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检测试卷(四)

合集下载

第四章章末检测

第四章章末检测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主备:刘秀云 【学习目标】通过训练巩固第三四学习的知识点。

【重点难点】1、各种地貌的举例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2、了解褶皱的概念、成因,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

3、背斜、向斜对地貌的影响及判断。

4、断层的概念、主要断层地貌、断块山地及其主要特点【知识点梳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C .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D .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会产生重大影响。

读“黄土高原”和“狮身人面像”图,完成2~3题。

2.“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 A .风力侵蚀 B .风化作用 C .流水侵蚀 D .冰川侵蚀 3.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 .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 .风化和风蚀作用 C .喀斯特作用 D .海蚀作用构造 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隧洞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当地时间2010年8月28日凌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锡纳朋火山在沉寂了400年后突然喷发。

读“锡纳朋火山与大松巴哇火山在印度尼西亚国内的位置分布图“,回答4~6题。

4.下面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代表锡纳朋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的数字或字母分别是()A.⑦a B.③b C.②c D.①d5.引起锡纳朋火山持续喷发的板块及该处的板块边界类型分别是()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6.根据图丙中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的火山灰厚度分布情况,可推测大松巴哇火山爆发期间的盛行风是( ) A.西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东北风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7~9题。

高一化学-第四章 章末检测

高一化学-第四章 章末检测

第四章章末检测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NH3与HCl气体或CO2气体均不能共存B. 铵盐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后均会有NH3逸出C. SiO2能溶解在NaOH溶液中, 但不能溶解在氨水中D. 硅、二氧化硅、硅酸、铵盐受热均很稳定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二氧化硫可广泛用于食品的漂白B.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C. Na2SO3和H2O2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D. 标准状况下, 6.72 L NO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 A3.下图所示仪器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无水FeCl3, 仪器连接顺序正确的是()A. a-b-c-d-e-f-g-hB. a-e-d-c-b-h-i-gC. a-d-e-c-b-h-i-gD. a-c-b-d-e-h-i-f4.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增添了化学实验的魅力, 下列有关反应颜色变化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①新制氯水久置后→浅黄绿色消失;②淀粉溶液遇单质碘→蓝色;③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搅拌→白色;④SO2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⑤氨通入酚酞溶液中→红色。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②④⑤D. 全部5.关于氨的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A. 氨因为有刺激性气味, 因此不用来作制冷剂B. 氨具有还原性, 可以被氧化为NOC. 氨极易溶于水, 因此氨水比较稳定(不容易分解)D. 氨溶于水显弱碱性, 因此可使石蕊试液变为红色6.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

其原因是()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②幕布的质量增加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 降低了温度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7.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 。

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 最合理的选项是()8.将X气体通入BaCl2溶液, 未见沉淀生成, 然后通入Y气体, 有沉淀生成, X、Y不可能是()9.从绿色化学的理念出发, 下列实验不宜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的是()A. 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反应B. 稀硫酸与纯碱或小苏打反应C.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D. H2O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分解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 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生成的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B. 在KI-淀粉溶液中通入氯气, 溶液变蓝, 说明氯气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C. 在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溶液中含SD. 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 无明显实验现象, 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11.除去下列杂质(括号内是杂质) 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A. CO2(HCl): 用饱和NaHCO3溶液B. CO2(SO2): 用饱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C. Cl2(HCl): 用饱和NaCl溶液D. SO2(HCl): 用饱和Na2SO3溶液12.下列陈述Ⅰ、Ⅱ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13.下列物质之间的反应没有明显反应现象的是()A. 常温下, 铁放入浓硝酸中B.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并相互靠近C. 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D. 将氯化氢气体通入滴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14.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A. 将铜屑加入Fe3+溶液中: 2Fe3++Cu2Fe2++Cu2+B. 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 Fe3O4+8H+3Fe3++4H2OC. 将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 Fe2++4H++NFe3++2H2O+NO↑D. 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 2Fe+6H+2Fe3++2H2↑15.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 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 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 甲乙丙。

