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宜兴市居民死亡漏报调查分析
2011年城关区死因网报监测综合分析与报告

2011年城关区死因网报监测综合分析与报告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在辖区各级医疗机构的通力合作和勤奋工作下,经过疾控人员的死亡卡片审核和订正,对2011年城关区死因网报监测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现将汇总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城关区2011年辖区总人口,其中男性女性出生人数为死亡人数为。
辖区省、市、区级以及民营医疗机构28家均已覆盖死因报告工作,实际报告机构为家,共报告死亡个案1278例。
死亡以死亡个案进行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出生日期、死亡日期、死亡地点、常住住址、联系人姓名、直接死因原因、根本死亡原因、ICD-10编码、最高诊断依据、最高诊断单位等24项内容。
统计中标化死亡率以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进行标化,死因分类以《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进行死因分类和根本死因编码,按照中国疾病分类(CCD)原则进行疾病分类统计。
一、2011年死亡数据分析1. 死亡概况2011年城关区共报告死亡个案8400例,总死亡率为520.13/10万,标化死亡率为642.45/10万。
其中,男性死亡率为634.42/10万,标化死亡率690.84/10万,女性死亡率为405.26/10万,标化死亡率为585.57/10万。
婴儿死亡率为8.68‰。
2011年城关区居民死亡各年龄组报表与构成。
见表1.60岁以上组死亡率均大于1200/10万,1岁组至45岁组各年龄组死亡均小于500/10万,死亡率随年龄呈不对称的U型变化,即一头大,一头小。
2011年城关区居民伤死亡原因前5位分析。
见表2.2.三大类疾病构成2011年三大类疾病的死亡构成如表6、图7。
表6 2010年甘肃省国家级疾病监测点三大类疾病构成感染性和母婴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意外死亡死因不明死亡数336 7024 990 50百分比(%) 4.00 83.62 11.79 0.60死亡率(1/10万)20.81 434.93 61.30 3.10依据死因将疾病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为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包括传染病,上呼吸道疾病、肺炎流感,产科疾病,围产期疾病。
2010年一季度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

2010年一季度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一、总体情况2010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建筑生产安全事故”)81起、死亡121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减少24起、死亡人数减少2人,同比分别下降22.86%和1.63%。
(见图1、图2)。
2010年一季度,全国有24个地区发生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按事故起数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广东(12起、22人)、云南(10起、16人)、浙江(9起、9人)、安徽(5起、12人)、江西(5起、6人)、上海(5起、5人)、湖北(4起、5人)、贵州(3起、12人)、四川(3起、5人)、福建(3起、3人)、广西(3起、3人)、陕西(3起、3人)、山西(2起、2人)、山东(2起、2人)、河南(2起、2人)、重庆(2起、2人)、河北(1起、3人)、江苏(1起、3人)、北京(1起、1人)、天津(1起、1人)、辽宁(1起、1人)、海南(1起、1人)、甘肃(1起、1人)、新疆(1起、1人)。
(见附件表1)。
2010年一季度,有1家企业发生两起以上建筑生产安全事故,中国建筑第四局第二工程公司在贵州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工程和广东深圳蔡屋围京基金融中心二期工程各发生1起事故,分别造成9人死亡和1人死亡。
(见附件表2)。
二、较大事故情况2010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建筑生产安全较大事故7起、死亡42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4起、死亡人数增加27人,同比分别上升133.33%和180%。
(见图3、图4)。
2010年一季度,全国有7个地区发生建筑生产安全较大事故,按事故死亡人数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广东深圳汉京峰景苑工程,造成9人死亡;贵州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工程,造成9人死亡;安徽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配送中心工程,造成8人死亡;云南昆明新机场配套引桥工程,造成7人死亡;江苏扬州彩弘苑7#楼工程,造成3人死亡;河北石家庄北城国际B-10号楼工程,造成3人死亡;四川农业大学温江校区学生宿舍楼工程,造成3人死亡。
2010年宜兴市居民死亡漏报调查分析

