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预习学案模板
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优秀6篇

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优秀6篇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白居易的有关常识。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方法】诵读、研读、小组合作学习【课前预习】1、反复诵读诗歌,阅读《金版学案》第72走进作者探究背景,74页的审美鉴赏。
2、结合注释,疏理课文,初步感受诗意。
[教学过程和要点]第一课时一、导入二、背景和作者简介。
(结合初中学过的课文及《金榜学案》72页介绍)。
三、赏析课文1、听课文朗诵,引导学生疏理课文。
(依据《金榜学案》74页审美鉴赏)“闻琴声——品琴音——谈琴感”。
2、学生自学并串讲小序,了解小序的作用。
3、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琴声”。
4、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试背第一段五、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学案》75页(二)的3、42、预习:疏通翻译第二至第五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完成教学重难点一、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二、合作探究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及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2、朗读这些句子,师生小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3、朗读第三段分析琵琶女4、朗读第四、五段分析白居易的命运5、比较分析琵琶女与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6、课堂小结。
三、【当堂检测】:试背第二段四、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学案》78页,79页14——16题2、背诵《琵琶行》全诗。
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篇2】【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学案.doc

琵琶行学习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4.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
学习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整理掌握文言知识点。
2、背诵课文。
一、回顾预习熟读课文二、自主合作探究一词多义〔①感斯人言(1)言+②凡六百一^六言(话、字、说)〔③自言本是京城女学习指导结合课下注释看课文,解决字音和词义。
(2)命<[①遂命酒②命曰《琵琶行》〔③奉命于危难之间(准备、命名、使命)(①满座重闻皆掩泣(3)「(哭、泪)、②座中泣下谁最多使快弹数曲首先独立思⑷数<一曲红绡不知数(几、数量)考,然后小组讨论。
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A:明年秋(第二年)B:铮铮然有京都声(十分清脆) C:穆曹二善才(琵琶师)D:年长鱼衰(脸色)E:委身为贾人妇(嫁给) F:使快弹数曲(让)H:曲罢悯然(完)J:因为长句(于是写)M: 2L六百一^六言(共)三、当堂达标明年秋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圉为长句古义:于是写。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铁骑宋申刀枪鸣古义:突然出来。
今义:指(物体表面)鼓出来或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曲终收拨肖心画古义:中间。
今义:小心,留神。
擊颈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小 弦切切 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 珠小珠 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 纪律、作风等)。
四、总结提升:(名句默写)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_____________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_____________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_____________⑪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_______________五、拓张延佻1, 做《同歩》 2、 默写课文。
《琵琶行》教案模板汇总6篇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模板汇总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案篇1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课前预习:朗读该诗,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时:琵琶行(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读一读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2、听配乐朗读3、自由散读二、译一译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
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
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
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预学案

第6课
退回(原处)坐下。 (8)却坐:
(9)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10)谪: 降职外调。
导记·晨读晨练
第6课
【佳句熟背】 1.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2.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 3.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4.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 中无限事。
第6课
答: 省略句,“湓浦口”前省略“于”。译为:(我)在湓浦口送客
介词结构后置句。译为:曾经跟姓穆和姓曹的两位著名 答: 琵琶师学习弹琵琶。
(3)歌以赠之。 答:宾语前置。译为:作歌并赠送给她。
导记·晨读晨练
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词多义 : 话,名词 感斯人言 . :字,名词 ①言凡六百一十六言 .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
导记·晨读晨练第6课 Nhomakorabea6.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7.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 不通声暂歇。 8.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 小珠落玉盘。
导读·边学边思
第6课
一、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1)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 古义: 第二年。
导记·晨读晨练
【语言识记】 1.字音识记 (1)湓 浦( pé n ) . (4)慢捻 ( niǎn ) . (2)迁谪 ( zhé ) . (5)霓 裳( ní ) . (8)幽咽 ( yè ) . (11)收拨 ( bō ) .
第6课
(3)钿 头( dià n) . (6)银篦 ( bì ) . (9)乍 破( zhà ) . (12)裂帛 ( bó ) .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琵琶行》学案