章末检测 4

章末检测 4

章末检测4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常常涉及化学知识。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合金材料中可能含有非金属元素B.玻璃钢和钢化玻璃都是无机非金属材料C.废弃的塑料、金属、纸制品及玻璃都是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D.造成大气污染的SO2、CO和NO等,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解析:钢铁中往往含有碳,也叫铁碳合金,A项正确;玻璃钢(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是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故B项错;煤、石油中含有硫元素,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煤、石油不完全燃烧产生CO,高温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化合为NO,D项正确。

答案:B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硅胶疏松多孔,可用作催化剂的载体B.日用铝制品表面覆盖着氧化膜,对内部金属起保护作用C.纯净的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D.氮的固定只有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解析:硅胶常用做催化剂的载体,A项对;铝容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铝进一步氧化,B项对;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C项对;氮的固定包括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自然界中豆科植物可通过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固定”,D项错。

答案:D3.(密码原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光纤通讯是光做为信息的载体,制造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是铜B.硅和二氧化硅都能做为半导体材料C.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都有漂白性,且漂白原理相同D.玻璃、水泥是无机非金属材料解析:光导纤维的材料是二氧化硅,A项错;二氧化硅不能做为半导体材料,B 项错;过氧化钠的漂白性是强氧化性,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C项错。

答案:D4.下表各选项中,不能利用置换反应通过Y得到W的一组化合物是( )选项A B C D化合物Y CO2Fe2O3C2H5OH FeCl3W MgO Al2O3C2H5ONa CuCl2解析:Mg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Al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2Al2Fe+Al2O3;金属Na与C2H5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CH3CH2OH2CH3CH2ONa+H2↑,以上三个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21-22版:章末检测试卷(四)(步步高)

21-22版:章末检测试卷(四)(步步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平行于直线2x+y+1=0且与圆x2+y2=5相切的直线的方程是
√A.2x+y+5=0 或 2x+y-5=0
C.2x-y+5=0 或 2x-y-5=0
B.2x+y+ 5=0 或 2x+y- 5=0 D.2x-y+ 5=0 或 2x-y- 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2.已知直线 3x-y-4=0 与圆 x2+(y-2)2=25 交于 A,B 两点,P 为圆上异于 A,B 的动
点,则△ABP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A.8
B.16
√C.32
D.64
解析 设与直线 3x-y-4=0 平行的直线 l 的方程为 3x-y+c=0.
当直线l与圆相切时,由圆心到直线距离等于半径,得c=12或c=-8.
显然,当 c=12 时,直线 l 与圆的切点到直线 3x-y-4=0 的距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 离)最大且为 h=|12-2-4|=8, 又可得弦|AB|=8,所以△ABP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S=12×8h=3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9.圆x2+y2-ax+2y+1=0关于直线x-y=1对称的圆的方程为x2+y2=1,则实数a的
值为
A.0
பைடு நூலகம்
B.1
C.±2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第四章章末检测练习下学期(解析版)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第四章章末检测练习下学期(解析版)

第四章章末检查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葡萄糖和蔗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它们的分子式不同B. 它们不是同分异构体,但属同系物C. 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D. 蔗糖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答案】B【解析】A.葡萄糖的分子式为,蔗糖的分子式是,故A正确;B.葡萄糖和蔗糖分子式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葡萄糖和蔗糖所含官能团不同,结构不相似,故不属于同系物,故B错误;C.葡萄糖为多羟基醛,蔗糖含有羟基、羰基,不含有醛基,故C正确;D.蔗糖属于二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故D正确。

故选B。

2.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测定水解程度,需要加入下列试剂中的溶液;银氨溶液;新制的悬浊液;碘水;溶液,组合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而醛基的银镜反应和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均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检验水解有无葡萄糖生成时,应先用NaOH溶液调节溶液至碱性,然后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碱性悬浊液检验,最后用碘水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故选C。