2010年宜兴市居民死亡漏报调查分析死因监测能够及时地掌握居民病伤死亡水平、疾病谱和人口自然变化规律,为制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对策、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以及卫生规划、人口发展、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死亡人口数的报告质量,准确反映居民死亡率及死因分布,为政府部门制订人口和医疗卫生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组织开展了本次死亡漏报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宜兴市公安局各派出所、各医疗机构防保科、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各乡镇村委和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科。
1.2 方法1.2.1 抽样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被抽中的监测点所在的辖区范围作为调查单位。
1.2.2 调查样本量:调查全市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1.2.3 调查方法:资料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死亡报告采取挨户调查结合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委及派出所核对的方法,同时组织部分村民或居民座谈。
2 结果2.1 漏报情况分析本次漏报调查,全市共调查17个乡镇,94个村,调查范围涉及人口数达到323126人,其中调查的已报告死亡人数为2099人,报告死亡率为6.50‰,漏报人数为70人,漏报率为3.23%,校正死亡率为6.71‰。
2.2 分年龄组、性别分析本次共调查男157292人,女165834人,登记死亡人数2099,男性死亡1158人,死亡率7.36‰,女性941人,死亡率5.67‰;男性漏报44人,漏报率3.66%;女性漏报24人,漏报率2.69%;本次调查40岁以下漏报人数较少,占2.86%,80岁以上死亡漏报较多,占47.14%。
(见表1)2.3 主要系统疾病分类计算本次调查发现死亡漏报病因主要是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及原因不明、衰老、自然死亡等。
漏报数最高的为原因不明、衰老或自然死亡,漏报数达22人,漏报率5.31%,漏报率最高的为意外伤害,漏报率8.75%,漏报14人(见表2)。
关于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报告.doc

关于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报告随着宜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已成为宜兴城市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宜兴现代化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外来流动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目前宜兴市区范围内外来流动妇女达17万多。
针对近年来宜兴市外来流动妇女维权问题日益突出的趋势,宜兴市妇联于去年九月开展了外来流动妇女在宜生存状况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全面反映她们在宜兴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制定合理的流动人口政策提供依据,更为外来流动妇女在宜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本次调研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外来流动妇女及其家庭,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外来流动妇女比较集中的镇(园区、街道)、村、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
专门针对外来流动妇女的日常生活、居住、家庭婚姻、劳动保障、医疗教育等几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工作和生活在宜兴的成年外来流动妇女,共发出问卷500份,共回收问卷454份。
一、来宜外来流动妇女的基本情况1、年纪轻,已婚多,文化程度偏低。
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对象平均年龄为35.3岁,已婚占96.3%,这一结构符合流动人口外出的年龄特征,即她们是在精力最为充沛的时期外出创业。
同时调查对象中文盲6.4%,小学占20.5%,中学占72.5%,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6%,这一结果显示流入我市的外来妇女文化程度仍然偏低。
2、多数居住时间一年以上并以家庭或合租形式为主。
调查中外来流动妇女在宜生活时间3年以上的占近40%,2-3年的占15.4%,1-2年的占20%。
调查居住情况显示:她们中有70.3%的与家人或亲友居住,17.6%的与别人合住,还有10%的独居者。
调查住房来源情况显示:她们中有17.9%的由用工单位为其提供,6.5%的是自己购房,绝大多数的还是靠自己租房。
3、打工挣钱仍是外来流动妇女来宜的主要目的。
据统计,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妇女认为其来宜的目的是打工赚钱,另有25%左右的是随丈夫而来,只有5%的外来妇女是为了开阔眼界。
2010年江苏省环境质量公报

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2010)【字体:大中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0年度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厅长:2011年5月30日综述2010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的大局,认真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生态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力推进重点流域治理,加快实施蓝天工程,不断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良好生态创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在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为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奠定了坚实环境基础。
一、环境质量(一)水环境2010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仍处于轻度污染。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124个国控断面中,水质较好的Ⅰ~Ⅲ类水质断面占36.4%,较2009年提高3.9个百分点;劣于Ⅴ类水质断面占24.0%,较2009年下降4.5个百分点。
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年均浓度为4.8毫克/升,较2009年下降2.0%;氨氮年均浓度为0.95毫克/升,较2009年下降13.6%。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扎实推进太湖、淮河、长江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环境质量较“十五”末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全省符合Ⅲ类水质的断面占比上升,劣于Ⅴ类水质断面占比下降;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步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保持良好。
1.主要饮用水源江苏省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取水总量约为43.1亿吨,其中91个地表水源地和5个地下水源地取水量分别占98.4%和1.6%。
全省91个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9%,5个集中式地下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2.太湖流域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分别达到Ⅲ类、Ⅳ类标准限值要求,受总氮指标影响全湖总体水质仍劣于Ⅴ类标准。
2016年死因漏报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精选文档】

