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导论论文范文
中医理论论文(最新3篇)

中医理论论文(最新3篇)中医调节身体的方法篇一(一) 针灸针灸是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
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记得以前在古装电视剧里面看见医生用小小的银针就可以治疗病痛觉得特别的神奇,没想到在课堂上有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1、针刺: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首先找准与治疗部位对应的穴位,然后讲针刺入皮肉,慢慢的调节捻动。
根据亲身的体验,针刺入之后有酸麻胀的感觉,而疼痛是轻微的。
如今针刺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了。
例如利用针刺来治疗青春痘以及减肥。
为什么针灸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呢。
因为人体的经络错综复杂,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经络通畅气血才能行的通畅。
而青春痘或者是肥胖多是因为经络不畅,气血行不顺而导致的。
因此都是以疏通经络为基础的。
经络疏通,气血通畅。
从而达到排毒养颜的效果。
我在课堂上是第一次体验针刺,从开始的害怕到体会到针刺的真实感觉,并且自己动手实践,针刺入的时候疼痛感十分轻微,然后通过捻动调节的真的时候,因为穴位受到了刺激会感觉酸酸的,麻麻的,还有胀感。
经过第一次在害怕中接受老师扎针之后,好奇心驱使我自己拔针扎针,让我体会到了针刺的奇妙。
2、艾灸:艾灸是一种在人体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
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
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
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刺激,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关于中医论文范文

关于中医论文范文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
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
旨在探讨中医理论在现代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
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
整体平衡,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中医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慢性病管理:中医在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着独
特的优势。
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其生活方式,达到控制病情发
展的目的。
2. 疾病预防: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饮食调养、情志调摄等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
3. 康复治疗:在疾病康复阶段,中医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然而,中医在现代医疗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科学性质疑:部分人对中医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医缺乏严
格的实证医学支持。
2. 标准化问题:中医治疗手段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流程,这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的推广和应用。
3. 人才培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知识体系融合的难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医界正在努力进行现代化改革,包括加强中医理论的科学研究,推动中医治疗的标准化,以及培养既懂中医又通晓现代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医有望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论文范本

中医论文范本中医论文范本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国内外医学界都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围绕中医药学的历史概述、理论体系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上古时期的黄帝时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观察人体的脉搏、舌苔等检查方法,诊断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同时,中医药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中医药学还注重预防疾病,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药学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中药有广泛的适应症,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
中药通常以方剂的形式应用,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节身体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采用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
中医药学还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气、血、津液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然而,中医药学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繁杂,需要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另一方面,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在一些西方医学界面受到怀疑,认为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中医药学需要不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总之,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
在国内外医学界都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医药学注重个体化治疗和预防疾病,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药学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中医药学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在当今医学界,中医学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中医学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首先,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
在诊断方面,中医学注重望闻问切的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式来辨证论治。
这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说和器械检查诊断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
其次,中医学在临床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康复期疾病和老年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中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病后调理等优点,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
针灸、推拿、气功等中医疗法也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中医学在国内外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也将中医学作为研究课题,积极探讨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这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当前,中医学研究的热点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药物的作用机制、中医诊疗技术的标准化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加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高中医学的教育质量,培养一批造诣深厚、实践能力强的中医学专家和学者。
总而言之,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在当今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学者投入到中医学的研究中,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篇标准的中医学论文范文(实用46篇)

一篇标准的中医学论文范文(实用46篇)明确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对于所有中医院校而言,首先是要对自己学校做出一个精准的定位。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教授指出,每个大学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本科学制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本硕连读学制的目标是什么,本硕博学制的目标是什么。
各个学制之间的目标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各学制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根据自己的学校条件来对学生因材施教,探索出属于各学制的独特的培养模式。
循序渐进在对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不可追求过快的速度,追求过快的速度只会导致质量的下降,正如金字塔需要将地基稳固,再一层一层往上累积一样,如果地基未垒好就往上添砖加瓦,看似牢固的金字塔实则岌岌可危。
中医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地基,只有将基础理论掌握牢固了,才能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去追求更高阶的知识。
因而要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课程,一步一步地稳固知识。
注重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它们构建了中医药学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
甚者有,不读《伤寒》不知辨证,不读《金匮》不知病源的言论,经典作用可见一斑。
但学生目前学的东西过于繁杂,不仅有经典,还有英语、各种西医教材,这样反而导致学生的中医根基不扎实,导致进入临床后茫然不知所措。
因而,各大中医学校应立足于经典知识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加强临床任何一门医学都离不开临床实践,中医学也不例外。
中医学发展从古发展至今,仍能在医学界中占有一席地位的原因就在于实际疗效。
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的理论根源,更是其发展的核心。
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证。
而现今的中医院校学生,往往被学业所累,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病人,更谈不上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
学校应通过设置一些中医基本技能训练或者临床各科技能训练,将课堂从教室移至医院,从而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临床,使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
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
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中药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根据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中药学岗位工作的任务。
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在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
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中药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
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
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
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
中医学的论文优秀范文