3.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营养物质,下列有关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 葡萄糖、淀粉、纤维素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B. 氨基酸和蛋白质遇重金属离子均能变性C. 油脂是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也可制造油漆D. 纤维素、蛋白质、油脂都是高分子化合物【解析】A.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而淀粉、纤维素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故A错误;B.蛋白质遇重金属离子能变性,而氨基酸不能,故B错误;C.油脂为基本营养物质,热值高,含,则油脂是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油漆中的溶剂是有机溶剂,可以由油脂制得,故C正确;D.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下,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而纤维素、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C。

4.下列物质不能发生水解的是A. 葡萄糖B. 蔗糖C. 油脂D. 淀粉【答案】A【解析】A.葡萄糖属于单糖,不能水解,故A正确;B.蔗糖在酸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故B错误;C.油脂在酸条件下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甘油与高级脂肪酸盐,故C 错误;D.淀粉属于多糖,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故D错误。

_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检测卷四地貌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_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检测卷四地貌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检测卷(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丹霞地貌演化过程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其所对应的侵蚀量分别是小于40%、40%~70%和大于70%。

读丹霞地貌不同演化阶段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图为丹霞地貌不同时期的侵蚀量和保存量图,与上述景观图对应正确的是(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③、e④、d①C.a①、b③、c②、d④ D.a④、b③、c②、d①2.下列与丹霞地貌成因相似的是( )A.尼罗河三角洲 B.桂林山水 C.黄土高原 D.鸣沙山读牛轭湖示意图,完成3~4题。

3.导致牛轭湖跟原河道分离的主要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搬运C.流水堆积D.地壳下陷4.下列关于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带来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加快河流流速B.减缓洪水灾害C.增加航运距离D.减少河道淤积右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地貌等高线图。

据图完成5~6题。

5.P、Q、R等值线的数值分别为( )A.713、714、715 B.711、712、713C.715、713、714 D.714、711、7136.图示局部地貌可能是( )A.风力侵蚀地貌 B.风力堆积地貌C.流水侵蚀地貌 D.流水堆积地貌沙坝是由波浪挟带泥沙堆积而形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

右图为某地海岸地貌简图,图中沙坝内侧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近海水域,近海水域有潮汐通道与外海相连。

据此完成7~8题。

7.形成沙坝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堆积 B.海水堆积C.风力堆积 D.冰川堆积8.下列关于沙坝的推测,最合理的是( )A.沙坝的高度不断增加B.沙坝向外海方向扩展C.沙坝的面积在不断萎缩 D.沙坝向近海方向扩展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如图为泰山石壁谷中的十八盘和仙人桥景观图。

据此完成9~10题。

9.从地貌观察顺序的角度,仙人桥属于( )①微观地貌②宏观地貌③面状地貌④点状地貌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0.下列叙述,反映泰山宏观地貌格局的是( )A.泰山耸立在华北平原之上B.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C.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D.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 532.7米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福建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组织了野外地貌考察。

高中生物 第4章 章末综合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 第4章 章末综合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章末综合检测(四)(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高一检测)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B.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C.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D.膜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答案:B2.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

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下列生物膜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多的可能是( )A.类囊体膜B.线粒体膜C.细胞膜D.内质网膜解析:选C。

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主要是细胞的识别和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而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3.假设将标号为甲、乙、丙的同一种植物的细胞(细胞液浓度相同)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c>b>aB.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c=b≥aC.实验后细胞的吸水能力:丙>乙>甲D.实验后细胞液浓度:丙>乙>甲解析:选B。

实验后a、b、c溶液中的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均已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于此时细胞液浓度为丙>乙>甲,所以外界溶液的浓度也是不相同的,应为c>b>a。

4.(2019·某某某某一中高一上月考)下图表示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病菌的过程,结构①②为两种细胞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能识别病菌,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B.结构①与蛋白质的分泌有关C.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全部排出细胞外解析:选D。

糖蛋白具有识别能力,A正确;结构①高尔基体可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B正确;该过程中细胞膜的形态发生改变,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被细胞重新利用或者排出细胞外,D错误。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1:第4章章末综合检测(四)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1:第4章章末综合检测(四)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因具有放射性而被称为居室“隐形杀手”的是()A.甲醛B.苯C.氡D.一氧化碳解析:选C。

