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资源概论word教案
高中地理野生动物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野生动物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掌握野生动物的分类方法及其生活习性。
3.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探究野生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野生动物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野生动物的分类方法及其生活习性。
难点:1. 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2. 野生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野生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野生动物的兴趣。
2. 提问:野生动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新课讲授1. 野生动物的概念及分类- 介绍野生动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的定义。
- 讲解野生动物的分类方法,如按生活环境、食性、栖息地等进行分类。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
2. 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讲解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等。
-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分析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如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三)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野生动物保护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野生动物?- 如何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科学野生动物教案

科学野生动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科学世界中的野生动物教案目标:1. 了解野生动物的特征、栖息地和生态系统。
2. 掌握科学观察和记录野生动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学生将通过观察和研究野生动物,探索它们的栖息地、行为和适应能力。
此外,教案还将引导学生思考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教案步骤:1. 引入(10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资源,引起学生对野生动物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 提出问题,例如:“你见过哪些野生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为什么保护野生动物很重要?”2. 了解野生动物(20分钟)- 分组或个人研究不同的野生动物,包括它们的特征、栖息地、饮食习惯等。
- 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互联网或其他资源来获取信息,并记录在笔记本中。
3. 野生动物观察(30分钟)- 前往学校附近的公园、自然保护区或动物园等地方进行野生动物观察。
- 学生需要记录所观察到的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行为等信息。
- 鼓励学生使用相机或绘图工具记录所见。
4. 分享和讨论(20分钟)- 学生将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讨论所观察到的野生动物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 引导学生思考野生动物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系统对它们的影响。
- 引导学生思考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讨论可能的保护措施。
5. 总结和评估(10分钟)-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他们对野生动物观察和保护的思考和感受的短文。
-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参与度来评估他们对野生动物的理解和意识。
教案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或动物救助机构,了解更多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和挑战。
2. 组织学生参与野生动物保护项目,例如制作海报、宣传册或参与义工活动。
3. 邀请专业人士或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理解。
野生动物保护教案:了解地球上的珍稀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教案:了解地球上的珍稀动物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珍稀动物的种类和特点;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3.通过讨论、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采取行动保护野生动物。
二、教学内容1.了解地球上的珍稀动物介绍珍稀动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地区,生活习性,保护现状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珍稀动物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2.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的培养通过发现和分析不良环境现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向学生介绍环境保护选手的模范事迹。
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地球公民应该从自身做起,落实环保责任。
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能力。
3.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介绍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和方式,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救治和核心区的保护等措施。
并通过学生的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保护野生动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1.演讲法:教师通过精彩的演讲,让学生全面了解一些珍稀动物的种类、分布地区、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2.观察法:带领学生观察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地的野生动植物群落,了解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等等,通过实践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
3.小组讨论法: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将其付诸行动。
