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试题1.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什么?选项包括《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温疫论》。
2.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什么?选项包括《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小儿药证直诀》。
3.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什么?选项包括《本草纲目》、《新修本草》、《黄帝内经》、《千金要方》和《神农本草经》。
4.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什么?选项包括《黄帝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和《温病条辨》。
5.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___。
6.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___。
7.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余师愚。
8.提倡___的医家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___。
9.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什么?选项包括心、肺、脾、肝和肾。
10.在中医诊治疾病中,主要着眼于什么?选项包括病、症、体征、证和病因。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什么?选项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什么?选项同上。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什么?选项同上。
4.下列哪个描述反映了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选项包括“旦慧、昼安、___、夜甚”、“春善病鼽衄”、“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东南湿热,西北燥寒”和“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5.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什么?选项需要自己填写。
6.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什么?选项需要自己填写。
1.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什么?选项包括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社会的进步、人和社会关系密切、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和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2.哪些因素包括在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中?选项包括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和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6)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计30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期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心B.脾C.肝D.肾E.肺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E.五行制化5.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A.鼻B.耳C.口D.舌E.目6.“罢极之本”是指()A.肝B.肾C.脾D.胆E.心7.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8.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9.“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化气10.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1.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A.偏阴质B.偏阳质C.痰湿质D.阴阳平和质E.气虚质12.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E.以上都不是13.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怒则气上B.思则气缓C.悲则气消D.惊则气乱E.劳则气耗14.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正气不足B.邪气侵袭C.正邪相争D.体质虚弱E.气候异常15.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A.阴偏盛B.阳偏盛C.阴偏衰D.阳偏衰E.阳胜则阴病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A.辛B.甘C.酸D.苦E.咸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心B.肝C.脾D.肺E.肾3. 以下在五行中属木的是()A.筋B.脉C.肉D.目E.胆4.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5. 以下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的是()A.气滞B.气逆C.气脱D.气闭E.气陷6. 气为血之帅是指()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7.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8. 以下病邪,属于阳邪的有()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9. 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10. 六淫之中,易耗气伤津的邪气有()A.风邪B.燥邪C.暑邪D.湿邪E.火邪三、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藏象)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藏象)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精血互生互化的依据是( )(2011年第5题)A.肝肾同源B.脾肾同源C.心肾同源E.B正确答案:此题考查精血之间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源于水谷精微,两者又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故有称“肝肾同源”。
2.肝与肺在生理上的协调,主要表现于( )(2011年第4题)A.血液的运行B.津液的代谢C.营卫的协调E.A正确答案:此题考查脏腑间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
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通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人称为“龙虎回环”。
3.乙癸同源指的是( )(2010年第5题)A.精血互化B.津气互生C.水火既济E.B正确答案:此题考查对“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的理解,属于理解型考题。
根据五行学说,脏腑、干支配属五行,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所以“乙癸同源”即指”肝肾同源”。
肝藏血、精藏精,精血皆源于水谷精微,两者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称为“精血同源”或“精血互化”。
A选项和D选项分别指肺肾的关系和心肾的关系。
4.心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于( )(2010年第4题)A.津液与血液的互化B.血液的生成和运行C.精髓与血液的互化E.C正确答案:此题考查脏腑之间的关系,属于识记型考题。