氡主要来自地下岩石或土壤、及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长期吸入氡会引起肺癌,因此被称为“隐形杀手”,故选C。

2.(2011年武汉高二检测)为了防止水的污染,我国许多地区对洗衣粉生产加以限制,这些地区不得再销售、使用的洗衣粉中含有()A.硅酸钠B.烷基苯磺酸钠C.三聚磷酸钠D.蛋白酶解析:选C。

我国水污染的主要表现是水体富营养化,而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含磷洗衣粉造成的。

3.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有:①中和法;②化学沉淀法;③氧化还原法;④混凝法。

其中属于化学方法的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4.(2011年天津高二检测)我国西部银川等城市常遭遇强大的沙尘暴袭击,使得银川市“满城尽带黄金甲”,空气污染为三级中度污染,你认为该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A.二氧化硫B.二氧化氮C.二氧化碳D.可吸入颗粒物解析:选D。

银川等城市遭遇的是强沙尘暴,其首要污染物是固体颗粒物,而不是气态的SO2、NO2等。

5.下列污染都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但其中一种不被称作环境污染的是() A.地下水被污染B.医疗用血被污染C.粮食蔬菜被农药污染D.大量使用修正液造成的教室内空气污染解析:选B。

医疗用血被污染,会对病人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但并不是环境污染。

6.下列对于废弃塑料制品的处理中,最为恰当的是()A.将废弃物切成碎片,混在垃圾中填埋于土壤中B.将废弃物焚烧C.将废弃物倾倒在海洋中D.将废弃物应用化学方法加工成防水涂料或汽油解析:选D。