四、教学过程1.带领学生观看有关珍稀动物的视频,介绍珍稀动物的种类、分布地区、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2.为学生介绍环境保护选手的模范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地球公民应该从自身做起,落实环保责任。
3.带领学生一起前往野生动物保护区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等等。
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并实行行动计划,把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的能力和态度,是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2.与学生交流,收集他们对课程的感受和体会。
3.通过考核学生的作业是否认真完成,来评估他们学习课程的效果。
六、教学成果1.学生了解了地球上的珍稀动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地区,生活习性,保护现状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大班科学教案野生动物 (2)

大班科学教案野生动物一、引言大班科学教案的主题是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指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而非人类驯养和控制的动物。
它们多样且神秘,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了解野生动物对于儿童来说,不仅能增加他们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界的尊重。
本教案将从野生动物的特点、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野生动物的特点野生动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们是地球上独特而宝贵的资源。
野生动物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地球上有大量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等。
每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外观、习性和生活方式。
2. 自然适应能力:野生动物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包括气候变化、食物供应不稳定等。
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并能与其他物种相互依存和平衡。
3. 生态平衡: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与植物、其他动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相互作用。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保持着生态平衡。
三、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1.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最广泛分布的野生动物类别之一。
比如大象、老虎、狮子、熊等。
它们具有温血、哺乳的特点,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2. 鸟类:鸟类是另一个重要的野生动物类别。
它们具有羽毛、喙和两对翅膀。
鸟类具有飞行能力,并在不同的地区栖息和繁殖。
3.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包括蛇、鳄鱼和龟等。
它们的特点是有鳞和冷血,行动通常比较缓慢,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地形。
4.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指的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例如青蛙、蟾蜍和蝾螈等。
四、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人类的活动,野生动物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这包括栖息地的破坏、非法捕猎和环境污染等因素。
保护野生动物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1. 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重要的是让人们明白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长远利益。
2. 保护栖息地: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我们需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认识野生动物课程设计

认识野生动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野生动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及生活习性;2.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主要野生动物资源及其分布情况;3. 学生能够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整理野生动物的相关信息;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对野生动物进行分类和总结;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野生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2. 学生能够尊重生命、关爱自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对生物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普性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的基本知识,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野生动物的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野生动物的概念与分类:介绍野生动物的定义、种类及其生物学特征,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别的野生动物及其特点。
- 教材章节:第一章《生物多样性与野生动物》- 内容列举:动物界的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
2.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及其分布:讲解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各类野生动物的地理分布情况。
- 教材章节:第二章《我国野生动物资源》- 内容列举:各大生物地理区域的野生动物资源、重点保护动物等。
3. 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分析不同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保护野生动物》教案

《保护野生动物》教案保护野生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2. 理解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3. 掌握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了解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 介绍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如栖息地破坏、非法贸易等。