琵琶行学习指导学习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4、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
学习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回顾预习:结合课下注释看课文,解决字音和词义。
3.相关背景。
《琵琶行》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齐名,且流传很广,唐朝时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传说。
“行”是古体诗的标志之一。
白居易由于早年避乱江南时与人民较为接近,对政治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有较为深切的感受。
所以在他担任“左拾遗”期间,曾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多次上书请求革除弊端,并写了大量讽喻诗反映民间疾苦。
这样就得罪了当时的权贵。
元和十年,获“甚伤名教”、“不宜治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小郡”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此诗人既愤慨又伤感。
到江州后组讨论。
的第二年(公元816 年),白居易便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4.词语辨析注意读音铮(zhēng)悯然(mǐn).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 ēng )瑟()捻(niǎn)霓裳().sè..nícháng衣裳( shang )红绡(xi 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 zh .....é)还独倾( huán.谪:迁谪滴:滴水嫡:嫡传)间关( ji ān).拨:挑拨捻:捻线拔:拔草鲶:鲶鱼泼:泼水稔:熟稔二、自主、合作、探究(一)谁解琵琶语1.白居易的《琵琶行》以描写音乐而著称,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请找出文中描写音乐旋律最精彩集中的部分。
明确:第 2 自然段。
齐读。
2.提问:这几段琵琶旋律可以分别用哪些诗句来描写?其特点是怎样的 ?①“大弦嘈嘈大珠小珠落玉盘,”可描写第一段旋律,其特点是流畅欢快。
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可描写第二段旋律,其特点是由流畅欢快到凝重沉咽。
《琵琶行》教案设计范本

《琵琶行》教案设计精选范本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琵琶行》的作者背景、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琵琶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1.2.3 文化背景: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1.2 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2.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验。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课堂导入:通过音乐、图片或故事引入《琵琶行》的学习。
3.1.2 课文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1.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1.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思考题。
3.2 教学方法3.2.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文化背景。
3.2.2 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2.3 体验法:通过音乐、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讨论表现。
4.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4.3 课堂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5.1.1 教材:《琵琶行》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
5.1.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5.1.3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5.2 拓展活动5.2.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琵琶行》学案