A项中将废弃塑料填埋于土壤中,会降低土壤肥效,污染地下水,A不恰当。

B项中将废弃物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B不恰当。

C项中将废弃物倒入海洋中,会危害海洋生物,还会缠绕在轮船的螺旋桨上,造成海难事故,C不恰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检测试卷(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能就是功,功就是能B.做功越多,物体的能量就越大C.外力对物体不做功,这个物体就没有能量D.能量转化的多少可以用做功来量度答案 D解析功和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A错;做功的多少只是说明了能量转化的多少,而不能说明能量的多少,故B错;外力做功与否不能说明物体能量的有无,故C错;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故D对.2.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恰能沿斜坡匀速下滑,在这个过程中()A.汽车的机械能守恒B.汽车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C.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总能量守恒D.机械能和内能之间没有转化答案 C解析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匀速下滑,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阻力平衡,摩擦阻力做功,汽车摩擦生热,温度升高,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少,但总能量守恒.因此,只有选项C正确.3.如图1所示,小球m分别从A点和B点无初速度地释放,则经过最低点C时,小球的速率之比v1∶v2为(空气阻力不计)()图1A.1∶ 2 B.2∶1C.2∶1 D.1∶2答案 B4.一蹦极运动员身系弹性蹦极绳从水面上方的高台下落,到最低点时距水面还有数米距离.假定空气阻力可忽略,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运动员到达最低点前重力势能始终减小B .蹦极绳张紧后的下落过程中,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C .蹦极过程中,运动员、地球和蹦极绳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D .蹦极过程中,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零势能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 答案 D5.如图2所示,有一内壁光滑的闭合椭圆形管道,置于竖直平面内,MN 是通过椭圆中心O 点的水平线.已知一小球从M 点出发,初速率为v 0,沿管道MPN 运动,到N 点的速率为v 1,所需时间为t 1;若该小球仍由M 点以初速率v 0出发,而沿管道MQN 运动,到N 点的速率为v 2,所需时间为t 2,则( )图2A .v 1=v 2,t 1>t 2B .v 1<v 2,t 1>t 2C .v 1=v 2,t 1<t 2D .v 1<v 2,t 1<t 2答案 A解析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v 1=v 2,再根据速率变化特点知,小球由M 到P 再到N ,速率先减小至最小,再增大到原速率.小球由M 到Q 再到N ,速率先增大至最大,再减小到原速率.由两球运动速率特点以及两条路径的路程相等可画出如图所示图像,由图像可知小球沿MQN 路径运动的平均速率大,所以t 1>t 2,故选项A 正确.6.如图3所示,光滑圆轨道固定在竖直面内,一质量为m 的小球沿轨道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已知小球在最低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N 1,在最高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N 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N 1-N 2的值为( )图3A .3mgB .4mgC .5mgD .6mg 答案 D解析 设小球在最低点速度为v 1,在最高点速度为v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有N 1-mg =m v 12R ,在最高点有N 2+mg =m v 22R ,从最高点到最低点,根据机械能守恒有mg ·2R+12m v 22=12m v 12,联立以上三式可以得到:N 1-N 2=6mg ,故选项D 正确. 7.质量为4 kg 的物体被人由静止开始向上提升0.25 m 后速度达到1 m /s ,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对物体传递的功为12 J B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12 J C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10 JD .人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增加的动能答案 C解析 人提升物体的过程中,人对物体做了功,对物体传递了能量,不能说人对物体传递了功,A 错误;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包括重力)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W 合=12m v 2=2 J ,B 错误;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W G =mgh =10 J ,C 正确;W 人=mgh +12m v 2=12 J ,D 错误.8.(多选)如图4所示,传送带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传送带以速度v 匀速运动,在传送带底端无初速度地放置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当物体上升高度h 时,物体已经相对传送带静止,在这个过程中对物体分析正确的是( )图4A .动能增加mghB .动能增加12m v 2C .重力势能增加mghD .重力势能增加mgh +12m v 2答案 BC解析 当物体相对传送带静止时,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等,物体的动能增加了12m v 2,选项B 正确,选项A 错误;物体升高了h ,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mgh ,选项C 正确,D 错误.9.(多选)2019年跳水世界杯赛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中国选手邱波在男子10米台的较量中以557.75分获得冠军.在高台跳水比赛中,质量为m 的邱波进入水中后受到水的阻力(包含浮力)而竖直向下做减速运动,设水对他的阻力大小恒为F ,则在他减速下降深度为h 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 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 A .