2011年死因漏报调查工作实施方案一、漏报调查目的通过对检查区域范围内人群死因监测的漏报调查,了解监测区域内的漏报情况,为疾控中心提供准确数据以达到准确估计我市居民的粗死亡率,为知道疾控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二、调查覆盖时间、人群辖区内每户家庭常住人口在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的出生、死亡有关信息。
凡是在辖区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均按常住人口进行管理。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一)调查内容1、辖区2011年常住人口中全部死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信息。
包括基本信息和死亡信息。
2、辖区2011年常住人口中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名单及人数。
3、人口数及构成:辖区2011年年末分性别、年龄别的户籍人口数。
4、辖区2011年公安、办事处、村(居)委会及中心等部门掌握的出生人数及死亡人数。
(二)调查方法与步骤1、调取本中心上报死因信息报告系统的死亡名单及信息。
2、中心先到办事处查取2011年各村(居)委会上报的出生人数及死亡人数及死亡名单,并查取2011年末人口数及构成。
3、中心工作人员到派出所查取2011年户籍人口数及构成。
获取2011年出生人数及死亡人数。
4、中心工作人员与各村(居)委会主管计划生育和人口统计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掌握各村实际死亡人数及名单信息。
5、将派出所、中心、村(居)委会、办事处4个部门的数据进行核对,获得漏报死亡人员名单。
召集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村干部、进行座谈,回忆漏报死者信息,进行登记并与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的2011年的死亡卡登记本核对,漏报的填写进2011年居民死亡漏报调查登记表中。
6、对于死于医院的死者,填写死亡漏报调查登记表并备注,上报疾控中心。
对于死于家中的死者,进行入户调查,由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村干部、居委会工作人员向死者家属、邻居、或知情者了解死者生前的疾病诊断和有关死亡情况,如有明确诊断的。
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从居民死亡漏报分析谈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存在问题及对策

从居民死亡漏报分析谈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存在问题及对策李卫红;杨国强【期刊名称】《疾病监测》【年(卷),期】2006(021)011【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居民死亡调查和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的死亡率、死亡漏报率,发现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驻马店市驿城区居民死亡调查、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直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居民死亡总漏报率为87.59%.网络直报死亡率为56.91/10万明显低于居民死亡调查死亡率458.63/10万(P<0.001);农村居民死亡漏报率为95.36%明显高于城市居民死亡漏报率36.39%(P<0.001);因病死亡漏报率与其他原因死亡漏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居民死亡漏报严重,网络直报死亡率严重低于居民调查死亡率.农村居民死亡漏报率高于城市.建议:健全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制度;扩大死因监测范围;完善死因监测网络直报技术规范;加强监督和指导,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总页数】2页(P607-608)【作者】李卫红;杨国强【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驻马店,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驻马店,4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相关文献】1.2008年~2010年昆明市死因监测网络直报情况分析 [J], 龚鹤琴;张茂镕2.2010年石家庄市居民死亡原因监测网络直报评价 [J], 蔡建宁;冯素青;张晓琳3.捕获-再捕获方法在估计居民全死因死亡漏报率中的应用 [J], 李晓铷; 张小鹏4.开展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动态及时掌握人群死因分布 [J], 廖江张梦群魏咏兰5.天津市居民死亡原因监测网络直报评价 [J], 张辉;宋桂德;杨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宜兴市1149例育龄妇女死亡原因调查分析