心主血,脾摄血。
故选C。
5.“肝肾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2008年第10题)A.相火寄于肝肾B.肝肾同属于下焦C.精血互生互化E.D正确答案:此题考查肝肾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6.以调节气机升降为主要作用的脏腑是( ) (2008年第7题)A.肾与肝B.脾与胃C.肝与肺E.C正确答案:此题考查气机升降特点,属于应用型考题。
脾胃居中焦,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位于心肺与肝肾之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有升有降,斡旋其中,为升降枢?,起着主要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藏象)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藏象)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总分:13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反映的生理功能是( ) (2011年第6题)A.脾主运化B.脾主运输C.脾主升清√D.脾阳主升2.肺通凋水道的功能依赖于( )(2011年第3题)A.肺司呼吸而生宗气B.肺主宣发肃降√C.肺朝百脉而主治节D.肺主一身正气3.脾的,生理特性是( ) (2010年第6题)A.其气散精B.运化水谷C.其气转输D.以升为键√4.助心推动和调控血行的肺功能是( )(2010年第3题)A.输精于皮毛B.主宣发肃降C.朝百脉主治节D.肺主一身正气√5.人体骨骼的发育主要依赖于( )(2009年第6题)A.肾藏精生髓以养骨√B.脾运化精微以养骨C.心主血脉,推动气血以养骨D.肝藏血以养骨肾主藏精,精能生髓,而髓能养骨。
所以,人体骨骼的发育主要依赖于肾藏精生髓以养骨。
6.《索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五八”,则( )(2008年第6题)A.肾气衰,发堕齿槁√B.肝气衰,筋不能动C.肾脏衰,形体皆极D.阳气衰竭于上,面焦7.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 )(2008年第5题)A.肾中精气√B.肝的阴血C.脾的阴液D.肺中津气8.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日,其中肝之精气上注于( )(2007年第7题)A.黑眼√B.眼络C.白眼D.瞳子9.“天癸至”、“太冲脉盛”的生理效应是( )(2007年第6题)A.汗尿排泄B.血液运行D.月经来潮√10.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2007年第5题)A.心主血脉B.脾主运化C.肝主疏泄D.肾主封藏√11.与肝主疏泄不密切的生理功能是( )(2006年第7题)A.津液的代谢B.血液的运行C.情志的调节D.精气的封藏E.气机的调节√12.能反映其特点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功能是( )(2006年第6题)A.肺主宣发B.肝主疏泄√C.肾主蒸化D.心主神志E.脾主升清13.《素问.上古天真沦》说:“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是指女子哪个年龄段的生理表现?( )(2005 年第5题)A.“三七”B.“四七”√C.“五七”D.“六七”E.“二七”14.下列功能与肺主治节无关的是( ) (2003年第4题)A.调节全身气机B.调节血液运行C.调节津液输布D.调节脾胃升降√E.调节呼吸运动15.肝的生理特性是( ) (2002年第6题)A.主藏血,调节血量B.喜条达而恶抑郁√C.主血海而调冲任D.主筋脉,开窍于目E.主疏泄,调畅气机16.“肺为水之上源”是指其能( )(2002年第5题;2009年第4题)A.其气肃降,有利于大肠主津B.辅助心脏,转输气血津液C.肃降水液,通调水道√D.宣发卫气,调节汗液排泄E.D宣发布散津液17.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的病机是( )(2001年第13题;2005年第13题)A.肾精不足√B.肾气不固C.脾虚不运D.肺气虚衰肾精不足,成人表现为早衰,肾之华在发,肾精不足则头发枯萎,早脱,早白。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00001)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一、选择题型题(一)A1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D.《黄帝内经》E.《难经》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难经》E.《脾胃论》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A.张介宾B.华佗C.钱乙D.陈无择E.张机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E.《普剂方》27.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是()A.《太平圣惠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普剂方》D.《千金要方》E.《医方集解》2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A.张机B.华佗C.皇甫谧D.王叔和E.陶弘景29.以“火热立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2.首倡相火理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3.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3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府D.形体官窍E.经络35.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型题:(二)B1A.汉代B.晋魏时期C.唐代D.宋代E.明清时期1.现存最早的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的()2.药物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最早提出的时代是()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食疗本草》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海药本草》3.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4.唐慎微所著的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本草纲目拾遗》D.《本草图经》E.《新修本草》5.清代医家赵学敏所撰的著作是()6.由宋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是()A.《本草图经》B.《海药本草》C.《食疗本草》D.《千金要方》E.《针灸大成》7.唐代孟诜所著的是()8.李珣所撰的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是()A.《医林改错》B.《医方集解》C.《成方切用》D.《温病条辨》E.《普剂方》9.清代汪昂所著的方书是()10.王清任对瘀血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食疗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11.第一部食用药物专著是()12.最早运用自然分类法对所载药物进行分类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中藏经》E.《千金要方》13.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论著是()14.被尊为“方书之祖”的著作是()A.张机B.秦越人C.皇甫谧D.孙思邈E.王惟一15.《千金要方》被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其作者是()16.率先铸造铜人模型的是()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D.“旦慧、昼夜、夕加、夜甚”E.“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17.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18.昼夜晨昏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多为()(三)X题型1.