中医学的论文优秀范文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医学的论文篇1浅析中医医学心理学【摘要】中医医学心理学源于《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
医生运用于临床,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
本文就其理论基础、基本疗法结合案例进行简述。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1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
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
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1.3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系,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
[1]1.4五脏情志论1.4.1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
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1.4.2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
[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
[4]1.5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
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
[5]1.6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2.1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
[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
[8] [9]2.1.1单独运用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皮肤而悲,而排解郁怒。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第一篇:中医学论文我对中医的认识中医学是绽开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株奇葩,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接触《国粹—中医学精要》这门课以前,我对中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知道一些草药和针灸上,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后,我对中医的认识长进了许多。
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四个字“阴阳调和”,中医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自组织系统。
把人体的发病和愈病都看作是机体自主性反应过程,强调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
中医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疾病有标,本之分。
中医治病重在治本。
中医的治本主要是运用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艺术,其主要内容是扶正祛邪,五藏生克,阴阳自和。
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中医学就像一条容纳百川的河流,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规律的医学文化体系。
要加深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对于其历史的研究是必要的,中医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历史是深厚的: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
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
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导论论文范文中医学导论论文中医学导论论文该怎么写,下面请参考提供的范文。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目的:探讨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程。
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进展等方面对糖尿病做一综述。
结果: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只有正确的辨证,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结论:积极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证型研究,对于有效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疗效,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疲乏、消瘦等;其病程长,调治失宜易并发多种急性并发症以及慢性神经血管并发症。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消渴”范畴,是由体质因素、忧思郁怒、外感邪毒、劳倦损伤、嗜食等多种因素所致。
发病隐袭,缠绵难愈,病情多变,其病机过程通常表现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而辨证施治对于改善病症、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
现将中医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1 脾肾亏虚《素问·奇病论篇》记载“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1】”的论述。
脾瘅、消渴是相互关联的同种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正因如此,医者常将二者混二为一,而渐各失原义),但消渴病机中兼有“中满”及“内热”。
中医还认为,肾为先天,脾脏的功能强弱,均依赖肾脏功能的正常与否。
假设肾虚影响脾脏,脾气亏虚,不能全尽“为之行其精气”之职,那么易致水谷精微等代谢异常,而成糖尿病。
1.2 气郁、痰湿、瘀血本病的根本病机为脾肾亏虚。
脾虚运化无力,机体失于濡养;肾虚那么各脏失于温煦,脏腑功能缺乏,均可导致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弱,久那么气血必运行乏力,气机郁滞而成痰、成瘀。
目前,糖尿病的中医分型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
林兰等【2】把糖尿病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2.1 阴虚燥热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当滋阴清热:此证临床最多见,方用增液汤合白虎汤合消渴方加减,饮食以清淡略带凉性食品为宜,忌动怒上火及辛香燥烈之品。
保持大便通畅,可眼用枸杞汤、麦冬黄连冬瓜汤调摄:用药大多寒凉,不宜常用,以免伤及胃气。
2.2 气阴两虚症见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病症不明显,口咽枯燥,神疲乏力,气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或兼心悸自汗或眩晕耳鸣,或肢体麻痛,或视物模糊,舌体胖或有齿印,舌苔白,脉沉细。
治宜益气养阴。
药用生麦散合增液汤加味,也可用玉液汤、玉泉丸调摄或生地、黄蔑、山药水煎代茶饮或二冬汤代饮。
忌辛燥坚硬食品,保持大便通畅,还应畅情志,和气血。
2.3 阴阳两虚症见腰膝酸软,气短乏力,口干饮水不多,畏寒肢冷,颜面或下肢水肿,食欲减退,便塘或便秘交替出现,面色苍黄晦暗,耳轮枯槁,齿摇发脱,阳凄,舌淡暗,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法当育阴温阳,补肾活血。
药用金廷肾气丸合水陆二仙丹加减。
药宜温服,忌生冷瓜果,注意保暖,及时增衣助阳。
避御寒邪。
可加眼引火升阳汤、祀子粥调理。
3.1 控制饮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载有“其(消渴患者)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