《琵琶行》学案
学案-《琵琶行》
1.课前导入:
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并讨论“琵琶行”是什么,它又与什么有关系。
2.课文阅读: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全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标记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和困难的词语。
3.课文理解:
提问学生,诗人通过《琵琶行》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和情感?
4.诗歌形式:
让学生探讨《琵琶行》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它的诗歌形式有哪些特点?
5.生词学习:
针对学生标记的困难词语,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或者给出词义解释。
6.诗句鉴赏:
挑选一些诗句,让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境、情感等。
7.写作练习:
鼓励学生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可以是用现代的方式表达琵琶行的主题。
8.课堂总结:
总结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提醒他们在课后继续思考。
9.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古代音乐和诗歌有关的作品,例如《天净沙·秋思》、《登鹳雀楼》等,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
10.作业:
请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预习学案【知识导学】1.白居易,中唐著名_______诗人,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________》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______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与元稹合称。
2.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__________,富于变化。
【预习检测】(一)注音1、湓()浦口2、铮()铮然3、商贾()4、悯()然5、转徙()6、迁谪()7、荻()花8、幽咽()9、虾()蟆() 10、红绡()11、钿()头12、银篦() 13、春江花朝() 14、呕()哑()嘲()哳()15. 霓裳() 16.转轴() 17.慢捻()(二)重要词语注释〔1〕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2〕明年秋。
明年:〔3〕善才:〔4〕委身为贾人妇。
委身:〔5〕遂命酒。
遂:〔6〕使快弹数取。
快:〔7〕曲罢悯然。
悯然:〔8〕感斯人言。
斯:〔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是:始:〔10〕因为长句。
因为:〔11〕歌以赠之。
歌:〔12〕凡一百一十六言。
凡:言:〔13〕命曰《琵琶行》。
命:〔14〕循声暗问。
暗:〔15〕添酒回灯重开宴。
回灯:〔16〕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思:〔17〕低眉信手。
信〔18〕颜色故。
故:〔19〕又闻此语重唧唧。
重:〔20〕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21〕为君翻作琵琶行。
为:〔22〕却坐促弦。
却:(三)古今异义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古:今:②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古:今:③又闻此语重唧唧。
唧唧:古:今:④因为长句。
因为:古:今: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古:今:⑥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古:今:【预习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2.小序有什么作用?3.读诗,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 ) 段“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 ( ) 段“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 ( ) 段4.仿照第1节“江头送客闻琵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节诗的内容。
琶行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2.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知识链接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2.背景:《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一.预习部分(一)注音1、湓()浦口2、铮()铮然3、商贾()4、悯())然5、转徙()6、迁谪()7、荻()花8、幽咽()9、虾()蟆()10、红绡()11、钿()头12、银篦()13、春江花朝()14、呕()哑()嘲()哳()15. 霓裳()16.转轴()17.慢捻()(二)重要词语注释〔1〕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2〕明年秋。
明年:()〔3〕善才:()〔4〕委身为贾人妇。
委身:()〔5〕遂命酒。
遂:()〔6〕使快弹数取。
快: ()〔7〕曲罢悯然。
悯然:()。
〔8〕感斯人言。
斯:()〔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是:()始:()〔10〕因为长句。
因为:()〔11〕歌以赠之。
歌:()〔12〕凡一百一十六言。
凡:()言:()〔13〕命曰《琵琶行》。
命:()〔14〕循声暗问。
暗:()〔15〕添酒回灯重开宴。
回灯:()重:()〔26〕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思:()〔17〕低眉信手。
信()〔18〕颜色故。
故:()〔19〕又闻此语重唧唧。
重:()〔20〕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21〕为君翻作琵琶行。
为:()〔22〕却坐促弦。
却:()〔23〕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三)通假字①曲终收拔当心画()②钿头银篦击节碎()(四)古今异义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古:()今:()②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古:()今:()③又闻此语重唧唧。
唧唧:古:()今:()④因为长句。
因为:古:()今:()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古:()今:()⑥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古:()今:())(五)一词多义(1)言①感斯人言()②凡六百一十六言()③自言本是京城女()(2)命①遂命酒()②命曰[琵琶行]()(3)为①因为长句()②初为【霓裳】后【六幺】()③为君翻作【琵琶行】()(4)暂①凝绝不通声暂歇()②如听仙乐耳暂明()(5)幽①别有幽愁暗恨生()②幽咽泉流冰下难()③野芳发而幽香()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6)语①琵琶声停欲语迟()②今夜闻君琵琶语()(7)暗①寻声暗问弹者谁()②别有幽愁暗恨生()③偏听则暗()(六)词类活用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②遂命酒()③歌以赠之()④商人重利轻别离()(七)文言句式①转徒于江湖间()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③问其人,本长安倡女()④送客湓浦口()⑤使快弹数曲()⑥沉吟放拔插弦中()⑦感斯人言()(八)名句填空1.〖1983全国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1986上海卷〗。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1988全国卷〗从白居易《琵琶行》中选一个描写月色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4.〖1999上海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5.〖2002全国卷〗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6.〖2003北京春考卷〗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7.〖2003北京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8.〖2004上海卷〗未成曲调先有情。
9.〖2005江苏卷〗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10.〖2006上海卷〗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1.〖2006浙江卷〗往往取酒还独倾。
12.〖2006四川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13.〖2007山东卷〗,幽咽泉流冰下难。
14.〖2007广东卷〗。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15.〖2007重庆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6.〖2008山东卷〗似诉平生不得志。
17.〖2008江苏卷〗座中泣下谁最多?。
18.〖2008安徽卷〗千呼万唤始出来,19.〖2009上海春考卷〗寻声暗问弹者谁?20.〖2009辽宁卷〗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21.〖2010山东卷〗,相逢何必曾相识!22.〖2010安徽卷〗此时无声胜有声。
23.〖2011江苏卷〗去来江口守空船,。
24.〖2011湖北卷〗《琵琶行》中“”,情景交融。
25.〖2011广东卷〗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26.〖2012辽宁卷〗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7 .〖2012北京卷〗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28.〖2012天津卷〗此时无声胜有声。
29.〖2012江西卷〗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二.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1.小序有什么作用?答:—————————————————————————————————————。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答:—————————————————————————————————————。
3.请用简短句子概述每节内容。
答——————————————————————————————————————————————————————————————————————————4.诗中塑造了几个主要形象?答:5.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视为本诗的诗眼。
答:6.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答:7.共有几次音乐描写,那一次最精彩?答:。
(二)具体赏析简析第一次音乐描写: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时间(摘录表明季节的词语):2.地点是:3.演奏句子是:4.表现手法是:答:5.环境构成的意境特点是:6.情感:琵琶女:诗人:简析第二次音乐描写请阅读“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句子1.(1)“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了乐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3、这节诗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4.演奏精彩原因探究(填上有关诗句并简析)早年:晚年:赏析析第三次音乐描写1.描写音乐的诗句是:答:2.作者及客人的反应是:答:3.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巳经湿透了。
情感为何如此?请从上一节次寻找答案。
①为官历程(抄写诗句):②为官地方环境(抄写诗句):③诗人心境是:答:(三)小结: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