确立中医学术体系的论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E.《神农本草经》2.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是()A.刘完素B.张元素C.钱乙D.李杲E.张从正3.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有()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吴瑭4.力倡命门学说,为温补学派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是()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王清任5.下列属于《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的是()A.整体观念B.哲学基础C.诊法辨证D.病因学说E.病机学说6.对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有()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辨证论治E.精气学说7.“证”从哪几方面揭示了病理变化的本质?A.疾病的原因B.病变的部位C.疾病的性质D.邪正关系E.疾病的传变8.中医学有诸多的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A.恒动观念B.辩证观念C.整体观念D.思辨观念E.辨证论治9.下列哪些观点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思想?A.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构成有机整体;B.中医学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论依据进行察病的;C.中医学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D.中医养生原则之一是强调顺应自然;E.中医学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基础理论(1.2)--绪论习题(王键).doc

绪 论一、选择题(一) 单项选择题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 隋唐时期B. 金元时期C. 明清时期D. 战国至两汉时期E. 春秋战国时期2.中医学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脉经》3. 中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辨病论治B.辨证论治C.对症治疗D.审因论治E.以上都不是4. 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是( )A.张子和B.刘完素C.李东垣D.朱丹溪E.张元素5.下列医家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的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李东垣 D.张子和 E.张元素6.中医学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隋代巢元方等著A.《神农本草经》B.《脉经》C.《诸病源候论》D.《温病条辨》E. 《黄帝内经》7. 异病同治之“同”,取决于( )A.病因之同 B.病性之同 C.病位之同 D.证候之同 E.以上均非8.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E.是阴阳失调的表现9.以下名词属于“证”的是( )A.泄泻 B.恶寒发热 C.脉象细弱 D.角弓反张 E.心脉痹阻10.以下名词属于“病”的是( )A.泄泻 B.恶寒发热 C.脉象细弱 D.角弓反张 E.心脉痹阻(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几部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中医学体系的形成(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脉经》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在( )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E.人与精神情志的统一性3. 金元四大家是指(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朱丹溪 D.李杲 E.张仲景4.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 B.唯物辩证观 C.辩证论治 D.辨证论治E.天人一体观5. 属中医学“证”范畴的是( )A.腹痛 B.呕吐 C.肝火上炎 D.舌苔黄腻E.心脉痹阻2、填空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藏象)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藏象)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精血互生互化的依据是( )(2011年第5题)A.肺肾同源B.肝肾同源C.脾肾同源D.心肾同源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精血之间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源于水谷精微,两者又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故有称“肝肾同源”。
2.肝与肺在生理上的协调,主要表现于( )(2011年第4题)A.气机的调节B.血液的运行C.津液的代谢D.营卫的协调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脏腑间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
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通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人称为“龙虎回环”。
3.乙癸同源指的是( )(2010年第5题)A.金水相生B.精血互化C.津气互生D.水火既济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的理解,属于理解型考题。
根据五行学说,脏腑、干支配属五行,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所以“乙癸同源”即指“肝肾同源”。
肝藏血、精藏精,精血皆源于水谷精微,两者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称为“精血同源”或“精血互化”。
A选项和D选项分别指肺肾的关系和心肾的关系。
4.心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于( )(2010年第4题)A.血液的统摄和贮藏B.津液与血液的互化C.血液的生成和运行D.精髓与血液的互化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脏腑之间的关系,属于识记型考题。
心主血,脾摄血。
故选C。
5.“肝肾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2008年第10题)A.厥少二阴之气相通B.相火寄于肝肾C.肝肾同属于下焦D.精血互生互化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肝肾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解析同2011一5。
6.以调节气机升降为主要作用的脏腑是( ) (2008年第7题)A.肺与肾B.肾与肝C.脾与胃D.肝与肺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气机升降特点,属于应用型考题。
(一、二)绪论、中医特点题

