崖山之后日本不再承认中华这个国家了,改成支那,支那是什么,意思就是蛮夷的代称,因为日本认为崖山之战,有气节的中国都已死去,剩下的只不过是俘虏、逃兵和懦夫,配不上中华这个称号。

第二个可取之处在于,崖山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我用了“严重”两词,这也是我今天想主要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话题的立足点。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精神即爱国精神在抗日战争之后彻底觉醒并延续至今,我表示非常的赞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第一个便是汶川大地震,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我清楚的记得那天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现场的人们高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那是我的内心是幸福的,因为每个中华儿女都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同胞;第二个例子便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大家都知道北京最近严重雾霾,而就在周一,天安门升国旗仪式上,仍然有很多人来观看。

但是可悲的是直到今天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依旧没有被大众所认可,不得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从明朝、清朝说起,然后再扩展到当今社会。

在我看来,尽管明朝不如宋朝,但是依旧有很多的事迹说明明朝在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传统文化上的造诣。

以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为例,王学对近代日本产生巨大影响,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藤树之孝,蕃山之经论,执离之熏化,中乔之献身事业,乃至维新诸豪杰之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

”韩国岭南大学教授崔在穆说“起源于中国的王阳明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产生了一新概念——‘阳明学’。

”而“一生伏首拜阳明”这一著名诗句即为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人生信条。

即使在明代,因丰臣秀吉野心膨胀而发动侵朝战争和明军作战时,日本对中华文明仍充满敬意。

在西方传教士利马窦与金尼阁著的《利马窦中国札记》第一章中说:当沙勿略在日本的偶像崇拜者中间进行工作时,他注意到每当日本人进行激烈辩论时,他们总是诉之于中国人的权威。

这很符合如下的事实,即在涉及宗教崇拜的问题以及关系到行政方面的事情上,他们也乞灵于中国人的智慧。

因而情况是,他们通常总是声称,如果基督教确实是真正的宗教,那么聪明的中国人肯定会知道它并且接受它。

可惜到了清朝,我是真的找不出一丁点能够说服我这个王朝的可取之处。

相反,以下我引用的论据真真切切的说明了,我们头脑里的康乾盛世、四库全书又是什么卑鄙的谎言(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时期,却被明末遗民视作“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的贫困末世。

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

到1840年,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

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章太炎《哀焚书》第五十八)。

当代学者顾关元先生据海宁陈乃乾的记载,则认为所销毁的书籍是《四库全书》总数的十倍。

因此才有了吴晗“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的疾呼。

所谓“盛世”,实则一个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严全无的时代。

此时的西方学者可以庆幸地说:“中国不可能强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

”此时的倭人可以幸灾乐祸地宣称:“华变于夷之态也”。

“支那”一词应运而生。

此时的高丽使臣可以自豪地宣布:“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

”面对持续满清全朝的汉族暴动和起义,面对三百年经久不衰的“反清复明”的口号,面对高丽王国对“大明国崇祯帝”持续百年的秘密祭祀,责其“愚忠”成了殖民者一面薄薄遮羞布,为什么就没有人敢于将其撕去?听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专制最落后的朝代”时,为什么我们不能耐心翻翻历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相信?)。

直到今天,在当今的21世纪,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我看来,中国人最喜欢搞的事情就是借鉴、学习,融合,可曾想他们到底搞懂了什么叫做文化融合,什么又叫做TMD文化阉割。

假如有一天,一旦有人觉醒,想穿上仍然飘逸华美的汉服,想重现真实的历史,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尊严与自豪时,一些人便小丑似地为其一一戴上帽子:“大汉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国家安定团结局面的破坏者”,口诛笔伐。

在我的印象里,当今穿汉服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作秀,那就是什么某某地方的宣传噱头,反观日本,在日本大街小巷随时随地有穿和服的男女,不得不说日本这个民族有超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是继承发扬的相当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