他的动能减少了Fh B .他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 C .他的机械能减少了(F -mg )h D .他的机械能减少了Fh 答案 BD解析 根据动能定理,动能的减少量等于合外力所做的功,所以ΔE k =Fh -mgh ,A 错误;他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 ,B 正确;他的机械能减少量是除重力之外的力所做的功Fh ,C 错误,D正确.10.(多选)如图5所示,卷扬机的绳索通过光滑定滑轮用力F拉位于粗糙斜面上的木箱,使之沿斜面加速向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5A.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动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B.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克服摩擦力和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之和C.木箱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重力势能D.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机械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答案CD解析木箱加速上移的过程中,拉力F做正功,重力和摩擦力做负功,支持力不做功,由动能定理得:W F-W G-W f=12m v2-0.即W F=W G+W f+12m v2.A、B错误,D正确.又因木箱克服重力做功W G等于木箱重力势能的增加量,故C正确.11.(多选)如图所示,A、B、C、D四图中的小球以及小球所在的左侧斜面完全相同,现从同一高度h处由静止释放小球,使之进入右侧不同的竖直轨道:除去底部一小圆弧,A图中的轨道是一段斜面,高度大于h;B图中的轨道与A图中轨道相比只是短了一些,且斜面高度小于h;C图中的轨道是一个内径略大于小球直径的管道,其上部为直管,下部为圆弧形,与斜面相连,管的高度大于h;D图中的轨道是个半圆形轨道,其直径等于h.如果不计任何摩擦阻力和拐弯处的能量损失,小球进入右侧轨道后能到达h高度的是()答案AC解析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A、C图中小球不能脱离轨道,在最高点速度为零,因而可以达到h高度.但B、D图中小球都会脱离轨道而做斜抛运动,在最高点具有水平速度,所以在最高点的重力势能要小于mgh(以最低点为零势能面),即最高点的高度要小于h,选项A、C正确.12.(多选)如图6所示,重10 N的滑块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从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b点接触到一个轻弹簧,滑块压缩弹簧到c点开始弹回,返回b点离开弹簧,最后又回到a 点.已知ab=1 m,bc=0.2 m,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6A .整个过程中滑块动能的最大值为6 JB .整个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6 JC .从c 到b 弹簧的弹力对滑块做功6 JD .整个过程中弹簧、滑块与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答案 BCD解析 滑块能回到原出发点,所以机械能守恒,D 正确;以c 点为参考点,则a 点的机械能为6 J ,c 点时的速度为0,重力势能为0,所以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6 J ,从c 到b 弹簧的弹力对滑块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少量,故为6 J ,选项B 、C 正确.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13.(6分)为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某同学设计了如图7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提供了如下的实验器材:A.小车 B .钩码 C .一端带滑轮的木板 D .细线 E .电火花计时器 F .纸带 G .毫米刻度尺 H .低压交流电源 I .220 V 交流电源图7(1)根据上述实验装置和提供的实验器材,你认为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填写器材序号),还应补充的器材是________.(2)实验中得到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选择点迹清晰且便于测量的连续7个点(标号0~6),测出0到1、2、3、4、5、6点的距离分别为d 1、d 2、d 3、d 4、d 5、d 6,打点周期为T .则打点2时小车的速度v 2=__________;若测得小车质量为M 、钩码质量为m ,打点1和点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用v 1、v 5表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验证点1与点5间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的关系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数据处理时,如果以v 22为纵轴,以d 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v 22-d 图像,其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答案 (1)H 天平 (2)d 3-d 12T mg (d 5-d 1)=12(M +m )(v 52-v 12) (3)mgM +m解析 (2)打点2时的速度等于1~3间或0~4间的平均速度,即v 2=d 3-d 12T ;根据机械能守恒,整个系统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整个系统增加的动能,即mg (d 5-d 1)=12(M +m ) (v 52-v 12) ;(3)根据mgd =12(M +m )v 2-12(M +m )v 02得:v 22=mg M +m d +v 022,所以v 22-d 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量的表达式为mgM +m.14.(6分)某同学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设计实验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压缩量的关系. (1)如图8甲所示,将轻质弹簧下端固定于铁架台,在上端的托盘中依次增加砝码,测量相应的弹簧长度,部分数据如下表,由数据算得劲度系数k =________ N /m.(g 取9.80 m/s 2)图8(2)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大小________.(3)用滑块压缩弹簧,记录弹簧的压缩量x ;释放滑块,记录滑块脱离弹簧后的速度v .