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高一-必修《琵琶行》学案 (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琵琶行〉(并序)》学案 鲁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琵琶行〉(并序)》学案 鲁教版必修2

《〈琵琶行〉(并序)》学案积累与运用1.下面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浔阳(xún)枫叶(fēnɡ)瑟瑟(sè)迁谪(zhé)B.慢捻(niǎn)霓裳(ní)六幺(yāo)嘈嘈(cáo)C.幽咽(yè)暂歇(zhàn)乍破(zhà)转徙(xī)D.收拨(bō)裂帛(bó)钿头(diàn)银蓖(bì)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4.“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B.以听众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C.以景色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以听众的静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5.《琵琶行》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项是()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默写句子。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1随着高中语文教学逐渐深入,文学经典作品《琵琶行》的教学也成为了必修课程中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苏教版高一必修四的《琵琶行》教学设计展开讲述,探讨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知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一、选取适宜的文本材料教学的第一步是选材。

在选择《琵琶行》作为教学材料时,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

从苏教版高一必修四的教学大纲来看,《琵琶行》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文本长度、字词难度和文化底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准备中,我们需要对课文进行精选和调整,选取其中行文明快、描写生动,同时贴近学生生活与经验的片段进行讲解和启发。

二、主题思考和讨论《琵琶行》从中唐到清初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和人物,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主题化的方法,通过涉及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范畴,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具体的主题问题。

例如,通过对比宋代以前的封建制度和宋代以后的科举制度,让学生思考政治的变革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学生认识诗词与乐曲的关联、宗教与信仰的文化内涵等等,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与文化现象的反思和认识。

三、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作为文学作品,情感体验与表达也是《琵琶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演练和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刻感知人物形象的性格、心理、行为等特征。

例如,通过让学生扮演琵琶教师、白衣女子、果郡王等人物,在实践中探寻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核,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文学情感的表达和体察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比如鸣琴、写诗、编曲等方式,来深刻领悟和表达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需要强调多元化和灵活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方式。

使用影片、动画和音频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利用互动课堂、课堂教学游戏等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响应度;通过网络工具、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来丰富信息的来源和交流的途径等等。

《琵琶行》学案-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

《琵琶行》学案-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

《琵琶行》学案《琵琶行》鉴赏与探究一、叙事《琵琶行》是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

1.梳理本文写作思路,用七言句概括每段内容。

2.这首诗叙事、抒情基本是围绕琵琶女和诗人展开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比较讲究线索的安排,这首诗的线索安排有什么特点?3.这首诗的小序有什么作用?二、抒情人物1. 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发现写林黛玉的服饰、容貌等描述性的文字非常少,然而却一点都不影响我们对林黛玉这个《红楼梦》女主角的认知。

其原因主要在于,虽然作者没有对林黛玉进行正面描写,但是却花了许多笔墨从其他角度对她进行描写。

本文对琵琶女的描写方式也是如此。

请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琵琶女,并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2.作者用了一句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琵琶女与自身的命运链接起来,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3.俗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堂堂司马、一代文豪白居易为何“泣”最多,竟至于“青衫湿”?结合原文分析。

4.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三、音乐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

1.这首诗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一共有几次?这几次描写的方法各自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三次描写方法的共同点。

2.第二自然段是如何将音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四、意象1.明月。

诗中共有三次借月抒情的地方,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2. 请赏析枫叶、荻花、杜鹃等意象的内涵。

五、炼字炼句1.请赏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表达效果。

2.请赏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鲁教版-语文-高一-必修《琵琶行》学案 (3)

鲁教版-语文-高一-必修《琵琶行》学案 (3)

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描写音乐的技巧。

3.体会诗歌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4.背诵全诗。

二、自主学习评价(20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5分)贾.人()荻.花()霓裳.()六幺.()铁骑.()裂帛.()蛤蟆..()红绡.()呕哑..()..()嘲哳2.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凡.六百一十六言凡:总共。

B.别.有幽愁暗恨生别:另外。

C.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

D.凄凄不似向.前声向:朝着。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全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①因为..续续弹..长句,歌以赠之②低眉信手③铁骑突出..刀枪鸣④整顿..衣裳起敛容⑤暮去朝来颜色..嫁作商人妇..故⑥老大⑦去来....江口守空船⑧梦啼妆泪红阑干A. ①③⑦⑧B. ②④⑤⑥C. ①③④⑤D. ②⑤⑥⑧4.下面对诗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的江水倒映着明月。

B.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宛转的鸟鸣声是黄莺从花下滑过时发出的,低低的哭泣声像泉水在冰下流动受阻时发出的声音。

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顶端镶着金花的银篦因为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的罗裙被泼翻的酒沾污弄脏。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天的江边鲜花盛开的早晨和秋季的月夜,常常拿出酒来,自酌自饮。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古诗又称“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易自然。

C.《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写于元和十一年秋。

因为写了一系列针砭时政的讽谕诗引起了权贵们的忌恨,此前一年,白居易被寻隙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我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琵琶行》是高教版国家规划新教材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一篇课文。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诗。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

全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词优美,尤其是对音乐的描绘,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三、学情分析:从知识能力方面来看,中职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薄弱,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他们学习地积极性;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职高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1.学习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和角度。