宜兴市1149例育龄妇女死亡原因调查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宜兴市近5年育龄妇女死亡的原因和相关因素,为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更好地指导妇女卫生工作。
方法:对宜兴市2008~2012年育龄妇女死亡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08~2012年宜兴市共监测管理育龄妇女1525728例,发生死亡1149例,育龄妇女死亡率为75.31/10万,死亡的前5位原因分别是恶性肿瘤、意外事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其中恶性肿瘤的前5位依次是胃癌、肺癌、乳腺癌、肝癌、子宫癌,意外事故的前3位依次是交通事故、自杀、溺水。
结论:育龄妇女的死因以恶性肿瘤为首位,其次为意外事故和心脑血管疾病。
加强育龄妇女身心健康教育,防止恶性肿瘤、意外事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效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率。
【关键词】育龄妇女死亡率死亡原因干预措施【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349-02Analysis on the death reasons of 1149 reproductive women in YixingJin Xiaoling , Jiang Liwei ,Wang Xiaoke , Mar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Yixing city , Jiangsu , 214200【Abstract】 Objective : To understand the main causes of maternal death in Yixing in the last 5 years ,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take related interventions specifically , to guide work on women's health care better. Methods :The monitoring data of reproductive women's deaths in Yixing city from 2008 to 2012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 Results : 1525728 reproductive women were surveyed in Yixing from 2008 to 2012 , and 1149 of them died , the mortality rate of reproductive women was 75.31/100000 . The first five causes of death were malignant tumors , accidents respectively ,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s ,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 urinary system diseases . From them , the top five tumors were stomach cancer , lung cancer , breast cancer , liver cancer , womb cancer . The top three accidents were traffic accidents , suicides accounted , drowning . Conclusion: The first cause of the death for reproductive women is malignant tumors.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are traffic accidents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s . To reinforce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screening , and to prevent malignant tumors , accidents respectively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is the key to reduce the death rate of reproductive women. 【Key words】Reproductive women Mortality rate Cause of death Intervention measure育龄妇女死亡原因是反映妇女健康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育龄妇女死亡的评价是卫生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宜兴市居民死亡漏报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2-01-05T10:00:02.0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1期供稿作者:沈剑波
[导读] 死因监测能够及时地掌握居民病伤死亡水平、疾病谱和人口自然变化规律。
沈剑波(宜兴市和桥医院江苏宜兴 214211)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1-0166-01
【关键词】死亡漏报死亡率漏报率校正漏报率
死因监测能够及时地掌握居民病伤死亡水平、疾病谱和人口自然变化规律,为制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对策、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以及卫生规划、人口发展、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死亡人口数的报告质量,准确反映居民死亡率及死因分布,为政府部门制订人口和医疗卫生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组织开展了本次死亡漏报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宜兴市公安局各派出所、各医疗机构防保科、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各乡镇村委和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科。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被抽中的监测点所在的辖区范围作为调查单位。
1.2.2 调查样本量:调查全市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1.2.3 调查方法:资料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死亡报告采取挨户调查结合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委及派出所核对的方法,同时组织部分村民或居民座谈。
2 结果
2.1 漏报情况分析本次漏报调查,全市共调查17个乡镇,94个村,调查范围涉及人口数达到323126人,其中调查的已报告死亡人数为2099人,报告死亡率为6.50‰,漏报人数为70人,漏报率为
3.23%,校正死亡率为6.71‰。
2.2 分年龄组、性别分析本次共调查男157292人,女165834人,登记死亡人数2099,男性死亡1158人,死亡率7.36‰,女性941人,死亡率5.67‰;男性漏报44人,漏报率
3.66%;女性漏报24人,漏报率2.69%;本次调查40岁以下漏报人数较少,占2.86%,80岁以上死亡漏报较多,占47.14%。
(见表1)
2.3 主要系统疾病分类计算本次调查发现死亡漏报病因主要是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及原因不明、衰老、自然死亡等。
漏报数最高的为原因不明、衰老或自然死亡,漏报数达22人,漏报率5.31%,漏报率最高的为意外伤害,漏报率8.75%,漏报14人(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宜兴市居民死亡漏报率为3.23%,以老年人为主,导致漏报的主要原因有4种:①宜兴市地理位置处于三省交界,部分群众由于经济原因未选择在本地殡葬单位进行火葬,而是选择临近县市较便宜的地方进行火化,造成一部分不需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就可直接火化的现象。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城镇化趋势加剧,我市农村迁往城镇居住人口较多,在非户籍地死亡的人数增多,未能及时回户籍地销户,造成死者的名单来源不全。
③本次虽未查出婴幼儿漏报,但从日常报告程序中看出,显示出院内妇产科与防保科衔接较少,妇产科对于婴幼儿的死亡只报告到妇幼保健部门但未报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院死亡报告环节存在问题,同时也提示医院内部漏报自查和培训工作力度不足。
④由于死亡报告和死因调查工作,国家无法律法规支持,无财政经费保障,报告工作缺乏效益,造成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不强,与派出所、村委、社区服务站的核对工作不到位。
建议政府应尽快出台可行的法律法规,规范各部门职责,使各部门的工作协调统一,严格把持死亡医学证明书火化关、销户关,并切实做好各市(县)、乡镇间的信息互通。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死亡报告管理工作中,应加强日常培训,使医生明确报告程序、标准、内容和时限等方面内容,提高医生的报卡意识,各医院防保科应加强漏报自查和各部门的数据核对工作,杜绝漏报,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
死亡登记的监督检查,规范医疗机构对死因登记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