1.在中医理论形成过程中春秋时期属:A、孕育阶段B、奠基阶段C、分化融合阶段D、临床发展阶段E、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2.首先确立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本草纲目》3.下列除哪一项外是中医独特理论体系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C、恒动观念D、预防为主E、阴阳学说4.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景岳全书D.外台秘要5.首创麻沸散的医家是:(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孙思邈E.李时珍6、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生理方面是以A、五脏为中心B、六腑为中心C、经络为中心D、精气血津液为中心7.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朱震亨D李东垣8.哪位医家开创了辨证施治的先河( )A.孙思邈B.扁鹊C.华佗D.张仲景E刘完素9.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代表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东垣D.朱震亨10.金元四大家中,“脾胃学派”的代表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东垣D.朱震亨11.金元四大家中,“攻邪派”的代表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朱震亨D.李东垣12.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叶天土D.以上都不是13.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重大贡献。
首创“三焦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叶天土D.以上都不是14.下列除哪一项外是中医独特理论体系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C、恒动观念D、预防为主E、阴阳学说15、四时脉象常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变化,冬天脉象多A、沉小B、浮大C、弦细D、洪大E、细涩16.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概括了()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和环境的统一D.以上都不是17.“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以()A.病症为依据B.病证为依据C.病位为依据D.病因为依据18.论治的主要依据是A.病B.病位C.病性D.病因E.辨证的结果19、感冒常有风热和风寒两种证型,其治疗方法则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之分,是属于A、异病同治B、同病异治C、因病而异D、对症治疗E、因人而异20、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B、疾病病理变化的过程C、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D、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E、患者的某些病态变化2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在于A、辨证论治B、对症治疗C、辨病治疗D、因人而异E、因病而异22、“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说明了A、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B、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C、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E、脏腑病变对人体组织器官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中医学指导思想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2.中医学理论核心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脏腑经络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3.中医学诊疗特点是()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4.下列哪一论著作者是秦越人()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5.下列哪部著作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一部典籍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第一部医著是()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D.《黄帝内经》E.《难经》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不足()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难经》E.《脾胃论》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医家是()A.张介宾B.华佗C.钱乙D.陈无择E.张机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医家是()A.王清任B.华佗C.张介宾D.陈无择E.巢元方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医家是()A.巢元方B.陈无择C.张机D.王清任E.王叔与13.被称为“寒凉派”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D.叶桂E.刘完素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D.吴塘E.薛生白15.被后人称为“补土派”代表医家是()A.李中梓B.李杲C.陈无择D.叶桂E.刘完素16.被后人称为“攻邪派”代表医家是()A.王清任B.吴有性C.李杲D.张从正E.朱震亨17.重视命门学说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李杲C.张介宾D.张机E.吴瑭18.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医家是()A.吴瑭B.薛生白C.王孟英D.吴有性E.叶桂19.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医家是()A.朱震亨B.吴瑭C.吴有性D.刘完素E.薛生白20.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1.最早药物加工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时代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E.清朝23.首倡药物“归经”理论医家是()A.张机B.孙思邈C.刘完素D.张元素E.李时诊24.在国内外药学界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药学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5.《本草拾遗》作者是()A.张机B.李时珍C.陈藏器D.李中梓E.赵学敏26.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著大型方书是()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外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E.《普剂方》27.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处方规范著作是()A.《太平圣惠方》B.《太平惠民与剂局方》C.《普剂方》D.《千金要方》E.《医方集解》28.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作者是()A.张机B.华佗C.皇甫谧D.王叔与E.陶弘景29.以“火热立论”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2.首倡相火理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3.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3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府D.形体官窍E.经络35.中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基本思路是()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二)B1型题:A.汉代B.晋魏时期C.唐代D.宋代E.明清时期1.现存最早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2.药物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最早提出时代是()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食疗本草》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海药本草》3.