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时至今日,此段经文仍堪称消渴患者之准绳【3】。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
如猪胰子1只,低温枯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 g,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 g、黑豆5 g、赤小豆5 g,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 g、瘦猪肉5 g,武火炒后食用等。
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3.2 配合运动糖尿病患者应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患者,应在餐后进行体育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患者,适当体育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谢紊乱。
如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根据情况妥善安排体育运动量。
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
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
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3 注重调摄情志中医认为,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情志舒畅愉快,那么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扶助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所以要鼓励患者调畅情志,善于控制喜怒哀乐,使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到达控制糖尿病病情的目的。
3.4 适当的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那么,同时辅以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的方法,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
中药降血糖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
中药在改善病症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
祝湛予等【4】在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血瘀者时,用自制降糖根本方,配活血化瘀法治疗,不但可以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且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胰岛素的吸收。
熊曼琪【5】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8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总有效率到达86.6%,并总结出该方具有通腑存阴、活血化瘀等成效,可降糖、降脂、降低血液黏度,对防治血管神经并发症有一定疗效。
邵启惠【6】证实,活血化瘀可使空腹血糖降低,胆固醇的β-脂蛋白下降,全血比黏度低切速,血浆比黏度、f蛋白原和血浆渗透压等也显著下降,“三多一少症”及一切并发症改善。
总之,长期的糖尿病患者,依据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理论,在治疗糖尿病的根底上,适当配伍活血化瘀药物,可到达较为满意的疗效。
有人【7】运用动物实验性糖尿病对本方及其药物组成的复合作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结论是:方中知母为降糖的主药,甘草、粳米能辅助发挥作用,它与人参配合有拮抗作用,而石膏的参加,又使之相互协调。
祝湛予。
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用自制降糖根本方(元参、生地、麦冬、党参、五味子、茯苓、生牡蛎、苍术、黄芪、葛根、山药、丹参)加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效果较好。
中医治疗糖尿病,从脏腑病机论治,认为上焦宜润肺养阴、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泻火或清胃润燥,以治消谷善饥;下焦宜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使水火相济、阴平阳秘。
从标本虚实论治,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正虚之中,以肾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肾虚之中,阴虚为常,火衰为变【7】。
从“三消”轻重论治,认为标实证轻,本伤病重,消渴病出现传变(并发症),病情更重。
此时,常需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诸法并用,方可取得好的.疗效。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原那么上常宜滋补,慎用攻伐及寒凉药物,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到达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证。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病症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
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8】。
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那么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和精华所在,尤其是中医药个体化治疗的特色与优势所在,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只有正确的辨证,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积极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证型研究医`学教育网,进一步完善糖尿病并发症与中医证型关系及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于有效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疗效,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
第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51.【2】林兰。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论治【M】。
第11版。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72.【3】王忆黎,严余明。
试述2型糖尿病炎症发病说对中医临床的意义【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3,27(3):2-21.【4】祝季元,祝湛予。
治疗糖尿病经验【J】。
浙江中医杂志,1987,(12):531.【5】熊曼琪。
加味桃核承气汤(片)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新中医,1998,2(4):55.【6】邵启惠。
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糖尿病的初步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5):15.【7】LeinonenE, Wiklund, Hurt Camejo E, etal.Insulin resistance an adiposity correlate with acute phase reaction and soluble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in type 2 diabetes【J】。
Atherosclerosis,23,166(2):387-94.【8】向红丁。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分型及防治原那么【J】。
继续教育,25, 19(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