2.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3.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和角度2.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变化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六、教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七、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唐宣宗吊唁白居易的诗中写到:“孺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

其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就是指白居易的两大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

历来,人们对《琵琶行》也抱以极高的评价。

特别是正文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纵观整个诗坛,可谓无出其右。

这首诗歌如何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琵琶行》,走近白居易,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教案高一必修四

《琵琶行》教案高一必修四

《琵琶行》教案高一必修四《琵琶行》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一、预习提示: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 虾蟆hámó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琵琶行 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琵琶行 学案

《琵琶行》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虚词“为”。

2.名句填写,背诵。

【学习流程】一、注音(5分)铮铮()然声声思()钿()头银篦( )还()独倾()捻()霓裳()红绡()谪()居间()关裂帛﹙﹚幽咽﹙﹚嘈嘈()六玄()贾()人荻()花呕哑()嘲哳()虾()蟆陵二、解释下列句中加黑词的含义(10分)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2、铮铮然有京都声()3、委身为贾人妇()4、予出官二年()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6、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7、冰泉冷涩弦凝绝()8、是夕始觉有迁谪意()9、千呼万唤始出来()10、低眉信手续续弹()11、银瓶乍破水浆迸()12、暮去朝来颜色故()()13、去来江口守空船()14、如听仙乐耳暂明()15、妆成每被秋娘妒()16、梦啼妆泪红阑干()三、说明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3分)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②铁骑突出刀枪鸣。

()③凄凄不似向前声。

()四、一词多义(6分)言:⑴凡六百一十六言()⑵自言本是京城女()⑶感斯人言()⑷听其言而观其行()命:⑴遂命酒()⑵命曰《琵琶行》()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⑷不幸短命死矣()语:⑴琵琶声停欲语迟()⑵又闻此语重唧唧()⑶今夜闻君琵琶语()为:⑴见义不为,无勇也()⑵化而为鸟()⑶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⑷为君翻作《琵琶行》(08上海)()⑸初为《霓裳》后《六么》()⑹因为长句()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⑻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⑼为天下笑()⑽何辞为()五、名句填写:(10分)1.《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这几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06四川)2.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04上海 08安徽)3.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03北京 05江苏)4.东船西舫悄无言,。

(14安徽卷)5. ,相逢何必曾相识。

(02全国)6. ,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行并序》(学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学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琵琶行》同步学案一、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号,又号,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了解创作背景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长安城一片混乱。

当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太子属官),率先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当权朝贵便抓住这个把柄攻击他“越职言事”,又诬陷他不顾母亲看花坠井而死,竟然写了“新井”和“看花”的诗,有伤名教,最终朝廷将其贬为。

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州刺史的,实际是闲散职务。

元和十一年,他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名篇《琵琶行》。

(三)文体知识—歌行体定义: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特点:①篇幅。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

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四)解题①琵琶。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②“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学案一、实词1.一词多义①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②命⎩⎪⎨⎪⎧ 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③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④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⑤拨⎩⎪⎨⎪⎧ 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点拨 ①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 ②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③数词,几/名词,数量 ④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 ⑤动词,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2.古今异义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如听仙乐耳暂.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①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后一年。

②“因为”古义:于是写了。

今义:连词,表示原因。

“长句”古义: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做长句。

今义:长句子。

③古义:整理。

今义:整治,治理。

④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排行第一的。

⑤古义:突然冲出。

今义:超出一般。

⑥古义:刚才。

今义:朝前面。

⑦古义:突然,一下子。

今义:暂时。

3.词类活用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命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人重.利轻.别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名词用作动词,摆酒;③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二、虚词1.于⎩⎪⎨⎪⎧ 转徙于.江湖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为⎩⎪⎨⎪⎧ 委身为.贾人妇 霓为衣兮风为.马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初为.《霓裳》后《六幺》点拨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动词,做/动词,当作,作为/介词,给/动词,弹奏三、句式1.送客湓浦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转徙于江湖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感斯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长安倡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使快弹数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

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

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

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

4.判断句。

本来是长安倡女。

5.省略句。

使其快弹数曲。

四、名句积累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4.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五、课文理解1.阅读小序和第一段,说说这个小序和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拨①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②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乐声描写是第二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点拨第二段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

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

感情由激愤而凄厉。

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3.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呢?试结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一谈。

点拨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琵琶女“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昔日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诗人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家机密,过去在朝廷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琵琶女年老色衰,本不是她自己的过错;诗人惨遭贬官,原因是他正直敢言,同样不是自己的过错。

琵琶女晚年是“嫁作商人妇”而独自“守空船”;诗人现时的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城”“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女与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

悲人,怜己;伤人,伤己。

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悲怆满怀,忍不住泪洒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4.如何评价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点拨琵琶女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

“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不但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

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5.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

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点拨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一、中心主旨《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人借一个年老色衰、漂泊江湖的歌女形象,抒发自己沦落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通过对被压迫、被蹂躏的弱女子的同情,反映、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才志士的打击和迫害。

二、写作特色1.以喻写声。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2.侧面烘托。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例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曲中含情。

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明暗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