2.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3. 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和意义:- 探讨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
- 讨论各种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如保护栖息地、禁止非法贸易等。
-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可以为野生动物保护做出的贡献。
4. 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讨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的环保行动。
-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和组织。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就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和保护方法展开讨论。
3. 视听材料展示: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野生动物的现状和保护工作。
4. 个人思考: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个人思考,写下自己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承诺。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的参与度。
2. 个人思考作业:评估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承诺的表达程度。
3. 课后反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收获。
五、教学资源1. 视听材料: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视频和图片。
2. 可视化工具:投影仪和电脑等设备。
3. 参考资料: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资料和案例。
六、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或自然保护区。
2. 鼓励学生参与本地的环保志愿者活动。
3.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研究项目。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掌握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和意义,并培养起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保护野生动物教案

保护野生动物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一些常见野生动物的基本生态知识,探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和意义。
2.教学内容:(1)认识野生动物,感受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2)了解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特征、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3)探讨野生动物的保护意义、保护措施和保护法规。
3.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野生动物图片、视频等资料,并且提前进行筛选和整理。
(2)教师需要安排实地考察野生动物和其栖息环境的活动。
(3)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案。
4.教学过程:第一节:认识野生动物,感受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听老师介绍野生动物一般的特点,观看野生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野生动物的好奇心和认知欲望。
第二节:了解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特征、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通过展示一些野生动物的图片以及简单的野外直播,让学生感性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引导学生了解野生动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并介绍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第三节:探讨野生动物的保护意义、保护措施和保护法规通过对野生动物保护意义的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
探讨常见的野生动物保护措施,以及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第四节:实地考察和总结安排学生实地考察野生动物栖息地及其生活环境,观察野生动物的行为及其栖息地的现状,从而深入掌握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和环境现状。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并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5.教学评价方法:(1)观看野生动物直播,让同学们尝试解认识和辨别不同的野生动物,从而考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观察力。
(2)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考察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和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编写小练习,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6.教学扩展:利用科技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探索人类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激发爱护自然的情感。
野生动物教案

野生动物教案教案标题:保护野生动物——了解、尊重和保护我们的自然世界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活动和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当前面临的威胁以及我们每个人可以采取的保护行动。
通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本教案旨在激发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保护自然的积极参与者。
教案目标:1. 了解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2. 了解当前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3. 掌握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态度。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和美丽,引发学生对野生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为什么保护野生动物很重要?引导学生思考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知识讲解:3. 介绍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例如,食肉动物、飞禽、水生动物等。