释放滑块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________.(4)重复(3)中的操作,得到v 与x 的关系如图丙,由图可知,v 与x 成________关系.由上述实验可得结论:对同一根弹簧,弹性势能与弹簧的________成正比. 答案 (1)50 (2)相等 (3)滑块的动能 (4)正比 压缩量的二次方解析 (1)加50 g 砝码时,弹簧弹力F 1=mg =k 1(l 0-l 1),加100 g 砝码时F 2=2mg =k 1(l 0-l 2),ΔF =F 2-F 1=k 1(l 1-l 2),则k 1≈49.5 N/m ,同理由加100 g 砝码和加150 g 砝码的情况可求得k 2≈50.5 N/m ,则劲度系数k =k 1+k 22=50 N/m.(2)使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相等,就可以认为滑块离开弹簧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3)弹性势能转化为滑块的动能.(4)图线是过原点的直线,所以v 与x 成正比,整个过程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即E 弹=E k =12m v 2,弹性势能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则弹性势能与弹簧压缩量x 的二次方成正比.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5.(8分)在地面处,以30 m /s 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地面为零势能面.问:(g 取10 m/s 2)(1)小球距地面多高时,它的重力势能是动能的2倍?(2)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动能是重力势能的2倍时,它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 (1)30 m (2)10 6 m/s解析 (1)设小球距地面高度为h 时,E p =2E k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知E p +E k =12m v 02在离地面h 高处物体的重力势能E p =mgh 由以上三个方程解得h =30 m(2)设当小球速度为v 时,E k =2E p ,E k =12m v 2由机械能守恒定律知E k +E p =12m v 02由以上三个方程解得v =10 6 m/s.16.(10分)如图9所示,竖直平面内半径为R 的光滑半圆形轨道,与水平轨道AB 相连接,AB 的长度为s .一质量为m 的小球,在水平恒力F 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从A 向B 运动,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到B 点时撤去力F ,小球沿圆轨道运动到最高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2mg ,重力加速度为g .求:图9(1)小球在C 点的加速度大小; (2)恒力F 的大小.答案 (1)3g (2)μmg +7mgR2s解析 (1)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在C 点,轨道对小球的弹力N =2mg .小球在C 点时,受到重力和轨道对球向下的弹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N +mg =ma ,解得a =3g . (2)设小球在B 、C 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 1、v 2,在C 点由a =v 22R 得v 2=3gR .从B 到C 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2m v 12=12m v 22+mg ·2R . 解得v 1=7gR .从A 到B 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Fs -μmgs =12m v 12-0.解得F =μmg +7mgR2s.17.(10分)如图10所示,轨道ABCD 平滑连接,其中AB 为光滑的曲面,BC 为粗糙水平面,CD 为半径为r 的内壁光滑的四分之一圆管,管口D 正下方直立一根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弹簧下端固定,上端恰好与D 端齐平.质量为m 的小球在曲面AB 上距BC 高为3r 处由静止下滑,进入管口C 端时与圆管恰好无压力作用,通过CD 后压缩弹簧,压缩过程中小球速度最大时弹簧弹性势能为E p .已知小球与水平面BC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求:图10(1)水平面BC 的长度s ;(2)小球向下压缩弹簧过程中的最大动能E km . 答案 (1)5r 2μ (2)32mgr +m 2g 2k-E p解析 (1)由小球在C 点对轨道没有压力, 有mg =m v C 2r小球从出发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3mgr -μmg ·s =12m v C 2解得s =5r2μ.(2)速度最大时,小球加速度为0,设弹簧压缩量为x . 由kx =mg ,得x =mgk由C 点到速度最大时,小球和弹簧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设速度最大时的位置为零势能面, 有12m v C 2+mg (r +x )=E km +E p 解得E km =32mgr +m 2g 2k-E p .18.(12分)如图11所示,绷紧的皮带与水平面的夹角θ=30°,皮带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始终保持v 0=2 m/s 的速率运行,现把一质量为m =10 kg 的工件(可看成质点)轻轻放在皮带的底端,经过时间1.9 s ,工件被传送到h =1.5 m 的高处,取g =10 m/s 2,求:图11(1)工件与皮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2)电动机由于传送工件多消耗的电能. 答案 (1)32(2)230 J 解析 (1)由题图可知,皮带长s =hsin θ=3 m.工件速度达到v 0前,做匀加速运动的位移 s 1=v t 1=v 02t 1,匀速运动的位移为s -s 1=v 0(t -t 1),解得加速运动的时间t 1=0.8 s. 加速运动的位移s 1=0.8 m , 所以加速度a =v 0t 1=2.5 m/s 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 cos θ-mg sin θ=ma , 解得:μ=32. (2)从能量守恒的观点看,显然电动机多消耗的电能用于增加工件的动能、势能以及克服皮带与工件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摩擦力做功产生的热量. 在时间t 1内,皮带运动的位移 s 皮=v 0t 1=1.6 m ,在时间t 1内,工件相对皮带的位移 s 相=s 皮-s 1=0.8 m , 在时间t 1内,摩擦生热 Q =μmg cos θ·s 相=60 J ,工件获得的动能E k =12m v 02=20 J ,工件增加的重力势能E p =mgh =150 J , 电动机多消耗的电能W =Q +E k +E p =230 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