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是()4.唐慎微所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本草纲目拾遗》D.《本草图经》E.《新修本草》5.清代医家赵学敏所撰著作是()6.由宋代政府组织编撰是()A.《本草图经》B.《海药本草》C.《食疗本草》D.《千金要方》E.《针灸大成》7.唐代孟诜所著是()8.李珣所撰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是()A.《医林改错》B.《医方集解》C.《成方切用》D.《温病条辨》E.《普剂方》9.清代汪昂所著方书是()10.王清任对瘀血理论发展有突出贡献,他代表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食疗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11.第一部食用药物专著是()12.最早运用自然分类法对所载药物进行分类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中藏经》E.《千金要方》13.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论著是()14.被尊为“方书之祖”著作是()A.张机B.秦越人C.皇甫谧D.孙思邈E.王惟一15.《千金要方》被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其作者是()16.率先铸造铜人模型是()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D.“旦慧、昼夜、夕加、夜甚”E.“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17.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影响可反映为()18.昼夜晨昏对人体疾病影响多为()(三)X题型1.确立中医学术体系论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E.《神农本草经》2.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是()A.刘完素B.张元素C.钱乙D.李杲E.张从正3.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医家有()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吴瑭4.力倡命门学说,为温补学派创立作出突出贡献医家是()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王清任5.下列属于《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是()A.整体观念B.哲学基础C.诊法辨证D.病因学说E.病机学说6.对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影响最大古代哲学思想有()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辨证论治E.精气学说7.“证”从哪几方面揭示了病理变化本质?A.疾病原因B.病变部位C.疾病性质D.邪正关系E.疾病传变8.中医学有诸多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特点是()A.恒动观念B.辩证观念C.整体观念D.思辨观念E.辨证论治9.下列哪些观点能表达中医学整体思想?A.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而构成有机整体;B.中医学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论依据进行察病;C.中医学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D.中医养生原则之一是强调顺应自然;E.中医学对局部病变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0.在中药学发展中贡献突出医家有()A.张机B.陶弘景C.苏敬D.唐慎微E.李时珍二、词语解释1.中医学2.中医理论体系3.整体观念4.辨证论治5.证候6.同病异治7.异病同治8.疾病三、填空题1.《黄帝内经》记载食道与肠管长度比值为(),与现代解剖学相关内容相近似。
2.东汉张机所著()是第一部论述辨证论治专书。
3.《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种,其中多数为《中华人民共与国药典》所收录。
4.晋代王叔与《脉经》详述()种脉象诊法。
5.唐末昝殷所著()是现存最早妇科专书。
6.宋代()所撰《小儿药证直诀》是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7.明代杨继洲()是研习针灸重要文献。
8.世界上最早法医专著是(),刊行于金代。
9.唐朝政府颁行《新修本草》又名(),是世界上最早药典。
10.《本草纲目》采用()法将收载药物分为16部62类。
11.辨证论治精神实质是()进行解决法则。
12.中医治病注重()异同,其次才是病异同。
四、简答题1.什么是中医理论体系?其形成因素是什么?2.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基础与哲学理论各是什么?3.何谓“金元四大家”?所代表学术流派各是什么?4.明清时期最突出学术成就是什么?为此做出了贡献著名医家是谁?5.唐代药物学发展主要成就是什么?6.宋代药物学发展主要成就是什么?7.明清时期药物学发展主要成就是什么?8.《黄帝内经》在方剂学方面成就是什么?9.张机对方剂学发展主要贡献是什么?10.何谓整体观念?表达在哪几方面?11.如何理解人是一个有机整体?12.什么是辨证?辨证与论治关系是什么?五、论述题1.试论中医理论体系形成。
2.简述“金元四大家”在中医基础医学发展中学术贡献。
3.简述历代中药学发展主要成就。
4.简述历代方剂学发展主要成就。
5.试论历代针灸学发展主要成就。
6.试论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
7.试论人与社会环境统一性。
8.举例说明辨证与辨病关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1.D 答案分析:中医学是一个具有独特理论医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各个方面都充分表达着整体认识方法,因此说“整体观念”是其指导思想。
2.D 答案分析:在备选答案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又称气一元论或元气论)是中医学哲学基础,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认识与诊治方法,只有“脏腑经络生理病理”才是中医学理论基础与核心。
3.B 答案分析:“治病求本”仅指治疗疾病总思路;“辨证求因”是中医学认识病因思维方法;“四诊八纲”属于中医学观察疾病与分析疾病方法。
“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过程,所以才是中医学“诊疗特点”。
4.D 答案分析:秦越人被尊称为“扁鹊”,由于他对医学贡献突出,因此成书于两汉之际《难经》便托名于他。
而《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合称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中藏经》托名三国时代华佗;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
5.B 答案分析:《黄帝内经》撷取了秦汉以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哲学成就,在阴阳、精气、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当时人类医学成就,使长期积累医药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确立了中医学理论原则,因此该书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6.C 答案分析:《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该书系统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与养生预防,其他四部医书以及整个中医理论体系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所以说《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学典籍。
7.B 答案分析: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成功运用辨证论治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