4. 讲解当前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如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气候变化等。
活动任务:5.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野生动物,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该动物的生活习性、栖息地和面临的威胁。
6. 学生设计海报或展板,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野生动物。
保护行动:7. 学生讨论并列出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例如减少使用塑料、支持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参与当地保护活动等。
8. 学生制定个人保护计划,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施这些措施。
总结:9.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每个人的责任。
10.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行动分享给家人和朋友,以扩大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响力。
评估:11. 学生完成一份小测验,以评估他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12.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评价。
延伸活动:13. 邀请当地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或志愿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深入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了解。
14. 学生可以参观野生动物保护区或动物园,亲身体验和观察野生动物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野生动物资源的属性与分类第一节野生动物资源的属性一、野生动物资源的再生性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物资源可以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扩大。
野生动物资源还具有解体性或叫脆弱性的一面二、野生动物资源的系统性指野生动物资源具有结构上等级性,即野生动物资源以群落的形式存在;野生动物是不能单独生存的,总是形成个体、种群、群落这样三个层次的系统。
三、野生动物资源的层次性层次性是生物由于在生态系统中分布的不同而形成在空间上(水平的或垂直的)分层或分离的序列。
促使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上层;如形成林冠的乔木,海、湖水面上的藻类等。
陆地生态系统的下层是有机质积累并更新的地方,往往是分解者所在地(土壤层)。
如落叶阔叶林有四个主要层次:①上层木②下层木:③灌木层④草本植物: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是由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下水、盐碱度等生态因素所造成的,由赤道到两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泰加林(或北方针叶林)和冻原(或苔原)。
动物群落的层次性与植物群落的层次性密不可分。
每一种鸟都有一个自己所最喜好的层次。
1.林冠层:林鸽和茶腹鳾喜欢在林冠层;2.乔木层:青山雀、长尾山雀、旋木雀和煤山雀喜欢在乔木层;3.灌木层:沼泽山雀、大山雀和戴菊喜欢在灌木层;4.地面:乌鸫、红胸鸲和鹪鹩则多在草被层或地面活动。
群落交错区(ecotone)群落交错区:指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
包含断裂状边缘镶嵌状边缘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效应:指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
人们把群落交错区中的生物分为三类:其中两类为邻近两个群落所共有,另一类是交错区所特有的。
四、野生动物资源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结构形式是不相同的,因而各处的自然环境也就不同,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种类。
生物生长与活动的环境在地域上的差异,决定了生物资源分布的地域性。
地域性对微生物更重要生物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还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森林生物群落带、草地生物群落带、荒漠生物群落带、冻原生物群落带五、野生动物资源的周期性动物资源的周期性,是动物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序列。
动物的周期性受动物体内的“生物钟”控制,动物资源的周期性表现为日节律、月节律、季节节律和年节律。
六、野生动物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内都有数量的限制;在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负荷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第二节野生动物资源的分类一、按野生动物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1.野生无脊椎动物资源包括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2.野生脊椎动物资源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二、按野生动物资源的生存环境划分。
1.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热带野生动物资源——热带森林系统野生动物资源、热带草原系统野生动物资源;温带野生动物资源——温带森林系统野生动物资源、温带草原系统野生动物资源;寒温带野生动物资源;冻原野生动物资源等。
2.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分为海洋野生动物资源、湖泊野生动物资源、河流野生动物资源、沼泽野生动物资源等。
三、按野生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划分动物资源可分为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两大类。
按照经济价值和用途,可把野生动物资源分为以下八类。
1.肉用动物资源兽类中的野猪、、兔、水鹿、等;鸟类中的沙鸡、野鸡、鸽子等;爬行类中的多种蛇,蟒、龟、等;两栖类中的多种蛙等。
鱼类中的各种鱼;无脊椎动物:头足类中的乌贼、章鱼等;贝类中的多种贝;甲壳类中的虾、蟹等。
2.毛皮兽类动物资源这类动物的毛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是制革、高级服装以及其它制品的重要原料。
例如:数量较多的有我国北方的松鼠、旱獭、等;南方的松鼠类、竹鼠、果子狸等,。
食草的重要制革兽类有麂、马鹿、驼鹿、水鹿、野猪以及黄羊、斑羚等各种野羊也是产量较高的种类。
3.药用动物资源可以入药或作为医药原料的野生动物种类很多、例如:兽类:虎(骨、脂、血)、熊(脂、胆)、灵猫(香)等;鸟类:环颈雉、等;爬行类:五步蛇、等多种蛇、两栖类:蟾蜍、蛤士蟆等;贝类:牡蛎、珍珠、鲍鱼和头足类中的乌贼等;节肢动物:蝎、壁钱、蝉(蜕)、大斑蝥等;此外,鲨鱼、黄鱼、鳕、鲽等鱼的肝脏可提取鱼肝油和维生素A及D,这些药物对治疗夜盲症和佝偻病有较好时疗效;海洋水产中的海参、干贝等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4.可驯养动物资源除了已驯化饲养的家禽家畜如牛、马、羊等之外,自然界具有驯养的价值兽类:多种鹿、麝、貂、水獭、河狸等;两栖类中的林蛙;爬行类:药用蛇类、龟鳖等;节肢动物:蝎;野生禽类:马鸡、天鹅、野鸭、斑头雁、雪鸡等。
我国东北地区驯化马鹿、梅花鹿、麝、貂等有很大发展。
5.观赏动物资源如:兽类中时熊猫、虎、豹,海豚等;珍禽中的朱鹦、犀鸟、相思鸟、天鹅、鹤类、孔雀、锦鸡、雉鸡、鸳鸯、画眉、百灵、鹦鹉等。
6.具有仿生学启示的动物资源该类动物具有奇异功能。
它们的器官、生理功能和机制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能给人以新的思路与启示,在仿生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蝙蝠、海豚的超声波回声定位系统在交通设计、定向、导航、探测、调节控制等系统中,为人们所仿效和利用。
人们利用响尾蛇用热定位确定被捕捉位置的原理制成了响尾蛇导弹。
海龟、鸟类等的星象导航和地磁导航系统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猫头鹰的特殊定向听觉和海豚皮肤的弹性特性也正在为科学家们所研究和仿效。
7.益农林动物资源这类动物大多数是农作物及森林中害虫害兽的大敌,对其害具有控制作用。
主要的类群有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肉食性鸟类和兽类等。
如:鸟类中的灰喜鹊、花喜鹊、乌鸦、黄鹂、大山雀、黑卷尾、黄雀、燕子、白头翁、伯劳、百灵鸟、云雀、画眉、杜鹃、啄木鸟、戴胜、夜鹰、猫头鹰等均为食虫鸟,对保护森林,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软体动物和兽类中的蜻蜒、螳螂、虎甲、步行虫、瓢虫、食蚜蝇、小壁虎、蜥蜴、青蛙、蟾蜍、蝙蝠、黄鼬、刺猬等也是害虫的大敌。
此外,有些动物如多种蜂、蝴蝶等对植物花粉及种子的传播是极为重要的。
蚯蚓等动物的存在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
8.绒用和饰用动物资源这类动物的种类在鸟类中特别多。
如我国特产的雉鸡类中的白鹇、长尾雉、锦鸡、角雉等,鸳鸯、绿头鸭、针尾鸭、罗纹鸭、翠鸟、白鹭等的羽毛都具有很高的饰用价值,常作为出口物资。
野鸭的羽毛常作为绒用,我国华北地区的野鸭绒每年出口达数千吨。
第二章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及引种驯化第一节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一、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规律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而这种辐射能在各处的分配状况是不均匀的: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最多,因而终年高温;高纬地区地面受热逐渐减少;高纬地区,地面受热最少,终年寒冷。
这样从南到北就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每一个带呈东西方向延伸,由南向北依次更替。
与此相应,各种生物群落类型也成东西带状从南向北依次更替,这就是生物群落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物群落类型由南到北的顺序如下:1.热带雨林生物群落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气候:终年平均气温约25—27℃,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这里植物终年生长,植被主要为浓密而潮湿的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中的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动物资源极为丰富。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落分布在南北纬度25—40°之间的亚热带地区。
该区降水较多,生长季长,生物种类丰富。
亚热带林区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区系的差异,又可分两类:一是硬叶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各大陆西部具有地中海型气候的区域里。
林中以栎类为主。
二是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
我国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大,发育最为典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着十分丰富的动物资源,昆虫、鸟类繁多,猿猴、蛇类、豺、豹等也不少。
此外还有一些稀有珍贵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穿山甲、华南虎等。
3.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落在西欧、东亚和北美三个主要分布区。
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主要树种有栎类、山毛榉、槭、椴、桦等。
也有针叶林分布,如在我国多为油松林和侧柏林等。
夏绿林中的动物种类也不少,主要有鼠、松鼠、鸟类(啄木鸟,山雀、画眉、莺类)、獾、旱獭、狐类,狼,野猫、野猪、鹿、熊等。
4.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北方针叶林或称泰加林)分布于北纬45一70°之间的寒温带地区,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北部,形成一条完整的针叶林生物群落地带。
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温凉而短促,降水以雪为主要形式。
本区植物区系比较贫乏,但森林面积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
乔木主要以云杉、冷杉、松、落叶松等为主。
除落叶松外都为常绿针叶树。
动物种类以鹿类较多(糜、驼鹿、驯鹿等)。
啮齿类动物丰富,能在雪下穴居。
还有狼、黑熊、貂、猞猁、狼獾、鼬、紫貂等以及鸟类,这些都是重要的动物资源,经济价值很大。
寒温带针叶林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木材资源、林副产品和动物的毛皮、肉用、药用等珍贵资源。
5.冻原生物群落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北极圈附近,形成一条大致连续的冻原地带。
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量200—300毫米,风力强,土壤下面常有永冻层存在。
植被的种类组成很贫乏,总共只有约一、二百种植物。
主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苔藓、地衣、莎草科、禾本科、毛莨科、十字花科)和一些矮小灌木(杨柳科、石楠科与桦木科)。
动物种类较贫乏,但也有大型植食动物如驯鹿、麝牛、美洲驯鹿等和食肉动物如北极狐,鹰、隼、枭、狼等;北极熊为杂食动物,还有小型植食动物,如雪兔、旅鼠和瓣等,夏季多有候鸟迁来吃冻原的巨大昆虫群,以繁衍生息。
受低温的限制,植物生长极为缓慢和动物种类较少,致使冻原的生产力很低。
(二)经度地带性规律生物群落因水分条件变化形成经向变化。
海洋上蒸发的大量水汽,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陆地,是陆地大气降水的主要来源。
地上的降水量在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往往是十分悬殊的,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渐次减少。
因此,在同一个热量带内:沿海地区:空气湿润,降水量大,分布着森林生物群落;内陆:随着降水量减少,干旱季节增长,分布着草原生物群落;大陆中心:气候极为干旱,则分布着干旱荒漠类型。
在同一个热量带内,这种以水分为主导因素,使生物群落大致沿经向方向延伸成带而东西依次更替的分布规律,就称为生物群落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规律以北美大陆表现最为典型:从大西洋沿岸向西,依次出现南北向延伸的森林带、草原带、半荒漠带和荒漠带,至太平洋沿岸又出现森林带。
在我国温带地区,经向变化规律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从东到西具有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显著变化,因而也就依次分布着湿润森林带、半干旱草原带和干旱荒漠带,其间还存在一些过渡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